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会议三场云上边会举行

  • 2021年07月08日
  • 人民日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493
阅读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会议三场云上边会举行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07日   第 13 版)

  本报北京7月6日电  (记者王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四十七届会议期间,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6月28日举办“大变局下民间力量对发展权的贡献”云上边会。来自中国、巴基斯坦、印度、保加利亚、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等国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负责人参与研讨。

  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徐绿平表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及单边主义、种族主义、霸权主义等威胁,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发展权遭遇严峻挑战。社会组织应切实加强国际团结合作,坚定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深入参与全球人权治理,为保障发展权贡献民间力量。

  印度巴罗达MS大学教授辛哈认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些国家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大搞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给世界带来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各方既要看到分歧,更应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加强交流,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尊严和权利。

  “各国非政府组织是保障发展权的重要力量,他们与政府部门合作,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服务社会,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表现突出。”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副教授格奥尔基耶夫说。

  斯里兰卡“对话促进了解”学会主任库克和哈萨克斯坦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乌谢诺夫强调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主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组织间要积极开展对话,促进了解和沟通,实现和平和发展。

  本报北京7月6日电  (记者王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四十七届会议“法律发展与残障权利”云上边会6月29日举行。此次边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等机构承办。来自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挪威奥斯陆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国残联研究室、北京市晓更助残基金会的残障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国内多所人权研究机构、法学院校的师生,以及多个残障社会组织的实务工作者,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参与了本次会议。

  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万洪主持会议并介绍说,我国已经出台和实施了三期人权行动计划,即将出台第四个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来投身人权事业取得的伟大成果和鲜明特色。残障权利是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长期关注的特定群体平等保障的权利议题之一。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人权事业中,我国残疾人权利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法治体系逐步完善。由此促成了8000多万残疾人摆脱贫困、共享小康,也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考验,成为中国人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残疾人社会融合而提出的卓有成效的人权发展模式。

  挪威奥斯陆城市大学教授鲁尼·哈佛森介绍了欧盟无障碍相关立法的发展。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性别平等和社会融合处处长蔡縩评述了亚太地区多个国家完善国内法律制度、实现残障人平等权利的做法。

  多位与会者指出,中国残障法律体系的进步,从立法到司法、从无障碍到教育就业等诸多领域都有体现。

  本报北京7月6日电  (记者王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四十七届会议“人权与国际团结”云上边会7月2日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北京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在线参加研讨。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杨宗科致辞指出,中国的人权话语体系是对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重大丰富和发展,也为未来中国与世界各国展开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奠定了价值共识和基础。未来我们仍需通过人权研究和实践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权话语体系,并且积极参与到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建设中,为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何志鹏认为,人权成为霸权的借口是国际团结面临的重要阻碍,很多时候,经济竞争、意识形态差异和文化冲突等领域的国际斗争,都是打着人权的旗号来展开的。

  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万洪说,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国际团结原则有助于人类社会的互帮互助,减少偏见和冲突,进而保障和实现人权。

  多位与会专家指出,中国在推动人权和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相关新闻

  • 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出席西藏校友理事会换届暨雪域校友服务西藏高质量发展学习交流会

    近日,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一行代表学校及校友总会赴拉萨,出席西藏校友理事会换届暨雪域校友服务西藏高质量发展学习交流会。来自西安、北京、广东、安徽、无锡、江西、湖南、宁夏、四川、河南、云南、中山、浙江、法律硕士教育学院等地方及院系校友会的代表、友好商会代表,以及40余位西藏校友参会。 郭武军向换届大会的顺利召开及新当选的理事会成员表示祝贺。他充分肯定西藏校友会过往工作成绩,并向长期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雪域校友致以衷心感谢。他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成就,同时对新一届校友理事会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持续加强组织建设,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校友凝聚力,为广大校友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服务支撑;二是坚守传承母校优良传统,大力弘扬“老延大”精神,在服务西藏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中彰显西法大担当;三是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汇聚多方资源、拓展合作领域,助力校友、母校与区域社会实现共赢发展。 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处长、校友总会秘书长刘霖杰宣读《关于西北政法大学西藏校友理事会换届工作的批复》,并代表学校向西藏校友会赠送由姚喜平教授专门创作的书法作品。 西藏校友理事会新任会长韩德辉致欢迎辞。西安校友会会长孙学龙、广东校友会名誉会长石安琴、云南校友会代表周胜全等先后发言;福建、青海、辽宁、广州、深圳、泉州等地校友会专门发来贺电或赠送特色文创产品,表达对西藏校友理事会换届的祝贺。 会上,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党委书记李政敏、刑事法学院教授冉巨火分别以《新时代国家安全法治人才培养》《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为题,为与会校友作精彩分享。 在拉萨期间,郭武军一行还专程前往西藏法鉴律师事务所开展“访企拓岗”专项活动,与律所围绕律师行业人才需求与培养、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友职业发展支持等议题深入交流。 (供稿: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 撰稿:王林钢 审核:刘霖杰)

