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环球网】【中国网】共建产教融合,同饮百年茶香

  • 2022年09月22日
  • 光明网 环球网 中国网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构建校园与市场的双向流动通道,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情怀事大,总有最细微的落脚。9月16日上午,西双版纳珍藏馆与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研讨会暨直播平台·文创研发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该校长安校区何微纪念馆举行。从探索校企合作新方式,到开创高校学生就业新模式,再到进而助力学校建设发展——此次研讨、签约活动展现出多个维度的生动场景,也打造出“小课堂”与“大市场”密切连接的教育样本。

“一颗颗刻满沧桑岁月的古茶树,见证了少数民族久远的制茶历史”——在西双版纳珍藏馆的“茶人茶语”中,我们感受到绿色发展所带来的深厚福祉。全民注重健康的大背景之下,深挖古树普洱茶内在的保健功能,成为一种趋势,但这条道路并非线性的一马平川,在婉转迂回间需要有人共行。“希望通过与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使古树茶从原始森林走出去,传播千年茶文化,实现发展双赢。”西双版纳珍藏馆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梓春的话语,代表着市场主体的一种心声。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在现场采访制茶人林梓春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教授在现场提出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之问。对于市场来说,高校所积累的科创资源、场景开发、人才支撑等优势,无一不是推动“产教融合”的初衷和落脚,孙江教授说,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尤其是对人才的“喊渴声”,各大高校已然声声入耳、念兹在兹。此次,西双版纳珍藏馆与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携手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就是要凝聚更多的同行者。在研讨会上,校方表示愿持续推进珍藏馆品牌建设,加大优质直播人才、宣传人才输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此举是切中肯綮。孙江教授说,“产教融合绝不是一个概念或者一腔热血而已,而是要积极地将“人”与“事”化为校企合作的强大力量。”

“从我们做珍藏馆这个品牌开始,我们一直在原始森林里面,到处寻找这种最好的原生态古树茶,制作有价值、有意义的古树茶。”拉开此次研讨、签约活动帷幕的,是由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社会服务团队深度参与的主题宣传片,这不啻是产教融合在现场的一次“产品汇报”。从内容策划到产品甄选,从包装设计到宣传推广……产教融合既赋能企业“优起来”到“走出去”的良性发展,也让青年学子们在实践上完成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认知转变。赢得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所有事业的基石。当产教融合让无数个“小我”融入到发展的“大我”之中,也就此点燃在校学生们干事创业的激情和信心。

共建产教融合,同饮百年茶香。“您所购买的每一款古树茶,珍藏馆都将捐出所有销售利润,用于学校的建设发展,以此共同助力西北政法大学美好明天。”孙江说,“利用学校对网络传播、线上技术支持等这样的天然优势,快速制作出小程序卖茶无疑是我们产教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打开珍藏馆品牌小程序,这样一句入眼入心的话语让人印象深刻。从帮扶少数民族采茶人,到回馈广大校友,助力学校建设发展,产教融合带来的“双向奔赴”,带来的正是“彼此共赢”。品上这样一杯深山密林古树茶,我们品味一段历久弥新的校友情,我们共建一片未来可期的新蓝海!

责任编辑:胡月琪

相关新闻

  • 【中国网】读解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读解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魏奇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党的二十大奏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号角,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把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更是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建设法治政党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宣言。 一是政治维度,宣示了执政党矢志不渝推进法治建设的坚定决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敢于革命、善于建设、勇于改革,而且更需要对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规律有自觉认识。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创建、初步形成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程。 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等各方面提出若干重大举措,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九大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党的二十大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突出“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二是从理论维度,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之魂、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是根本目的。必须坚定做到“两个不动摇”,即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最大的区别;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方向。 抓住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基础保障”,构建完善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贯通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各个领域,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涉及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各个方面,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在“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等作了新的发展。 三是从实践维度,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发了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最具战略性的问题是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中“两步走战略”中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中涉及法治建设的目标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遵循法治之“纲”就是遵循这个目标;强调立好法治之“规”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努力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强调紧扣法治之“重”,就是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强调凸显法治之“要”,就是严格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强调夯实法治之“基”,就是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做到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022-10-28
  • 【光明网】郭梅:重返纽约——伍迪•艾伦的精神复归

