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员: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

  • 2016年11月27日
  • 新华社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题: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四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评论员

  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变化,在2003年颁布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内监督的实践探索及时转化为制度成果,实现了党内监督制度的与时俱进。《条例》聚焦党内监督存在的薄弱环节,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党内监督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任务、对象和方式等,为全面从严治党锻造了新的制度利器。

  加强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贯要求。长期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党内监督,采取了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应看到,当前党内监督制度不健全、覆盖不到位、责任不明晰、执行不力等问题不可忽视。“外疾之害,轻于秋毫,人知避之;内疾之害,重于泰山,而莫之避。”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就必然要求抓好党内监督这个基础性工程,把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紧,把监督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出来。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监督不能存在盲区。正如六中全会强调的,“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党内不允许有不受制约的权力,也不允许有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各级党组织应当把信任激励同严格监督结合起来,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才能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安排,确保党内监督无死角、全覆盖、落到实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越是位高权重,就越要在要求上有更高的标准,在监督上有更严的尺子。透视近年来的一些案例,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违法乱纪,大行腐败之道,败坏党风政风。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加强党内监督,必须聚焦“关键少数”,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做起。打铁还需自身硬,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和增强自律意识、标杆意识、表率意识,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认真履行管党治党责任,勇于担当、敢抓敢管,就能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尽责不含糊,以令人信服的表率作用推动党内监督不断取得实效。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落实《条例》、加强党内监督是全党的共同任务。不断建立健全党中央统一领导,强化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各个方面都把监督职责扛在肩上,才能织密党内监督体系之网,做到责任清晰、主体明确、制度管用、行之有效。

  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为做好党内监督,也要把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支持人民政协依章程进行民主监督,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支持民主党派履行监督职能,认真对待、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形成监督合力,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窑洞对”中,指出了监督对于共产党人打破历史周期率的重要意义。今天,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党内监督,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将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新华社评论员:以更大力度管党治党——一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评论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二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评论员:让党内政治生活的熔炉“热”起来——三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点击查看专题

相关新闻

  • 【西安新闻网】重要提醒!社会面清零≠没有疫情扩散蔓延风险

    3月18日召开的西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我市用11天实现了本次疫情社会面清零!快速响应、科学精准,西安以最快的速度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防控效果。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市民为此欢呼骄傲,不过高兴归高兴,疾控专家提醒市民,社会面清零不等于不存在疫情扩散蔓延的风险,该做的防控还是要做好的,奥密克戎很狡猾千万不能因此放松警惕。 Q 市民:什么是社会面清零? A:专家:没有在社会面、社区内发现新的确诊病例 西安市疾控中心专家胡妮表示,“社会面清零”,意思就是说没有在社会面、社区内发现新的确诊病例。指之后我市发现的所有新的确诊病例都是在隔离的密切接触者或者是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当中发现的,已经不存在社区面上的传染源了。从公布病例的方式上辨别的话,就是发现方式均为集中隔离中发现。 Q 市民:为什么说社会面清零很重要? A:专家:是全市下一步调整防控措施、逐步恢复正常的基础 胡妮解释说,“社会面清零”代表了所有的传播风险均在掌控中,对公众没有传播风险了。实现“社会面清零”,是全市下一步调整防控措施、逐步恢复正常的基础,没有“社会面清零”,不能恢复“常态化”。 “只有实现了社会面清零,才能保证我们市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需要涉及的商场、超市、医院,孩子们上的学校都不会再有感染病毒的风险,实现了社区传播的完全阻断。只有实现了‘社会面清零’之后,我们才可以逐步恢复教育机构复课,其他的娱乐机构、餐厅堂食才能逐步恢复至常态化疫情防控状态。” 胡妮称,我市最后1例社会筛查发现的病例是3月14日下午,15日诊断,截至18日我市已连续4日社会面清零,所以近期我市会根据专家研判意见,逐步有序放开各项防控措施,让市民放心,也让市民舒心。 Q 市民:实现了“社会面清零”是不是就可以恢复正常化了? A:专家:清零后还不能高枕无忧 在这个传染病的大流行期,正常永远都是相对的。当前,全球正在经历新冠疫情第四波流行高峰,我国周边的韩国、越南等国不断刷新单日新增病例最高纪录,其中韩国每日新增病例都在40多万,死亡人数近500例,疫情传入风险不断加大。国内多地多点发生本土疫情,我市疫情防控难度仍然很大。 胡妮表示,面对此次疫情我市行动早、行动快,所以能够在11天实现“动态清零”目标,但并不是说清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对于全市防控工作来说,会继续强化常态化防控。而对于全市市民朋友来说,需要大家共同履行防疫责任,“每一位市民朋友的奉献和配合会汇聚成强大的防控合力。” 对于全市防疫工作人员来说,大家会继续坚持人、物、环境同防,突出人员闭环管理。同时会加强重点场所常态化防控,比如说在学校、养老院、生活中涉及的商场、超市、医院等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单位压实责任,会更强化日常监测和防控要求。另外,以疾控专家的经验,疫情发现得越早越好控制,涉及的面就越小,多渠道、多点触发预警机制是我市早日发现疫情的“法宝”。如果市民朋友是药店、诊所、教育机构、农贸市场等场所服务人员,请配合单位的健康监测、核酸检测工作,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让疫情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 Q 接下来的生产生活,专家希望广大市民继续做好以下几点: A:强化个人防护。口罩必须戴、规范戴、戴得住,尤其是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在公共场所活动时;养成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的习惯;不扎堆、不聚会、不聚餐,配合遵守公共场所测温、验码、一米线等疫情防控规定。 少出行不聚集。坚持非必要不离市,密切关注近期国内外疫情进展情况,不去中高风险地区和有病例报告的地区旅游、出差、探亲。非必要不聚集,减少走亲访友规模和频次。 及时主动报备。有中、高风险地区及其所在县(市、区、旗)、封控区、管控区旅居史的来(返)西安人员,与感染者轨迹有重合交集的人员,健康码为“红码”“黄码”的人员,高风险职业等重点来(返)人员,务必第一时间主动向所在社区(村)、工作单位或所住宾馆酒店报告,主动告知相关旅居史,积极配合做好信息登记、核酸检测、医学观察等防控措施。 安全收取快递。在收取快递尤其是来自海外的快递时,尽量选择无接触配送。取件时请务必佩戴好口罩及手套,先使用医用酒精或含氯消毒液喷洒或擦拭包裹(含外包装及内物品),尽量在户外拆封,外包装不要带回家,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全程接种疫苗。3-17岁和60岁以上老人为弱免疫人群,无明显接种禁忌的尽快有序前往接种门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早接种早受益,共同筑牢全民免疫屏障。 做好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减退、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新冠肺炎相关表现,不要带病上班、不参加社会活动、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戴好口罩,及早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按规定就医,配合开展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向医生告知活动史、风险人员及进口货物接触史和身体异常情况,不自行购药、服药。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黎娜

