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西北政法学院师生对比徐精彩找差距

  • 2005年10月26日
  • 陕西日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NaN
阅读

  本报讯 (赵玎玎王鸣琦)省委作出向优秀共产党员徐精彩学习的决定后,西北政法学院校党委立即下发《关于在全院开展向优秀共产党员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徐精彩同志学习的决定》,迅速在全院党员中开展了“争做徐精彩式的共产党员”大讨论。
  西北政法学院校党委认为,以优秀共产党员知识分子徐精彩同志为先进典型,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能起到凝聚人心、增强战斗力的作用,也更加坚定广大师生把学院建设成现代化的一流政法大学的信心。学院党委要求,要以徐精彩同志为榜样,找差距、挖不足,结合教学、科研、管理岗位实际,明确各岗位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树立当代共产党员知识分子先进性典范。师生们学习了徐精彩同志的事迹后纷纷表示,徐精彩严谨教学、注重实践、力求创新的优秀品质值得每一个知识分子学习。

相关新闻

  • 【陕西日报】虚拟账号受法律保护

    从微信、微博、抖音,到游戏账号、电子会员……在当下“全民触网”的时代,人们生活的大多数场景都“嫁接”于网络上。甚至很多情感链接,也深度依赖网络媒介。 然而,近日一网友因去世近10年的父亲的微信账号被平台回收而发帖“求助”,引发了一场“数据热”背后的冷思考。 “……我和爸爸在世界上唯一的联络方式彻底消失了。”面对该网友的遭遇,其他网友也纷纷分享自己“遗失”网络账号的经历,有人担忧自己已故亲属的社交账号迟早会被收回,甚至有人紧急为自己的各种网络账号备份。 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需要一份“账号安全感”。 ■ 虚拟账号并不“虚” “我从大二注册微博后,就一直在上面记录并分享自己的生活瞬间。但工作后的第二年,账号竟然被盗了。后来我通过官方渠道找回了账号,可里面的内容被清空了。”3月12日,回忆起自己的“倒霉”往事,在西安上班的山东人杨天祎连连叹息,她说,“那一刻,感觉自己的青春被人偷走了。” 像杨天祎一样,如今在很多人眼里,网络上的虚拟账号并不“虚”,哪怕与具体的金钱利益不挂钩,但镌刻着时光、承载着情感记忆和智慧结晶的网络账号也具有十足的价值。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以及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何妥善保护网络虚拟财产、平衡各主体间合法权益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国瀚文解释,网络虚拟财产主要指依附于网络虚拟空间、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具有一定价值的,在特定群体中传播和使用的信息产品。目前,其法律属性已得到确认——我国民法典第127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国瀚文解读,我国民法典从法律层面确认了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具有作为价值载体的财产属性,就意味着个人网络账号作为网络虚拟财产的一种形式,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 数字遗产能继承吗? 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2024年事实与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估计有55亿人使用互联网。 如此庞大的网民规模,已故人士网络账号如何处置以及数字遗产能否被继承等问题引发关注。 记者查阅到,国内某社交平台服务协议明确,为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用户注册或创建账号或功能账号后如果长期不登录,平台有权回收该账号,由此带来的任何损失均由用户自行承担。 “目前大多数社交平台在用户服务协议中会明确表示账号所有权归平台,用户仅有使用权,同时也会禁止非初始申请注册人通过受赠、继承、承租、受让或其他方式使用。”国瀚文说,平台如此规定,一方面是基于信息管理安全考虑,另一方面是基于隐私和死者利益保护。她指出,承载着用户隐私、社交关系等的虚拟账号不能放任其处于长期“无人管理”状态,而基于网络虚拟财产不同于其他有形财产的特殊属性,也不能简单参照一般财产的继承规定对账号进行直接继承,否则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和他人合法权益。 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速裁庭法官李多萌表示:“身故并不意味着隐私不再重要,基于隐私保护与个人信息安全,个人社交账号,继承人一般不能直接继承,但是可以依照遗嘱继承。” 2023年度的《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从2017年至2023年,中华遗嘱库一共收到488份涉及虚拟财产的遗嘱。将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个人财产的一部分进行合理分配、管理,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另外,记者也了解到,目前已有平台规定,如用户不幸逝世,其近亲属可通过官方客服渠道联系平台,以获取相关指引来行使法律规定的合法、正当权益。 ■ 公众要提高自身权益保护意识 近几年,与虚拟账号有关的纷争屡见不鲜。 “因缺乏统一的价值认定标准,如何评估网络账号的价值是个棘手的问题。”李多萌介绍,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一些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的网络账号,如用户充值的游戏账号、淘宝店铺的账号、粉丝量众多的直播账号等,因能够实现网络交易变现,其价值较好判定。然而,普通群众在社交平台的个人账号,承载的更多的是情感价值,被侵权后,责任界定及赔偿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现实阻碍。 李多萌说,要想减少因虚拟账号引发的纠纷,网友需要提高权益保护意识。她建议,一方面,可以尝试通过设立遗嘱的方式,对自己名下的虚拟财产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要避免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登录账号,防止账号被盗,也不要随意将账号信息透露、转借给他人。 “一些重要的数据信息,可定期进行备份,以防丢失或损坏。”李多萌还提醒,公众在注册相关账号时,要仔细了解平台管理和服务协议内容,依规合理使用账号,使用中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与账号管理运营方沟通,万一发生纠纷,要敢于通过合法手段维权。 网络虚拟财产保护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还是涉及个人数字权益、网络平台运营治理、社会公序良俗、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等的复杂议题。“期待不久的将来,我国能构建起既有效保护用户权益和平台利益,又兼顾网络安全和公序良俗的网络虚拟财产保护制度体系,在法治的轨道上促进网络虚拟产业和数字经济的有序发展。”国瀚文表示。 【陕西日报】虚拟账号受法律保护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901068.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

