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栏目

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相关知识问答

  • 发布:2017年05月10日
  • 浏览量:

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相关知识问答

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陕教高办〔2016〕32号),受省教育厅委托,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负责组织实施陕西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将于5月22日—5月26日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审核性评估。为帮助师生全面准确了解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相关知识,以更好的面貌迎接专家入校,现将有关内容以问答形式进行汇总。希望广大师生从我做起,为我校顺利通过审核评估贡献一份力量。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知识篇

一、什么是审核性评估?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规定了“五位一体”的评估制度,包括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国际评估。其中审核评估是院校评估的一种模式。审核评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新形势下,总结已有经验,借鉴国外先进评估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评估模式,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

审核评估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国家不设统一评估标准,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结论不分等级,形成写实性审核报告。审核评估的重点是引导学校建立自律机制,强化自我改进,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为什么要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以成果导向为引导,以高校自评和监督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完善为核心,坚持“用自己的尺子衡量自己”,更注重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内涵建设,既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也能够更好地与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对接。

三、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坚持、两个突出、三个强化”。就是要在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这二十字方针基础上,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强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审核评估的原则是什么?

一是目标性原则。强调目标导向,重点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二是主体性原则。强调学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促进学校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提升质量保障能力;

三是多样性原则。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根据国家和社会要求,结合自身条件,合理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质量标准,形成办学特色。这一原则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分类指导、分类评价的思想;

四是发展性原则。强调过程改进和内涵提升,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注重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

五是实证性原则。强调依据事实做出审核判断,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引导,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来证明。以上原则贯穿于审核评估方案的内容中,贯穿于专家组的评审过程中,也贯穿于学校的自评自建过程中。

五、审核评估的理念是什么?

审核评估强调“对国家负责,为学校服务”,“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理念。

六、审核评估重点审核的“五个度”是什么?

一是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二是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三是教师和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

四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五是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

七、审核评估的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审核评估范围”是围绕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所设计的审核内容,由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三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为审核项目,共有“6+1”项内容,分别是定位与目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在这六项之外,还另加了一个特色或自选项目。第二部分内容为审核要素,把六大审核项目划分为25个要素。第三部分为审核要点,把审核要素的核心内容体现在80个审核要点上。

八、审核评估有哪些程序?

审核评估程序包括学校自评、专家进校考察、评估结论审议与发布等。

(1)学校自评。参评学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实施办法》和审核评估内容及上一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开展自我评估,按要求填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同时提交各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专家进校考察。实施审核评估的机构应对学校提供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专家组在审核学校《自评报告》、《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及《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基础上,通过查阅材料、个别访谈、集体访谈、考察教学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观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形式,对学校教学工作做出公正客观评价,形成写实性《审核评估报告》。

(3)评估结论审议与发布。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部评估中心应按年度将所组织的审核评估情况形成总结报告报教育部。教育部组织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审议,公布审议结果,并由教育部评估中心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公开发布参评高校的审核评估结论。

(4)评估结果。审核评估结果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反映,与学校办学、发展直接相关,学校要根据审核评估中提出的问题及建议进行整改,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对评估学校的整改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并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招生规模、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促进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九、专家组进校后考察的主要方法与内容是什么?

(1)参观:由专家组提出内容,由学校负责组织、安排路线。考察各类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课及主干专业基础课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主要实习基地,图书馆,电教中心,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体育场,学生出早操、上晚自习,社团活动,学生宿舍,食堂环境等。

(2)听课:每位专家至少听3-4节课。

A.不同类型的课程,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验课,学校优秀课、精品课等。

B.不同类型教师的课,如老中青年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等。

(3)座谈会:由专家组确定讨论提纲和与会人员名单,时间安排在2小时之内,人数控制在每组6-15人左右。

A.召开不同专题的座谈会,如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自我监控体系的运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经费及使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等。

B.召开不同类型人员的座谈会,如老中青教师,教学管理干部,教务人员,学校督导组(或评估办),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优秀教师、学生等。

(4)走访:尽可能对所有的教学基层单位和主要职能部门都安排走访。

(5)查阅资料:参评学校要汇集整理出各方面的资料。

各项指标的评估依据及其支撑材料和补充说明,各类教学文件、会议记录,统计表,学生作业、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教师教学日历,教师讲稿等。

