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人权研究院朱继萍教授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采访:保障人权 从脱贫开始

  • 2018年09月25日
  • 央视网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编者按: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然而,改革开放40年使中国变成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40年的时间里让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了70%。减贫规模之巨、力度之大,令世界好奇。“中国式”减贫究竟是有怎样的密码呢?9月18日,“2018·北京人权论坛”以“消除贫困: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俄罗斯、印度、荷兰、巴西、埃及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200多位人权高级官员、专家学者、驻华使节和相关机构负责人参加,大家聚在一起共商人权保障的大事。与会嘉宾在惊叹中国脱贫成效的同时,更关注中国是怎么做到的。中央电视台2018年9月25日晚《焦点访谈》栏目以《保障人权从脱贫开始》为题进行了专门报道。在京参加“2018·北京人权论坛”的我校人权研究院朱继萍教授接受了央视的采访。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4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一张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图上可以看到,贫困发生率走出了一条漂亮的下行线。贫困发生率1978年高达97.5%,1995年下降到60%左右,2005年下降到30%左右,而2017年已经下降到了4%以下。中国在40年时间里让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减贫规模之巨、力度之大,令世界好奇。中国式减贫究竟有着怎样的密码呢?

9月18日召开的“2018·北京人权论坛”以“消除贫困: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俄罗斯、印度、荷兰、巴西、埃及等近50个国家、地区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200多位人权高级官员、专家学者、驻华使节和相关机构负责人参加,大家聚在一起共商人权保障的大事。

英国上议院议员纳尔·福布斯·戴维逊勋爵说:“让7.4亿人口脱贫很了不起。这证明了中国政府在治理相关问题上是非常仔细,且有衡量的标准。”

与会嘉宾在惊叹中国脱贫成效的同时,更关注中国是怎么做到的?

印度Age Care India人权组织主席戴瓦拉亚普拉姆·拉马沙米·卡西克扬表示:“中国经验可以成为一个模式,为全世界甚至于发达国家来借鉴,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可以说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

杨明海是贵州省余庆县葛旁村村民,4年前他还在外地给别人打工,听说村里在重点发展特色产业,还成立了合作社,他就回来和乡亲们一起加入了合作社。

葛旁村是国家级贫困村,这里以前交通闭塞,主要农作物就是玉米,村民们极少的收入很难维持生计,想发展产业,连启动资金都没有。自从脱贫攻坚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政策,为贫困地区提供发展机会。“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向连片特困地区投入农业基本建设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1220亿元,安排林业基本建设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1160多亿元。

有了中央和地方各级配套资金的支持,葛旁村就用得到的近300万元,把这里的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发展壮大,建起了2000亩的丹参种植基地,每年收获的丹参由一家中药材企业收购。葛旁村146户贫困户全部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入股合作社,并且还可以到种植基地来务工赚钱。本是个好上加好的差事,但是大家干了一段时间发现,不论作物长势如何,拿到手的钱是固定不变的。慢慢地,有些村民开始出现出工不出力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今年初,葛旁村合作社决定,把1000亩土地以同样的价格重新流转给十多家农户,由农户进行精细化管理,合作社负责回购丹参。经过认真管护,眼下农户们自己打理的丹参长势明显比基地里的要好。

贵州省余庆县构皮滩镇党委书记白万勇介绍,现在挂靠合作社的农户自己来种,除去成本以后,每亩的收益可以达到2300元,另外合作社的分红依然没有变,这样算来每亩可以增加收入500元。

同时,合作社还从企业那里承接了部分中药材的粗加工业务,农户、合作社、企业走向了更好的良性发展。

目前,当地正在研究,将农业产业的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继续优化,根据贵州土地大多不连片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更好地调动农民积极性,争取农民利益最大化。

保障贫困人口生存权,中国政府创新扶贫模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扶持特色产业脱贫。精准扶贫就是要因地制宜,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然而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存在着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情况。

背靠大山,三面临崖,落差高达100多米,这里是云南省会泽县火红乡格枝村老鹰岩村民小组,村里张姓和莫姓村民就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23户、98人分布在直线距离两三百米的两个山梁上。这里没有一块平整的土地,房子就地而建,耕地几乎是从悬崖上的石头缝里抠出来的。

因为坡度太大,无法蓄水,村民们一直都是靠天吃饭。雨水足了,庄稼收成会好一些,遇到降雨少的年份,很可能就绝收了。受制于这里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要想脱贫致富、改善生活实属不易。虽说当地政府也想法子退耕还林,帮助村民种植经济林果,搞养殖等等,但都收效甚微。

云南省会泽县县委书记谭力华说,这里生存环境异常艰辛,绝大部分属于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要实现脱贫,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易地搬迁。

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包括边远高寒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地质灾害频发等6类区域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选址,还需要加强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投入。来自2016年10月发布的《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数据:2012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404亿元,撬动各类投资近1412亿元,搬迁贫困人口591万人,地方各级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80亿元,搬迁580多万贫困人口,有效拓展贫困地区发展空间。

会泽县火红乡工作组队员来到老鹰岩小组,向村民们解释搬迁工作的具体内容,今年之内,老鹰岩小组的10户人家要完成第一批搬迁。按照规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人均补助建房资金2万元,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

在会泽县城区以礼社区,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一年多。会泽县安置居民孙桂香说,搬到这里来好多了,地方平,路灯亮,开个小商店,一个月还有几千元的收入。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李云龙介绍:“易地扶贫搬迁对人权的改善,特别直接、特别巨大,‘十三五’期间党和政府决定,大幅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对他们的生存权的改善,是十分直接、特别见效的一个措施,当然,国家投入也是相当巨大的,大概到2020年之前,要投入6000亿元人民币来做这件事情。”

特色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保障了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健康权是一项包容广泛的基本人权,是人类有尊严地生活的基本保证。那么,人们解决了温饱以后,有病怎么办呢?

