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英有罪 罪不至死——《时代人物》专访贾宇教授

  • 2012年03月07日
  • 时代人物2012-03-01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NaN
阅读

        “我个人认为吴英有罪,但罪不至死。即使浙江两级法院认定的案件事实和确定的罪名都没有问题,也没有必要对吴英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同时,这个案子也暴露出我们当前保障中小型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不完备。”
 

        时代人物:现在,有不少人在为吴英喊冤。作为刑法专家,您认为吴英的行为到底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有罪,该定什么罪?

        贾宇:首先,吴英一案涉嫌非法集资7个多亿,显然是一起情节严重的金融犯罪案件,这是没有问题的。任何个人或者单位,如果不是金融机构,就没有从事金融活动的合法资格,特别是对于从事非法集资和放高利贷行为,法律上的禁止性规定是非常清楚的。中国没有开放民间金融活动,从事这种活动就是非法的,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的,就会构成犯罪。其次,因为浙江两级法院是以集资诈骗罪判处吴英死刑,舆论界有些人认为法院定罪不准,本案应定性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而此罪是没有死刑的。这两个罪名的关键区别点在于被告人是否具有诈骗的故意。关于这一点,需要根据案件的全部事实和证据作出综合判断。要评价浙江两级法院对本案的定罪是否准确,我们还需要了解更多的案情。

        时代人物:这个案子一审二审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很多专家反对,很多老百姓反对,在舆论界替吴英鸣冤叫屈的是主流。为什么会这样?

        贾宇:我想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很多学者,包括经济界、金融界的专家,对于现行的有关金融管理的政策是有看法的。国家对金融活动管得太死,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贷不到款,融不到资,发展非常困难。国家的大型商业银行依靠不合理的存贷款利差,坐享其成。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有的央企,赚取的是垄断暴利,贷款也方便,花钱如流水。普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遇到因资金短缺而出现经营困难以后只好去借高利贷。之所以民间金融活动频繁,民间借贷之风盛行,不少人认为这是政策逼的。民营企业发达的浙江更是如此。既然政策需要调整,有这样一个大的背景,这个账就不应该完全算到吴英头上。
        第二,从客观上来讲,吴英的案子就是一个经济犯罪,她跟杀人、放火、强奸、抢劫是不一样的。对于这一类案件,普通老百姓的关注度本身不大,对这类犯罪嫌疑人的愤恨也不强烈。法院判处吴英死刑主要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吴英对国家金融秩序造成的危害太大,要杀一儆百。按照刑法规定的集资诈骗罪的刑罚规定来看,犯罪数额特别巨大,民众损失无法追回,是可以判死刑的。但作为广大与案件无关的普通老百姓来讲,很难感受到这种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到底有多大。再加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传播,人们看到的吴英是一个年轻能干的女性,和通常人们观念中十恶不赦、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罪犯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不能接受这样一个生命将要被剥夺的事实。
        第三,还有部分民众对法院判决的不信任,对司法独立性的怀疑。网络上有不少人在质疑,司法是不是受到了某种左右?就像有人说的是不是把吴英杀了要灭她的口?是不是有些贪官污吏在这中间做幕后推手?这是对司法独立性、司法权威性的不信任导致的一些疑问。
        这几方面的原因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法院的判决和公众立场的不同。

        时代人物:在吴英被判死刑不久,83岁的法律界前辈张思之致函最高院副院长、一级大法官张军,说(吴英)集资对象是本地亲友及放贷人而非社会不确定公众,资金大多流入当地实业,经营手段和目的不仅合情且未违法。您怎么看?

        贾宇:张思之先生是中国法律界德高望重的前辈,一直在为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不懈努力。我想最高院一定会认真对待张老的意见的。
        我个人认为吴英有罪,但罪不至死。即使浙江两级法院认定的案件事实和确定的罪名都没有问题,也没有必要对吴英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时代人物:您认为吴英罪不至死的依据是什么?

        贾宇: 我说吴英罪不至死,是指这个案子没有必要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这一点无论从刑法规定来看,还是从社会效果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来说都是有充分理由的。
        第一,从法律规定来看,即使吴英构成集资诈骗罪,依法应当判处死刑,本案也属于可以适用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情况。我国刑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根据这条规定,所有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要立即执行,就要有“必须立即执行”的理由,否则就应当判处死缓。如果说吴英案件判处死刑是有法律依据的,法院也并没有说明“必须立即执行”的充分理由,因此法院目前的判决是有问题的。
        第二,从社会效果来看,吴英留着比杀掉好。我们讲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要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内追求最佳的社会效果。保留死刑,严格限制适用,对于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这是党和国家一贯的死刑政策。如前所述,发生吴英这样的案件有复杂的经济社会背景,有政策因素,目前主流舆论又普遍同情吴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法院坚持判处吴英死刑立即执行,就很难取得好的社会效果。
        第三,从人类文明的走向来说,死刑的废止是历史趋势、世界潮流,国家应当积极推动死刑废除的进程。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在法律上或者实际上废除了死刑,而我国的死刑罪名和实际中执行死刑的数量一直较大。在保留死刑的国家,95%以上都是对于严重的杀人案件才适用死刑,经济犯罪案件规定死刑的非常少,执行死刑的就更少了。
        我国在限制和减少死刑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遇到的阻力也很大,主要是民众的不理解。在吴英案件上有这么多的普通民众站出来反对死刑,这实在是一件大好事,表明了中国人文明程度的提高。司法机关应该走到老百姓的前面,引导这种进步。

