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基建处暑期全力保障长安校区教师公寓运维工作

  • 2023年08月28日
  • 基建处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NaN
阅读

为进一步提升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聚焦为民办实事。基建处工作人员暑假期间,坚守岗位,挥洒汗水铆足干劲奋斗在一线,全力保障长安校区教师公寓运维工作。

暑假期间,基建处积极主动、想方设法解决了教职工反映集中的房屋渗漏和门禁故障问题。累计维修长安校区教师公寓11栋楼涉及19名住户的房屋渗漏问题、2栋楼地下储藏室渗漏和5栋楼楼顶造型柱渗漏。排查检修可视对讲228户,拆除维修10个单元的门禁主机,更换隔离器、电源等配件10余件。同时对配电室相关设施设备进行了维护保养,加装联动控制系统,还对电缆沟积水进行抽排,消除了安全隐患,为教师公寓供电安全和应急供电提供了有力保障。

战高温、斗酷暑,奋战一线,不服“暑”。今后基建处将持续增强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为教职工创造良好居住环境。

(供稿:基建处)

相关新闻

  • 关于选拨第三批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俄语语言培训的通知

    各单位:  为进一步落实中国-中亚峰会精神,推进我校与中亚地区高校和实务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学校近期将选拔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俄语语言培训,培训费用由学校全额资助。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名条件  1.政治立场坚定,具有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学校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身心健康。  2.须为我校正式在编教师,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80年1月1日以后出生)。  3.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和发展潜力。  4.具有与俄语国家开展科研交流合作的意愿。  5.已参加过第一、二批俄语语言培训的教师优先,零基础者亦可报名。  二、资助名额:20名。  三、培训地点和方式: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每周六、日上课,名师主讲,96学时,拟4月开班。  四、报名方式: 3月28日前,报名人员填写附件《西北政法大学教师参加俄语培训报名表》,经所在单位负责人审核、填写意见并签字盖章,提交至国际处。  五、相关要求  1.各单位须推荐政治立场坚定,确有参与国际交流潜力和需求的教师参加培训。  2.为确保教学效果,参加培训的教师须严守培训纪律,培训中途不得随意退出。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梦琳  联系电话:88182510  邮箱:oiec_nwupl@163.com  办公地点:长安校区校务楼 B 座 417 室  附件:西北政法大学教师参加俄语培训报名表.doc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2025年3月19日

    2025-03-19
  • 我校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

    3月12日下午,我校在长安校区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张荣刚、孙昊亮、常安出席会议,副校长马朝琦主持会议。 范九利听取了职能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代表和教师代表的发言。他指出,学校正站在事业发展的新起点,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青年教师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学校的希望所在,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要始终坚持为青年教师提供引导和支持,为青年教师营造优良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青年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补足短板,开拓进取;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扎根西北,实践创新,推动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荣刚强调,青年教师要潜心育人、教学相长,将个人成长与学校事业发展紧密结合,把握发展机遇,加快成长步伐,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贡献智慧力量。马朝琦要求,青年教师要持续发扬攻坚克难、建功立业的奋斗精神,以守望相助、团结进取的决心,激昂青春,展现才干,快速成长为可担大任的高质量人才。孙昊亮表示,青年教师要切实端正态度,认真做事、踏实做人,持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以创新思维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常安希望青年教师保持“传承、完善、开放、坚持”的心态,补短板、扬优势,主动融入学校,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担当重任,为学校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与会青年教师代表对学校在教学科研、工作生活等方面提供的全面支持和有力保障表示感谢,并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实际交流成长心得,分享感悟,为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了思考与启示。 教务处、研究生院、人事处、科研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教师发展中心等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结合业务工作围绕青年教师培养、支持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政策宣讲;民商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发言。 各教学科研单位、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教学科研单位教师代表参加会议。 (供稿:人事处 撰稿:王仕豪 审核:董玮)