    2022-03-20
  • 【中国航天报】张超汉:没有空间安全,就没有真正的国家安全

    没有空间安全,就没有真正的国家安全 张超汉 2021年12月2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证实,7月和10月,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与中国空间站先后两次近距离接近。出于维护空间站及所载人员安全的考虑,中国空间站不得不采取紧急避碰措施。为此,中国常驻联合国维也纳代表团于12月初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普通照会表示,此举对中国航天员的生命健康和空间资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这一事件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再度敲响空间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警钟。那么,空间安全缘何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空间治理又当遵循何种路径? 一、空间安全内涵丰富,外空形势不容乐观 空间安全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内涵丰富的非传统安全,主要表现为以外层空间安全为核心、兼及临近空间安全和空气空间安全的下沉的立体维度安全。可以说,没有立体层面的空间安全,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范围、全领域的国家安全。 目前,外空技术、外空经济和外空资源已成为各国追逐的对象,外空已成为航天大国利益角逐的竞技场和新疆域。外空安全已成为继传统、平面的陆地安全和海洋安全之外的第三大非传统、垂直的安全领域,包括防止外空军备竞赛、和平开发和利用外空资源、保持空间交通管理和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等内容。 当下,外空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外间轨道越发拥挤,轨道环境严重退化。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向外空发射大量物体。以美国“星链”计划为例,其试图建立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并在2019年将首批60颗卫星送入外空。迄今为止,SpaceX已发射近1900颗星链卫星。此外,德国航空航天中心也在建设发射协调中心,预计十年内发射15000多颗新卫星。 另一方面,空间碎片持续增加,外空污染越发严重。如2009年美国一颗为私营公司所有的商用通信卫星与俄罗斯一颗已报废的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约790公里处相撞产生大量碎片,严重威胁到空间物体的正常运作,影响到空间资产的安全。同时,数量激增的空间碎片加大了空间物体的碰撞概率,亦对空间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此外,随着西方国家向外空部署大规模卫星星座以及对外空军事力量的建设,诸如卫星频轨资源越发紧缺,外空军事化、武器化渐趋明显,空间物体碰撞持续升级等外空安全问题逐渐浮现。 二、空间安全保障不足,空间治理紧迫必要 美卫星两次与中国空间站“擦肩而过”,展示出商业航天技术用于军事领域的趋势。这类不负责任的行为在未来将呈现上升态势,进而影响航天器进出外空的自由和在轨物体的运行安全,挑战外空国际秩序。 近年来,随着亚轨道商业旅游等活动逐渐由理论变为现实,临近空间(通常指距离地面高度为20公里至100公里的区域)安全作为外空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发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因其作为空气空间与外层空间结合部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规制的模糊性,以及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独特性和军事化应用,使得地面国的国家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目前,以1967年《外空条约》为核心的外空国际法规则确立了限制外空军事化利用和空间碎片减缓的规则,但不足以防止外空军备竞赛,不足以解决日益剧增的空间碎片威胁,且对低轨小卫星星座建设未有专门的法律制度。可以说,制定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外空规则体系在调整空间活动的新问题时已显得力不从心,出现安全保障不足的窘境。 2021年英国维珍银河公司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及其团队乘坐亚轨道飞行器“联合号太空船二号”,由“伊芙号白骑士二号”双体机搭载,从位于新墨西哥州的美国太空港起飞并最终返航。亚轨道作为人类进入外空的前站,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亚轨道飞行虽不入轨,但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体验失重感,测试设备性能和人体生理指标,为入轨发射积累经验,并推动外空旅游的发展。 空间大国历来注重临近空间安全问题,这一领域已发展为各国的战略新高地。早在2005年,美国国防部便将临近空间飞行器列入无人飞行系统发展计划,随后将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概念引入到“施里弗-Ⅲ”外空军事演习中,将其用于侦察、监视和通信。 随着人类活动向外空纵深,空间安全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频现。因此, 通过技术和法律手段治理外空活动具有现实紧迫性:第一,作为新型安全领域,外空蕴含着重大战略价值,是大国竞争的新制高点,对国家安全具有举重若轻的作用。第二,“空天一体化”趋势不可避免,临近空间作为“空”与“天”过渡区的战略地位将不断彰显,其“上可制天、下可制空”的突出优势已被空间大国普遍关注,对该领域活动进行法律规制势在必行。