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专题讲座

  • 2025年03月19日
  • 外国语学院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363
阅读

3月17日上午,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法连教授受邀来我校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专题讲座,我校外国语学院科研骨干、青年教师参加讲座。法律语言研究所所长何静秋教授主持。

张法连从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意义讲起,深入阐述课题申报相关内容。他表示,课题申报是教师学术发展规划中的关键部分,选题为课题申报成功的核心要素,应兼具创新性,紧密契合国家重大需求,甄别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名称。课题申报书应从研究问题、研究现状、研究重点难点、论证逻辑等多个角度出发,予以详尽解读,并着重强调课题论证细节之处的诸多要点,涵盖语言文字的学术规范性、论证导图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参考文献的权威性与时效性等方面。

本次讲座内容充实,氛围浓厚,且兼具高度的针对性、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参会教师收获颇丰,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认识与理解。

(供稿:外国语学院 撰稿:孟超 审核:窦坤)

相关新闻

  • 【群众新闻网】不断谱写文化强省建设的华美篇章——《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条例》解读

    本报记者 王姿颐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9月24日审议通过《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条例》,《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日前,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朝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袁祖社接受记者采访,对《条例》进行解读。 问:根据《条例》,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应当加强延安精神、照金精神、西迁精神等伟大精神阐释研究。加强秦岭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关中文化、黄土文化、汉水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研究。这条中对于伟大精神的列举,主要依据什么?对于相关研究有哪些促进作用? 马朝琦:延安精神、照金精神、西迁精神都与陕西密切相关,3种精神同时位列2021年国庆节前夕发布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共46种)。《条例》特别列举这些伟大精神,有利于我省广大社科工作者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有效宣传、研究延安精神等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的基础上,立足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鲜明的研究特色、深厚的学术积淀,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激发活力、释放潜能,更加专注于陕西高质量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继往开来、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不断谱写文化强省建设的华美篇章。 问:《条例》对新型智库建设作出了相关规定。请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将如何贯彻《条例》,建强新型智库平台? 袁祖社: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由省教育厅、陕西师范大学共同建设,依托陕西师范大学学科优势,汇聚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力量,开展有组织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将贯彻落实《条例》,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课题发布、学术研究方面聚焦延安精神、照金精神、西迁精神开展工作;聚焦陕西社会科学有生力量,组建社科大军,不断扩大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学术影响力,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新型智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问:《条例》规定,本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工作,建立健全教育引导、监督惩治职责明确、高效协同的科研诚信管理体系。您如何看待这一规定? 袁祖社:学术诚信是十分关键的问题,是学术研究的根本。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必须增强学术自律。学术诚信的问题目前不仅存在于大学,也存在于一些研究机构。建立健全科研诚信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对学术造假进行震慑。 同时,知识产权问题应该得到重视。《条例》的出台释放了信号,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权益需要被重视。如果知识产权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必然会滋生造假现象。应该明确学术成果归属、使用权限、收益分配等标准,加强对学术期刊、数据库平台的监管,避免变相侵占作者权益,引导社科工作者增强维权意识。 问:《条例》出台将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马朝琦:《条例》将会在3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一是进一步完善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系统运行高效顺畅。《条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根本要求,进一步理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利于相关部门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凝聚共识、汇聚智慧、积聚合力。二是进一步明确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方位,推动工作实施增效提质。《条例》坚持立足陕西实际形成陕西标识的重要要求,通过明确优化学科、激励创新、人才发展和聚焦特色等规定,进一步厘清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布局重点和方位导向,利于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和工作者坚定立场、明确主业、创新成果。三是进一步激发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巨大潜能,推动成果产出精彩纷呈。《条例》通过明确实施机制、普及职责、社会支持和宣传发布等规定,进一步厘定我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发布、交流活动和社会参与的工作方式和脉络结构,利于激励人才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群众新闻网】不断谱写文化强省建设的华美篇章——《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条例》解读 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510/07/content_921074.html

    2025-10-09
  • 【起点新闻】省人大常委会召开《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条例》新闻发布会 我校副校长马朝琦接受采访

    【起点新闻】省人大常委会召开《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条例》新闻发布会 我校副校长马朝琦接受采访https://qidian.sxtvs.com/timing/share/content/10654306

    2025-10-02
  • 潘俊武教授当选中国太平洋学会自然资源法学研究分会副会长

    9月26—28日,中国太平洋学会自然资源法学研究分会 2025 年学术会议在海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办。本次会议以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法治建设” 为主题,汇聚全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海洋资源法治领域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路径。我校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潘俊武教授在会议期间当选第二届中国太平洋学会自然资源法学研究分会的副会长,并受邀作主旨发言。同时,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王阳博士和蒋围博士当选为研究分会理事。 在主旨演讲环节,潘俊武教授作为特邀发言人,围绕黄岩岛自然保护区配套规章制度构建的议题提出了有关立法建议。研讨会共分三个议题,分别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法治保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和“全球海洋治理与合作的法律问题”。此次潘俊武教授当选分会副会长并作主旨发言,不仅是学界对其在海洋法学领域学术影响力的充分肯定,也体现了我校在海洋法治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下一步,我校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法治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供稿: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撰稿:潘俊武 审核:李立)

    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