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论党的群众工作——关于始终站稳群众立场

  • 2013年09月13日
  • 人民网-人民日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四、关于始终站稳群众立场

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

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

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1941年11月6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7页

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

国民党也需要老百姓,也讲“爱民”。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在,剥削阶级的生活都离不了老百姓。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我们不同,我们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的党是人民的代表,我们要使人民觉悟,使人民团结起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同国民党是对立的,一个要人民,一个脱离人民。

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1943年8月8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7—58页

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1957年3月),《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

相关新闻

  • 【校庆系列讲座】“学用思”贯通——五四时期青年毛泽东的新闻道路

    2022-11-16
  • 【人民日报系列评论】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五个必由之路”——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全党必须牢记“五个必由之路”,强调“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新时代以来的十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面对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创造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年砥砺奋进,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践充分表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十年砥砺奋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实践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十年砥砺奋进,我们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实践充分表明: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十年砥砺奋进,我们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践充分表明: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十年砥砺奋进,我们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推进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充满活力。实践充分表明: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五个必由之路”这一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长期奋斗实践中得出的,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奋进历程,正是始终坚持“五个必由之路”,党和国家事业才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把握历史主动、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五个必由之路”。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才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才能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前进道路上,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只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我们就一定能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就一定能够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在新时代新征程创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只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只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我们就一定能够使百年大党不断焕发蓬勃生机,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走过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又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挑战如何严峻,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五个必由之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2-11-03
  • 要造就革命的先锋队——纪念毛泽东给陕北公学成立题词85周年

    毛泽东给陕北公学第一次题词 1937年10月23日,陕北公学正式开学前,毛泽东为陕北公学成立题词。这是他给陕北公学的第一次题词,也是最重要、最长的题词。 “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惟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 据陕公学员回忆,当时这163个字的题词刻在陕北公学照壁和救亡图存室的墙上。现在,这段文字印在西北政法大学校史馆墙上,刻在校务楼前的红色基因石碑上,印刻在一代代西法大人的心中。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85年后的今天再读这段文字,我们仍然心潮澎湃,精神振奋,充满力量! 到陕北去,到延安去 85年前,“到陕北去,到延安去”,一大批爱国青年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际,作出同样的选择。何其芳在《我歌唱延安》中写道“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 当时,抗日军政大学所办的培训大队已经不能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党要向全国发展,八路军要迅速壮大,以实现全民族抗战,就必须培养大批抗战干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陕北公学应运而生。 “于是,1937年7月底,党中央决定成立陕北公学,委托林伯渠(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等人和我一起负责筹备创建陕北公学的工作。”成仿吾在《战火中的大学》这样写到。 当时,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联合招生,在全国许多报纸和杂志上发布招生启事。陕北公学将招生启事写得简单直接:前方战争正在进行,军事、政治、民运各项工作,均需人才……学习两个月后,即上前线参加抗战。招生启事还列明,学习的课程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运工作”“抗日游击战争”等。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蜂拥而至。 资料记载,陕北公学自1937年8月开始接收学生,到11月1日正式开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加上抗大划拨过来的二百多人,就有新学员六百余人。 1937年11月1日,陕北公学正式举行开学典礼。“这天天气晴朗,清凉山下,延河岸边,到处是青年欢快的歌声。党中央和延安各机关派了七八十位代表来参加。下午一点钟,陕公第一期六百多名学生,身穿灰蓝色的制服,排着整齐的队伍,精神抖擞地走进会场。”成仿吾在书中回忆了那天的情形。 成仿吾说:“以1800元的开办费,我们就在这黄土高原上的延安城飞机场旁,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崭新的革命干部学校——陕北公学。” 陕北公学是被寄予厚望的 对于陕北公学,党中央和毛泽东是寄予厚望的。毛泽东的题词为陕北公学指明了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 开学典礼当天,毛泽东即兴演讲,在谈到抗日战争时说:“我们一定要坚决打到底,一直打到最后一个人,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 成仿吾回忆中说:“原来我们准备办五个系,即社会学系、师范系、国防工程系、日本研究系和医学系。现在抗日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抗日干部到各个战场去,发动千百万人民群众参加抗日。”因此,决定把陕北公学定位为培养干部的短期训练班性质的学校,学习时间由六个月缩短为两个月,要把青年培养成为有一定政治觉悟和初步军事知识,有独立进行群众工作、政治工作能力的抗战干部。 在延安,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是最著名的两所学校。抗大主要培训军事干部,教学计划的安排原则是七分军事、三分政治;陕北公学主要培训政治干部,教学计划的安排原则是七分政治、三分军事,是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为主。 成仿吾回忆录说,毛主席特别关心陕公的教学工作,规定政治局委员都要来讲课,他自己第一个带头来讲,主要是讲时事和形势。他记得,“每逢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时,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就到陕北公学来做报告,帮助学员及时掌握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脉搏。”资料显示,毛泽东在陕北公学至少有过10次讲话,3次题词。 当时,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张闻天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陕北公学讲课。此外,任弼时、李富春、王若飞等也到陕北公学作过讲演。还有许多来自国统区和其他地区的知名学者、文化名人被邀请到陕北公学讲学,如:李培之、李凡夫、徐冰、何定华、陈唯实、杨松、季凯等。 4年间,陕北公学在烽火连天、极端艰苦的抗日战争环境中,先后培养出一万多名各方面的革命干部,为团结社会各阶层共同抗日,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毛泽东讲:“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这是对陕北公学最好的评价。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第二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了政治方向和工作作风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共产党之所以被人们信仰,是由于它的政治方向代表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意愿,它的工作作风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因此,毛泽东送给陕公同学的两件礼物,第一件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第二件是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党的革命先锋战士 “忠诚、团结、紧张、活泼”是陕北公学的校风。“忠诚”就要忠于中国人民,共产党员还必须忠于共产主义信仰。“团结”就是立足于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陕北公学办成革命的大家庭。“紧张”就是培养严守纪律、迅速果敢、雷厉风行、一丝不苟的精神。“活泼”既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战胜贫瘠的物质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指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陕北公学独特的“生活检讨会制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了思想上的进步和政治上的团结,对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以此培养大批“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的“革命的先锋队”。 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陕北公学孕育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陕北公学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使赴延安的青年在生活习惯及作风上实现了脱胎换骨,使他们“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陕北公学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艰苦奋斗品质的优秀青年,他们又把这种艰苦奋斗的好作风带到抗日战场,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 党中央创立陕北公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抗战需求,并且这些人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脚踏实地”和“富于实际”的要求,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毛泽东还进一步提出了陕北公学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我们不在乎像其他学校那样照着书本一章一章地来上课,而在乎学习一种作风,一种方向。”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老延大”优良传统也是西法大从陕北公学的精神中继承、凝练而成,二者一脉相承。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再次回顾毛泽东85年前为陕北公学的题词,对我们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我们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原文刊载于《西北政法大学报》2022年5月31日 作者:赵庆菊)

    202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