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馥洁教授阐释《关中书院》纪录片拍摄的三重意义

  • 2015年10月16日
  • 西安晚报2015年10月16日第12版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重振关中书院  弘扬关学精神

赵馥洁:纪录片拍摄有三重意义

昨日上午,纪录片《关中书院》开机仪式在西安文理学院举行,在很多关注关学以及西安城市文化根脉的学者眼中,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对于西安乃至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著名学者赵馥洁在开机仪式上表示,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具有三重意义。

弘扬关学之深邃智慧与优秀精神

赵馥洁认为拍摄《关中书院》的首要意义,就是有益于弘扬关学的深邃智慧和优秀精神。

关中书院自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创建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制,跨越明清两朝,期间虽然几经废兴,几代传递,但却绵延着一条不绝之学脉,这就是关学精神。北宋张载所创立的关学,作为宋代理学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并驾齐驱的一个独立哲学学派,不但在学术思想上为拓展中华民族的思维智慧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学术精神上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概而言之,“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崇礼贵德”的学术主旨、“经世致用”的求实作风、“崇尚节操”的人格追求和“博取兼容”的治学态度、构成了张载关学的基本精神。后代的关中学者,虽学术思想或有差异,但却都尊张载为“关学宗师”,都以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都以张载所培育的关学精神为旨归。赵馥洁因此总结,“可以说,关学精神乃是关中书院的灵魂。”

他提出,作为关中书院灵魂的关学精神所蕴含的优秀精华,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宝贵的文化价值,“它既是提升中华民族智慧的不竭源泉,又是构筑民族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既是我们治学、办学的可贵经验,又是培育青年一代人格素质的重要营养。所以,关中书院的重建和纪录片拍摄的首要意义就在于,可以使张载关学的深邃智慧和优秀精神在实体机构和影视媒介的支撑下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

对当代教育与传统文化发掘有启示

赵馥洁同时还认为,《关中书院》拍摄还有助于当代学界借鉴、汲取古代书院的办学经验和优良传统。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种极具特色的教育制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大学文化的核心,突出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的辉煌成就。书院以传道济世、兼容并蓄、自由讲学为特征,蕴含着以“道”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以学者为主体的学术精神和以人格培育、世风美化为宗旨的教化精神。1901年以后,书院制度虽然终结了,但是它历经千年而蕴积的教育经验和思想精华,依然十分宝贵,很值得借鉴和汲取。以关学精神为灵魂的关中书院,是我国古代重要书院之一。关中书院的重建和纪录片拍摄,有助于挖掘古代书院的办学经验和宝贵传统,复兴古代书院的优秀文化精神,并对其精华实现现代转化,以推进中国现代大学的教育改革和大学文化建设。

拓展、强化传统文化发掘和研究

赵馥洁表示,拍摄《关中书院》纪录片,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有利于拓展、强化西安乃至陕西的传统文化发掘和研究。“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内涵渊博,文化特征鲜明,文化精神恢弘,在中国文化史上以至人类文明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近来年关于它的研究已有重大进展。我认为,关中书院重建和纪录片的拍摄,必定能进一步拓展领域,深化探索,形成更丰富的研究成果,堪称有见识,有胆略,有气魄的大举措!” 记者 孙欢

相关新闻

  • 王瀚、孙尚鸿教授应邀参加2023年海峡两岸国际私法学术研讨会

    9月23日,由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和台湾地区国际私法研究会共同主办,上海政法学院与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承办,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协办的2023年海峡两岸国际私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政法学院举行。此次会议共有来自海峡两岸20多所高校的近40位知名国际私法学者以及涉外私法实务界的律师和仲裁员参加。 我校国际法学科带头人、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王瀚教授和国际法学院国际私法研究所所长孙尚鸿教授应邀参加会议。王瀚教授主持了议题一“国际私法的立法问题”交流讨论,并在议题四“国际民商事诉讼管辖权制度的新发展”作专题发言,孙尚鸿教授在议题三“冲突法特别规则的司法实践问题”担任评论人。 (供稿:国际法学院)

    2023-09-28
  • 校长范九利会见叙利亚哈桑·瑞申教授

    9月15日,校长范九利在长安校区会见了到访的叙利亚哈桑·瑞申教授一行。 范九利表示,西北政法大学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推动沿线国家间高等教育与法学研究交流互通,学校希望依托地缘优势与学科特色,与叙利亚高校院所携手开展务实高效的学术交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合作成果,为深耕中叙友好关系贡献智慧力量。 哈桑·瑞申表示将协助搭建双方高校多领域合作纽带桥梁,借鉴中国社会发展先进经验,增进中叙两国人民了解互信。 访问期间,哈桑·瑞申参观了学校智慧教室,作了题为“如何促进新时代的世界民心相通工作——基于中东地区各国关系的分析”的报告。 哈桑·瑞申曾任教于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曾任叙利亚驻俄罗斯大使、叙利亚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长期致力于开展叙利亚与多国间政治及发展合作项目,在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公共管理、国际关系等领域享有极高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声誉。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2023-09-18
  • 【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系列讲座】刘进田教授作题为《学术研究:情怀与方法》讲座

    为深入推进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工作,9月12日晚,入学教育系列讲座第一讲在雁塔校区人权研究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我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进田为新生作题为《学术研究:情怀与方法》的专题讲座。本场讲座采取线下与线上直播同步的方式进行,2023级雁塔校区新生代表现场参加讲座,长安校区研究生通过线上参加。研究生院院长常安教授主持。 刘进田认为,学术研究必须具有学术情怀与学术方法。他围绕研究生要具备的“五大”学术情怀展开阐述,即“爱”的学术情怀、“乐”的学术情怀、“真”的学术情怀、“善”的学术情怀、“圣”的学术情怀。他强调学术研究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即培养思维能力、写作能力、演说能力三种能力和最终实现完善自我、贡献社会的一种境界。 常安在总结时对刘进田老师本场精彩的高质量讲座表达感谢。他表示,今后研究生院将继续做好学术讲座和系列读书会活动,打造品牌,为研究生搭建更多、更高质量的学术提升平台。 讲座结束后,博士新生代表向刘进田老师献花以表达感谢。 (供稿:研究生院 党委研工部)

    202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