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县人民法院】“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落户洛川法院

  • 2022年06月18日
  • 洛川县人民法院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6月17日下午,“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在洛川法院设立,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延宏主持揭牌仪式,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牛锐发表致辞,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和县委副书记滕云共同揭牌。

牛锐在欢迎致辞中指出,“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的设立,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司法实践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加强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大力推进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为传承红色司法基因搭建起了实践与理论的沟通桥梁。相信通过今后深度的合作与交流,会为全院学习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注入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必将对促进院校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互促互进和合作共赢起到重要推动的作用。

滕云指出,院校合作共建“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实现了司法实践和学术资源的优势互补,对双方的合作交流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对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法院要以此次揭牌为契机,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在传承红色司法文化中探索新路径,在护航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担当,在强化队伍建设上展现新形象,努力探索形成具有鲜明红色印记和传承司法优良传统的审判执行“洛川模式”,为深入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加优质的司法服务与保障。

范九利简要介绍了西北政法大学的创办历史和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表示此次与洛川法院揭牌启用“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是挖掘“马锡五审判方式”精神宝藏、总结提炼司法规律、推动司法审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审判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相互融合促进,共同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的务实行动。希望今后将持续深化院校合作,双方本着“互补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深挖需求、协同发力、务求实效,共同开创法院与学校深度合作、共谋发展的全新局面。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马朝琦,科研处处长、法治建设创新研究与成果转化中心执行主任李瑰华,培训中心主任、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李集合,民商法学院党委书记周怡,法治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院长、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玺,研究生院副院长、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院长、法治学院教授马成,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枫桥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王斌通出席揭牌仪式。县法院其他班子成员、审委会专职委员、各部门负责人、员额法官及部分西北政法大学毕业干警参加揭牌活动。

责任编辑:朱风翔

相关新闻

  • 我校李芳获评2022年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日前,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发文,通报表扬了在2022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集体、个人和项目。我校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副书记李芳经过团省委学校部遴选推荐、差额评定等环节,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李芳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019年至今持续带领6支社会实践团队参与到基层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在2022年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她指导“公益禁毒普法、守卫乡村振兴”法治宣传、“喜迎二十大、经典润乡土”普通话推广两个团队,深入学校对接帮扶地区—商洛市山阳县,认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分别围绕民法典、禁毒法、普通话等专题内容,为“移民搬迁社区”“村改居”社区、村镇的青少年、村民、村干部等中青年人员,开展公益普法宣传、普通话推广活动,受益人群近万人次,在法治禁毒宣传、乡村振兴工作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李芳自2012年以来长期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深入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神木县、宁强县、商州区、山阳县等10多个区县城市、农村边远山区,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禁毒法治宣传、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关爱留守儿童与老人等多种公益活动500余场次。 暑期社会实践是校团委的品牌活动,此次获奖是对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及实践育人成效的充分肯定。校团委将继续探索社会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稳妥有序推进社会实践工作,真正让社会实践成为学生增长见识、提升能力、锤炼品格、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 (供稿:校团委)

    2022-10-26
  • 【党建风采】党建引领下的“四维一体”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经济法学院党建工作总结

