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陆航) 11月16日,西北政法大学举办“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座谈会。与会人员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肖道远主持会议。
为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新贡献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孙国华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判断、新观点和新部署,对未来一个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安排部署,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全校上下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融入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校各级党组织、各单位的首要政治任务,要按照校党委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做到学思悟贯通、知信行统一;持续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完善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形式及内容,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明晰“双一流”建设和法学一流学科建设任务和阶段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要发挥好在服务法治陕西建设中的重要智库作用,切实把科学思想转化为法治建设的实际成效。构建常态化法治宣讲工作机制,开展专业化、系统化、常态化宣讲与培训,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要提高学校各级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工作能力,构建完备统一的制度体系,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在发言中说,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法治建设进行专章论述、专门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坚定决心,对法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促进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他强调,要在深化学习上下功夫。要认真读原文、悟原理,引导师生深刻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全面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要在推动法治人才培养上出实招。抓好学校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实施意见、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要在推动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上再提升。用好高校协同研究机制,积极组织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工作,产出具有学校标识度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积极推动成果转化,融入秦创原建设,拓宽资政建言渠道,在服务法治国家、法治陕西建设上取得更大成就。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西北政法大学法治陕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周户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中国特色法治政府发展”为题发言。他表示,我国宪制架构中的政府角色及其职能定位是中国特色法治政府的基础,习近平法治思想指明了法治政府的重要地位。“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中,依法行政构成了其中重要一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中,法治政府是主体工程和重点任务;“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治国方针中,严格执法属于格局之一;依法行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他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特色法治政府建设的理论应当是法治政府与政府法治的有机统一,这一理论确立和构建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建立了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模式”相契合的“一规划两纲要”法治建设轨道,明确了“梯次构建、压茬推进”的法治政府建设的周期、中期与长期目标;构建了示范创建和责任落实督察的法治政府建设举措;确立了各级党组织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主体,各级政府机关是法治政府建设的责任主体。
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院长陈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重要论断的时代价值”为题发言。作为世界著名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法律意识和法律实践活动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薪火相传的有形载体。先民重视立法、强调发挥成文法的行为规制功能,使中华法系具有浓郁的法典文明的特征。陈玺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体现在对中华法系之法典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院长舒洪水围绕“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题发言。他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发展问题多元交织,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切实维护国家安全,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了专门部署,指出“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特别强调“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其中,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是五大体系的基础支撑,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宪法+国家安全法+国家安全具体领域专门性立法+散布于各部门法或单行法中有关国家安全的规定”为核心的四级国家安全法律体系,成为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根基。新时期,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需在此基础之上,立好国家安全法律之“规”,夯实国家安全实施之“基”,紧扣国家安全教育之“要”,着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西北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超汉围绕“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为题发言。2020年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涉外法治理念,提出“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十九届五中全会、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会议和文件当中均提出要加强涉外领域立法、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和涉外法律人才培养。这一历程体现出我们党对加强涉外法治体系构建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入,体现出中国特色涉外法治体系建设是兼具连贯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涉外法治建设不断发展,涉外法治实践循序渐进,涉外法治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领域拓宽、研究问题深入、研究内容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涉外法治体系化工作在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加快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建设,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手。宏观层面,需要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新,提出总体思路和建议。微观层面,需要加强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完善并落实具体措施,不断丰富对外斗争的法律“工具箱”。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常安、经济法学院院长倪楠分别以“以法律治国理政,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以‘三个坚持’深入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为题作交流发言。行政法学院2020级研究生李承霖、经济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李贵元围绕青年学生如何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德法兼修、成长成才作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