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一个从警大学生的生死抉择——记广东边防总队湛江支队警官张钧

  • 2006年04月17日
  • 光明日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NaN
阅读

  “每次看到别人打篮球,我都觉得自己心里痒痒的。”透过玻璃,看着楼下的篮球场,27岁的张钧不自觉地按了按横亘整个右臂的那条血蜈蚣似的疤痕。

  戴着无框近视镜的张钧,斯文沉静,略有些腼腆,十足一个刚出校门的大男孩。但是浓密黑发中纵横交错的伤疤又分明告诉我,他曾在生死线上走了一遭。

生与死

  1月14日凌晨两点,地处偏僻的广东湛江吴川市王村港镇已是万籁俱寂,只有三位身穿军装的边防警官在街上巡逻。走在前面的张钧肚子很不舒服。两个小时前,他参与了一场火灾的扑救,满身大汗后,喝了不少冷水,肚子就开始折腾起来。路过正在营业的金龙网吧时,张钧腹痛难当,就让战友们先慢慢往前走,自己到网吧借用后院的洗手间。

  网吧里灯火通明,有10多人在专心上网。几分钟后,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摩托车刹车声,三名劫匪冲了进来,两人持枪,一人持刀。

  此时,张钧正从后院走出来,一眼看到持刀歹徒挥刀砍向收银员。“住手!警察!不许动!”想都没想,张钧就冲了出来。歹徒一愣,收银员躲过了刀锋。歹徒们一看只有张钧一个警察,顿时又嚣张起来,转而围攻起他来。赤手空拳的张钧与歹徒们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搏斗中,他头部被砍6刀,颅骨多处呈线形骨折,右手7根肌腱被砍断,后脑勺被霰弹枪击中。伤重如此,看到歹徒逃出网吧,张钧还紧跟着冲出大门,死死地抓住已经发动的摩托车后架不放,直到被歹徒踹翻在地。

  剧烈的疼痛加上失血过多,张钧昏了过去。在他身后,留下了一条19.8米长的血路。谁也不知道,张钧到底流了多少血,在医院里,他的血压一度降为“0”。经医生检查,张钧头部中的六刀,刀刀见骨、刀刀要命,最长的伤口有15厘米,右手前臂几乎被砍开一半。死里逃生的张钧全身缝了100多针,至今后脑勺仍有六颗霰弹没有取出来。

  张钧感到最欣慰的是,当时在场群众无一伤亡。“要是我不出去,肯定会有群众受害。”他说:“现在想起来,我还是认为这是我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从军梦

  战友们都说,别看张钧外表文质彬彬,但在危害面前,他从来没有退缩过。2005年4月23日,王村港镇一名壮汉,因琐事杀人后,一手拿把杀猪刀,一手拿根铁棍,冲到大街上见人就砍。赶到现场的张钧毫不畏惧,第一个冲上去,将手持带血凶器的疯狂壮汉掀翻在地。

  其实,多次出生入死的张钧只是一介书生。他是在2003年7月,从西北政法学院法学系毕业后,应征入伍来到广东边防部队的。为了参军,他放弃了到法院和海关工作的机会。“能参军入伍是我一生的光荣。”张钧说,自己心里一直有个‘从军梦’。高考时,因为近视,与军校擦肩而过;这次当广东边防总队到学院招人时,他觉得自己再也不能错过了。

  2004年1月16日,张钧顺利完成为期半年的入伍集训,分配到湛江边防支队王村港边防派出所,负责刑侦工作。这里不仅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落后,而且当地方言外地人几乎一句都听不懂。生性积极乐观的张钧对自己说,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干。这里的环境艰苦,但也许正是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张钧用半年时间就突破了“语言关”,现在他一张口,人家都以为他是当地人。张钧对公安业务更是用心琢磨。刚到派出所时,是其他干警带他办案,三个月后却调了个个儿,成了他帮其他干警办案。翻开派出所的卷宗可以看到,2004年至今,张钧共主办各类案件35宗,协办13宗,破案39宗,破案率高达81.2%。

