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深化立德树人——校园红色文化宣讲协会开展2018级新生校史校情教育

  • 2018年09月21日
  • 西北政法大学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NaN
阅读

为传承和弘扬我校红色文化基因,深化学校立德树人、培养卓越人才,9月13日上午,我校校园红色文化宣讲协会成员为反恐怖主义法学院2018级新生展开了入学教育活动。红色文化宣讲协会此次活动主要是对我校育人理念石、校训印、“老延大”精神传承壁三个景点进行宣讲教育学习,深入开展校史校情教育。

“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是我校在81年办学历程中凝练而成的“老延大”优良传统。这一优良传统既有着厚重的红色基因,又有深厚的时代意蕴,协会讲解员巫蕤同学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老延大”优良传统,向同学们讲解了“老延大”优良传统的形成过程、精神内涵、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老延大”优良传统是陕北公学在八十载风雨中凝练出的力量源泉,是延安精神在校风、文风和作风上的集中体现,也是激励新一代政法人的宝贵财富。

在刻有“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育人理念石碑前,讲解员张艺璇同学为大家详细解读我校育人理念的精神内涵,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立德树人理念在我校育人层面的具体体现,是每一个西法大学子走向社会所需秉承的价值追求。

面对校训印,讲解员韩小雨同学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严谨、求实、文明、公正”——我校校训的深刻内涵:严谨的人生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文明的道德修养,公正的价值追求。这是学校特质的浓缩,是代代传承的信念罗盘,也是引领莘莘学子的精神航标。

讲解员们的热情宣讲,同学们的认真聆听,也搏得了路过师生的驻足聆听。本次新生入学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读史而明己任,这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我校在八十载风雨中凝练出的红色文化,也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寻找红色足迹,领悟坎坷征程。让我们秉承红色基因,踵武前贤,让这红色文化代代相传,书写西北政法大学崭新的历史篇章。

相关新闻

  • “青椒悦读”第229期读书沙龙—《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于开展》

    报告主题: “青椒悦读”第229期读书沙龙—《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于开展》   报告人: 赵琳,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举办单位:图书馆   报告地点:长安校区图书馆C座一层会议室   报告时间:2025年04月24日 19:30至 22:00 结束

    2025-04-24
  • 王斌通: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深化诉源治理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基层;新时代“枫桥经验”最显著的优势在于能否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将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消极因素转化为基层社会有序发展的积极因素,促进人、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民法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司法服务的前沿阵地,人民法庭在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引领公序良俗、增进群众福祉、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进入新时代,全国人民法庭工作实现快速发展,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过程中,不仅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践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也自觉坚持“三个便于”“三个服务”“三个优化”的工作原则,涌现出一批创新和深化诉源治理实践、以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人民法庭》节目以小切口、小案例的形式,通过对12起案件办理过程的讲述,还原了法庭工作的点点滴滴,呈现出人民法庭深化诉源治理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诉源治理是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无论是江苏省如东县人民法院栟茶人民法庭的“船头审判”、安徽省濉溪县人民法院百善人民法庭的“茶馆调解”、黑龙江省肇东市人民法院五站人民法庭的“苞米地办公”,还是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天通苑人民法庭对调解未成案件的依法判决,都凸显出人民法庭面临的案件类型的复杂性、群众诉求的多样性和诉源治理的必要性。作为一种带有鲜明司法烙印、体现基层法治特色的治理方式,诉源治理的主体主要是基层办案法官,对象是涉“诉”纠纷,重点是“源”头化解,其最大的优势则是在法官的主导下,多元主体、多种举措、多方资源的有机融合。经过诉源治理,许多存在激化苗头的民事纠纷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人民群众依法维护切身权益的需要也得以满足,诉讼的存量和增量,尤其是因民事争议处理不好而转化为刑事案件的比例大幅减少。可以说,诉源治理既是一项以法治力量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功机制,也是一件司法为民、利民、便民的民心工程。《人民法庭》节目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展现人民法庭诉源治理的基本面貌,让这一机制从理论走向实践、走向生活、走进群众心中。 诉源治理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诉源治理的核心是法官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解决问题,让群众在参与案件办理的过程中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无论是作为红色法治文化代表的“马锡五审判方式”,还是被誉为基层治理典范的新时代“枫桥经验”,都在于坚持群众路线。这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最杰出的创造。诉源治理恰恰实现了群众路线与法治建设的有机统一,也为在源头化解纠纷、以法治造福群众奠定了前提。正是由于诉源治理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种意义上讲,群众对基层司法的参与,也是从文化、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的参与。因而,诉源治理的功效,并不局限于案结事了和减少纠纷,更在于以司法的力量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人民法庭》节目中,湖北省崇阳县人民法院白霓人民法庭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不仅要兴农富农,也要重视文化传承,以良好家风、文明乡风的建设为法治增添能量、注入活力。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法院龙山人民法庭的做法则说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打造“无讼村落”,既可以改善当地的营商和综治环境,也为司法服务更快地融入基层乡村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人民法庭深化诉源治理,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法治动力。诉源治理的要义在于源头施策,人民法庭深化诉源治理实践,可以促使基层社会治理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不仅是“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也是在良法善治在乡村振兴中体现保障功效的要害所在。《人民法庭》节目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给观众讲述了诉源治理对乡村振兴的重要贡献。特别是这些案例很好地增进了群众对法治的信心。从“和谐一碗茶”到田间地头的调处息争,从基本案情的查明到现场情理法的融合适用,均立足乡村治理一线,而且大量存在的乡贤能人的参与、基层干部的支持,都体现出人民法庭在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努力。《人民法庭》节目中,法庭、法官的智慧和作用得到较好展现。经过法官的阐释,让群众明白调解案件并不是“和稀泥”,而是遵循当事人自愿原则,在事实基础上进行调解,由法官拿出最接近法律又让双方当事人都认可的调解意见。基层纠纷的处理,需要做到调解与审判相结合,能调则调,该判就判。法官的威信在人民群众心中,不是在法庭上,也不是在形式上。这就让人民群众更加明晰法律有尺度,法官有温度,也更加相信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因此,人民法庭深化诉源治理,可以为乡村振兴营造充分的法治社会环境,树立基层群众对法治的信仰,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根基。

    2025-03-19
  • 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开展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系列活动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来临之际,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分工会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学院女教职工致以诚挚的节日祝福与崇高敬意。 3月4日,学院工会于吉源蓝羿国际影城举办了庆祝“三八”妇女节主题观影活动。活动现场,女教职工们齐聚一堂,在光影世界中开启一场心灵之旅。影片深刻的内涵和动人的情节,为女教职工们带来了一场难忘的文化盛宴,不仅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获得了片刻的放松与惬意。 3月5日下午,学院热烈举行庆“三八”妇女节跳绳健身运动。活动旨在丰富女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引导大家积极投身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充分展现新时代女性的青春活力与蓬勃朝气。女教职工们踊跃参与,一根根跳绳在她们手中飞速舞动,彩绳飞扬间,大家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院为女教职工们准备了运动跳绳、筋膜枪作为节日礼物,为比赛增添了更多温馨与欢乐。 3月6日,学院特邀航天医院主任医师和针灸推拿科医生走进校园,面向全院男女教职工开展健康咨询和推拿保健服务。主任医师耐心细致地解答教职工们提出的各类健康问题,从常见疾病的预防到日常保健知识,都给予了专业、详细的指导。 学院将持续聚焦女教职工的需求,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让女教职工们在学院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激励广大女教职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姿态,投身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在各自的岗位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供稿: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 撰稿:王昕 审核:赵玎玎)

    202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