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聚焦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研究

  • 2025年06月23日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NaN
阅读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陆航 实习记者 刘瑞湘)6月20日,“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研究”系列活动在西安启动。来自国内30余所高校以及《现代大学教育》《化工高等教育》《财经高教研究》等学术期刊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西北高教评论》办刊十周年暨第二届系列学术活动”和高等教育期刊建设与评价学术沙龙等,共同为推动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建言献策。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常安教授主持活动开幕式。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学术刊物不仅关注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问题,更负有贡献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使命担当。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肯定了《西北高教评论》在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方面的作用。他强调学术刊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不断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聚焦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进行战略定位;始终坚持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开放性原则,彰显特色,在深耕教育教学一线中发现新问题、收集新资料、感知新趋势,进而得出新结论、确立新观点、提出新举措,以实际行动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时代答卷。

教育强国建设必须从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走向结构与功能的持续优化。陕西高等教育学会、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副主任肖敏认为《西北高教评论》是应时代之需、应改革之唤、应实践之求应运而生。它不仅填补了西北地区高校研究公开刊物的空白,更以其明确的办刊理念迅速成长为西部高等教育研究重要阵地,成为引领西部、辐射全国的重要学术力量。站在十周年新起点上,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深刻变革。期待《西北高教研究》不忘初心,继续秉持高度学术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使命担当。

与会学者提出,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积极推进内涵建设,不断优化结构。随着改革的深化,发展与进步、矛盾与困惑交相出现,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主题。我国高等教育在管理向治理转变方面,在传统教育模式向数字时代教育模式转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各种挑战与障碍,在实践、制度、认知、价值、利益等方面都需要进行适应性调试,甚至需要结构性调整。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叠加高等教育普及化、技术迭代、人口变化、后全球化等多种时代要素,高等教育研究者大有可为,高等教育学术刊物大有可为。

活动由西北政法大学主办,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西北高教评论》编辑部、《法学教育研究》编辑部承办,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西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协办。

【中国社会科学网】聚焦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研究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6/t20250620_5882636.shtml

相关新闻

  • 【中国财经报】西北政法大学上线全新财务一体化平台 创新高校财务智能化管理体系

    近日,西北政法大学正式上线陕西省高校领域首个智慧财务一体化平台。该平台秉持“全流程智能化、全业务一体化”的核心理念,严格遵循政府会计制度及内控规范等要求,成功打造高效、安全、合规的财务管理体系,凭借全面预算管理、智能报销系统、综合收入管理、电子档案中心等核心功能的协同发力,有效推动学校财务管理智能升级与效能的跨越式提升,为高校财务信息化树立了新的标杆,开启了智能化管理的新篇章。 技术赋能:打造全场景智慧财务生态 通过智能技术驱动、统一数据标准与业务流程贯通,西北政法大学智慧财务一体化平台构建了三大创新管理体系,实现无缝衔接与智能管控,打造全场景智慧财务生态。 预算全周期管理体系集成预算编制、执行监控、绩效评价等多功能模块,实现从项目立项到决算的全周期闭环管理,为学校的财务规划与资源配置提供了精准导航。 智能报销体系则依托 OCR 识别与 AI 稽核技术,实现票据智能归集、表单自动生成、单据智能稽核、风险实时预警,让繁琐的报销流程变得高效而精准,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和师生的工作负担。 业财深度融合体系更是打破教务、科研、资产等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通过对接财政、税务、银行等外部平台,构建起跨部门协同的业财一体化生态,实现数据的畅快流通与业务的紧密融合,使财务与业务携手共进,助力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战略升级:重磅启动财务转型“1234”工程 以平台建设为契机,全面拉开财务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序幕,正式吹响财务转型“1234”工程的冲锋号。 “1”锚定“1 个核心目标”,全力打造“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财务数字大脑。通过整合财务数据资源,实时动态分析财务状况,为校级战略决策提供精准、高效的数据支撑,助力学校管理决策在科学性与高效性的轨道上全速疾驰。 “2”聚焦“2 维角色转型”。一方面,推动财务团队实现从传统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充分发挥其在战略规划、资源调配等方面的智囊作用;另一方面,促使内控机制完成从事后监督向涵盖事前申请、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全流程智能管控的升级,全方位提升财务管控的精度与效能。 “3”构建“3 层融合体系”。横向全方位打通校内各业务系统,破除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纵向深度对接银行、税务等外部系统数据,实现校内外信息的无缝交互;立体化塑造“校内-校银-政校”协同网络,让数据在不同主体间畅快流通,推动业务流程高效协同。 “4”锻造“4 大自动化引擎”。精心搭建发票智能核验引擎,精准识别发票真伪;构筑凭证自动生成引擎,大幅缩减人工录入时间;打造报表即时输出引擎,实时呈现财务状况全貌;建立档案自动归集引擎,确保财务档案安全有序。通过四大引擎协同发力,实现关键环节自动化覆盖率突破 90%,财务工作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通过全力推进财务转型“1234”工程,西北政法大学正稳步迈向财务数字化转型的全新高地,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未来布局:AI重构财务服务边界 基于“1234”工程的稳步推进,平台二期规划将引入大语言模型技术,重点打造三大创新应用,以人工智能引领财务服务新纪元。 其中,智能财务助手将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实现复杂业务场景的智能导办,为师生提供便捷的财务服务体验;动态预算推演将基于历史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实现多维度预算模拟分析,为学校预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风险知识图谱将建立涵盖200+风险节点的智能监控体系,实现风险自动识别与智能处置,防范财务管理风险。 作为陕西省高等教育领域财务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通过“智慧财务一体化平台”的上线,西北政法大学已形成一套先进且可复制的“智慧财务建设标准”。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通过先行先试凝练经验,依托智慧财务一体化平台,以“试点-推广”模式加速优秀实践落地,并通过交流分享与标准化输出,持续推动区域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协同共进,为高校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财经报】西北政法大学上线全新财务一体化平台 创新高校财务智能化管理体系 https://www.cfen.com.cn/xw/kj_1/202506/t20250609_879598.html