今年52岁的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村民徐连英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今年5月份的农村妇女“两癌”筛查中被检查出疑似乳腺癌。

在贫困地区,不少妇女一旦发现病情往往是晚期,不仅治疗费用高,治愈率也较低。通过“两癌”筛查,像徐连英这样早发现、早治疗,不仅治愈率变高了,费用也大大降低。

从2017年开始,山西省将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列入了6件民生实事之一。

《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指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特定群体中的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对象。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加大优先扶持政策力度,切实保障这些群体的社会保障权、健康权、受教育权等各项权利。自开展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以来,每年为全国1000万适龄农村妇女进行免费宫颈癌检查,为120万适龄农村妇女进行免费乳腺癌检查,已覆盖532个贫困县。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朱继萍说:“我们把妇女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特别强调她的健康权,保障她们的健康权,特别是避免了她们的家庭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也说明我们国家在妇女权益保障方面,有一个新的发展。”

联合国粮农组织农村减贫战略项目主任本杰明·戴维斯表示:“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这种做法是中国对全球的贡献,因为这不仅对中国有利,而且在中国减少贫困的同时,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繁荣,所以这属于对全球的贡献。”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而保障生存权和发展权最大的困难就是消除贫困。中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既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也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既是对世界减贫事业的贡献,也是对国际人权事业的推动。而“中国式减贫”也将给其他处于减贫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带来诸多启迪,促进全球贫困人口的减少。

节目链接,点击浏览观看

相关新闻

  • 贵州大学副校长漆思校友向我校捐赠图书

    9月30日下午,我校校友、贵州大学副校长漆思捐赠图书仪式在长安校区图书馆一楼会议室举行。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张荣刚、孙昊亮参加,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处长刘霖杰主持。 漆思向我校图书馆捐赠了个人收藏的《四库全书荟要》《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等珍贵图书共计1000余册。 范九利代表学校致辞,对漆思捐赠图书支持学校文献资源建设的爱心和善举,以及他长期以来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他表示,自图书捐赠征集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师生和校友积极响应参与,截止目前已累计捐赠图书7万余册,极大的丰富了学校图书馆的馆藏;他强调,校友是高校宝贵的财富,是学校发展重要的资源,也是学校事业前进最可信赖与依靠的力量,学校要加强与各界校友的联系,不断增进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情感纽带,促进共同发展。 漆思回顾了自己在学校工作期间的点点滴滴,表达对学校的深厚感情,希望能够以图书捐赠的形式为学校事业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范九利为漆思颁发西北政法大学文献资源建设特别贡献奖奖牌,张荣刚、孙昊亮分别为漆思颁发捐赠证书和荣誉证书,图书馆馆长张宏斌代表图书馆接受了捐赠图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国杰,我校经济金融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胜,人事处、培训中心、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继续教育学院及图书馆相关人员参加了捐赠活动。 (供稿:图书馆、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  撰稿人:张驰  审核人:张宏斌)

    2023-10-02
  • 我校第十二届外语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二十三届英语演讲大赛决赛举行

    9月27日,由我校教务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十二届外语文化节开幕式暨“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演讲大赛决赛在长安校区举行。外国语学院院长窦坤致开幕词,院党委副书记刘瑾主持开幕式。 本次大赛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三进”工作纵深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经过近一个月初赛和复赛的层层选拔,来自刑事法学院、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公安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十位选手成功晋级本次大赛决赛。决赛赛制分为三个环节:三分钟定题演讲,两分钟即兴演讲和现场问答。 青年学子们以“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为演讲主题,运用外语生动阐释中国道路,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和积极向上、奋斗激扬的中国青年力量。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刑事法学院2022级吕烨同学、外国语学院2021级徐雨飞同学获得本次大赛一等奖,并代表我校参加省赛。 英语演讲大赛是外国语学院外语文化节品牌活动之一,作为学院特色第二课堂活动,旨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着力培养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新一代大学生兼具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时代风采。 (供稿:外国语学院)

    2023-09-30
  • 我校举办“勇立潮头,再建新功”2023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专场报告会

    9月26日下午,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共青团陕西省委联合主办的“勇立潮头,再建新功”2023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专场报告会在我校满天星报告厅举办。党委学工部(学生处)、校团委、招生就业处相关负责人以及近300名学生代表参加此次报告会。 会上,我校2003届本科毕业生余伟安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公益律师为困难群体维护权益的经历;西北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生曹达功讲述了在火热军营中绽放无悔青春的从军经历;西安美术学院2018届硕士毕业生崔凯敏讲述自己扎根蔡家坡,策划推广“关中忙罢艺术节”,用艺术实践助推乡村振兴的事迹;西安交通大学2008届博士毕业生杨华清讲述了自己致力于肢体畸形矫治,突破专业难题,帮助患者重获行走能力的事迹。 党委学工部(学生处)认真落实部署安排,广泛发动在校学生参与,创新丰富活动载体,组织工作有序安全,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团省委评为本次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2023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专场报告会的成功举办展现了优秀毕业生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引导在校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勇于挺膺担当,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供稿:党委学工部(学生处)】

    202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