    2025-10-01
  • 我校团组赴日内瓦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60届会议并举办主题边会

    9月17日—9月19日,我校团组杨强教授、张超汉教授、步洋洋教授、杨博文讲师、王丽琼讲师一行5人赴瑞士日内瓦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60届会议,并于当地时间9月18日举办“发展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主题边会。边会围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贫困、发展权的时代内涵、人权保障的中国贡献等议题,与中外嘉宾深入交流探讨。 杨强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60届会议“与农民及农村地区其他从业人员权利问题工作组互动对话”中作大会现场发言。主题边会中,张超汉作“共建命运共同体与促进人权事业发展”主题演讲,该主题演讲被《环球时报》9月23日全文转载报道,杨强、步洋洋、杨博文、王丽琼分别以“反贫困的中国经验”“发展权与命运共同体:中国的理念与实践”“备案审查与体系化人权保障的中国经验”“中国少数民族妇女权利保护的实践现状”为题作了主题发言,并与中外嘉宾共同探讨发展权在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全球治理改革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间的协同路径。CGTN驻日内瓦记者现场采访了张超汉、杨博文。 参访期间,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公使李笑梅在瓦团驻地专门会见我校团组,并就我校人权研究中心研究特色优势、研究生赴国际组织实习等事项进行座谈交流。 (供稿:人权研究中心 撰稿:王丽琼 审核:马成)

    2025-09-24
  • 【环球时报】张超汉:以共同发展促人权进步,世界不应迟疑

    笔者近日前往瑞士日内瓦参加联合国第60届人权理事会会议,在同与会多国学者交流的过程中,再次深感在全球化大势之下,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人权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无论如何,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已是当务之急,也是人类整体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各国共同发展促世界人权进步,国际社会不应再有迟疑。 回顾世界人权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演变脉络。这个概念经历了从个人本位向集体本位、再到人类整体本位的范式转换。古典自然法学派以天赋人权理论为基石,将自由、平等的权利属性赋予个体,构建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权话语体系。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与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集体人权理论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发展权、环境权等概念的提出,进一步将人权保护的主体范畴拓展至全人类。这种演变揭示出人权主体的嬗变逻辑:从原子化的个人,到具有共同利益诉求的集体,再到休戚与共的人类整体。 国际法作为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法律规范,在保障国际交往当事国利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国家间对话与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行国际法中的诸多原则和规则,如国家主权平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干涉内政等,均与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发展诉求相吻合。总的来说,坚定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普遍共识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与生态等各领域的规范指引,为国际法体系的现代化转型指明了方向,也为人权保障机制的完善注入了新动能。它要求各国在政治领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以和平方式化解分歧和解决争议;在经济领域诚实守信、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在文化领域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在安全领域积极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在生态领域敬畏自然、善待自然,走绿色发展道路,共同应对全球能源与环境挑战。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球人权治理体系正面临严峻挑战。其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阴霾未散,个别国家以“人权”为名,行干涉别国内政、践踏别国主权之实,严重破坏国际人权秩序。其二,全球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贫困、饥饿、疾病仍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沉重负担,制约着人权状况的根本改善。 一直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提升人权保障水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8亿多人成功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对世界减贫贡献超过70%。另外,中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对外交往中,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广泛开展人权交流与合作。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制定和实施四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主要大国,先后批准或加入了29项国际人权文书,包括6项联合国核心人权条约。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人权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予以高度认可与肯定。我国的实践也再一次向全世界证明,尊重各国主权、立足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是实现人权保障的有效路径和成功范例。 世界各国命运与共,在人权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共同的奋斗目标。让我们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推进全球人权治理体系改革,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人权发展新秩序,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是西北政法大学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副主任、“长安学者”特聘教授) 【环球时报】张超汉:以共同发展促人权进步,世界不应迟疑 https://hqtime.huanqiu.com/share/article/4OQzzjSxeJP

    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