西北政法大学校史校情篇

一、西北政法大学办学历史

西北政法大学位于古都西安,是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其前身是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后历经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等发展阶段。1958年9月,西北大学法律系调入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安政法学院,学校开启了本科教育的历史,成为全国四所政法院校之一。1963年学校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文革”期间学校停办,1978年复校,1979年恢复招生,先后隶属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2000年,学校划转到陕西省,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高校。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经过几代政法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法学特色鲜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大学。

二、西北政法大学基本概况

学校设有17个院部,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现有32个本科专业,是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拥有法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和西北地区第一个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3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拥有2个省级特色学科,3个省级优势学科,建设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示范课3门,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22项。

学校拥有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设有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反恐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人权研究院等实体研究机构,以及《法律科学》编辑部、高教研究所、法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这些机构是学校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

学校现有教职工1212人,专任教师818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国家、教育部相关人才项目1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社科名家、“三秦学者”特聘教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三秦人才津贴”、“教学名师”41人。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途径,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64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建校80年来,学校扎根西部,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培养和输送了15万余名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特别是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以来,我校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到西部边疆地区就业,仅2014-2016年就有287名本科毕业生赴新疆、西藏工作,这些毕业生大多奋战在新疆、西藏各级公检法部门的基层一线,为边疆稳定和法制建设默默贡献。

三、西北政法大学办学定位

目标定位:法学特色鲜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专业发展定位:法学特色鲜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陕西、面向西北、服务全国。

四、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五、西北政法大学校训

我校的校训是“严谨、求实、文明、公正”。它的具体含义是,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文明的道德情操,公正的法律价值。体现了严谨的科学精神、求实的传统精神、文明的时代精神和公正的法律精神的结合,大学精神的普遍性和政法大学特殊性的结合,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具体来讲,“严谨”体现了治学、办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求实”体现了对老延大和延安“实事求是”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文明”体现了时代精神和道德风貌;“公正”体现了法律价值和法律工作者的基本道德准则。这是一代代西法大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值得每个西法大人用毕生时间去思索和践行的人生指南。

六、西北政法大学办学理念

建设学科 创新学术 培养学者 优化学风

七、治校方针

质量立校 特色兴校 人才强校 依法治校

八、西北政法大学育人理念

法治信仰:

明崇法治精神 忠于宪法法律

维护公平正义 捍卫依法治国

中国立场:

立足本土实际 探解中国问题

传承民族文化 投身中华振兴

国际视野:

顺应世界潮流 博采万国众方

掌握历史规律 致力改革开放

平民情怀:

摒弃精英傲慢 置身普罗大众

感受平民疾苦 接蓄天地正气

九、西北政法大学的优势专业

我校法学专业为陕西省名牌和特色专业,无论在陕西乃至全国,都以其鲜明特色享有持久影响和良好声誉。哲学、新闻学和侦查学3个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法学、行政管理、英语、治安学、市场营销等5个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法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是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哲学、行政管理、英语、治安学、市场营销等 6个专业是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同时,法学专业获得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应用型复合型”、“西部基层型”、“涉外型”全部三个类型培养资格。这些优势特色专业代表了学校本科专业建设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特色与质量,在专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十、西北政法大学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1、坚持推行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4:6、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为7:3、实践教学学分比例高于总学分15%的原则。

2、精心设计各专业学科通修课程、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遴选了30门自然科学类为主的尔雅通识课,补充优化通识课程。整体上凸显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的,相互支撑融合的课程体系。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加强各专业与实务部门在实践教学领域的深度合作。提高实践教学在总学分的比重,非课程必修实践环节学分为21学分。

十一、西北政法大学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于2004年即构建了“课堂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三位一体、四年不断线的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促使理论学习、科研训练与专业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十二、西北政法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我校构建了“融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训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积极探索“项目引领、竞赛带动、课程加实训”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校制订《西北政法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创业理论与实践两门课程,并购买了创新创业执行力等四门网络课;我校经济学院获评首批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与陕西省人力资源保障厅合作,依托商学院于2015年在校内共建了“西北政法大学创业培训中心”。2012以来,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校级立项421项目、省级立项299项、国家级立项165项,作为一所文科类高校,双创项目国家级立项在省属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在由教育部举办的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共有300余项项目报名参赛,共获得陕西省赛区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5项,并荣膺“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十三、西北政法大学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效