      时代人物:现在大家最大的争议就是,吴英借的这些钱用来投入到实业上,只是后来经营不善,资金链断了,这只是一种投资行为,而并没有把这些钱挥霍掉,或者转移到国外。说是人家集资诈骗,这样定罪似乎是很牵强的。

        贾宇:这就需要做认真的调查、分析、研究工作。集资诈骗就是具有将集资款项非法占有的目的,具有非法据为己有的目的。我借你的钱压根就没打算要还,这就叫做诈骗。从报道的情况来看,从律师的辩护意见来看,可能是觉得她缺乏诈骗的故意,她只是正常的借钱,借钱用来经营,结果链条断了,断了就是断了,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现在回过头来去推,说是她当初借这个钱就是在骗,作为检察机关,以这个为起诉理由就应该给法院说清楚,法院要认可检察机关起诉的这个罪名,法院也要查清楚。到底有什么理由就判断出,吴英一开始借钱就没打算还,就是想据为己有。或者说从什么时候开始吴英具有了诈骗的故意,从非法集资变成了集资诈骗了。这个案子,检察院这样起诉,法院这样判,说她有诈骗的故意,一定有他们的理由,至于理由充分不充分,还要看最高人民法院在核准的时候,怎么认识这个问题,这牵扯到基本事实,需要认真研判全案的案卷。她前后的交代,庭审的情况,其他旁证都是非常重要的判断依据,因为是否存在诈骗的故意,完全是她内心的东西,只能通过这些外在的表现和客观证据来判断。

        时代人物:张维迎说,为什么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发展不上去?因为缺乏诚信,缺乏法制环境。现在抛开吴英这个问题不谈,江浙那一带民间借贷非常盛行,最近出现的老板外逃的,资金链断裂的现象层出不穷。这是否也暴露了法律监管的缺位或者说法律在这方面的空白?

        贾宇:这个空白你还要正确理解,不是说惩罚吴英违法、犯罪没有法律依据,而是说保障中小型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不完备。国家禁止非法融资在法律上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回过头来说,如果民间融资活动都被严格禁止了,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怎么解决?中小企业借不到款,运转不了,工人发不了工资,该怎么办?这些问题都要有统筹的法律制度安排。
        就算没有吴英案件,国家为了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了保障民生,也需要认真研究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也要研究民间金融活动的管理问题、规范问题。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改革商业银行不合理的存贷款利差制度,建立规范民间借贷的法律体系,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门槛。关于民间融资、私人信贷的法律规范问题,国外有不少经验和教训。只要有关部门对于存在的问题有充分的认识,相信这些问题都是有办法解决的。

相关新闻

  • 潘俊武教授当选中国太平洋学会自然资源法学研究分会副会长

    9月26—28日,中国太平洋学会自然资源法学研究分会 2025 年学术会议在海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办。本次会议以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法治建设” 为主题,汇聚全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海洋资源法治领域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路径。我校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潘俊武教授在会议期间当选第二届中国太平洋学会自然资源法学研究分会的副会长,并受邀作主旨发言。同时,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王阳博士和蒋围博士当选为研究分会理事。 在主旨演讲环节,潘俊武教授作为特邀发言人,围绕黄岩岛自然保护区配套规章制度构建的议题提出了有关立法建议。研讨会共分三个议题,分别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法治保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和“全球海洋治理与合作的法律问题”。此次潘俊武教授当选分会副会长并作主旨发言,不仅是学界对其在海洋法学领域学术影响力的充分肯定,也体现了我校在海洋法治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下一步,我校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法治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供稿: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撰稿:潘俊武 审核:李立)

    2025-09-30
  • 【环球时报】我校舒洪水教授接受《环球时报》英文版采访

    9月24—25日,舒洪水在接受《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采访中表示,习近平主席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强调了新疆发展在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中的科学定位。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是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进行设计并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全面、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环球时报】我校舒洪水教授接受《环球时报》英文版采访:https://www.globaltimes.cn/page/202509/1344303.shtml https://enapp.globaltimes.cn/article/1344406

    2025-09-28
  • 杨建军教授在《法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近日,我校杨建军教授的论文《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替代与法律应对:中国方案建构》在《法学研究》2025年第5期公开发表。 《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替代与法律应对:中国方案建构》一文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替代,可能呈现领域广、规模大、速度快、全球性等特点,不仅会对劳动者的就业权利形成冲击,也会引发一系列社会保障层面的难题。立法需以明确的法政策导向回应挑战,包括对人工智能产业进行合理适度规制,平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的效益与伦理价值,促进人机协作实践,推动就业促进与失业救助协同发力。在具体制度构建上,立法应在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驱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严格贯彻就业优先原则,着力扩大劳动者总体就业机会;通过划定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劳动者的合理边界等方式,筑牢就业保护防线;进一步完善劳动法,明确重大技术革新背景下企业裁员的适用标准,健全劳动者特殊保护制度;适时革新社会保障与财政税收法律制度,为难以适应技术转型的群体构建制度安全网,保障其基本生活、帮助其抵御社会风险、助力其重新获得就业机会。 《法学研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法学研究所主办的法律学术双月刊,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全国百强社科期刊、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法学类顶级期刊等荣誉称号。 (供稿:科研处 撰稿:王玉兰 审核:尚海洋)

    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