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西北政法大學師生 須下基層掛職實習

  • 2009年02月20日
  • 香港《文匯報》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NaN
阅读


■西北政法大學校長賈宇(左)與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康寶奇簽署見習法官助理實訓基地協議。西北政法大學提供

【本報駐陝西記者熊曉芳西安電】主修法律的內地大學生人數已超過30萬人,但西部地區法律人才稀缺且缺乏實踐經驗的局面仍未改善。為了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西北政法大學與西安市司法機構簽訂協議,規定每年派逾千名教師和研究生進入各級司法機關進行為期半年的掛職或實習。

西北政法大學校長賈宇接受訪問時表示,該校從去年開始規定法學課程的教師須具備1年以上基層司法機構的實踐經驗;研究生則要到基層擔任半年見習法官助理或檢察官助理。至本月止,西北政法大學已有13名教師赴西安市雁塔區法院掛職。

西安市雁塔區法院院長劉福榮坦言,基層法院人才匱乏的問題一直存在,大學法律教師到法院掛職,提升了該院法官的理論知識水平;法院亦破例允許教師們列席審判委員會,讓他們獲得更多一手信息。

已在該院擔任法官助理近1年的副教授舒洪水表示,實踐對教學科研的改善有極大幫助,為他日後的教學和科研提供了大量詳實的案例,並計劃對與這類多發案件相關的法律知識進行重點研究。

文匯教育

建全國一流教學研究型政法大學
— 西北政法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地處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中國西安,是一所以法學為優勢和特色,哲學、管理、新聞、公安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等學府,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按大區設置的全國五所政法院校之一。學校辦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校園環境優美,學術氣息濃郁,教風嚴謹,學風良好,是廣大青年學子求學深造的理想之地。

辦學歷史悠久 辦學條件良好

西北政法大學的前身是1937年的陝北公學和1941年的延安大學,1951年正式建校,開始普通本科教育,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經過7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現已成為國家培養法學和其他社科類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西北地區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及法學信息資料中心,是陝西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學校現有雁塔、長安兩個校區,佔地面積1347畝,校舍建築總面積50萬餘平方米;有民商法學院、經濟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行政法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等14個學院;教學儀器設備總價值5000餘萬元;建有法律實務、物證技術、現代傳播等6個實驗實訓中心,16個專業與基礎實驗室;設有雁塔、長安兩個圖書館,共計藏有法律、經濟、文學、藝術等各類圖書170萬餘冊,中外文報刊近3000種;校園網覆蓋兩個校區的所有教學、辦公及師生活動場所;建有電子圖書系統和計算機網絡服務系統,公共後勤服務系統完善。

學科力量雄厚 科研實力強大

學校設有法學、哲學、經濟學等23個本科專業,其中法學是名牌專業,哲學、行政管理是特色專業;有哲學、經濟學、法學理論、法律史學、刑法學、民商法學等2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具有在職人員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有10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有若干國家級、省部級精品課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有國家認證的司法鑒定中心。學校面向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港、澳、台地區招生,具有留學生招收權,近年來招生第一志願錄取率在95%以上,現有各類在校學生兩萬餘人,其中研究生3000餘人。

學校注重提高教學質量,確立了育人為本、質量為要、注重實踐、勇於創新的人才觀和質量觀,構建了課堂教學、實驗實訓、科研訓練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學校制定了系統的教學基本建設標準,完善了教學管理制度,在國內較早推行學分制管理和教學全過程管理,強化實踐教學、案例教學,診所式法律教育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學校在2001年、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均獲得優秀結論。

學校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崇尚學術自由,學術氣氛活躍。現設有若干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法學、哲學、政治經濟學等學科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國傳統價值哲學、死刑問題、法律價值問題、先秦法律史等學術領域的研究居於國內領先地位,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近年來,學校承擔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數百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近40項,公開發表與出版的學術成果近6000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優秀教學和科研成果獎近百項。學校《法律科學》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是中國法學核心期刊之一,2006年被評為全國人文社科學報30佳。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800餘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佔專任教師數的51%,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佔專任教師數的53%,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數十人。

開放式辦學 育國際化人才

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過程中,確立了開放式辦學的理念,堅持培養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和國際化視野的高素質人才。學校積極開展廣泛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俄羅斯等國家的40多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係,並與美國等國家的大學合作辦學。近年來邀請了一大批國外著名學者、司法官員來校訪問、講學,成功舉辦了大量國際學術會議,提高了學校的學術知名度和影響力。辦學70多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10萬餘名優秀的畢業生,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制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前,學校秉承「嚴謹、求實、文明、公正」的教訓,堅持「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依法治校」的思路,向著建設全國一流的教學研究型政法大學而努力奮鬥。

