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把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立起来

  • 2016年11月27日
  • 新华社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NaN
阅读

  新华社郑州11月6日电 题:把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立起来

  新华社记者宋晓东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鲜明提出“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这再次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补充精神之“钙”,不仅要“入口”,更要“入心”“入脑”“入筋骨”。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理想信念之于个人,是脊柱是筋骨,之于一个政党一个民族,是干事创业的基石,是迎难而上的精神动力。

  “革命理想高于天”,“临大利而不易其义”,中国共产党九十五年的历史一再证明,理想信念不能丢,守之则身安,弃之则身危。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当前,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最终跌入犯罪深渊,沦为人民的罪人,既害了自己,又贻害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教训十分深刻。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坚持理想信念要时时处处体现在行动上。喊一百句为民服务,不如替百姓解决一个困难;再庄严的承诺,也美不过脚踏实地说真话、办实事。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唯有保持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信念的“红色气质”,才能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克服苦难,争取新的胜利。

  牢固树立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精神密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有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体现在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中,固本培元、扶正祛邪,强筋壮骨,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点击查看专题

相关新闻

  •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鸣起来我校作专题讲座

    7月2日上午,我校“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学术讲座在雁塔校区人权研究中心报告厅举行。本期活动邀请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鸣起作专题讲座。校长范九利主持讲座。 张鸣起以“习近平涉外法治重要论述的理论与实践”为题,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涉外法治重要论述的原创性内容,结合理论与实际,系统梳理了涉外法治这一重要论述从提出到基本形成再到体系化的历史发展进程,总结了习近平涉外法治重要论述提出的三个时代需求,对习近平涉外法治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释。 参会人员表示,讲座内容丰富、理论深厚,对深入理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涉外法治的重要论述,推动涉外法治工作开展,加强涉外法治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是学校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窗口,本次活动中,陕西省委依法治省办、省司法厅、省法学会,西安市司法局、市法学会,西安仲裁委员会、贸仲丝绸之路中心、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财经大学、陕西警察学院、西藏民族大学、西安培华学院以及我校等17家单位负责同志和师生代表在现场聆听了讲座。 (供稿:党政办公室 撰稿:周晓飞 审核:蒋国纲)