荣与耻

  张钧爱玩。篮球、足球都玩得很棒。和辖区群众搞活动,他一场不落。但是,在风景名胜众多的古城西安上了四年大学,张钧居然一个景点都没去过。“主要是学习紧张,当然也有经济上的考虑。”他说,“为了供养我和弟弟上大学,当时家里已经负了四万多元的债。再花钱去玩儿,我会觉得没脸见父母。有空了,多运动运动,其实也一样开心。”

  大学里,张钧是个勤奋的学生,四年下来,主修课门门全优,并多次获得奖学金。在百色市中级法院实习时,没到一个月,单位就把踏实肯干的张钧当成正式员工一样使用。实习四个月,他只休息了一天,每天除了办案,还翻阅了大量卷宗。有付出就有收获。工作后,在法学知识、案卷整理、证据收集、办案程序等方面,张钧不仅上手快,甚至比老同志还规范、细致。

  到了广东之后,张钧保持了自己的一贯作风,一心扑进工作和学习之中。在湛江工作两年,他只去过市区四次,两次参加考试,两次参加支队集体活动。

  张钧不但对工作满怀热情,对群众也充满了感情。碌西村的林应波瘫痪在床,家里生活极度困顿。张钧主动和林家接起了对子,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并时常自掏腰包接济他们。2006年春节前,躺在病床上的张钧还特意拿出200元钱,反复叮嘱战友替他到林家看看。乡亲们也都把张钧当成自家人,年年春节都请他参加只有本族人才能参加的年例(家族祭祀)活动。

  “群众认可我、把我当家人看,这是我工作两年来最大的收获和荣耀。”张钧对记者说。

从抉择看荣辱

  在生死面前,张钧的抉择震撼了世人,也感动了世人。

  埋在张钧心底的,是忠诚,是责任,是一个当代青年对党对人民的信念与良心。尽管他面前的歹徒凶残暴虐,但是他坚信,他的身后有人民,有正义,这些都如大地如苍天,给了勇士不尽的力量。

  看看近年来有关见义勇为的统计数字就知道,像张钧一样的勇士越来越多了。张钧们铮铮铁骨的背后,是共和国公民的道德良心,是华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疾恶如仇、临危不惧、舍己为人、惩恶扬善……张钧们是我们民族永不弯曲的脊梁。

  在正邪与荣辱面前,张钧们用热血,温暖了人们冷漠多时的社会良知。

  因为有张钧们的存在,我们的社会正气永存。

相关新闻:西北政法学院2003届毕业生边防干警张钧勇斗歹徒受表彰

相关新闻

  • 我校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陕西赛区决赛中创佳绩

    近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陕西省赛决赛圆满落幕,我校学子在此次比赛中表现卓越,斩获4银1铜的佳绩。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冯馨仪和公安学院(公共安全法学院)朱金帝获得就业赛道高教研究生组银奖,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沈楚楚和民商法学院王茜雨获得就业赛道高教本科生组银奖,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李星颖获得成长赛道高教本科生组铜奖。 本次大赛以“筑梦青春志在四方,规划启航职引未来”为主题,分为就业赛道和成长赛道。大赛自2024年10月启动以来,全省大学生积极参与,累计报名学生42.64万人,我校3000余名学生报名参赛。招生就业处联合各学院,精心策划、认真筹备,经过院赛、校级复赛、校级决赛和省级复赛等环节层层选拔,最终我校5名学生入围陕西省赛决赛。备赛期间,招生就业处精心组织,各有关学院密切配合,通过开展专题辅导、模拟比赛、经验交流等环节,全方位助力学生备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与参赛能力。 学校将围绕 “以赛赋能、以赛提质、以赛拓岗”的理念,结合不同专业发展方向,开展多样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增强学生对职业世界的认知与探索。同时持续聚焦赛事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大赛在拓展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服务方面的作用,做深做实就业市场开拓工作,引导学生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积极适应就业环境变化,全力以赴助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开创学校就业工作新局面。 (供稿:招生就业处 撰稿:薛倩 审核:孙静)

