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铁路公安局安康公安处向我校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发来表扬信

  • 2025年06月24日
  • 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NaN
阅读

近日,我校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收到西安铁路公安局安康公安处发来的表扬信。该单位在信中对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2023级研究生乔莉莉同学实习期间的优秀表现给予了高度赞扬,同时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表示了诚挚感谢。

表扬信指出,在实习期间,乔莉莉同学注重沟通交流,善于协作,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与较强的学习能力。其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提出诸多切实可行的思路与建议,高质量完成了两篇调研报告的撰写任务,成果均被相关单位采纳,得到了该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赞誉与肯定。这不仅展现了学院良好的教学育人成果,也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风貌。

一直以来,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表扬信不仅是对乔莉莉同学的肯定,也是对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赞誉。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助力学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风采。

(供稿: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撰稿:杨柳 审核:李政敏 )

相关新闻

  • 商学院(管理学院)组织开展“茶韵润初心 传承践使命”主题活动

    6月19日,商学院(管理学院)于枫桥“一站式”学生社区乐心工作坊开展“茶韵润初心 传承践使命”主题活动。活动邀请国际法学院何珊老师担任主讲,学院团委书记周迪主持,商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社区临时党支部党员代表及社区学生代表参加。 活动中,何珊从茶文化核心精神切入,深入解析“和、敬、清、寂”的哲学内涵,结合茶叶历史溯源、品类辨识、传统制作工艺等内容展开系统讲解,引导学生在茶香品鉴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底蕴,理解其蕴含的价值观念与处世哲学。在实践环节,同学们依次体验温杯洁具、置茶冲泡、分茶奉茶等完整流程,在沉浸式互动中深度感受茶道礼仪的严谨与雅致。 此次活动以茶为媒,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党性教育有机融合,不仅让学生们在非遗技艺体验中强化了文化自信,更通过“以茶悟廉、以茶养德”的精神熏陶,实现了党性修养与思想境界的双重提升。 (供稿:商学院(管理学院) 撰稿:周迪 审核人:李晓宁)

