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坚持和创新党内学习制度

  • 2016年11月27日
  • 新华社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 党内学习制度是党内政治生活最基本、最经常的制度。我们党强调思想建党,十分重视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和业务学习。坚持、创新、完善党员、干部学习制度,确保学习制度化、经常化,是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一个时期以来,有关党员、干部学习的制度不少,总体上是有效的,但也存在规定不够明确、交叉重复和方式方法老套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党内生活方面,一个是坚持,一个是加强,一个是创新。一定要创新,不创新,那形式也巩固不住。根据《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的规定,坚持和创新党内学习制度,既要把党内政治生活的好制度、好做法坚持下去,又要适应形势变化,突出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党内学习的制度规定和方式方法,进一步突出重点、简化制度,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和党课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健全党员、干部学习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加强党员、干部学习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逐步形成了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这一有效载体,效果很好。特别是中央政治局定期开展集体学习,为全党作出了表率。《准则》要求,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等制度为主要抓手,各级党组织要定期开展集体学习。根据这一要求,各级党委(党组)以至于每个党支部都必须定期开展集体学习。因此,在全党推广集体学习制度,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内学习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

  第二,坚持和创新党内学习的方式方法。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在开展党内学习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一定要继续坚持。比如,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先后开展了多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如“三讲”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相继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这些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对于动员和激励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坚持已有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同时,要不断创新党内学习的方式方法。比如,党课是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的重要途径。过去这一制度规定不够明确,各地区各部门执行的标准不一,有的规定每月一到两次,有的规定每季度一次,有的规定每半年一次。从实际看,党课既不能太少,也不宜太密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党课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在坚持领导干部亲自讲党课的同时,可以请普通党员讲党课,还可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或者与举办形势报告会结合起来。要更多开展交流式、对话式的党课,增强互动性和生动性。

  第三,加强学习情况考核。考核是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学习制度得到贯彻落实的有效办法。《准则》强调,把学习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这要求必须把学习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综合考评体系,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及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有关部门将根据《准则》要求,对党内学习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作出具体规定,以便于贯彻执行。过去我们对党员、干部的学习提出的要求不少、任务不少,但由于缺乏实质性的考核督促,导致很多学习活动流于形式,效果不好。必须通过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增强党员、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相关新闻

  • 【人民法院报】徐鹏:延安时期党如何在高等干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延安时期党如何在高等干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徐 鹏 王梦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安全之基、民族团结之本、中国精神力量之魂。延安时期,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高等干部学校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如中共中央党校民族班,陕北公学蒙古青年队、民族部,延安民族学院,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国女子大学的少数民族班等,形成了符合实际、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理论方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工作者,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渠道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高等干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教育为抗战服务,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方针政策,根据边区抗战需要及各民族学员的实际情况有区别、有侧重地联系实际安排课程,主要开设了政治课、文化课以及少数民族文化课三大课程体系。政治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课程,为提高干部人才队伍战斗力夯实了基础。该类课程主要对各民族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国家的民族政策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运动史、党的民族政策、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等课程,旨在激发学员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文化课是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语文、体育、历史、地理、算术、音乐等方面的课程。通过文化课的学习,学员在文化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也变得更加轻松。特别是语文课的学习为各民族师生搭建了沟通与交流的语言平台,增进了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少数民族相关课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课程,如少数民族语文课,旨在培养精通两种语言文字的优秀干部;民族发展史和民族问题专题研究等课程加强了对少数民族问题的学习研究,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雄厚的师资队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保障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为陕北公学的学员进行授课。据统计,在1937年10月到1938年8月,毛泽东曾先后九次为陕北公学的学员讲授革命战争的基本问题,著名的《目前的时局和方针》《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等,都是根据他在陕北公学的演说整理出来的。艾思奇、王铎、何干之、李培之、李凡夫等也都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到陕北公学兼任教员、每月都要到学校为学员至少作一次时事报告。此外还有经验丰富的军事将领和工农干部及来自国统区和其他地区的知名学者、文化名人为陕北公学和民族学院的学员授课。针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党中央和边区政府专门聘请熟悉各民族文化的语文教员,提高学员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如陕北公学的蒙古青年队开设了蒙古语文课,聘请曾在蒙古学习过、蒙文熟练的张禄担任蒙古语文教员。延安民族学院搬迁到定边以后,根据形势需要新增了一门关于伊盟蒙古族和陕甘宁回族概况的课程,为了加强蒙古语教学,特意从伊强请来了蒙古族教员。 多样的教学方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 延安时期,高等干部学校的干部人才培养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日常教学与抗战工作相联系,用革命的理论联系具体的实际。陕北公学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忠实践行者,融课堂教学与实践工作为一体,使各民族学员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到基层政府和民众组织中去做政权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和群众工作,组织学员参加统一战线、游击战争、民众运动等各类实践演习活动。延安民族学院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践教学以及调查研究的方法。学院成立了蒙汉秧歌队,通过戏剧作品展演的方式向伊盟人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同时“调查和取材于当地的实况”,增强了宣传效果。1945年党的七大以后,乌兰夫根据中央指示从民族学院抽调了一大批学员到内蒙古开展工作,通过积极向农村地区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建立地方革命武装等基层工作强化了广大学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党注重发挥少数民族英雄的榜样示范作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模范英雄运动,树立了一大批为中国革命做出贡献的少数民族英雄,如那素滴勒盖(蒙古族)、李红光(朝鲜族)、陈翰章(满族)、马本斋(回族)等。并通过《解放日报》对民族英雄的抗日事迹大力进行宣传报道,促使边区高等干部学校形成了学模范的热潮,充分激发和强化了各民族学员的爱国热情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动了各民族学员的革命积极性,增强了抗战的全民族力量。 和谐的校园氛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作为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延安时期,各高等干部学校延续了这一政策。在宗教信仰方面,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日常宗教生活习惯。如每逢周五或重大节日时,延安民族学院允许少数民族的师生到清真寺做礼拜、进行宗教节日活动。在饮食方面,学院尊重回民学员的饮食习惯,不仅专门开设了回民灶,而且要求其他民族学员不得使用回族的器具,不得在回族学员面前吃猪肉等。同时,延安各高等干部学校始终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团结一致的原则。陕北公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团结民主的统一战线作风。学校在开学第一天就把教育计划向学生公布,经过学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延安民族学院秉持“平等民主、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的校训,学员们通过民主选举的原则成立了学生会、选举出了自己的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候选人,各民族师生之间呈现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延安时期,党在高等干部学校开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提高了各民族学员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了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强化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力推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进程。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群团组织建设经验及其当代启示研究”(20CDJ005)、陕西省教育厅2022年青年创新团队建设科研计划项目“陕甘宁边区基层参议会制度及其当代启示”(22JP093)阶段化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3-04-07
  • 【校庆系列讲座】缓缓图之 其事卒成——如何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社会肯定的大学教师

    2022-11-21
  • 【校庆系列讲座】"银发经济“的黄金期——社会经济如何迎接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202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