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教授李云

  • 2017年01月11日
  • 西北政法大学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NaN
阅读

个人简介:李云,女,1967年生,陕西榆林人。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89年获延安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评副教授职称,2010年获评教授职称。2007被遴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生导师,2011年被遴选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带头人。学术方面,发表专著1部、论文数十篇,核心期刊多篇,其中《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政治态度的新变化》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教育部、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2016年被评为我校“师德先进个人”。

师者为长 德在育人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与学生相处是一门艺术。李云老师与学生的相处之道,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在于师德感化。

严谨、内敛、和蔼、敬业,这都是学生眼中李云老师的形象,而这背后蕴含的是李云老师从教多年来对自己的要求。“以长者的身份关心学生的生活和需求,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李云老师谈到,“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学习汇报,在自己所了解的领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生有困难了,老师就应该及时给予帮助。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对学生人生价值的树立和思想导向规正有着重大影响。”

俗语有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李云老师来说,其自身角色的定位绝不仅限于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完成学业。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守正确的道德与操守,也是李云老师对学生反复强调的内容。“2015级民商法学院的魏靖鑫,上课认真好学,勤于思考,对政治理论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2016级反恐法学院的马玉红,听课认真,善于思考;2016级刑事法学院的柴智,对于课堂问题,踊跃发言,回答准确……”对于好学上进,关心国家政治、国际局势的学生,李云老师如数家珍。她希望学生的眼界不仅停留在当下,也要放眼大局,关心国家政治,提升自身素养。

“步入教师这行,其实是分配的结果。但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人和事,也就喜欢上了这个行业,坚持了下来。从教多年,受到很多老教师的影响,既感动也感恩,所以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以信赖的引路人。”李云老师笑着说道。师者为学志在求精

教师行业有别于其它行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教师往往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在李云老师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科书上的某些概念存在滞后性,而课堂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贴近时代。她根据课堂的内容,听课的对象,上课的时间,将教学方式及时创新,如启发式、探讨式、合作研究式等,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疑惑,课堂气氛活跃却不失纪律。

李云老师认为,教师这个行业需要沉淀和积累,切忌心浮气躁。对于讲授的内容,课前充分准备材料,全面掌握,力争严谨,将最核心、最好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不可知之不深、言之随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和深化,随着学院的大发展,李云老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也进行了诸多改变。由于李云老师所带课程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所以她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上竭力用真实的历史、客观的事实,来阐释政治理论,使所讲授内容具有扎实的说服力和可靠的确信度。李云老师还深入钻研多媒体制作技术,紧跟多媒体现代化教学的步伐,她精心设计的幻灯片不仅画面美观、清晰,而且链接、动画、视听等多技术手段并用,使较为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立体。

“在走上讲台之初,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扎实备课的基础上,首先是面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们试讲。”李云老师回忆起初入教学岗位的经历时说道,“老教授们以非常严谨的态度,对自己讲课的内容、方式、教态乃至声音等方方面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这就使我从刚走上讲台之际就明白了作为一个称职的讲授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对于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与学术水平,李云老师指出,专业知识扎实是前提,讲课技能良好是基础,科研水平提升是保障。老师单方面的付出无法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更需要联系与互动。对于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程,李云老师提出了建议与要求,一方面,多研读相关文献或论著,在主观上不能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要随着老师的教学活动而勤于思索。

国际视野 平民情怀

身为政法院校的老师,他们不但关心学生和课堂,而且关注整个学科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变革乃至整个民族的复兴。对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在我校整体教学环境中的定位问题,李云老师思索后评价道:“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承担着我校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以深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教学和研究宣传作为根本任务。”

我校确立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国家本位意识以及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我校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的进一步提升确立了方向。“作为西法大的一份子,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严格执行,责无旁贷。”李云老师认为,相比自然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离不开本土化的研究思路,尤以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为代表。近年来,李云老师倡导以经典著作为“经”,以重大现实问题为“纬”,在两者的交织中形成启发的焦点和讨论的主题,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方法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即不仅要求学生读书和习得原理,而且要求使理论和学术能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能够对时代问题作出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应答。

作为学科带头人,李云老师不仅在教学中严于律己,而且积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的学科建设,带出了一支在教学上耐心负责并且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在她的倡导、鼓励和引领下,这支队伍在教学上成绩显著,在育人方面展现出良好的素质与品格,为提高我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做出了贡献。这支队伍也使我校本科生思想教育能够在新形势下跨上新台阶,以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素质更为出色的综合性人才。

何谓师德?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以身作则不令而行,师者之重,在其责,师者之德,在其心,李云老师秉持育人从心从德的教育理念,春风化雨,默默耕耘,一灯如豆,四壁青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相关新闻

