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刚副校长参加知识产权法学教研室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并讲党课

  • 2022年12月19日
  • 经济法学院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12月15日上午,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法学教研室党支部组织开展了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引知识产权学科发展主题的政治理论学习与主题党日。联系该支部的党委委员、副校长张荣刚教授经济法学院党委书记参加了本次党支部的组织生活,组织生活由党支部书记孙栋主持。

全体党员首先集体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创新发展的论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的论述。张荣刚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与教育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学科发展的行动力三个主题为全体党员讲了一堂内容丰富的党课与会同志普遍认为,张荣刚副校长的党课不仅有理论深度、内容充实生动、有说服力,而且能够联系实际,指导学科发展,同时也对知识产权学科的发展与党支部党员发挥积极作用都提出了要求。课后党支部党员与李建梅结合本次政治理论学习和听党课的内容,重点就今后如何继续服务秦创原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专业课程建设、做好知识产权实验班、促进学科发展议题行了研讨发言。

张荣刚在总结时首先肯定了参加党支部的本次政治理论学习与主题党日的意义与效果并鼓励党支部及所有党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尤其是在学科发展、个人发展科研方面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与促进知识产权学科的发展

(供稿:经济法学院)

责任编辑:胡月琪

相关新闻

  • 【中国社会科学网】“建设高质量法学教育体系”高端论坛在西北政法大学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陆航实习记者钟雯轩)12月3日,西北政法大学主办,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法学教育研究》编辑部承办的“建设高质量法学教育体系”高端论坛暨《法学教育研究》第六届专题研讨会在西安举行。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法学教育研究》主编范九利,法律出版社法学学术·对外合作出版分社社长孙东育分别致辞。来自国内3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围绕“建设高质量法学教育体系”的主题,就法学学科体系、法学课程体系、法学院教育改革、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领域法治人才培养、法律职业伦理等议题进行研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开启新时代教育强国新征程擘画了新的蓝图。范九利在致辞中表示,作为西北地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西北政法大学强化使命担当,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办学治校的根本,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法学教育体系高质量建设。他说,此次会议以“建设高质量法学教育体系”为主题展开研讨,交流工作经验,探索创新方式,必将为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法学教育是非常重要一环,法学教育肩负着为法治国家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的重大使命,也是衡量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标志,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孙东育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大为新时期的法学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也给法学研究、法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切合了新发展方向,回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对法学教育提出的挑战。希望《法学教育研究》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能立足本土,着眼长远,笃定目标,知行合一,持续开拓进取,不断推出法学教育研究新成果,为新时期的法学教育打好理论基础,做好实践指导,能继续为我国高等教育、法学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助力。 “在党领导人民探索法治新路、创造法治伟业的百年历程中,中国法治实践积累了大量有别于西方法学知识的经验、智慧,构成了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识资源。这些本土的自主性、原创性知识,迫切需要法学界对之进行学理提取、原理提纯、哲理提炼,构建起中国气派的法学学科体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加快法学学科推陈出新、迭代更新、交叉创新的步伐,构建起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法学学科体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总编辑黄文艺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与时俱进推进法学传统学科转型升级,立足本国实践推进法学新兴学科建设,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推进法学交叉学科建设,坚持胸怀天下推进涉外法学学科建设。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车浩以“人才培养与教学风气——以北大法学院教改经验为例”为题,从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两种模式齐头并进,三种课堂综合发展,校内校外两个教学共同体并重等三方面切入,介绍了近年来北大法学院改革与创新的丰富经验和成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陈柏峰作题为“大法治工作格局下的政法教育”的主旨发言,提出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深入在政治领域,国家和社会治理广泛纳入全面依法治国范畴,涉外法治深度牵涉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背景之下,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应结合政治性要求,将新政法教育与专业化法学教育并行推进。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王保民从智能信息技术与法学教育融合发展的背景出发,围绕“智能化时代背景下的法学教育革新:现实困境及基本路径”进行主题报告;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谢红星聚焦法学(Law)、经济学(Economy)、数字科学(Digital)的复合知识结构,以“数字经济时代LED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探索”为题阐明观点;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毅综合中外法学新兴学科的发展经验,针对“论中国法学新兴学科的生成与发展——以法社会学为分析视角”作主题发言;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项焱结合本校法学教育改革成果,分享了“法学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的经验;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李佳飞则从《法律职业伦理》的课程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了我国立法者职业伦理教育的三重维度,即基本的德性、恰当的知识、融贯的技术。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郑曦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供需不平衡的现状出发,分享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困境反思与机制完善”;上海财经大学薛清嘉围绕“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守正与出新”进行发言;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张超汉从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入手,分享了题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的报告;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严阳从认识、理论教育、实践教学三方面分析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背景下‘国际法不确定性’对国际法教学的启示”;湖南大学法学院罗迎,从传统涉非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入手,作了题为“‘一带一路’建设下涉非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报告。 与会学者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分析了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法治领域拓展,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许多新兴法律问题。中国法学应站在世界历史和全球思维的高度,加快推进国别法、比较法、国际法等涉外法学学科建设,及时回应世界之变带来的全球法治问题,为依法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法学智力支持,也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性法治理论产品,为发展中国家法治现代化提供中国经验,为世界法治文明格局发展提出中国主张,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奉献中国智慧,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力量。

    2022-12-13
  • 经济法学院开展党支部书记培训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持续加强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12月8日,经济法学院党委以线上的形式组织开展了题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 提升基层党支部发展活力”的党支部书记培训会,学院所有师生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包括新任党支部书记参加会议,学院党委书记李建梅主持会议并主讲。 李建梅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从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任务、党支部的组织结构与组织生活制度、“三会一课”、党支部工作机制、党支部如何保持活力和创新载体抓好党务六个方面对党支部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结合年底党建考核和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支部日常工作进行了梳理强调,要求各党支部书记与支委干部要做到:一是勇于担责,主动学习、主动作为提升工作能力与效力;二是善于谋划,要从如何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主体意识、调动每名党员的积极性上下功夫;三是狠抓落实,从规范做好 “三会一课” 、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做起,加强党员党性教育,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此次培训重点讲授了党支部工作基础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大家在学习的同时,也增强了抓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纷纷表示,要切实把党组织建设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以高质量党建助推学院高质量发展。 (供稿:经济法学院)

    2022-12-11
  • 党委委员、副校长孙昊亮

    孙昊亮,男,汉族,研究生学历,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负责本科教学、研究生招生教育管理工作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培训、继续教育。协助校长分管教务处、研究生院、高教研究所、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律师学院)、体育部,联系法治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

    202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