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彬: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好反恐和国家安全法治人才培养工作

  • 2019年10月31日
  • 西北政法大学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绩。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推动全党形成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浓厚风气。

从历史上看,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党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更是我们党保持强大战斗力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邓小平同志也多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并提出四个“紧密联系”作为新时代工作要求。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并敢于善于从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从实践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绩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取得了系列历史性成就。根据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实,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接连推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使我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都发生了深层次全方位的历史性变革。由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科学判断,这是宏观统筹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何国际等多向度理论分析所得出的重大战略论断。

从思想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新成果和光辉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光明却也挑战严峻,如何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要求新的战略遵循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勾勒出21世纪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明前景,以科学的理论逻辑回答了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面对的时代课题与实践挑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各个奋斗目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有机衔接、不断跃升的发展脉络,绘就了一副理论同实践水乳交融的恢弘蓝图。

新时代有新的气象,新征程有新的气概。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要立足我国实际,聆听人民心声,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自觉用理论指导实践,把党的科学理论转化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伟力!

学风问题是思想方法和思想路线问题 ,其实质和核心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新时代强调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就是强调高校学风问题是党性问题、党风问题 ,把讲政治贯穿教学、科研、管理全过程,严以治校、严以治教、严以治学。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全体党员教师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并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纲要》纳入学习计划,在多思多想、学深悟透上下功夫,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要求我们在系统全面、融会贯通上下功夫,深刻把握这一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要求我们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更加自觉用这一思想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教学科研工作、推动教书育人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为一名政法教育战线上工作奋斗的中共党员,我校“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实践、艰苦奋斗”的老延大优良传统和“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明情怀”的育人理念锻造了我的职业操守和工作态度。要求我们结合本职工作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明确职责使命,坚定正确政治立场不动摇,坚持将人民性作为工作的根本遵循和判断标准,为师生服务、为学校和学院建设发展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核心要义。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作为学者,要做到这一点,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就在大前天的10月26日,我校义义乌研究院在浙江义乌正式成立,同时举办了首场社会治理与反恐维稳工作研讨会,这是我校校地合作的又一典范。作为学校领导坚持大局观念、问题导向和求实作风,为服务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开辟学校事业发展新平台的重大举措,义务研究院的成立和正式运作,就是我校践行马克思主义学风、回应社会重大需求的重要成果,源自于前面有十几年乃至几十年自发、自觉的准备和铺垫,是我校历史积淀和长期学术积累基础上的自觉选择,集中体现了我校在反恐和国家安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四大职能。

多年来,我校形成了立足西部、建设边疆、服务国家、贡献社会的传统,为西部民主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所培养的十余万校友中有一大部分扎根西部边陲,矢志不渝建设边疆,成为推动西北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力量。2012年,学校申报的“服务西北地区稳定发展与国家安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成为陕西和西北地区第一个法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反恐怖主义方向的高级法律人才的光荣任务,从2013年起,开始招收和培养博士生。2014年,为汇聚资源、整合力量,积极打造新型智库,我们组建了反恐怖主义研究院和民族宗教研究院。目前,反恐怖主义研究院和民族宗教研究院入选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牵头的国家“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的理事单位,反恐怖主义研究院成为中国法学会的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宗教研究院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智库合作联盟发起单位。