学校于2011年制定并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试行办法》,为每位本科生分配了指导教师,对学生四年大学生活进行全程指导,通过五年多的实践,这一举措收到良好的效果,大多数教师发挥了作为学生们“学业的导师、生活的益友”的重要作用,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和伴随者。

十四、西北政法大学学生社团取得的成绩

我校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生“法律服务中心”成立34年,已成为西北地区时间长、影响力大的学生社团组织,年注册志愿者300余人,已接待当事人15万余人,共开展各类形式普法1600余次,年平均接受咨询案件2500余件,年平均代理案件90余件,进行社区矫正百余次,帮助数百名监外服刑人员正常回归社会。该社团先后荣获“中国百个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全国百佳大学生社团”“陕西省学雷锋先进集体”“陕西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多项荣誉。学生社团“武术协会”被评为全国“百佳体育公益社团”,“衿熙汉服社”团支部被评为陕西省“活力团支部”,“阳光爱心志愿者协会”荣获“陕西省最美青年志愿服务组织”,“话剧社”获2015年陕西高校戏剧节展演优秀表演奖,“英语地平线”获英语话剧高校联盟比赛一等奖。

学风礼仪篇

一、遵规守纪要求

1.自觉遵守校规校纪,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学校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2.严格遵守学校作息制度。按时起床,积极参加晨读晨练;按时上课、按时自习,按时熄灯就寝。

二、学生文明行为

1.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要服从教师、工作人员的管理,不大声喧哗、嬉闹、起哄,不妨碍他人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2.男女同学交往得体,不在公共场所勾肩搭背或有其他过分亲昵行为。

3.着装整洁、大方、得体,不穿无袖背心、拖鞋等出入教学和办公场所。

4.不吸烟、不酗酒、不赌博,不打架斗殴。

5.文明、理性使用互联网,不沉溺网络、迷恋游戏、不因上网而影响学习和休息。

6.自觉保持教室、寝室、餐厅、校园公共区等公共场所的整洁、卫生。

7.爱护公共财物,不在课桌、黑板、墙壁等处乱刻、乱写、乱画;不攀折树木、采摘花果、践踏草地。

8.文明就餐,自觉排队,不浪费粮食,不乱扔乱倒饭菜,就餐完毕自觉将餐盘送至收集处;不把食物等带到教学区。

三、学风要求

1.上课状况

(1)提前10分钟到教室做好“课前预热”活动,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2)课堂上认真听讲,勤记笔记,积极参与讨论、回答提问,认真完成作业、做好实验。

(3)遵守课堂纪律,不在上课、自习时开启手机等通信工具,不在课堂上睡觉、玩游戏、收发短信,不翻阅与课程内容无关的书籍,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

2.自习情况

(1)无课的同学主动到无课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机房学习或自习,确保学习场所人员饱满。

(2)无课的同学应在上课前及时赶到自习室,不得在上课期间在教学楼内随意走动。

3.宿舍生活

(1)按时起床,按时归宿就寝,不喧哗、打闹,不影响他人的正常学习和休息。

(2)不私接电源,不违章使用电器,不损毁和私自拆装宿舍设备。

(3)按学校统一安排入住学生宿舍,不擅自在校外租房居住。

(4)遵守寝室管理,保持室内整洁,宿舍布置整齐、卫生、美观、高雅。

四、精神面貌要求

全校学生要了解本科评估的目的和意义,要认识到自己是评估的最大受益者。积极参与到学校迎评的各项活动中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展示良好风采。具体来说:

1.对学校有高度的认同感。对校史有清楚的了解,知道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目标定位、优势特色和工作亮点,要有“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2.在校园内遇见专家时要主动问好、文明礼让;专家在课堂、食堂、宿舍、图书馆等场合询问时要积极作答,参加座谈会时要积极发言。

3.了解和专家接触的各种方式。通过宣讲和学习指导,学生对专家进校听课、抽测、座谈、就餐、观看演出、走访宿舍、随机交流等要有充足的准备。

4.对专家的问题,结合学校和自身特点积极回应,有思想、深度和内涵;对于学校的特色、亮点、优势正面客观宣扬;对于不足要从大局出发,回答问题要从建设性意见和加强提高的角度入手,对于道听途说、未能证实的内容不说。

5.随时准备参加专家主持的问卷调查或座谈会,配合学校圆满完成本次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