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十一届行政哲学年会参会专家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资料室召开“政管学院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座谈会”。与会专家根据各自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经验为政管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科融合与本科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院长侯学华教授开门见山,客观地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学院学科构成、本科专业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并指出长远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他说,从西北政法大学的学科布局来看,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是一个特殊的学院,一个小学院承载着政治学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若按现有的资源管理、分配体制和学科评价体制来看,学院发展面临一定制度障碍和不利的政策因素。因此,谋求学科整合、突出特色、集中发力,实现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和各专业的内涵发展才是学院发展的长远之计。学科发展需要高度学术领军人此,引进高端人才,发展优势学科,这是西部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由于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教师待遇普遍较低、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西部高校学科建设出现了“滑坡”。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政管院全面改革创新,以“面向西部,聚焦基层”为学科建设的发力点,以“基层社会管理与创新研究会”为抓手,促进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从学科建设与管理的角度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帮助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方面实现突破。
与会专家在深入了解学院情况后,结合各自学校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康之教授建议,政治学科和公共管理学科在中国学术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不可轻易舍弃其一,应当并重发展,可通过项目制和课程建设淡化专业差别,突出人才贡献,化解因专业不同和改革偏向带来的内耗。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副会长高小平研究员认为,尊重学科差异是建设学科和发展学科的前提,自然融合是其发展的必然,但是避免简单的合并或舍弃。黑龙江大学原校长、政府管理学院何颖教授以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建议要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本科专业学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采取的“专业模块+职业生涯教学”的“3+X”综合教学改革,通过模块教学加强对本科生的专业训练,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以此来扩宽本科生“出口”渠道,有效的提升本科专业培养质量。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徐晓林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工会主席、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朱正威教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孔繁斌教授一致认为,MPA教育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平台,应当极力争取立项建设,否则就会落后于同类院校,不利于长远发展。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进华教授认为,模块教学能够较快的促进教学改革,但要注意“有所为,有所缓为和有所不为”,逐步推进改革;学科融合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发展的必有之路,学院中的二级学科设置未必一定设在学院内部,可以分布在不同院系和教学单位,这样可有利于各个二级学科的平行发展。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秘书长、县级研究会会长张学栋研究员、县级研究会副会长刘杰、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有声等专家学者根据学院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会议期间,学院参会教师就政管院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与外校专家进行了对话和研讨。通过交流和研讨,专业教师们更为清晰的了解了国内不同学校同类专业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普遍认识到学院面临的困境与差距,必须确立“整体融合、资源共享、扬长扶短、实现共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思路。侯学华对与会嘉宾的提供真诚意见和发展良策表示感谢,他提出下一步学院将一步调研、虚心学习各兄弟院校取得的改革成果,统一改革思想,推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积极向一流学院、一流学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