  • 我校王瀚教授应邀出席纪念《仲裁法》颁布三十周年——共促商事仲裁服务体系发展研讨会

    9月28日,纪念《仲裁法》颁布三十周年--共促商事仲裁服务体系发展研讨会在郑州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丝绸之路仲裁中心、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省律师协会主办,郑州市律师协会、郑州仲裁委员会承办。开幕式由郑州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李燕燕主持。 河南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时志强,贸仲丝绸之路仲裁中心副秘书长蒋红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部执行部长张安毅,郑州仲裁案件受理中心主任柴青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我校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院长、国家智库研究基地西北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首席专家王瀚教授应邀作“国际商事争议解决实践的新动向与我国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的主旨演讲,通过丰富的数据对比强调了从战略视角积极谋划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新动向,强调了国际民商事程序统一立法的进展、国际司法协助的依赖性增加、全球化与争议解决机制的融合、争议解决在营商环境评估中的重要性、互联网技术在争议解决中的应用,以及涉外法律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指出了构建全球法律利益交汇点和战略支点的重要性。 郑州市律师行业党委副书记、市律师协会会长赵虎林作闭幕致辞。 (供稿: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撰稿:王瀚 审核:李立)

    2024-10-01
  • 我校召开“深化法学教育综合改革 服务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论坛暨《法学教育研究》第八届专题研讨会

    9月28—29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我校主办、高等教育研究所承办、北大法宝协办的“深化法学教育综合改革 服务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论坛暨《法学教育研究》第八届专题研讨会在我校长安校区召开。我校校长范九利,司法部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局法学教育和职前培训处二级调研员吕伟耀,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李树忠教授出席本次会议,我校副校长孙昊亮主持开幕式与颁奖仪式。 范九利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新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质量的法治人才培养,也需要高质量的法学理论研究。本次研讨会以“深化法学教育综合改革 服务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为主题,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保障,突出新时代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政治站位高、使命意识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李树忠表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离不开法学教育的完善和改革。法学教育承担着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光荣使命。法学院校承担着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责任。过去法学教育领域的改革更多的是环节性的、技术性的、部门化的,甚至是碎片化的改革。未来我们对法学教育进行综合改革,形成一套能够适应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需求的法治人才教育培养机制,以此来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健教授表示, “深化法学教育综合改革”里面的“综合”,与“全面深化改革”里面的“全面”,两个词的含义完全相通,内涵丰富,它们是相对于局部零散、被分割的条块而言的,反映了新时代全面系统推进工作的要求和特征,都强调了持续推进改革的必要性和全覆盖特点。 我校副校长张荣刚宣读了《法学教育研究》第八届专题研讨会有奖征文活动获奖论文名单。 李树忠、王健、甘肃政法大学副校长史玉成、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郑少华、新疆政法学院副校长马召伟、西安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徐文新和孙昊亮分别作主旨发言。主旨发言由张荣刚主持。 28日下午和29日上午举办了“学术连续出版物与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论坛、“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服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论坛和《法学教育研究》第八届专题研讨会三个分论坛。 来自立格联盟院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新疆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福州大学、湘潭大学、辽宁大学、喀什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延安大学等高等院校和法治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供稿:高等教育研究所 撰稿:段肖阳 审核:邱昭继)

    2024-09-30
  • 我校王瀚教授出席2024全球工商法治大会

    9月27日,2024全球工商法治大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隆重举行。开幕式上,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主席马塞洛•巴斯克斯—贝穆德斯、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贵祥、国际统一私法协会主席玛利亚·基娅·马拉古蒂、司法部副部长赵昌华、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会长奥山尚一、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怀、国际商标协会首席政策官希瑟·斯坦梅尔、澳大利亚前首席大法官詹姆斯·奥索普致辞。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主持开幕式,并代表与会工商界、法律界发布《2024年全球工商法治大会北京宣言》。相关国际组织代表,有关国家政府部门代表、驻华使节,中外法律服务机构、商协会、企业代表,各地方和行业贸促会代表出席大会。 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我校国家智库研究基地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瀚教授应邀出席大会。 本次大会主题为“加强工商法治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分别围绕“合规建设和营商环境优化”“争议解决和全球经济共赢”“知识产权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议题同时举办法治与发展、法治与开放和法治与创新三场平行论坛。王瀚应邀出席法治与开放平行论坛。该论坛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贸仲”)、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承办。二十余家来自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仲裁机构、中外方企业负责人及代表出席本次论坛。 王瀚主持圆桌讨论会,并作总结发言。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院副院长谷岩、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首席执行官全会民、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胡振杰、摩根士丹利国际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刚、亚非法协香港区域仲裁中心副主任蔡伟平围绕“行稳致远⸺制度型开放推进全球经济发展”从仲裁、调解等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的建设和创新,法治化国际经贸体系的建立,制度性开放与外资企业发展等不同角度进行交流研讨。 (供稿: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撰稿:王瀚 审核:李立)

    202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