    2025-03-11
  • 家事律师谈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

    报告主题: 家事律师谈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 报告人: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婚姻家事与财富传承事务部主任。 专注婚姻家事领域,现任陕西省女法律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妇联副主席, 西安市妇联法律顾问。 举办单位:法治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 报告地点:雁塔校区一站式学生社区 报告时间:2025年03月06日09:00至12:00

    2025-03-06
  • 【光明日报】赵馥洁:“明德”的四重价值意蕴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集中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众多思想元素中,其中就包括“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明德引领风尚”“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明德的现实重要性。 “明德”一词源远流长,从虞舜时的“舜重之以明德”“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历经夏朝“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商朝“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乃惟成汤……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到西周“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时达到自觉,形成系统,逐渐具备了内涵丰富的价值意蕴。《尚书·君陈》云:“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意思是说,祭祀神的谷物不具有芳香,只有光明美好的德行才是真正的芳香。这说明,在西周时期,人们认为光明美好的道德本身具有崇高而重要的价值。而它的价值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司法活动、人格养成、人才教育等方面,有着充分的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闪耀着灿烂的价值光辉。 “勤用明德”的治世价值 《尚书·君陈》有言,“至治馨香,感于神明”,就是说治世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至治”),其浓郁的芬芳是会感动神灵的。而“至治”发出的能感动神灵的馨香源自何处呢?它并非源自祭神的黍稷,而是源自统治者的光明品德(“明德惟馨”)。《左传》描述周人的明德观云:“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这是对周时明德之治世价值的充分阐明和高度赞美。 中国古代对明德之治世价值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虞舜时代,但对明德价值的具体阐明,则是从西周初年才开始的。西周的政治家、思想家周公及其姬姓贵族中的执政者,总结了西周王朝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粗野到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治世经验,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重要思想,并把这些思想概括为“明德”观念,明确提出治世要“勤用明德”,认为这是周王朝治世的纲要,也是对虞舜、商汤等历史上明君治世智慧的继承和发展,要求西周的各级官员及贵族子弟传承这一治世智慧。被视为西周史诗的《诗经·大雅·皇矣》,叙述了周族祖先的开国史、壮大史,用“明德”赞颂古公亶父、王季、文王建国治世的功德。《尚书·周书》中《康诰》《梓材》《召诰》《多士》《君奭》《多方》《君陈》《文侯之命》诸篇都明确阐发了“明德”对于治世的重要意义。按照周公等人的阐发,“明德”治世观念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敬天保民”,二是“修身律己”,三是“任贤使能”;“明德”治世的重要性在于“得天命”和“得民心”,其终极关怀就是享有天命、赢得民心、维持政权。 “明德慎罚”的司法价值 明德作为西周治世的核心,还包括一项具有独特性的价值内涵,就是“明德”在司法活动中的作用,这集中体现在“明德慎罚”的观念中。 “明德慎罚”最早出自《尚书·周书》,见于《周书》中的《多方》和《康诰》。周公在三监之乱后,向各诸侯国发布诰令,首次阐明了“明德慎罚”观念。他表示,“惟天不畀纯,乃惟以尔多方之义民,不克永于多享。惟夏之恭多士,大不克明保享于民,乃胥惟虐于民。至于百为,大不克开。