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宇校长在《人民论坛》撰文:司法公信可以重塑中国

  • 2013年03月25日
  • 《人民论坛》2013年3月总第398期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1989
阅读

  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很多,但诚信缺失并不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秉性,当前的状况是中国治理方式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

  中国社会长期是人治的社会,即依赖领袖权威和道德教化来治理的社会。在传统的中国人治社会里,还是可以保持一定的诚信水平的,长期的官场士大夫文化,对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人治模式会压制公民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严重阻碍社会进步。所以,抛弃人治,走向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也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这也早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问题在于,法治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人迷信没有了,权威崇拜没有了,理想信念没有了,而法治信仰、民主理想和科学精神还没有建立起来。恰恰在这样一个转型期,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实际上成为主流的价值观,于是,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中的不讲诚信、不择手段也就自然地大行其道了。

  当今中国之治理,除了法治别无他途。所以,作为基本国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也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根本标志,在于宪法、法律在国家社会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司法裁决具有终局性的公信力。一个社会中的司法机关是否具有公信力,对于构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有着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建立司法公信,才能保障政务诚信。官场不诚信,一表现为不依法行政,二表现为以权谋私。有了司法权威与公信,“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和惩治腐败的法律体系就会产生威力,官员用权就不能不有所顾忌。

  建立司法公信,才能保障商务诚信。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治经济,没有法治,就没有市场。因为市场经济要求主体平等、竞争自由、诚信守规。有了司法权威和公信,权贵经济就会无所遁形,市场欺诈者会落得人财两空,经济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状就会改变。

  建立司法公信,才能保障社会诚信。中国人历来讲“以吏为师”,官员不诚信是全社会不诚信的坏老师。法治的关键效能,在于把权力关进笼子。当权威而有公信力的司法控制了政治权力和金钱权力的滥用,诚实、守信、守法的公民社会就可以期待。

  那么,今天的中国司法具有公信力吗?答案并不乐观。司法公信力缺失的责任在于司法机关自身吗?是的,但不全是,准确地说,司法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责任不在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对于其公信力缺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在于:司法人员和司法活动中的腐败现象屡有所闻,司法人员由于专业素质低下而办错案的情况屡见不鲜。没有公平,就没有权威,这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些问题既不是司法机关独有的,也不是不可能解决的。

  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是否打算真的树立法律的权威和司法的公信力?司法人员中有人腐败,我们就冠名叫“司法腐败”,把那些兢兢业业依法办案的司法人员都笼罩在这顶大帽子的阴影下,而政府官员中的腐败现象并不比司法机关少。还有,当事人可以通过上访取得领导人的批示来改变人民法院的终审裁决,这在真正的法治国家里是不可思议的。十八大的政治报告中,在全面论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之后,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及其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活动,并且对建立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提出了要求。可以说,十八大报告揭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要建设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当务之急的前提是要建设司法公信。只有司法公信才能保障政务、商务和社会诚信的建设。

  (作者为西北政法大学校长)

相关新闻

  • 我校教师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政法高校“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边疆治理学术研讨会

    近日,第十一届全国政法高校“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边疆治理学术研讨会在新疆政法学院举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鲁洋、院长助理赵琳、闫欢应邀参会。 在论坛主旨发言环节,鲁洋作题为“‘四个与共’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言。在平行论坛发言环节,赵琳作题为“一核两融·三维协同:西北政法大学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的发言。鲁洋还参加了“立格联盟”高校院长与组团式对口援助新疆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联席会议。 本次立格联盟院长论坛的举办恰逢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论坛紧紧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新时代边疆治理,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围绕党在新时代中心工作的体现,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代治疆方略提供了学术交流与实践探索的平台。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撰稿:鲁洋 审核:刘驰)

    2025-10-01
  • 副校长孙昊亮应邀参加第七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法治合作高端论坛

    9月25日,以“深化法治合作、共建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第七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法治合作高端论坛在甘肃敦煌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司法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齐聚敦煌,共同探讨涉外法治建设与国际法治合作新路径。我校副校长孙昊亮,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超汉教授应邀参加论坛。 在论坛圆桌对话环节,孙昊亮重点介绍了我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与经验,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国际交流平台搭建、实践教学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就如何培养既懂中国法律又熟悉国际规则的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提出创新见解。他表示,我校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课程教学+实践训练+国际交流”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既精通中国法律制度、又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治理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张超汉教授在“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专题论坛”环节担任主持人,同时以“西北政法大学以实践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创新”为题发言,并对本环节专题论坛做总结发言,表示我校将继续发挥学科和平台优势,积极推进涉外法治交流合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来自中国法学会、中国国际法学会、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处、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共甘肃省委政法委员会等相关实务部门,俄罗斯、白俄罗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政法高校立格联盟十所成员高校与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院校代表等70多家单位的近150名专家、学者、律师、学生等参加了本次论坛。 (供稿: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撰稿:张超汉 审核:李立)

    2025-09-28
  • 我校召开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论坛暨法学理论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研讨会

    9月27日,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论坛暨法学理论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我校长安校区举行。校党委书记赵万东,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孙昊亮,陕西省法学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王凯华,新疆政法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召伟等出席大会。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陕西省人民检察院的相关负责同志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新疆政法学院、陕西警察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行政干部和学生代表参会,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贯彻落实与法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本次大会以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为主题。范九利主持开幕式。赵万东、王凯华、马召伟分别致辞。孙昊亮进行工作汇报,系统总结学校在课程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探索与成效,坚定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不断走深走实的决心。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展室”,集中了解近年来学校及相关研究团队在教材建设、教学实践、价值引领三大维度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探索。 本次论坛共设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为研讨环节,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蒋传光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展开深入交流。中国政法大学喻中教授围绕“搭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第二课堂”展开分享,提出了构建多维度学习平台的重要意义;我校韩松教授结合科研实践,阐述了如何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做好法学学术研究;汪世荣教授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出发,提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为抓手,完善制度化建设思路;新疆政法学院张书友教授结合地方实际,分享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在新疆的实践经验。我校张永林副教授、河南工业大学陶泽飞讲师进行了与谈。 第二单元主题为“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由我校闫亚林研究员主持,进一步突出了本次论坛的实践导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贺海仁研究员从中国古典政治文明的宪法诠释出发,提出“明明德”理念,强调人才培养应兼顾价值塑造与学术发展;我校王周户教授结合行政法学课程的教学案例,展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的创新应用;强力教授介绍了习近平金融法治思想的课堂实践;姬亚平教授重点研讨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基本原则;范鹏伟讲师以《法律文献学》课程为例,展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理念在专业课程中的具体落地。在与谈环节,王国龙教授和新疆政法学院李军讲师从多元视角拓展了讨论的深度,有效促进了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的有机融合。 杨建军教授对研讨会进行学术总结发言,指出本次论坛不仅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学术交流搭建了有效平台,也为高层次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路径。杨建军呼吁各高校与司法机关进一步协同发力,不断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推进教材、课堂与头脑相统一,形成长效的育人格局。 本次论坛是我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新实践,更是推动法治人才培养的一次重要里程碑。通过系统理论研讨、案例分享与实践交流,进一步夯实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实践基础,也为陕西乃至全国的法治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范式。 (供稿: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 撰稿:李谦盛 审核:陈玺)

    2025-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