    2025-06-23
  • 【中国日报网】校企携手育英才!西北政法大学与陕汽集团共建双基地赋能人才培养

    为在产业脉搏中感悟时代精神,有效提升宣传工作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6月20日,由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协办的宣传工作人员能力素养提升专项培训(第一期)在陕西省委党校陕汽教研基地(陕汽集团)举行。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揭牌仪式之前,师生们共同参观了陕汽控股展厅。历史与未来交织,展品既诉说着民族工业的艰苦起步,也展示了其科技创新的风采,生动再现了我国民族工业从砥砺前行到卓越引领的辉煌历程。随后,师生移步至汽车总装配厂,参观了汽车从装配到质检的全过程,深刻感悟中国民族工业“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非凡魅力。 会上,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军政和陕汽控股党委宣传部部长贺鸣芳共同为西北政法大学“大思政课”育人实践基地揭牌。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燕福民和陕汽控股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高级业务经理牛娜为西北政法大学全媒体人才实训基地揭牌。 随后,宣传工作人员能力素养提升专项培训(第一期)举行,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教师邢小俊主讲。培训以《认知力:新闻操作的底层核心》为主题,借助一系列真实鲜活的案例,对新闻产生变量的原因进行了阐述。邢小俊教授表示,新闻有“变量”——在知识之外,有许多更重要的因素在决定我们的新闻操作空间。而新闻产生的这些变量取决于新闻操作者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就是新闻工作者认知、把握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现象与本质的能力。 认知的本质,是过滤器。你看到的世界,其实只是你心里的世界,你相信的世界。邢小俊表示,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如果继续依赖网络,将其作为知识的主要来源,那么最终只能获得碎片化、无组织的信息。如果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错误地和自满地当成了知识,我们就可能变得越来越无知,甚至丧失认知的能力。 新闻学都是小技巧,比新闻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认知。他希望通讯员们保持永不停歇的学习力,在平时的工作中锻炼提升自己透过表象发现事情本质的能力,擅长于寻找和放大正能量的能力,系统性思维能力,化繁为简的能力,在眼花缭乱的信息流中保护自己的“注意力”能力。 最后,他说:在人工智能时代,笨功夫苦功夫才是AI替代不了的真功夫。面对斑斓丰富的生活,希望诸位提高认知力,学会用新闻人的眼睛洞察人生,凝视世界。 此次活动聚焦新闻传播前沿实践,以理论与案例结合的方式,助力师生及宣传工作者更新知识体系、提升专业技能,夯实人才成长的专业根基,伴随着“大思政课”育人实践基地与全媒体人才实训基地的落地,进一步构建起“思政+专业”“理论+实践”的立体化育人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注入强劲动能。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佼) 【中国日报网】校企携手育英才!西北政法大学与陕汽集团共建双基地赋能人才培养 https://shx.chinadaily.com.cn/a/202506/22/WS6857a279a31009d21e5bddfd.html

    2025-06-23
  • 我校召开涉外法治人才订单式培养专题工作会议

    6月11日,我校涉外法治人才订单式培养专题工作会议在长安校区召开。校长范九利主持会议,副校长孙昊亮、常安出席会议。 范九利首先传达了省部领导关于涉外法治人才订单式培养的指示意见,强调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任务,学校要以“精准对接、协同育人”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订单式”培养新模式,切实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他强调面向中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层次法治人才培养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任务,学校需立足区位优势,深化与中亚地区的法治交流合作,以订单式培养为抓手,精准对接国际组织、涉外企业、法律服务机构及政府部门需求,打造兼具中国法治立场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院长刘亚军汇报《西北政法大学涉外法治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施方案》修改意见,结合前期调研与专家建议,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优化等方面提出具体调整方案。重点突出“外语+法律+国际经贸”复合型能力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实习、国际交流等机制,打造“定制化”人才培养链条。 西安外国语大学黄达远教授,我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班子成员及涉外法治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围绕“订单需求调研机制”“国际化师资引进”“校企联合招生”等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细化订单需求调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等建议。 (供稿: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撰稿:王艺潜 审核:李立)

    202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