对于我校的民族法学学科建设和反恐与国家安全法治人才培养事业而言,政治方向和组织纪律是第一生命线,有着特殊严格的政治要求。以我所在的民族宗教研究院而言,15名教师当中,12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党支部认真贯彻学校和学院党委的工作安排,严格支部组织活动纪律,认真践行“两学一做”活动,讲政治,讲团结,确保本学科教学科研工作在严格的党性要求和政治纪律下正常开展,营造了团结紧张的良好工作氛围。注重把政治学习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学科点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居多,通过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健全“传帮带”工作机制,有效促进了年轻博士教师在教学科研道路上的快速成长。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特色学科,本学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宗教理论,聚焦影响西北地区稳定发展的民族宗教问题,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法制经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西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法制建设、西北地区的边疆治理和社会发展、西北地区民族宗教问题的法律治理等。本学科秉持“三兼顾、三为主”的研究原则,即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研究兼顾,以现实问题研究为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兼顾,以应用研究为主;全国性问题与区域性问题研究兼顾,以区域性(西北地区)问题研究为主,以高水平、即时性的智库成果服务于西北地区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我校拥有民族法学研究和民族地区政法人才培养的特殊地缘优势和长期学术积淀,民族法学学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为西北地区的政权建设和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教学科研并重,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支撑带动教学工作,将个人学术发展和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紧密结合,积极申报国家课题,并以课题研究为依托,逐步凝练特色专业方向。目前学科点14位教师在研的国家社科项目5项(宋海彬:“遏制宗教极端主义法律机制研究”;古丽那尔:“新疆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护问题研究”;唐淑娴:“南亚‘台卜利厄’运动对中国穆斯林社会的影响”;马亮:“中亚宗教极端主义与新疆稳定研究”;王英:“反恐背景下网络民族宗教极端信息治理研究”)、教育部项目1项(王永宝:“伊斯兰法理研究”)。我们重视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工作,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开展的各种干部培训工作。每年都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在新疆、宁夏、青海、浙江、江苏、北京等地,开展专项调研工作,近年来先后完成国家教委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项目“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民族政策比较研究”和陕西省委宣传部委托课题“西北地区民族宗教领域风险点预测与防控”的研究工作,每年都为国家安全部门和公安国保部门的干部培训授课10余场次,也多次为校内举办的各类政法干部培训班授课。这些授课内容集中在中华民族政策的经验教训、去极端化、新疆民族文化等领域,为地方政法事务部门深入把握我国民族宗教法治建设状况,提升依法治理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科教师所撰写要报、专报,对当前的反恐工作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有三份要报获得中央领导批示,其中关于打击“三股势力”的立法建议被《刑法》修正案九和《反恐怖主义》采纳;2018年穆兴天教授两篇要报获得省公安厅批示(《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问题拨动藏区稳定敏感神经》、《建议尽快建立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的完备方案》),对当前的反恐工作和国家安全法治建设产生了推动作用。在育人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实并重,坚持深入法治实践和反恐维稳的基层一线,坚持针对实践工作需要解决的真问题、难问题,每年均由导师带队,赴新疆反恐维安一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这已经成为我们高层次反恐和国家安全法治人才培养工作的固定模式和重要经验。

2014年进入民族宗教研究院和反恐法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工作以来,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关怀指导下,通过扎实工作,既让自己增长了才干,又取得了大量第一手科研数据和资料,受益很大、收获颇多。付出了不少辛苦,但是也尝到了甜头。今后,我将把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也有教训,传授给青年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让西法大人坚持问题导向、求真务实、理实并重的优良作风传承和发扬光大。