    2月25日,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在中国内地公映,这也是导演伍迪•艾伦的作品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大荧幕上。自1969年的《傻瓜入狱记》始,到巅峰时期的《安妮霍尔》《汉娜姐妹》,再到《里夫金的电影节》,艾伦的电影表现了最重要的哲学命题和观念,进而形成了极具典型性的美学与风格。尽管我们能清晰地梳理艾伦作品的同一性,却无法用某个类型来定义其作品的风格。淡黑色电影、家庭伦理剧、悬疑片、神经戏剧,类型的杂糅与拼贴让他的作品形式开放,也同样伴随着意义模糊。回溯艾伦的作品,不难发现《纽约的一个雨天》出现了一种轻快的变奏。 艾伦常通过镜头巡礼纽约的街景与风光。这一次,电影的主角变成了一位桀骜不驯的曼哈顿公子哥,由“甜茶”(提莫西·查拉梅)饰演的盖茨比在雨中的纽约街头漫无目的地游荡,诠释着导演对曼哈顿的执着迷恋。与另一位钟情着眼法国南部小城、巴黎郊外田园风光的导演埃里克·侯麦不同,艾伦迷恋都市感,即使都市往往是他作品中主人公揶揄的对象。在和罗杰·伊伯特的对谈中,艾伦坚称对离开曼哈顿心生恐惧,对他来说,最愿意得到的“乡村感”就是隔着窗户看看中央公园的景色。 “午夜三部曲”游历了时尚的巴黎、浪漫的罗马、热烈奔放的巴塞罗那,终于,艾伦在《纽约的一个雨天》中重回纽约,在曼妙的曼哈顿街头感受一对情侣的心意流转。从艾舍尔酒店俯瞰中央公园全景,晚餐后去卡莱尔酒吧体验老派纽约的感觉,盖茨比兴奋地计划好要和女友在曼哈顿度过一个理想周末,而女友艾什莉却因忙于采访好莱坞大导演乐此不疲地陷入一连串的麻烦,屡屡爽约。盖茨比的纽约一日,似乎一直在等待女友的焦虑中游荡。他参演朋友拍摄的电影、与前女友的妹妹去大都会博物馆看展、代替兄长打牌、参加母亲的晚宴,桩桩都看似勉力实则得心应手。反观艾什莉,满心期冀要拿个独家新闻顺带进入好莱坞社交圈,却麻烦不断尴尬收场。 《纽约的一个雨天》拥有清晰的浪漫爱情喜剧元素:明星阵容、浪漫都市、浮华晚宴、好莱坞片场。较之以往的反思喜剧,本片是艾伦创作序列中最轻快的一部。乍看上去,比起《里夫金的电影节》里不被人理解的电影史教授,《午夜巴黎》里与未婚妻一家决裂的小说家,盖茨比无需与他人对抗,就轻松拥有良好家世、高雅品味和超群智商,离开纽约不过是标榜自己的离经叛道。 艾伦通过精妙的镜头语言,反讽意味的剪辑方式及场面调度,最终令盖茨比重回纽约的选择令人信服。多处剪辑与镜头运动的灵韵意在唤起观众注意影片在说了什么与表现什么之间的差异。开场段落的核心是盖茨比与女友的对话,并对盖茨比的经历与性格作出解释。画外音告诉我们,盖茨比为了反抗纽约生活的虚伪与做作,来到亚德里学院,在这儿唯一令他满意的是女友艾什莉。伴随着画外音里对女友的描述,镜头摇过一片树丛,定格在了从画面纵深处雀跃着跑来的艾什莉,当她跑到静静站着的盖茨比身边,镜头再度开始运动。在接下来的运动镜头中,观众可以清晰地感知这对情侣志趣与品味的巨大差异,可以说,这组镜头率先揭开了两人分手的谜题。 谜底揭晓时刻,盖茨比和茜离开朋友片场后再度偶遇出租车上,高调的暖光映在两人脸上,对话里的讥讽和戏谑,暗含着感情的升温,暗流涌动,原本狭小的车内空间也因盖茨比与女友的通话得到延伸。电话的另一端是滂沱大雨中与好莱坞编剧(裘·德洛饰)困守车内的女友艾什莉,双线并行的蒙太奇在此刻交汇,单人近景放大了艾什莉的慌张,两人不同的境遇与选择已不言自明。 艾伦总是要让观众专注于对白的密集信息与隐藏彩蛋,却迫不及待地用镜头告诉你下一步的线索。在苏珊·桑塔格看来,“每一种艺术都会吸引一批迷恋者,因为人们从一开始就确信电影不同于任何一门其他艺术,它具有典型的现代性”。恰恰是伍迪·艾伦,在精妙的视听语言与场面调度中将现代城市空间投射为型塑人物性格的容器。在《纽约的一个雨天》里,他用看似不经修剪的大段对话,写实的场面调度,微妙含蓄却准确的色彩运用,令复杂微妙的情绪兜兜转转,最后轻轻落下,一个令人莞尔的结局足以让观众满足地起身迈入纷扰的现实。 (作者郭梅系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文艺与文化传播方向博士研究生)

