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法治文化学科建设研讨会

  • 2023年06月05日
  •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5月31日下午,法治文化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我校雁塔校区举办,研讨会由我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和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共同主办,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光启学者特聘教授刘作翔出席会议并讲话。研讨会由法治学院法治文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邱昭继教授主持。

刘作翔代表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祝贺我校设置法治文化二级学科。刘作翔认为,西北政法大学设置法治文化学科是落实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的重要举措,是继中国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之后第三家自主设置法治文化二级学科硕士点的单位,这对于推进我国法治文化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刘作翔表示,西北政法大学在法治文化领域的研究走在全国前列,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并有着丰厚的学术积淀,完全有实力建设好法治文化学科。刘作翔教授对如何建设好法治文化学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宣读了学校设置法治文化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文件关于组建法治文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的文件。与会专家就法治文化的概念内涵、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交流。

我校严存生教授、李其瑞教授、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研究生院、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和法律硕士专业法治文化方向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供稿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责任编辑:胡月琪

相关新闻

  • 我校丁岩林副教授获“三秦最美环保人”荣誉称号

    6月1日晚,“三秦最美环保人”颁奖典礼在黄龙县锦绣黄龙举行。颁奖典礼上,省政协副主席范九伦、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孙丽、省委网信办副主任马卫东、省文明办副主任胡纪美为“三秦最美环保人”获奖人物颁发奖杯和证书。我校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丁岩林副教授获“三秦最美环保人”荣誉称号。 本次“三秦最美环保人”评选活动由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中共陕西省委网信办、中共陕西省委文明办、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共同主办,以全省各行各业为三秦大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充分体现时代特色的先进个人为候选对象,通过单位推荐、严格筛选、集中展示、网络投票、专家综合评定,最终9人获得“三秦最美环保人”命名。 【供稿: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2023-06-05
  •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选送作品获第七届陕西省高校法治文化节表彰

    5月30日下午,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的第八届陕西省高校法治文化节启动仪式暨第七届高校法治文化节成果汇报活动在西安工业大学未央校区隆重举行。据悉,本次活动由省委依法治省办、省委宣传部、省委政法委、省委普法办、省教育厅、共青团陕西省委、省妇联、省关工委主办,省司法厅承办,西安工业大学协办,本次活动对第七届高校法治文化节成果进行汇报演出,并拉开第八届高校法治文化节的帷幕。 会上,主办单位对第七届陕西省高校法治文化节获奖成果进行了表彰,来自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选送的《普法小剧场》荣获第七届法治文化节“五个一”优秀文艺作品奖;《政法播报》普法主题系列栏目荣获“十佳创新普法活动”。 【供稿: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

    2023-06-05
  • 习近平:办法就在群众中|跟总书记学调研⑥

    2004年6月21日,习近平在《浙江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办法就在群众中》。文中指出,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深入调查研究。 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是习近平开展调研工作的显著特点。他要求领导干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做到“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 在基层调研,习近平很注重听取民声、体察民情、反映民意。1982年,他刚到河北正定工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了解情况。全县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千斤的三角村,是他调研的首站。 习近平没想到,当地百姓说得最多的竟是“粮食不够吃”:“一年干下来,从年头吃不到年尾”“谁家不够吃了,就偷着去邻县的村里换红薯干吃”“你瞧,这准是去换红薯干的” 那时,正定每年粮食征购任务高达7600万斤,剩下的口粮远不够老百姓填饱肚子。 “我们正定宁可不要‘全国高产县’这个桂冠,也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为减少粮食征购,习近平顶住压力,跑省进京,反映实际情况。很快,中央与省、地两级相关部门组成调查组,到正定摸清了底数,把粮食征购任务核减到4800万斤,减幅达36.8%,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开展调查研究,习近平强调“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但现实中,也有人碰到过这样的烦恼:下去跑了一大圈,意见收集了一箩筐,可就是不知道从哪儿入手解决问题,咋办? 习近平曾提及自己的经验做法,“坚持调研开局、调研开路,凡事眼睛向下,先当学生,不耻下问,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 比如,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战略。他说,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 有啥好办法能精准识别出贫困户呢? 2015年6月18日,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谈到精确识别“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 这套法子,是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符合实际、形象直观、便于操作,习近平对此给予了肯定:“‘四看法’实际效果好,在实践中管用,是一个创造,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习近平还曾提到焦裕禄的故事。焦裕禄同志在兰考的475天中,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面对面向群众请教、同群众商量。正是这种深入的调查研究,使他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掌握了内涝、风沙、盐碱的规律,实施了治理“三害”的正确决策。 改革开放后,福建晋江从组织闲房、闲资、闲散劳动力创业起步,探索出一条“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之路,实现了从落后贫困县到“全国十强县(市)”的历史跨越。 习近平对晋江发展很关注。在福建工作期间,他六年间七下晋江调研,总结提出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晋江经验”,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基层是好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近平说:“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

    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