    实践育人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经济法学院党委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院专业特点与育人要求,始终围绕“党建+思政+专业+实践”四个维度,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业训练、品牌活动、科研创新等多元化载体,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实践、法辩、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育人新模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 强化两个社会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教师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每年以项目形式成立以党员教师和辅导员为指导,以学生党员为主、入党积极分子广泛参与的党员服务社会暑期实践队。聚焦与专业相关的民生和社会热点,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普法活动、整理分析材料、撰写调研报告等环节,将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专业提升训练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相融合,使学院教师的专业优势与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和组织管理优势有机结合,提升了暑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2018—2021年间,经济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连续3年受到省级表彰,调研报告2次被副省级领导批示并被有关部门采纳,师生多人获得省级表彰和奖励,实践活动被央广网、中青网、中国社会科学网、陕西日报、陕西省教育厅等多家中省媒体和机构报道。 高度重视志愿服务育人工作,依托学生党支部在每个年级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情况作为评先评优、发展入党等重要依据,全力营造人人争当志愿者的浓厚氛围。志愿服务队开展校园清洁打扫、图书整理、毕业生档案整理、毕业生离校志愿服务、张汤墓志愿服务讲解、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活动,每年服务时长达200多小时,涉及200余人次。3个研究生党支部与雁塔校区的离退处建立常态化服务关系,常年提供志愿服务,目前已持续共建了三年多,开展志愿服务10余次。 加强两项专业能力训练,提升学生法辩能力 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一直是学院育人工作的重点。学院聚焦法科学生说、写能力要求,以班、年级为单位在学生中组织开展演讲比赛、配乐诗比赛、党史讲故事比赛、日常辩论赛、法庭辩论赛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得到专业能力训练;同时通过比赛选拔优秀辩手组建辩论队,动员和激励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竞赛,配备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增强学生专业竞争能力,形成学院法辩文化。学院代表队曾先后荣获首届“中国动物保护法案件办案策略大赛”冠军、“淮海•玉龙杯”第二届全国高校模拟法庭大赛亚军、“金企鹅”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二等奖等奖项,学生连续多年作为主力队员代表学校参加“理律杯”全国高校法庭辩论赛,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并连续两年获最佳辩手;1人获陕西学校团干部素质能力大赛学生团干部组一等奖、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高校组)二等奖;1人在陕西大学生书写党史故事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打造四类品牌活动载体,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学院党委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建设。成立了“薪火”“云卷书”与“一兜墨”等读书会,由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定期开展研读法学经典、红色文化、党史党建、传统文化书籍等内容,自2018年开办以来,至今共举办了48期,吸引了数千名学生参加;同时指导学生自办学术刊物《青年法苑》,开展“金德杯”长安优秀作品征文评选,每年推荐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大赛等学术活动与学科竞赛,引领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和科研学术能力。近两年有2人获得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大赛一等奖、1人获得二等奖、1人获得三等奖;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厅级1项、校级1项,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厅级7项、校级15项。 搭建两大创新发展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教育。一方面积极推进“双创”教育,建立由教学副院长牵头、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专项指导的帮扶模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连续两年学院学生立项数量居全校首位,近四年共有国家级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0项、省级43项、校级245项;同时学院不断大胆创新,将成立于2013年的“西北政法大学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遗址陈列馆学生志愿服务中心” 更名为“经济法学院廉洁文化宣传教育中心”,建立学生自我廉洁教育的团体,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并组织开展了张汤形象设计等文创评比活动。该中心结合专业特色与陕西地方金融监管局建立共建合作关系,联合校纪委每年开展廉亭大讲堂、《话说张汤》话剧展演、廉洁文化主题读书研讨等系列活动,全面宣传廉洁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连续3年开展了廉洁文化宣传周活动。 近年来,经济法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紧密结合专业特点与育人要求,将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将教师科研与学生素质培养相结合,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积极鼓励全体学生通过参与校内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拓视野、检视不足、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积极传播青春正能量,为学校更好地实现内涵式发展,助力陕西追赶超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2022-10-24
  • 我校在2022年陕西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评选中获得多项荣誉

    近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文明办、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学生联合会联合印发文件,通报了2022年陕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评选结果,我校获得多项荣誉。 我校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单位”,“踏寻团史足迹,赓续青春使命”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赴山阳县专项——“同心向阳”社会实践团荣获“省级优秀团队”,李芳、巩飞两位老师获得“省级先进个人”,《新疆石河子市地区兵团精神传播与发展的困境与对策》获得“省级优秀调研报告”。 2022年暑期,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我校以“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组织开展了2022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了37支校级实践团队,共计400余名师生奔赴全国9个省份(自治区),开展了以普法宣讲、乡村振兴、党史学习、民族团结、文化传承、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更加准确地了解党情国情省情社情民情实际,用心感受我们党成立100多年来创造的丰功伟绩、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坚定了“四个自信”,磨炼了意志体质,练就了过硬本领,自觉把个人的理想和抱负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主动发挥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的生力军作用。 此次获奖是对我校共青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及实践育人成效的充分肯定。校团委将继续探索社会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稳妥有序推进社会实践工作,真正让社会实践成为学生增长见识、提升能力、锤炼品格、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 (供稿:校团委)

    202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