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县人民法院】“赓续红色传统 参与社会治理”——新时代人民法庭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子洲县人民法院举行

  • 2022年08月29日
  • 子洲县人民法院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8月中旬,为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由陕西省法学会、西北政法大学、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办,子洲县委政法委、子洲县人民法院、西北政法大学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西北政法大学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共同承办的“赓续红色传统、参与社会治理”——新时代人民法庭高质量发展论坛会在子洲县人民法院举行。

本次论坛邀请陕西省社科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北政法大学7所研究院、高校的专家学者,17个中基层人民法院法官干警共40余人参加会议。该论坛从5月份在网络上公开发出征文通知,共收到全国各地法院及法学院校专家投稿100余篇,经西北政法大学组织部分院校专家评审,评选出浙江省临海市人民法院、西安市临潼区法院、延安市洛川县人民法院三个单位为优秀组织奖,获奖论文一等奖18篇,二等奖19篇,三等奖19篇。经过精心筹备,统筹疫情防控政策,最终邀请陕西省内部分专家学者和获奖人员齐聚子洲县人民法院。

论坛第一阶段由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郝宏图主持,参会人员集体观看了子洲县人民法院法庭建设专题汇报片,陕西省法学会一级巡视员、常务副会长杨建军,榆林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贺湘如,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马朝琦,中共子洲县委书记封杰分别作了大会致辞。致辞分别围绕法学会服务法律院校和实践部门互动,人民法庭在榆林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西北政法大学如何服务基层实践创新,平安子洲建设及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展开。陕西省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建康宣读了大会组委会的表彰决定及部分获奖名单,主席台的嘉宾向与会的部分代表进行了颁奖。

论坛基调演讲阶段,由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王保民主持。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吴小鹏介绍了榆林市两级法院人民法庭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典型做法,并就新时代人民法庭如何赓续红色司法传统,切实贯彻“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人民司法理念作了工作介绍。

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朱继萍,详细梳理了马锡五审判方式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群众观点,对新时代人民法庭赓续红色传统的重要意义作了强调。

论坛主体阶段共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西北大学法学院教授张炜达作为第一阶段主持人,贾媛丽、李楠、丑程瑶、王荣四位来自人民法庭一线的法官、法官助理,代表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榆林市子洲县人民法院、咸阳市渭城区人民法院、榆林神木市人民法院作了主题发言,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院长、教授姬亚平,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小军,安康中院副院长范化冬作为与谈嘉宾对第一阶段发言进行了与谈总结。

第二单元的主题为“人民法庭与基层社会治理”。由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卢光武担任主持人,陈香、贾明、马婷分别代表安康旬阳市人民法院、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法院、榆林市绥德县人民法院介绍了旬阳双河法庭、临潼雨金法庭、绥德辛店法庭的“两化”建设情况,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侯学华,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高学强作为与谈嘉宾进行了学术总结。

第三单元的主题为“人民法庭与马锡五审判方式”,由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褚宸舸担任主持人,惠兴文、张保育、杨李静、吴朋分别代表延安中院、西安市鄠邑区法院、延安市黄陵县人民法院、延安市洛川县人民法院介绍了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如何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实践做法和理论思考。西安邮电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李天龙,西北政法大学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副院长王斌通,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韩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与谈发言。

会议的总结阶段,由子洲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军主持,子洲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贺秉政,西北政法大学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院长马成教授分别代表承办单位对论坛进行了总结发言。论坛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场次,各项议程衔接有序,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突出的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此次论坛是陕西省法学会首次在省内基层人民法院召开的大型会议,也是子洲县人民法院历史上承办的最大规模的学术会议;二是这次研讨会邀请人民法庭的法官、法官助理作为主题报告人,介绍各地人民法庭传承红色传统、服务乡村振兴、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做法,事例生动鲜活,粘着泥土气息,为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三是开辟了院校互动新模式,该论坛由人民法院与政法院校共同征文、学者评奖、法院承办,一线同志发言,学者专家、法院院长与谈点评,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碰撞升华,形成了理论部门与实践部门互动的新模式。