    2025-03-13
  • 陈文清:扎根中国大地 立足中国实际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扎根中国大地 立足中国实际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在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2025年1月1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国法学会会长 陈文清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在全体代表共同努力下,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就要胜利闭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贺信,立意深邃高远、饱含殷切期望,为新时代新征程法学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必将鼓舞和激励全国法学法律工作者勇担时代重任,凝聚起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的磅礴力量。 中国法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王晨同志带领下,中国法学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审议并通过了中国法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中国法学会章程(修改草案)》等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国法学会新一届理事会。中国法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常务理事会,并选举我担任中国法学会会长。我和中国法学会新一届领导机构全体成员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感谢代表们的信任,借此机会,向王晨同志和中国法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的全体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全国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和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法学会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同志们!奉法者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在党的历史上首次以中央全会形式专题研究全面依法治国,首次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首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中专章论述全面依法治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举措和力度,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宪法修正案,颁布民法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有现行有效法律306件、行政法规597件、地方性法规14000余件、党内法规3900余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实现了有法可依。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一法安香江”。依法打击突出违法犯罪活动,近年来全国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8%以上,2024年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5.7%,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司法体制改革取得丰硕成果,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得到有力加强,立案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社会公平正义基础更为坚实。全国法院收案从2013年的1337万件增至2024年的4602万件,人民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启动实施“八五”普法规划,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国律师人数十多年来由30万人增至80万人。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同时也是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着眼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到203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的目标。中国法学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和团结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珍惜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奋力开创新时代新征程法学会事业新局面。 一、牢牢把握党的领导这个根本保证,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中国法学会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根本宗旨就是强化政治引领、把牢政治方向,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法学会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要深刻领悟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党的领导的生动体现,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要深刻领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唯一正确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政法工作制度,敢于亮剑、敢于发声,旗帜鲜明同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作坚决斗争。 二、牢牢把握思想引领这条主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上取得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法治领域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各级法学会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吃透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在真信上下功夫,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鲜明的理论特质、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闪耀的真理光芒和蕴含的实践伟力,深入学习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在深研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中国法学会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等智库作用,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推出更多有分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要在笃行上下功夫,时时刻刻、事事处处用“十一个坚持”对照、审视工作,用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等重点教材,持续做好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全方位占领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 三、牢牢把握“两个结合”这个最大法宝,积极投身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具体到法治领域,从历史长河看,我们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法制文明。早在商周更替之际,我们就完成了“从神到人”的转变,比西方早了2500年。湖北云梦博物馆展出的“秦律十八种”等表明,早在2200多年前,我国古代法律制度就已成体系,最终形成了在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对人类一切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我们要积极吸收借鉴,但决不能奉西方法治理念和模式为圭臬,决不能照抄照搬、“言必称希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一定要有底气、有自信、有定力。从伟大时代看,我们有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一百多年来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光辉历程和历史经验,新时代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为中国法学研究创新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富矿”,为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沃土”。我们已经办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法学教育体系,我们有世界各国中规模最大的执法司法实践,每年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鲜活经验。在中国这样有悠久文明传承、有14亿多人口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我们要充分发挥法学会的优势,引导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立足中国实际、解读中国现实、回答中国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法学是经世致用的大学问。要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充分发挥全面依法治国“智囊团”、“思想库”作用,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贯彻落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大战略部署,立足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法治领域改革,积极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研究。要坚持服务人民、面向基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积极做好法律咨询服务、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 四、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这个重要职责,推动建设一支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实施在于人。法学会要立足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服务人才的职责使命,培养造就更多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办事的能力。要与时俱进改革法学教育,推进法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建设,健全实务部门和法学院校双向交流机制,培养更多堪当时代重任的法治人才。要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养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事务的人才队伍。要研究制定法学人才发展规划,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一批新时代法学大家,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青年法学法律骨干,在法学领域形成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五、牢牢把握守正创新这个重大原则,开创法学会事业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设政治法律委员会,简称“中央政法委”,董必武同志任主任,这是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的前身。中国法学会前身是1951年12月筹建的中国政治法律学会,简称“中国政法学会”,董必武同志任会长。中国法学会作为政法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守正道、守初心,不忘来时的路,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始终讲政治、讲法治;“创新”就是要创新局、创未来,深化法学会改革,积极推进组织体制、工作机制、运行方式改革创新,把法学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充满活力。这次会议,修订了中国法学会章程。要严格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办事。要坚持政治建会、从严治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贯彻落实政法工作条例,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加强对所属研究会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切实把法学会这支队伍带好。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开创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70多年来,中国法学会与党同心同德,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法治力量!

    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