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

  • 2016年11月27日
  • 新华社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NaN
阅读

  新华社北京11月17日电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是对全党提出的要求,也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同时,《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以高级干部为重点,主要考虑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而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组成人员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把这部分人抓好了,能够在全党作出表率,很多问题就好办了。因此,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首先从这部分人抓起。这是由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执掌重要权力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也是由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发挥示范作用的特殊职责所要求的。

  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种种问题,根源在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身上。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高级干部发生的问题,往往是所在地方和单位各种问题滋生蔓延的主要导因。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了近200名高级干部,其中有省委书记、省长、部长,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特别是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人,不仅经济上贪婪、生活上腐化,而且政治上野心膨胀,大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等政治阴谋活动,给我们党的形象和威信造成的损害,给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造成的破坏,是特别巨大的。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深刻教训,突出抓好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基于这样的考虑,《准则》突出了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这个重点,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准则》还提出制定一个高级干部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实施意见,指导和督促高级干部在遵守和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上作全党表率。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清醒认识自己岗位的特殊重要性,树立和增强自律意识、标杆意识、表率意识,对党始终忠诚,模范遵守党章,严格按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凡是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党员、干部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同时,要认真履行管党治党责任,切实担负起抓班子、带队伍、正风气的领导职责,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的各个环节敢抓敢管,做到职责范围内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发现的问题能及时有效解决。

  在高级干部中,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组成人员首当其责。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必须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以自己的模范带头行动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

点击查看专题
点击查看专题

相关新闻

  • 【西部法制报】理论研究丨探索加强涉外法治高端人才培养之路

    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是新时代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的一项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需要一批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高端人才。但是,目前培养出的涉外法治人才存在实践应用能力不足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培养计划内容扁平化,法学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侧重讲授国内法,对国际法、比较法的教学和研究还比较薄弱,缺乏针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专门化课程。二是人员与资金相对匮乏,具备国际视野、实践经验、语言能力、学术背景、教学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的涉外法治方向的高端师资力量短缺。同时,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资金有限,影响了国内外教学资源的引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国内对实践能力教学的重视度还有所欠缺,课程设置未能与实践较好结合,法律实践课程教学形式也较为单一,导致涉外法治人才实践能力不足、纠纷解决实战技能较弱、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偏低。四是校内外衔接合作不足,政府、社会、高校三者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的衔接性不强,致使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出现平台少、资源整合不够、见效慢等问题。此外,国内高校与国外法学院校的合作与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 为通过培养涉外法治高端人才促进我国涉外法治建设、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国家间的法律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等关键领域有效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法律秩序,我们需要优化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涉外法治人才实践能力,拓展国内外合作交流渠道,推进国际法学科体系建设。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为涉外法治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为此,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推动法学教育改革,健全涉外法律教育体系。要加强国际法学科建设,增加国际法、比较法、涉外法治、国际关系等课程在法学教育中的占比,提升法考国际法考题比例,在法学类核心期刊开设涉外法治专栏,在高等院校开设涉外法律专业和模拟实践课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加强国别法教学研究,鼓励学生掌握特定国家的法律文化与制度,以科研项目的形式撰写国别法研究报告。要探索联合培养模式,支持国内院校间举办“法学+外语”培养项目,支持国内院校与国际知名法学院校开展交换计划、暑期交流、短期访学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涉外法律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加强涉外法治师资建设,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要进一步完善涉外法治教师团队的选拔、培训与管理机制;建立高校教师与实务人员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增加高校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聘请实务界专家进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参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论证、实务教材编写、实践经验教学全过程。要实行多元化教师评价标准,优化奖励激励、资助补贴机制,保障教学效果。要广纳天下英才,从国外引进知名国际法专家加入教学团队。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涉外仲裁模拟实验室等,着力研究具有重大价值的涉外法治专项课题。 坚持实践能力导向,精准培养涉外法治人才。要畅通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的涉外法律工作、交流与实训渠道,让学生通过在国际组织、驻外使领馆、跨国公司、律师事务所、政府部门等机构实习,通过分析国际法律案例以及参与国际模拟法庭、国际仲裁庭等活动,积累涉外法律实践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要加强对外交、商务等领域一线实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依托高校举办涉外法治专题研修班,聚焦涉外法治实践中的专项领域,邀请国内外知名法律专家和一线实务人员授课,提升培训效果;通过参加国际法律会议、交流项目等方式,拓宽国际视野。 统筹多元联动与内外协同,深化人才培养合作。多元联动,即政府、社会、高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政府可以出台鼓励和支持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建立国际法律教育联盟、涉外法治人才交流中心等平台,推动和资助联合研究、短期交流等国际合作项目,进一步加强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管。社会可以整合资源,鼓励企业等非高校机构积极参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与律师事务所、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专业机构建立合作。高校可以有效利用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平台和资源,加强师资交流、学生交换、研究合作。内外协同,即加强国内与国外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国内高校可以与国外高校共同合作开发课程、共享教学资源,推动国内教师出国访学和进修,同时接收国外优秀教师前来交流,开展国内外学生的交换项目,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实习机会,从而为我国涉外法治建设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西部法制报】理论研究丨探索加强涉外法治高端人才培养之路 https://esb.xbfzb.com/html/2024-09/24/content_20401_1323211.htm

    2024-09-25
  • “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 区域发展中的政治学”首届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9月20日,由中国政治学会主办、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区域发展中的政治学”首届学术研讨会在长安校区召开。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佟德志,中国政治学会秘书长、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炳权,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制度研究室主任韩旭,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方雷,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方盛举,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邓大才,陕西省政治学会会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刚,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我校教授张师伟及来自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山西、内蒙古等地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我校副校长马朝琦出席会议,张师伟主持会议。  开幕式上,马朝琦向与会学者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学科建设等情况,代表学校对相关专家学者在我校政治学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中,给予的悉心指导和鼎力支持表示感谢。希望与会者畅所欲言共同为学科繁荣、学术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新观点、新方法、新路径。 佟德志代表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希望各省区“守望相助”共促学科建设,强调要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为学科建设注入新血液。 陕西省政治学会副会长张亚泽、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侯学华主持主题发言环节。佟德志、韩旭、方雷、方盛举、邓大才、高民政、姚尚建、曹海军等教授分别结合各自研究方向进行主题发言。 分论坛围绕“数字治理、边疆治理与学科建设”“社区治理、政治发展及党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交流。  闭幕式上,王炳权充分肯定了大会取得的成果,就进一步推动政治学学科的区域发展提出建议,希望与会专家共同促进政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新疆政法学院付豪杰、张涛代表分论坛进行大会交流,韩旭、张师伟作总结发言。  (供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撰稿:李甜甜 审核:马光明)

    2024-09-25
  • 【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黄惠康: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时代逻辑和根本遵循

    9月23日上午,我校举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第五讲,邀请外交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我校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惠康做专题讲座。校长范九利主持讲座。 黄惠康以“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时代逻辑和根本遵循”为主题,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必由之路、加强涉外法治的时代逻辑、新形势下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实践要求三个重大命题,深刻阐释了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战略意义、历史演进、存在的问题及新形势下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根本遵循,并为进一步加强涉外法治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讲座深入浅出、见解深刻,引起了全场听众的强烈共鸣,让师生对于涉外法治建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法治实务单位和高校充分发挥优势力量,积极融入、促进涉外法治建设,开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是学校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窗口,本次活动进行全网直播,30多家法治实务单位代表和高校师生现场参加讲座,吸引1500余名来自全国政法院校、研究机构与实务部门的观众线上聆听讲座。 (供稿:党政办公室 撰稿:周晓飞 审核:蒋国纲)

    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