    2025-03-21
  • 我校三位师生获评“中国国际私法优秀学术成果奖”

    近日,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公布2024年度“中国国际私法优秀学术成果奖”“费宗祎青年国际私法学者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奖名单。我校张超汉教授的研究报告《******民用无人飞艇的***及我国的应对措施》、张丝路博士的专著《陆空联运合同国际私法问题研究》荣获中国国际私法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博士研究生贾乔的论文《中国涉外法治的发展历程、重大贡献与实践进路》荣获费宗祎青年国际私法学者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中国国际私法优秀学术成果奖”“费宗祎青年国际私法学者优秀科研成果奖”是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为提升国际私法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和促进我国国际私法学的可持续发展所设立的奖项。该奖项是中国国际私法学界对国际私法学者所设最高奖项,旨在表彰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原创性科研成果。2024年经评审确定“中国国际私法优秀学术成果奖”作品10件,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费宗祎青年国际私法学者优秀科研成果奖”作品10件,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 此次,我校三位师生的科研成果获评,不仅体现了我校在国际私法学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创新活力,更彰显了我校在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国家涉外法治建设中的带头作用。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强化有组织科研,致力于培育更多“立足中国问题、兼具国际视野”的法治人才,以学术研究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智慧与力量。 (供稿: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撰稿:李立 审核:李立)