相关新闻

  • 【法治网】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落户灵武

    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落户灵武 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薛金丽 10月8日,西北政法大学高级法律研修(宁夏)班2023级秋季班开学典礼暨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召开。 (仪式现场) 开学典礼上,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代表学校致辞,并与灵武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玉龙为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揭牌。灵武市150名党政人才参加开学典礼。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和灵武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玉龙共同为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揭牌] 此次西北政法大学高级法律研修(宁夏)班2023级秋季班面向灵武市共招收60名学员,学制二年,学员周末在灵武市上课。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并开设前沿专题讲座、实时热点讨论等实用性课程,提升学员综合能力。同时,完成研修班规定课程学习且考核合格的学员可获得西北政法大学高级法律研修班结业证书,其中符合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条件的学员,可申请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 据介绍,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是该校首次在学校主校区以外挂牌的第一个培训基地。范九利表示,此次培训基地的成立是落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实践,是为了满足在职人员在学位层次和知识技能提升等方面的需求,推进专业人士继续深造而设立的重要项目。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为灵武市培养一批能够肩负社会公平正义、捍卫法治精神的新时代高质量法治工作队伍。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致辞) 在揭牌仪式上,杨玉龙表示,此次灵武市与西北政法大学深化校地合作、创新办学模式,设立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推出高级法律研修班,既解决了干部职工工学矛盾问题,又为大家提供一次增长本领才干、提升专业素养的难得机遇。 (灵武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玉龙致辞) 西北政法大学培训中心主任、教授、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律师学院院长李集合简要介绍西北政法大学人才培养的专业优势和学科特点,以及培训中心的创建和发展情况。 (西北政法大学培训中心主任、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律师学院院长李集合发言) 李集合和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一致表示,西北政法大学培训中心和新闻传播学院将整合全校法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优势力量,以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培训基地成立为契机,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的效能,充分彰显和发挥名校的优势,努力对接社会产业、行业和岗位的需要,用心用情做好在职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相关工作。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发言) “很荣幸能作为学员代表站在这里发言,感谢西北政法大学和灵武市人民政府为我们提供学历提升的机会,研修班既解决了我们的工学矛盾问题,又为大家提供了一次增长本领才干、提升专业素养的难得机遇,让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学的愿望。”研修班学员代表孟祥玉在会上表达了感谢。 据悉,该培训基地是由西北政法大学联合灵武市人民政府共同设立。本次负责与宁夏地区对接的新闻传播学院就拥有新闻学国家级一流专业以及多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有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并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陕西省委网信办、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等多个单位共建国家级、省级重点研究平台,在法治新闻、网络政治传播与网络空间治理领域积累了丰厚的科研成果、实践创新成果和人才培养经验。为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科教资源优势,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推动校地人才共享共育共赢,今年6月,灵武市人民政府主动与西北政法大学签订《校地人才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在人才引进培养、项目交流合作、创新创业平台搭建等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双方合作发展再上新台阶。 (与会人员合影) 据了解,近年来,灵武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聚焦产业最前端、科技最前沿、经济主战场、民生大需求,借力“外脑”、增强“内功”,引进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业界翘楚,培养了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宁夏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人才团队42个,招引急需紧缺人才351名。同时,灵武市还通过实施灵武籍学子“引凤归巢”行动,建立在外学子信息库和常态化联系机制,聘任10名重点高校优秀大学生为“校园招才大使”,旨在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回乡创新创业。 “此次揭牌仪式的举行,充分彰显了灵武市委、市人民政府与西北政法大学深化校地合作、加强人才培养的决心和信心,灵武市将进一步推动双方在干部学历提升、人才交流、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全方位合作,为灵武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力,共同谱写校地合作共赢新篇章!” 灵武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很荣幸能作为学员代表站在这里发言,感谢西北政法大学和灵武市人民政府为我们提供学历提升的机会,研修班既解决了我们的工学矛盾问题,又为大家提供了一次增长本领才干、提升专业素养的难得机遇,让我们实现在‘家门口’上学的愿望。”学员孟祥玉激动地说。

    2023-10-09
  • 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举办“话中秋,迎国庆,共庆民族大团结”茶话会

    9月29日上午,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在学院会议室举办“话中秋,迎国庆,共庆民族大团结”茶话会。党委统战部、校团委等部门负责人,我校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少数民族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党委统战部副部长马玲,校团委书记徐京平,国家安全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侯颖怡向全体师生表达了最诚挚的节日问候与美好祝福。 少数民族教师代表穆兴天、斯琴,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杨亚男,少数民族学生方静在座谈交流中分别表达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的深刻认识和深切感受。 国家安全学院党委书记李政敏表示,全体师生要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化理论学习,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强化思想建设;弘扬优良传统,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挥专业优势,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活动中,藏族同学扎西曲宗和顿珠次旺表演的锅庄舞向大家展示藏族舞蹈的独特魅力,达斡尔族同学关蔺演唱的歌曲《乌兰巴托的夜》展现了乌兰巴托的优美和广阔。全体师生欢聚一堂,观看了民族团结主题电影《红色土司》,畅谈民族团结,话中秋、迎国庆,共同感受节日的欢乐。 【供稿: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

    2023-10-04
  • 我校“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通过教育厅验收

    9月27日上午,陕西省教育厅科技处组织专家对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政法大学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进行建设期验收评审。副校长王健参加验收会,会议由教育厅科技处副处长秦天红主持。 验收组听取基地主任王周户教授汇报了建设期的工作完成情况,并实地考察了基地办公场所和相关设施。专家组对基地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充分肯定,一致同意基地通过验收,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工作建议。 秦天红表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代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高水平科研平台,需要持续加强管理建设,做好中长期规划,不断凝练和聚焦基地的研究方向和特色目标,提升研究水平和影响力,为我省地方政府法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王健对教育厅为我校基地建设的长期指导表示感谢。他表示,学校将持续为重点研究基地提供建设经费、硬件设施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支持,不断优化管理机制,努力将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科研平台。 科研处和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相关人员参与验收会。 (供稿:科研处 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

    2023-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