    2024-07-02
  • 【光明日报】赵馥洁: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理想的哲学审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的学术使命,也是张载的人生理想。特别是其中的“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为社会指出前进的方向,为人类描绘美好社会的蓝图,并探索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途径。张载为追求“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所进行的学术探索和实际努力,依然闪耀着不灭的精神光辉,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太平之世的治世方略 张载所设计的理想社会蓝图和所选择的治世方略,一方面仍然遵循着儒家的“大同”“仁政”“礼治”等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则针对他所生活时代存在的社会问题。面对北宋社会已经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一些有志之士力主改革,张载也是其中之一。但与坚持现实主义路线的王安石不同,张载主张以夏商周“三代”为榜样,确定治世方略。1069年,张载受诏回朝与宋神宗讨论治国方略时提出:“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明确表明了他“法三代”的治世思路。 第一,推行“井田”。通过实行“井田制”解决土地的日趋集中问题。张载主张“论治人先务,未始不以经界为急”“治天下之术,必自此始。今以天下之土棋画分布,人授一方,养民之本也”。他晚年回到故乡横渠镇著书讲学,一方面与弟子们读书论学、著书立说,另一方面仍体察民情,试验井田制,为广泛推行井田制积累经验。 第二,实行礼制。张岱年曾说:“张载学说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以气为本,二是以礼为教。”张载的“以礼为教”,约有二义:一是重视礼的教化;二是崇尚古代的礼制。在礼教上,张载认为“知礼以成性,性乃存,然后,道义从此出”,把“礼”和“德”贯通起来,由“崇礼”引申到“贵德”。在礼制上,张载平生用心于“复三代之礼”,主张实行礼制,确立治世之道。他说:“欲养民当自井田始,治民则教化刑罚俱不出于礼外。”司马光曾评论说:“窃惟子厚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复三代之礼者也,汉魏以下盖不足法。” 第三,恢复宗法。张载还主张推行古代的宗法制,他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他认为宗法制可以使人知道自己的世代祖先,从而通过宗亲关系凝聚人心,并通过世系传衍继承传统美德,淳厚民间风俗。 第四,推行德治。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张载继承孔子的治世思想也主张推行德治。他说:“为政不以德,人不附且劳。”为了推行德治,张载从哲学高度论证了“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他在《西铭》一文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就是说,人与我、物与人,都属于天地所生,都秉有天地之性,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以万民为同胞,以万物为朋友。这种“民胞物与”的道德理想,既是修身的根本,也是治世的纲领。 太平之世的价值目标 张载提出的治世方略,并没有停留在急功近利的手段上,而是对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长远思考。概而言之,约有四端。 一曰富。张载认为井田制有两大优越性,首先是“足民”。所谓“足民”就是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他说:“为政者在乎足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富民是儒家提出的重要社会价值。孔子把“足食”“足兵”“民信之”作为治国的基本要素,并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提出“明君制民之产”,都把“富”作为太平之世的重要标志。张载继承了这些思想,也把“富”作为“为万世开太平”的重要价值目标。 二曰均。张载认为,井田制的第二个好处是“均”。他说:“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均平”也是儒家追求的重要社会价值之一。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也是张载主张推行井田制的用心所在。 三曰安。张载的井田制、礼制、宗法制、德治等治世方略的选择,其中都内含着一种秩序性的价值诉求,而这种秩序价值所呈现的社会面貌就是平安、安定。在张载看来,礼是天理秩序性的现实展现,礼制具有安立社会秩序的实用价值。张载说:“井田行,至安荣之道。”“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知序然后经正,知秩然后礼行。”他之所以倡导宗法制,也在于宗法制具有明世系、凝人心、厚风俗等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作用。 四曰和。“礼之用,和为贵”,推行礼制,可以实现和谐价值;实行德治,达到“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对于社会的意义,更是和谐。张载在哲学上追求至高无上的“太和”境界,主张“太和所谓道”。张载称“太和”为“道”,从本体和价值的统一上赋予了“太和”以崇高的地位。这种至高无上的和谐,就是张载追求的理想境界。在张载看来,世间万事万物虽然存在着种种矛盾、对立和斗争,但终归会化解矛盾、实现和谐。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种至高无上的宇宙和谐体现在社会上就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美好的道德才能实现。而道德上“民胞物与”的境界就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最好途径。为了做到“民胞物与”,他提出每个人要培植“大心体物”的自觉精神,“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就是说人应超越个体狭隘的见闻和私心,弘大其心境体察万物、承载万物,做到“体物未尝遗”“视天下无一物非我”,这样就会具备关怀万物、关爱他人的宏大道德情怀,就能遵循“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的道德原则,就能达到“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从而使社会真正实现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境界。 总之,张载设计的上述治世方略,是由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导引的。他追求的“富”“均”“安”“和”等价值目标,也即是太平之世的构成要素和确立标志。富而平谓之“富平”,均而平谓之“均平”,安而平谓之“安平”,和而平谓之“和平”,合而言之,即是“太平”。在张载看来,这几个具体的价值目标达到了,社会就实现了“礼教备,养道足,而后刑可行,政可明,明而不疑”的理想状态,此即是“为万世开太平”。 “为万世开太平”理想的突出特点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理想,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其一,“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是“术”与“道”的统一。张载提出的太平之世的治世方略是实现太平盛世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属于“术”,而它追求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则属于“道”。我们对它的评议,既不能只着眼于“术”,也不能只看其“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术”与“道”的统一,以治世言,治世之“术”由治世之“道”来指引,治世之“道”由治世之“术”来实现,两者不能割裂。张载的“为万世开太平”理想也体现了“术”与“道”的统一。 其二,“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是保守性和空想性的交织。张载的治世方略包括井田制、礼制、德治、宗法制等,都是传统儒家主张的特别是西周时期的治世经验,以此作为北宋时期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确有“药方只贩古时丹”的保守主义色彩,而企图用这种方案来实现富有、均平、安宁、和谐等美好的价值目标和万世太平的宏伟理想,只会流于不切实际的空想。所以他的理想体现了保守性和空想性的交织。 其三,“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是历史传统和时代意识的结合。太平盛世的理想追求,“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志向,并不只是张载个人的独立宣言,而是历史上诸多思想家、政治家所崇尚的社会最高评价标准。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命李斯“立石刻颂秦德”,其中曰:“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吕氏春秋·大乐》篇认为,先王定制音乐,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娱乐,其宗旨也是为了实现“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的美好社会理想。《后汉书·班彪列传》记述了班彪对周成王的赞美:周成王年幼时受到周公等人的良好教育,所以他主政后“天下旷然太平”。温庭筠在诗作《长安春晚二首》中赞美他所处的唐代社会是“四方无事太平年”。“太平”,不但在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一直是美好的社会赞词,而且到了北宋时期更广泛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和社会理想的流行词汇。宋太宗赵光义于公元976年登基后,就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公元977年后,赵光义还下令编纂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几部大书。于是,“太平”就成为表达一种时代意识的话语,为人们所熟悉。关心朝政的知识分子们几乎莫不谈“致太平”之道。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一文中说:“臣谓前世号称太平者,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北宋思想家李觏认为《周礼》是“周公致太平”之书,他阐发《周礼》思想写成《周礼致太平论》,希望以此用于实际,实现大宋太平。可见张载的“为万世开太平”理想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性兼备的突出特点。 总之,张载用“为万世开太平”概括他的学术使命和社会理想,并不是空洞无物的宏大叙事,而是具体切实的殷切表达。尽管同历史上其他哲学家一样,张载没有也不可能摆脱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他追求的富、均、安、和的社会价值目标,却是合理的,他的“为万世开太平”的哲学使命也是十分崇高的。正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卷十七“横渠学案”的按语中所写:“先生……精思力践,毅然以圣人之诣为必可至,三代之治为必可复。尝语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作者:赵馥洁,系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 【光明日报】赵馥洁: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理想的哲学审视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2eaa90cc4ef6437da7dafc04942f008b

    2024-04-01
  • 王静(体育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

    在新时代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政育人是培养青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石。  思政育人是培养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青年面临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因此,加强思政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培养新时代青年的重要任务。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思政育人有助于培养青年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标准。通过思政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等优良品质,使青年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思政育人有助于提高青年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通过思政教育,引导青年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思政育人有助于培养青年遵守纪律的意识。纪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保证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通过思政教育,引导青年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社会公德,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在实践路径方面,我主要从课堂教育、实践活动、个性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体系。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体育课程,在体育理论课程中加入国家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故事与精神,如女排精神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坚韧意志。  二是创新思政教育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网络、微课等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发布相关阅读资料与视频资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拼搏精神,让他们在挑战和困难面前不畏惧、不退缩;在体育竞赛中,强调公平竞争的重要性,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  四是促进个性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鼓励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展现自我,同时注重培养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