    2022-03-18
  • 【光明网-学术频道】高见、杨静:守护生态安全 完善生态治理 实现美丽中国

    作者:高见(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讲师);杨静(西北政法大学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研究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陕西省榆林市考察。在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调研时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自然是生命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山水林田湖草沙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然而在人口数量爆炸、自然资源开采过度、人类活动占主导的当今世界,生态破坏导致的问题给经济安全、国家安全乃至人类安全带来重大挑战。仅以2020年为例,世界各地就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澳洲山火、东非蝗灾、南极温度突破20度……大自然用它的方式一再警醒人类,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这就要求全球各国各地区在治理格局上必须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在发展路线上必须着眼长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申言之,在追求经济进步的道路上,绝不能肆意损毁生态、以自然资源的使用殆尽为代价单单谋求速度与高度,而应保障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持久,实现久久为功。 在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进步的治理道路上,我国深刻把握住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深知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注重发展“绿色经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美丽中国”“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同时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具体来看,过去10年,中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世界首位;全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国土辽阔、人员众多、国情复杂,在实现生态安全目标这一道路上,还需继续前行,对生态安全观的认识与践行仍要更加深入。换言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仍是各地方需要深刻学习与落实的关键功课。 认识生态安全,要把握生态安全的关键内涵。生态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领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国土安全的重要屏障,是资源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经济安全的基本保障。十九届五中全会将保障生态安全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其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是构建一个具有能够支撑本国生存发展的较为完整、不受威胁的,且具备应对内外重大生态问题能力的生态系统。就具体目标而言,在“十三五”期间成果的基础上,“十四五”新征程中,必须要使得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落实生态安全,要完善生态安全保护治理体制。“十三五”期间,我国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生态安全仍面临许多挑战,如长久以来自然生态面积呈减少趋势、生态系统质量较低、无序开发破坏生态行为屡禁不止、生态安全监管能力稍显不足、生态法律体系仍需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为应对以上挑战,弥补生态文明建设短板、实现生态文明新目标,我国对症下药、分而治之,频出重大举措,于法治建设、技术支撑、工程落实、舆论宣传等方面多管齐下,具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相继出台,为打击破坏生态行为提供法律保障;加强监管,建立生态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将生态环境状况考核加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施责任制;划定并验收生态保护红线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推进传统行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长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限塑令等禁令;发起全民拒食野味倡议……等等,涵盖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的具体举措,到目前已经较为完善地共同构成了国家生态治理体制上的安全屏障。下一步,需要因地制宜,对以上举措形成更有可操作性的细化与落实条例,搭建一个由中央指导、地方执行、地区合作、绿色导向的,严丝合缝、全面细致的保护、预防、治理、追责的大生态安全保护体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生态治理体系健全的前提下,真正实现生态安全目标,最关键的是全社会主体的生态文明意识增强与生态治理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只有社会与人民都充分意识到生态安全保护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自发在生活中维护生态安全,遵循生态相关保护法规、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监督当地与国家生态安全活动,才能真正构建起完善有效的生态文明体系,建成美丽中国;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才能共同创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