    2025-06-24
  • 【中国社会科学网】李伟弟 王仁杰:强化科技赋能 创新国家安全教育精准化传播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在新征程上深刻把握科技革命浪潮的历史机遇,以创新思维驱动国家安全教育迈向更高维度的“精准化”传播新境界,这不仅是对传统国家安全教育路径的扬弃,更是在智能化时代构筑国家安全人民防线的战略命题。 一、战略新范式: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国家安全教育顶层设计 在知识裂变与技术聚合的双重驱动下,国家安全教育亟待从宏观宣导走向微观渗透的战略升维。所谓新范式,其核心在于将智能技术由工具理性的“器用”层面,升级为融入教育顶层设计的“本体”维度。这意味着不再将技术视为简单的传播加速器,而是将其视为重塑国家安全认知空间、重构教育实施逻辑的“基因式”存在。通过机器学习预判社会安全意识洼地,借大数据勾勒国民群体安全认知图谱,优化教育资源的宏观布局,进入数据算法赋能的精准规划境界,实现资源投放与认知需求的结构性耦合。这实质上是对国家安全教育时空规律的重新厘定,是科技理性在教育治理领域的高度自觉与深度内化。 二、主体新协同:打造“政企社智”四位一体精准传播联合体 传统“宣教—接受”的单向度传播在复杂性社会已然失语。“政企社智”四位一体联合体,揭示的是国家安全教育从一元管治走向多元协同的范式转型。政府部门是战略主导与制度供给者;科技企业提供算力支撑与场景化解决方案;社会组织构成情感纽带与下沉网络;智库机构提供认知框架与决策支持。四者构成一种非均衡的共生依存关系,通过智能算法平台实现意图流转与行动协同,在目标聚合与功能分化间寻求动态平衡,形成一种超越传统科层体系的有机传播场域结构。在这一架构内,智能技术成为联合体的底层协同语言与神经连接系统,将离散的主体智慧编织为一个去中心化的精准传播网络,实现国家安全教育价值的有序扩散与有效落地。 三、内容新供给:构建数据驱动的国家安全教育知识图谱体系 数据驱动型国家安全教育知识图谱体系的建立,是对碎片化、抽象化传播痛点的革命性回应。其精髓在于以语义网络为核心,结构化关联涵盖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等多领域、多层次知识单元。图谱不再局限于对知识的简单归集,更致力于揭示其内在逻辑网络与动态演化轨迹。通过智能识别与语义分析,能够捕捉不同群体(如学生、务工人群、企业家)的知识诉求盲点与现实场景痛点,实现内容的智能定制与靶向推送。更重要的是,图谱作为国家安全的认知基础设施,能够超越个体的经验直觉,提供一种集体共享的国家安全理性框架,潜移默化地形塑公民的国家安全思维与行为实践,实现由浅层认知到深层理解直至内化为自觉行为逻辑的价值跃迁。 四、形式新突破:创新基于虚拟现实与算法推荐的沉浸式传播场景 形式嬗变的灵魂在于“沉浸感”与“适应性”。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多维感官叠加,构筑模拟真实安全风险情境的数字孪生空间(如网络攻防演练、反间谍情境仿真),将抽象的国家安全概念具象为可体验的实践场域。这一沉浸式传播通过身体在场的具身性学习模式,打破传统文本符号传播固有的思维束缚,实现“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的全链闭环。同时,基于用户偏好模型构建的智能推荐系统深度嵌入传播链条,根据个体的认知水平、信息偏好、传播效果反馈等因素动态调优内容呈现路径。虚拟现实营造共情空间,算法推荐铺设个性通道,二者合力拉近了国家安全叙事与个人日常体验之间的心理距离,在体验共振中实现对安全认同的深度锚定。 五、效能新闭环:建立精准触达与效果评估的智能反馈机制 精准化的终极检验在于成效可测。智能反馈机制通过部署行为监测传感器(点击、停留、交互)、在线问卷反馈模块、多模态情感计算等技术手段,构建立体化评估指标体系。这套机制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持续演化的闭环系统:从信息投放前的目标群体智能预判(如识别高风险人群、认知薄弱群体),到传播中的动态数据采集与情绪识别,再到传播后的成效多维度评估与归因分析。智能算法依据评估结果不断自我调优——调适内容结构、优化推送路径、识别下一轮需求焦点。如此往复,国家安全教育从目标模糊的经验实施转化为清晰的目标实现循环。每一次效能评估的反馈不仅指向教育传播的持续优化,其积累的海量数据更成为国家安全态势感知和社会治理决策的重要参照,构成一个动态循环的知识生产和价值实现体系。 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以科技创新重构国家安全教育传播格局是时代选择。从理念范式到主体协同,从知识供给到传播场景,再到效果评估,科技赋能下的国家安全教育“精准化”传播体系构建了一幅逻辑缜密的战略蓝图。它不仅仅追求更“聪明”地触达受众,更深层目标在于弥合国家安全教育在宏大愿景与个体生命体验之间的认知鸿沟,在精确渗透中培育植根于内心的认同力量与行动自觉。 【本文系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国家安全视域下陕西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路径研究”(2025YB0077)阶段性成果】 (李伟弟,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西北政法大学文化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仁杰,西北政法大学文化安全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网】李伟弟 王仁杰:强化科技赋能 创新国家安全教育精准化传播 https://www.cssn.cn/gjaqx/202506/t20250624_5882944.shtml

    2025-06-24
  • 我校举行与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检察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6月17日上午,我校与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检察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长安校区图书馆一楼会议室举行。副校长常安,湖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美鹏,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施立斌,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章春燕出席仪式,双方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处长刘霖杰主持会议。 常安对王美鹏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此次检校合作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也为高校服务和参与检察改革工作、推动双方协作共进提供了有效路径和平台。双方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互补优势,建立特色专业领域的结对机制,不断强化协同创新,推动检校之间互相协作,更好服务司法实践。 王美鹏感谢学校对检察工作提供的智力支持。他表示,检校双方要以战略合作签约为契机,通过互聘互派、人才培养、实习实训、课题攻坚等,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合作,以机制化合作推动法学教育与检察实务同频共振,构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双向赋能”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为法治人才培养与区域司法实践创新注入新动能。 学报编辑部副主编、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刑事法学院教授付玉明汇报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研究基地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规划。他表示,希望以联合申报课题项目为抓手,共同组建研究团队,围绕诉源治理、检察公益诉讼等开展理论研究,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检察理论研究成果。 双方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并为“就业实习基地”揭牌。参会人员围绕推进合作协议的全面落实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会前,王美鹏一行参观了校史馆。 (供稿: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 撰稿:刘嘉豪 审核:刘霖杰)

    202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