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初心和使命

  • 2019年09月29日
  • 光明日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556
阅读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要牢记初心和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恒定的可贵品格,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庄严宣示。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视角,把握党的初心使命的深刻内涵,高质量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1、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经诞生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初心使命首先来自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伟大理想,植根于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目标。

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形成新理论、开创新境界、指导新实践的历史。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引新中国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奇迹。

一个政党的初心使命,诠释着这个党“是什么、干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就因为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有9000多万党员和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只要始终守初心、担使命,那就无坚不摧。

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丧失理想信念,要补钙壮骨、固本培元、立根固本。

2、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本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观念,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至今仍然具有重大价值。中国共产党植根中华大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也浸润着心系家国、忧乐天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本色。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崇尚“和”“合”理念,追求大同理想,是中华文明传承赓续数千载的文化基因,影响深远。在儒家《礼记·礼运》篇中,论述了从“小康”进入“大同”之世,阐述了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准则。在大同社会中,社会财富是大家共同享有的,育幼、养老等都有妥善安排,能劳动的人从事劳动,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则由社会供养,大家相爱相助,没有权谋欺诈和盗贼掠夺,人们和平地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理想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未来美好社会的追求。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大变局的演进方向,把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和世界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宣言,也是中国行动。

3、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揭示了我国文化发展规律,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初心即至真至纯的“真心”,情系家国的“忠心”,“天下为公”的“公心”,追求生命觉悟、境界提升的“觉心”,坚守信仰信念的“恒心”。

《共产党宣言》中说:“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党的干部,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要想得透、看得淡,自觉打掉心里的小算盘。要以百姓心为心,与群众心连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长期执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老百姓才能生活更加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

4、以文化自信筑牢信仰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求索的精神命题,更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其化为实际行动的永恒接力和不竭动力。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视角,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把握党的初心使命的深刻内涵,厚植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政治信仰、科学信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从文化层面润物细无声地促进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注重总结革命时期将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党性修养迈向内在觉悟、内在超越过程中,党员人格和精神境界从“小我”向“大我”“无我”成长过程中,党员本人的“高峰体验”“高原体验”等党性觉悟经验,使其不仅在入党宣誓仪式中体验到的加入组织的神圣感,而且在党性修养的过程中体悟到党性的神圣性,从而内在地促进党员干部对理想信仰的虔诚执着、至信深厚,满足党员干部的终极关怀与安身立命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信仰不真信、修身不真修、理想信念迷失等“思想根子”问题,收到固本培元、立根铸魂之效,努力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具体目标。

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学习、感悟、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益智、以学修身,融会贯通、形成觉悟,不断提升人文素养、文化情怀和精神境界,获得正确处理公私、义利、是非、情法、亲清、俭奢、苦乐、得失关系的“准星”,立公心、去私心、守初心,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支撑政治定力,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作者:马明伟,系国资委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相关新闻

  •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5月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于诚意楼五楼会议室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党支部书记及科级干部参加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刘驰主持。 会议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和《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刘驰领学了《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部分章节,传达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典型案例,开展了警示教育。各党支部书记分别围绕学习内容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交流发言。 会议强调,学院要以此次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强警示教育,深刻认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将 “严” 的基调贯穿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全过程。要聚焦 “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目标,对照作风建设要求找差距、抓落实,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改革、师德师风建设、学生培养等工作中,坚决杜绝表面化、走过场现象,以扎实作风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会议还就学生培养方案修订、毕业生就业等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撰稿:韩筱煜 审核:刘驰)

    2025-05-07
  • 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4月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于诚意楼五楼会议室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党支部书记及科级干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刘驰主持。 会议集中观看了3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视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学习了《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部分内容,传达了全国两会精神,以及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的相关要求。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精神,始终保持“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高度自觉,扎实推进学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吃透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始终把严的基调贯穿学院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为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撰稿:韩筱煜 审核:刘驰)

    2025-04-10
  • 【光明日报】教育法典分则编纂研讨会召开

    编纂教育法典,是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客观要求。聚焦教育法治建设,为推动教育法典分则编纂,3月21日,由教育法典编纂课题组主办,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法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学教育立法研究基地共同承办的“教育法典分则编纂研讨会”在陕西西安召开。 教育法典编纂具有重要意义,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表示,编纂教育法典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程,能够明确政府、学校、社会的权责边界,为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提供制度保障,推动教育法治化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完善贡献力量。 “教育法典分则编纂面临三大核心关注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梁鹰认为,首先,教育法典的性质尚未明确,其特性不同于民法典和生态环境法典,因此需要权衡其公法与私法特征;其次,现有教育法律体系的复杂性增加了法典编纂的难度,因为它涉及多层级立法主体;最后,编纂教育法典的逻辑起点问题是如何确立核心原则,特别是是否以公民教育权利为基础,并借鉴国内外立法经验。他认为,编纂教育法典应结合我国教育立法的特殊性,借鉴民法典和生态环境法典的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典模式。 教育法典编纂课题组总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马怀德建议,要深刻认识教育法典编纂的重大意义,推动教育法治现代化;系统梳理法典的整体结构,确保逻辑严密、内容完整;深入研究分则各编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关键领域;注重成果产出,既要形成立法条文,也要加强学术研究,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记者了解到,此次研讨会围绕教育法典分则编纂的四个重要部分——基础教育编、职业教育编、高等教育编、终身教育编以及单行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考试法》及其入典路径展开,各单元讨论中过程中,与会专家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认为教育法典的编纂应坚持科学和民主立法,吸纳多方意见,确保法律体系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 【光明日报】教育法典分则编纂研讨会召开 https://app2.gmdaily.cn/as/opened/n/132f50c4e4994d8ab07b00cdfd9deead

    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