个人简介:刘丽华,女,1976年生,汉族,陕西凤翔人,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主任,广播电视编导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影视文化传播等。出版了专著并于《求索》、《新闻知识》、《西北人文科学评论》等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九篇,参与校级、省级课题研究各一项。
初见刘丽华老师,透过她富有感染力的笑容,学者气质令人赏心悦目。刘丽华老师高中期间选择了保送陕西师范大学的中文基地班学习中文,那时的她并没有想过自己日后会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大学结束后,她保送成为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攻读中国古代文学。时至今日,刘丽华老师对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甚为怀念。读研期间课题繁多,学业繁重,至今,刘丽华老师仍对她的硕士导师充满感激之情。读研时期的辛苦付出,为她日后从教积累了许多经验。研究生毕业后,刘丽华老师经过几番斟酌选择,来到西北政法大学任教。
刘丽华老师说,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学方式,希望大一新生可以快速实现角色的转变,积极寻找自己兴趣和专业的契合点。新生一定要学会转变观念,学会主动学习,挖掘潜力,才能不虚度大学生活。
刘丽华老师认为,不同于其他文科类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较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要在学习理论基础之上,充分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发挥创新能力。刘丽华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努力帮助学生寻找理论和实践的平衡点。作为学生,则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提升理论水平,二者缺一不可。
大学作为学校和社会的衔接点,有不少学生在大四期间会感到无所适从。刘丽华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建议大四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从个人能力、家庭条件等方面出发,对自己进行全面测评,探究内心想法,谨慎地选择就业或考研深造,而不是盲目跟风,亦或是为逃避就业而逼迫自己考研。
回忆十几年的教学经历,刘丽华老师表示,作为一名老师,要站在学科的最前沿,了解学科的相关知识变动,同时更新授课内容,创新授课方式。她认为,做教师是一个不断重新再来的过程,每一个新的专业理论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旧理论的推翻。同时,作为一名老师,学习的前沿知识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理解,还要把这些新鲜的知识转化为更加通俗易懂的内容来教授给学生。这个过程复杂费时,要求老师不仅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还要有超出常人的耐心。刘丽华老师说,重复性劳动的职业会令人感到枯燥,教师虽然也是日复一日,三尺讲台,但这份职业却令人时感新鲜,因为这是一个常常面对着新鲜血液的职业,每当新的一批学生入校,所面临的是一批新的思想,新的时代。对于教师而言,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挑战新鲜的事物,面对更新的发展,和新鲜的人,新鲜的事情,新鲜的个性打交道,又是一件不乏趣味的事。
从学生到教师,刘丽华老师表示,身份的转变让她的生活多了许多精彩和收获。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所带给她的物质收获,也是她走出校园后,从青涩到成熟的人生收获。做教师是一个不断收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正是如此,从教三年后,刘丽华老师选择了继续深造,并取得了博士学位。她笑称,在外界看来,教师的收入并不算太多,社会地位不算太高,但总能带给自己一份满足的归属感,这可能是每一个热爱自己职业的人都会收获的喜悦。在做教师的这些年里,自己能够不断的收获新的知识、新的阅历,结识更多对教师职业有憧憬的老师和同事,能够带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从青涩懵懂到成熟,她相信,这是其他职业所不能够给予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