    2025-03-18
  • 【宁夏日报】刘超: 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养青年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柱、力量之源。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构筑起的精神高地,是激励我们不断奋勇前进的丰厚精神滋养。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育人功能,善于从中挖掘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用以增强广大青年坚守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和决心。这既是当代青年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培育造就新时代栋梁之材的客观要求,对于扩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强大青春力量具有深远意义。 加强研究阐释,深入宣传宣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底蕴深厚,只有通过深入系统地研究阐释与宣传宣讲,才能使广大青年深刻体悟这一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要求。一方面,持续加强研究阐释。应站在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政治高度,广泛凝聚各领域专家学者智慧,聚焦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主要内容、价值优势、育人功能以及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展开全面研究,深入挖掘其所蕴藏的资源禀赋,深刻揭示其所彰显的信仰力量,充分展现伟大精神的思想内核与根本优势,推动相关研究成果向育人资源转化,为涵养青年理想信念提供学理支撑。另一方面,深入开展宣传宣讲。要整合多方力量,打造宣讲队伍矩阵。一要全面调动专家学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带头开展示范宣讲活动,讲深讲透伟大精神背后的道理、学理和哲理。二要以伟大精神的亲历者、见证者、传承者等为主体,建强立足本职、面向青年、服务基层的专兼职宣讲团队,常态化开展校园巡讲和网络直播活动,以“声入人心”的方式传递精神力量和道德养分。三要更好发挥青年作用,调动青春力量宣讲伟大精神,以“青年讲给青年听”的方式,实现伟大精神同时代新人的“双向奔赴”,让更多青年在身边人身边事的感召激励中坚定崇高追求、笃定远大志向。 强化载体协同,贯通育人链条。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中介要素,要依托多元载体充分发挥伟大精神的理想信念涵育功能。其一,同各类课程相整合。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应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全面嵌入课程体系,根据课程内容和章节重难点,精心构思教学设计。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演进历程与历史逻辑,讲好伟大精神的丰富内涵。其他非思政类课程要切实担负好立德树人职责,结合课程属性有针对性地将中华体育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等融入教学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信念塑造以及血脉赓续的有机统一。其二,同各类活动相融合。一方面,要将伟大精神融入颁奖典礼、升旗仪式等传统活动,以真实场景和特定情境增强伟大精神的崇高感与使命感,运用独特的情感力量稳固青年理想信念根基。另一方面,通过创新编排红色情景剧、红色剧本杀等活动形式,使青年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演绎、推理释疑,深刻掌握伟大精神的历史背景,直观体验理想信念的无穷力量,从而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体验中接受精神滋养、激扬青春理想。其三,同社会实践相结合。井冈山、遵义、延安、沂蒙山、大别山、六盘山等地,既是镌刻着红色足迹的革命老区,又是一系列伟大精神的最初发源地,为广大青年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提供了广阔空间。可以以若干伟大精神为坐标开展专题社会实践调研,组织青年重返革命老区、重访红色遗迹、重温红色历史、调研国情社情,进而在今昔对比中见证伟大精神的历史塑造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集聚数字动能,丰富资源供给。当前,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社会环境与交往方式已然形成,这为运用数字技术赋能铸魂育人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一,建设数字化精神谱系育人平台。可以依托数字技术创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育人平台,对精神谱系的内容样态、历史脉络以及整体结构等进行数字化建构与可视化呈现,使整个精神谱系更加具象化、更富感染力,让青年在更富“立体感”和“视觉感”的精神图谱里强健精神世界、筑牢信念基石。其二,打造数字化精神谱系育人资源。应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挖掘、整理、提炼育人素材,运用数字技术建设精神谱系案例库、故事库、人物库等资源库,推动精神元素人物化、案例化、典型化、实践化。同时,要基于精神谱系积极研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综合运用VR(虚拟现实)、XR(扩展现实)等技术手段,将精神谱系背后的人物、事件、地点等生动地呈现给当代青年,使青年可以在身临其境的交互体验中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信仰信念。此外,要借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理论建构、价值塑造与精神引领方面的独特优势,降低数字弊病对广大青年的思想冲击,为涵养青年理想信念营造出更具技术善意与情感意蕴的数字化育人生态。 坚持以文化人,优化育人氛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和精神文明的凝结,不仅可以赋能社区景观等物质环境建设,还对引领社会风尚和树立文明新风等文化环境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其一,融入城乡社区景观建设。应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容元素融入社区景观构造,科学设计雕塑群像、主题墙绘、特色广场、红色长廊等,以伟大精神塑造社区形象、美化社区环境、提高社区内涵,让广大青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境界、确立崇高追求。其二,打造经典文艺作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元素与历史内容,可以结合青年人的审美志趣和文艺偏好,打造丰富的原创文化精品和网络育人作品,以充满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感化青年、凝聚青年、引领青年。比如,可以聚焦脱贫攻坚精神编排原创民族歌剧,聚焦延安精神打造大型音乐作品,聚焦科学家精神拍摄主题电影。广大青年可以从这类经典的文艺作品中获得思想淬炼和精神成长。其三,建设精神谱系专题展示馆。有关地方和单位可以结合自身资源实际,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谱系专题展示馆,把专题展示馆建造成广大青年茁壮成长的“能量补给站”。同时,应积极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和开学、毕业等重点教育环节,适时组织青年到专题展馆开展学习交流,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力量激励青年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研究”〈编号:2024A017〉,西北政法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1+3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XJYB202406〉) 【宁夏日报】刘超: 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养青年理想信念https://szb.nxrb.cn/nxrb/pc/con/202502/09/content_148462.html

    202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