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慎厥丽,乃劝;厥民刑,用劝;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要囚,殄戮多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意思是说,上天不把天命赐给众位诸侯,就是因为那时各国国君不能常常劝导人民,夏国的官员太不懂得保护和劝导人民,竟然都对人民施行暴虐,使得各项工作都无法顺利开展;因为各国邦君的选择,成汤代替夏桀做了君主,他慎施教令,是劝勉人;他惩罚罪人,也是劝勉人;从成汤到帝乙,没有人不宣明德教,慎施刑罚,也能够用来劝勉人;他们监禁、杀死重罪犯,也能够用来劝勉人;他们释放无罪的人,也能够用来劝勉人。在周公看来,从商汤以来的殷代明君,都是“明德慎罚”的奉行者,周人也是这一传统的继承者。他要求各诸侯国的国君都要奉行“明德慎罚”的原则。 随后,当封康叔于卫时,周公对康叔发告诫之词,即《周书》中的《康诰》篇。其内容包括对殷商遗民的政策、对康叔的道德要求和治国的基本原则。特别突出地强调了“明德慎罚”。周公明确指出,“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意思是,伟大的先父文王,能够彰显仁德、慎用刑罚;不欺侮孤老、寡母,任用该任用的人,尊敬该尊敬的人,威慑该威慑的人,使百姓都明白他的德政,从而开始缔造了我们小小的华夏,扩大了我们原有的疆域以治理我们的西部领土。 虽然周公没有具体解释明德慎罚的含义,但从上引的两篇文告和《尚书·周书》所记西周的治国理念来看,所谓明德就是实行德政,关爱百姓生存;弘扬德教,引导百姓向善。所谓慎罚就是慎重使用刑罚,尽量减少刑罚,并把刑罚引导到劝人向善的宗旨上来。其实,“明德慎罚”就是通过把司法活动置于德治的范围之内,从而切实发挥明德对司法活动的指导意义。正如《左传》所解释的:“明德慎罚,文王所以造周也。明德,务崇之之谓也;慎罚,务去之之谓也。”“昭明德,而惩无礼也。”其后,儒家提出的“德主刑辅”“宽仁慎刑”等法理思想皆是对西周“明德慎罚”观念的发展。 “自昭明德”的人格价值 明德观念不但在治世、司法等政治领域有崇高的价值,而且对塑造理想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周易·晋卦·象传》对此有明确论述。晋卦的构成是上卦离,象征太阳、光明;下卦坤,象征大地。卦象是光明的太阳升到地面上。依据此卦象,《象辞》的作者阐发了其人格修养的意义:“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意思是光明出现在大地上,普照万物,所以称为晋卦。君子应该效法此卦之精神,使自己已有的光明德性,愈加显明。由此,“自昭明德”就成为君子修养的重要内容,君子人格的重要标志。 元初易学家俞琰说:“明德,君子固有之德也。自昭者,自有此德而自明之也。”他把“自昭”解释为“自明”,而把《象辞》中的“明德”释为“君子固有之德”,这其实是受了宋儒“人性本明”的影响。其实,《象辞》中这里说的“明德”,指的就是光明美好的品德。 《象辞》明德观念的新意在于,它指出了明德对于养成君子人格的重要性,这无疑是对西周初年明德观念的重大发展。 “在明明德”的教育价值 对明德价值意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就是《礼记·大学》篇。《大学》是战国时的一篇教育学著作。它通过总结概括“三纲领八条目”专门论述了如何教育培养人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把“明明德”作为首要纲领提出,要求在教育中弘扬、培养学生光明美好的品德。进而使学习者具有新的人格,达到至善完美的精神境界。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云:“《大学》之道,明德以修己,新民以治人,人道备矣,而必申之曰‘止于至善’。不知止至善,则不定,不静,不安,而虑非所虑,未有能得者也。” 《大学》不但在首要纲领中提出了“明明德”,而且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中,把“平天下”的含义解释为“明明德于天下”。并在叙述中还引用了《尚书》中关于“明德”的论述:“《唐诰》曰:克明德”“《帝典》曰:克明峻德”。这就是说,所谓“平天下”,就是“明明德于天下”。由此,“明德”的意义就不仅如王夫之所云,是“修己”之事,而且还是“平天下”之事。 《大学》使明德观念进入教育领域,使西周初年的“明德”的价值意蕴又发生了一次重大跃升。由于宋儒把《大学》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作为育人的基本教材,使“明德”和“明明德”观念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深入人心。宋以后流传的明德和明明德价值观念,主要是通过《大学》的普及化教育而形成的。今天我们知道明德、谈论明德也是受《大学》的影响。 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和积淀,明德价值日渐向诸多社会领域辐射和渗透,被进一步文化化、精神化,逐步内化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文化心理结构,至今仍能发挥强大的文化功能和精神动力作用,这也是我们今天发掘“明德”的价值意蕴、探索“明德”价值渊源的意义之所在。 (作者:赵馥洁,系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 【光明日报】赵馥洁:“明德”的四重价值意蕴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4-12/30/nw.D110000gmrb_20241230_2-15.htm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