相关新闻

  • 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专题讲座

    3月14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首席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聚焦新时代交叉学科发展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题讲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河主持讲座,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各系、教研室负责人,骨干教师、翻译硕士研究生参加讲座。 张法连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剖析了“交叉学科”作为我国新增学科门类,为推动教学研究从单一学科模式向交叉学科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也为法律外语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提供了发展契机。他表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是新时代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依托法学与语言学学科的深度融合,应着力培养具备法律外语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在国际法律事务中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缺口巨大,而法律英语作为法学与语言学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典范,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抓手。 本次讲座对于我校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理念,提升我校法律外语教科研水平与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今后将持续加强国家级一流专业内涵建设,助力我校复合型创新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供稿:外国语学院 撰稿:陈叶 审核:杨华)

    2025-03-20
  • 【中国红十字报】金山: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为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道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健全强化组织阵地;以融合渗透为导向,协同推进基层治理;以服务创新为驱动,提升治理效能水平,用“小切口”助力基层治理“大变化”。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健全强化组织阵地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根本要求。为做好基层组织建设,2021年,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成立,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负责人;2022年,社区红十字会获“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为加强制度规范建设,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制定了“五个一”标准,即一块“红十字服务站”标识标牌、一名热爱红十字的专兼职工作人员、一支从事红十字的志愿者队伍、一个为群众提供红十字服务的平台、一个传播红十字的窗口。社区红十字会统一标识、工作职责公开上墙,实现“一眼定位”,拉近了红十字与群众间的距离。 为打造特色活动阵地,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建成了“党建引领的红十字文化主题广场”和“红十字活动室”,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宗旨,以推进“三救三献”业务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培育发展带动基层红十字骨干为主线,通过开展“红十字书籍报刊阅览”“应急救护实训”“博爱学堂”“博爱书画展”等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此外,社区红十字会在服务大厅配备了AED、募捐箱、急救箱、轮椅、拐杖等设备,以及口罩、体温计、消毒液等传染性疾病防控用品,在辖区内设置“红十字宣传栏”,用于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光荣历史和发展成就,以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和卫生健康专业知识。 以融合渗透为导向,协同推进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近年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在建设中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牵头抓总、督办落实的作用,积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社会企事业单位全力融入基层治理工作,逐步构建“社区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体系。融合共治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也是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方向。 为构筑志愿服务矩阵,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通过建立“网格招募+定向邀请+驻地单位联动”机制,广泛组织动员辖区广大青年党员、团员、志愿者和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助力城市发展 贡献青春力量”系列活动。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断深化社区“青年之家”、志愿服务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等阵地建设,并发动招募组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形成了“需求收集—服务供给—成效反馈”的志愿闭环,让“人人争当志愿者”的文明风尚成为基层治理最鲜亮的底色。 为促进群众广泛参与,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开展了以“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为主题,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活动开展受到了社区广大居民的喜爱和赞扬,在营造和谐邻里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社区红十字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真正让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基层治理的“主力军”。 以服务创新为驱动,提升治理效能水平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服务资源的精准对接与民生需求的动态响应。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通过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三单联动机制,整合辖区医疗健康、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专业资源,构建“15 分钟红十字服务圈”。依托“传统媒体+新媒体”形式,使健康知识普及、困难群体帮扶、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直达楼宇单元。这种将人道服务嵌入网格管理的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更彰显了社区红十字会在基层治理中的柔性服务特质。 为深化“博爱家园”品牌建设,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积极开展“博爱送万家”和爱心服务进社区公益活动,扶危济困,为辖区居民进行健康义诊、知识讲座、免费理发。积极联系爱心企业采购农民种植的蔬菜、水果,为居民群众免费发放爱心蔬菜、水果。在助力乡村振兴,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的同时,让居民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区带来的浓浓幸福感。 为构建“朝夕守护”关怀体系,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需求,积极开展亲子观看儿童剧、少儿假期课堂,重阳节联欢、千人同吃长寿面,上门看望慰问和为独居高龄老人助洁等一系列活动。这些精准化、特色化的服务项目,既传承了红十字精神的文化内核,又构建起全龄友好的社区支持网络,让基层治理的温度通过人道关怀传递到每个家庭,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承诺。 通过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道需求,红十字会完全可以在保障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和基层治理中更好发挥职能作用。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让红十字的旗帜高高飘扬在人道主义的天空下,成为连接人心、传递温暖的桥梁。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会长) 【中国红十字报】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为例https://www.redcross.org.cn/redcrossol/modal.html?i=3&cla=615106147478

    2025-03-19
  • 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专题讲座

    3月17日上午,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法连教授受邀来我校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专题讲座,我校外国语学院科研骨干、青年教师参加讲座。法律语言研究所所长何静秋教授主持。 张法连从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意义讲起,深入阐述课题申报相关内容。他表示,课题申报是教师学术发展规划中的关键部分,选题为课题申报成功的核心要素,应兼具创新性,紧密契合国家重大需求,甄别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名称。课题申报书应从研究问题、研究现状、研究重点难点、论证逻辑等多个角度出发,予以详尽解读,并着重强调课题论证细节之处的诸多要点,涵盖语言文字的学术规范性、论证导图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参考文献的权威性与时效性等方面。 本次讲座内容充实,氛围浓厚,且兼具高度的针对性、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参会教师收获颇丰,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认识与理解。 (供稿:外国语学院 撰稿:孟超 审核:窦坤)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