第三,外空技术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构建符合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需要,有助于提升我国航天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国内国际双管齐下,中国智慧闪烁其中 空间治理关乎国家安全与共同安全,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打造安全(safety and security)、稳定、长期可持续性的外空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空间命运共同体”作为这一理念在空间领域的延伸,关乎一国安全与国际社会的总体安全,有利于营造和平、稳定、绿色的未来空间。 空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的新兴领域。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多次指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强调要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于国家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五中全会同时指出,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强调要瞄准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加快壮大航空航天等产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21年9月15日到驻陕西部队某基地视察调研时也指出外空资产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 全球空间安全治理以国家安全为出发点,涉及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而空间安全同时涉及非传统安全与共同安全。以“人类空间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为共同维护外空秩序,应从国际与国内两个维度,双管齐下,着重于公正分配频轨资源,减缓和移除空间碎片,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事化利用等问题,还人类一个清洁、和平的空间环境。 为此,国际社会需从法律、技术等方面着手:第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深化外空安全理念,忠实履行以《外空条约》为核心的外空条约体系所规定的义务,和平开发和利用外空资源,尊重和保护航天员安全,加强监管,切实为外空行为负责。第二,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共享和通报空间信息,累积共识,创造互信,结合亚轨道商业飞行、商业航天等空间活动的新实践,适时修订外空条约体系中的相关规则;明确临近空间的法律地位,建立事先预防、事中避让、事后救济等新的空间交通规则,确立一个为各国都普遍接受的外空活动行为准则。第三,加大外空避碰、空间碎片主动移除等空间技术的研发,通过技术手段监测、防护和减缓各类外空活动的不确定风险。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球空间安全治理视域下临近空间飞行法律规制研究”(21BFX21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中国航天报》2022年1月15日第01版

    2022-01-17
  • 【法治日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延安实践——新时代“十个没有”高峰论坛在西北政法大学召开

    本报讯 记者郑剑峰 12月9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延安实践——新时代“十个没有”高峰论坛在西北政法大学召开。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张荣刚,陕西省延安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严汉平分别致辞,西北政法大学校长助理汪世荣主持本次论坛。 本次高峰论坛旨在认真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深化平安建设理论研究,研讨制定《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建设指导性标准体系》,加快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共同谱写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新篇章。 张荣刚在致辞时说,西北政法大学作为西部法学教育的重镇,将持续加强与延安市的合作,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在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研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领域开展课题研究,切实把延安精神弘扬好传播好,共同助力平安陕西、法治陕西建设。 严汉平表示,希望地校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法学教育研究与地方法治实践有机结合,更好指导延安市各级政法单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延安精神为灵魂强化思想引领,以“十个没有”为目标推进平安联创,以“两说一联”为载体推进矛盾联调,以综治中心为抓手推进问题联治,以全科网格为依托推进服务联抓,加快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据介绍,近年来,延安市坚持从延安时期“十个没有”社会治理成功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深入开展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创建活动,实现行业领域全覆盖,平安建设满意度由2017年的93.6%提升至2020年的96.2%。

    20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