责任编辑:胡月琪

相关新闻

  • 【党建风采】机关党委:记初心使命 赓续红色血脉 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机关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为抓手,着力抓好机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不断提升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强化政治建设 筑牢党建基础 建立健全机关党建工作制度。制定出台机关党委议事规程等10余项制度,全面规范机关党建工作。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让党员在党内生活“大熔炉”中锤炼党性、砥砺作风。认真组织机关处科级干部和支部书记参加专题学习班、研讨班、培训班暑期读书班等。 深入开展专题学习教育。坚持思想建党,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拧紧“总开关”,持续夯实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基础。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坚持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解难题、促发展的具体举措。结合实际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并积极完成,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强化理论武装 夯实信念根基 注重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上抓深化、弄通上抓消化、做实上抓转化。坚持“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围绕学习贯彻党章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制定学习计划,组织交流学习研讨。 注重主题实践教育。坚持组织党员赴西安烈士陵园、山阳县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照金红色教育基地、泾阳县安吴青训班纪念馆、西安市警示教育基地等开展主题实践教育,多次组织党员干部赴包联帮扶的铁王村参加扶贫帮困活动。 丰富教育方式方法。在学习方式上采取理论知识测试、轮流交流研讨等,提高学习效果。坚持组织观看专题教育片和警示教育片等,增强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强化基层组织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规范支部建设。紧盯党员教育这个根本、紧扣支部建设这个重点、紧抓支部书记这个关键,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动支部规范化建设。精心指导支部工作,开展支部书记现场述党建工作,量化考核支部工作情况。认真指导支部换届,合理调整党支部设置,择优配强支部书记。支持鼓励支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 完善党建队伍和阵地建设。完成机关党委委员补选和换届工作,健全组织架构。加强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搭建支部和党员展示党建工作的重要平台。 在艰难险重任务中彰显担当作为。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疫实际,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积极体现担当作为,汇聚起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强大合力,让党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高高飘扬。疫情防控初期,一些支部取消休假,党员先上,全员全天候防控;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46名党员干部志愿者投身防疫一线;常态化防疫期间,200多名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坚守防疫一线和核酸检测现场默默挥洒汗水。 坚持标准选优配强干部队伍。积极配合组织部抓好处科级领导班子调整补充。科级干部管理权限下放后,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严格按照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指导机关部门做好科级干部选拔,认真组织考察和任前谈话工作。 强化党建责任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系统化思维,持续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着力构建系统化、持续化、常态化的作风建设体制机制,出台《机关党员立足本职岗位一句话承诺》《关于加强机关党委自身建设的若干规定》等。开展“党员先锋岗”和“党员承诺践诺”活动。 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每年组织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廉洁从政责任书。机关党委书记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其他成员和各支部书记、处科级领导干部注重发挥作用,立足职责履行“一岗双责”。党员干部坚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做到清白做人、廉洁干事。 强化责任担当 助力教育帮扶 按照中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实“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要求,立足自身学科特色和资源优势,以“八大帮扶”为基本路径,以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和实体项目建设为抓手,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教育帮扶,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驻村帮扶的铁王村,2017年底退出贫困村序列;“双百工程”结对帮扶的山阳县,于2020年2月顺利“脱贫摘帽”。学校驻村帮扶考核连年获评“好”等次,连续5年获评“双百工程”先进单位,多次获评“万名学子扶千村”扶贫攻坚专项活动“先进高校”、“同心•追赶超越助力脱贫攻坚”主题活动先进集体;师生多次获评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 (供稿:机关党委)

    2022-11-01
  • “服务秦创原知识产权法治保障论坛”暨陕西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2022年年会在我校举行

    10月29日上午,由陕西省法学会、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西北政法大学主办,陕西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承办,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法治国家建设研究中心、西安市科技局秦创原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智库、陕西省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陕西法智律师事务所共同协办的“服务秦创原知识产权法治保障论坛”暨陕西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2022年年会在线上隆重举行。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迎波,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版权局)副厅级干部沙庆超,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庭长常宝堂,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姚建军,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陕西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孙昊亮,陕西省法学会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樊志来,陕西省法学会党组成员、研究部主任申月霞,中国科学院大学马一德教授、华东政法大学王迁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党政领导,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西安财经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相关院系领导、专业教师和学生,以及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的全体理事等共计20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秘书长苗锐军向论坛发来了贺信。论坛开幕式由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倪楠主持。 会议伊始,范九利致欢迎辞,他首先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西北政法大学事业发展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举办本次论坛就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紧扣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和陕西省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献言献策。巩富文、李迎波、沙庆超、姚建军、樊志来也分别在致辞中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并介绍了各自工作领域的亮点,表达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加强协作,共同促进我省知识产权法治建设的希望。孙昊亮在致辞中对各位领导、嘉宾长期以来对研究会发展所给予的极大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并希望与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切实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促进我省秦创原建设。申月霞代表陕西省法学会宣读了论坛征文获奖论文作者名单。 开幕式之后,马一德和王迁分别作了题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与全球治理大变局》和《<刑法>修改与侵犯著作权罪的认定》的主旨演讲。在此后的4节学术研讨环节中,常宝堂、雷西萍、李艳、周方、张爱国、邱宏华、张林、王宇红等共计27名专家学者以及论坛获奖论文作者代表白晨分别就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等论坛主题进行了分享和交流。闭幕式由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秘书长孙栋副教授主持。17时许,论坛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 【供稿: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2022-10-31
  • 【校庆系列学术讲座】桑本谦教授做题为《默认规则与民法的起源》讲座

    10月28日19:30,由人权研究中心主办,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校团委协办的“公法与人权”讲坛第26期、人权研究中心校庆系列学术讲座专题(九)在线上顺利举行。中国海洋大学桑本谦教授做题为《默认规则与民法的起源》的讲座。讲座由常安教授主持,钱锦宇教授、王丽美副教授、陈凌云副教授、鲁甜博士、李佳飞博士与谈,校内外师生400余人在线上参加讲座。 桑本谦以日常交流的“沉默信号”为例,阐明默认规则的具体含义,进而以默认规则为切入点来探讨民法的起源。桑本谦简要回顾了我国民事法律的历史,借默认规则来分析我国民法中的任意性规范与强制性规范,反思现代民法的功能与分类方法,并探讨了我国现行《民法典》在法理上的优化空间。他最后谈到,在民事关系中给予当事人默认规则上的自主选择空间,可以使当事人更好地回应社会。我们还应更深入地理解民事立法在“负面清单模式”与“路线图模式”之间的取舍。 与谈环节,钱锦宇结合桑本谦在研究思路与方法上的创新,谈到中国法学应有理论自觉,通过反思性精神塑造研究与学术。王丽美谈到,民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公民生活逻辑的法律化。陈凌云联系民法里的默示逾期违约、当事人合同约定等法定规范,为本次讲座的主题举出规范分析的实例。鲁甜认为需要结合合理使用的目的来理解知识产权立法上对模式行为的不同效力认同。李佳飞提出应当以“不说话的道理”来理解默认规则,同时在选择立法模式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常安总结强调,要重视学术研究中的联结与整合,打破学科分野中的割据逻辑与孤岛心态;在实践中发掘多样性,体会思考与语言的魅力。 (供稿:人权研究中心)

    2022-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