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面前有大爱——西法大师生守望相助,风雨同担

  • 2021年12月30日
  • 党委宣传部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NaN
阅读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城市的宁静,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也让西北政法大学面临一场“大考”。如何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如何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行?如何为师生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一系列问题,既是师生们面临的“附加题”,也是学校必须答好的“必答题”。

为了确保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落实落细落好,全校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为师生“保驾护航”,谱写出一曲有温度、有力度、有理性、有人性的“战疫之歌”。

教职工变身志愿者,挺身“抗疫”一线!

“我报名!”“我也报名!”一则征募党员志愿者成立“党员突击队”的紧急通知,发放到了学校每一位党员手中。各学院负责人身先士卒、闻令而动,他们与学校600多名学科带头人、老教授、教学科研骨干、管理干部、教辅人员一起,共同组成保卫师生安全的“钢铁长城”!

全体学工干部、安保人员、后勤服务保障人员、医护人员严格按照要求住校值守,关心学生需求,疏导学生情绪,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秦音为了给生病的学生送药,站在寒风中守候近两个小时;刑事法学院副院长刘仁琦为辅导员送来全新的大衣御寒;外国语学院曹永谊老师加入长安校区第六轮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工作,一站就是八个小时;培训中心党支部向机关党委缴纳“特殊党费2900元,全体党员用实际行动勇担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量……

“疫情面前,学校里没有人退缩,出现了很多感人事迹。”学校刑事法学院党委副书记侯红梅感慨万千的说道:“封控伊始,全校的学工干部就都带着行李住进了学校,以应对严峻的防控形式。其中有一个辅导员上午才领取结婚证,下午就住进了学校。还有学生晚上发烧,辅导员二话不说带着去就医,一熬就是几个通宵。我们希望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助力长安常安,山河无恙。”

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暖心细致、平稳有序

面对异常严峻的疫情形势,后勤保障处千方百计组织货源,确保食堂和超市充足供应,满足师生的就餐和购物需求;对超市商品和食堂饭菜销售价格、标准份量、中低高档比例、明码标价、食品保质期等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杜绝哄抬物价、分量不足等情况出现;清理卫生死角,做好消杀工作,做好消杀记录,严格执行消杀制度,确保消杀效果,做到责任到人;在每次核酸检测前,及时按照要求将帐篷、桌椅、电源等摆放安装到位,安排食堂为工作人员准备盒饭,为核酸检测工作做好服务保障;为了能让在校外居住职工安心在岗位工作,紧急采购了折叠床和被褥,协调安排临时居住点;通过线上订购和线下直接购买的方式为教职工供应新鲜蔬菜和米面等生活物资,满足教职工日常生活需求。

后勤保障处积极发挥工作职能,团结一心,秉承“全力保障、服务至上、规范操作、追求卓越”的服务理念,冲锋在前、勇担使命、联防联控,为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筑牢后勤保障网!

疫情之下,有一种力量叫做“高校辅导员”

疫情期间,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方式或多或少发生了改变,而有一群人始终在身后默默付出。他们是学校里最为年轻的管理队伍,凝结成了一股强劲而又向上的力量,他们就是——高校辅导员。

现阶段,如何去调整学生心态、检视学生状态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小张,考研情况怎么样啊?”“小韩,最近状态怎么样,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找我聊聊天。”“小马,学期末各科功课完成的如何,要继续努力啊!”翻开民商法学院辅导员张博玮的聊天记录和谈心谈话本,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浮现在眼前。

此刻,辅导员们是“大家长”,他们在学校和同学们同吃同住;他们也是“大白”,穿着防护服协调组织核酸检测;他们还是“心理师”,帮助舒缓学生情绪。同时,他们还有很多身份,就像是光,照在学生们身上无处不在又炽热无比。

青年学子彰显责任与担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疫情面前,西法大学子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做“青年学生的责任担当”!他们闻风而动,严格遵守学校防控工作部署,科学有序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用青春的热血、奉献与爱,勾勒出一抹靓丽的志愿红,展现青年的使命担当。

“我们都是西北政法大学的一员,也曾都是军人,而今三秦大地疫情肆虐,我们恳请出征抗疫,望组织批准!”学校20多名名退伍大学生连夜写下“请战书”,要求加入到抗疫一线的队伍中去;公安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向全体学生党员发出“共克时艰,党员我先行”的倡议,组建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37名退伍军人第一时间向学校提交“请战书”,国旗护卫队全体成员迎难而上,刑事法学院学生组建疫情防控志愿者先锋队,雁塔校区组建9支研究生志愿服务队;校青年志愿者大队第一时间召集抗疫志愿者,232名本科生、研究生服务疫情防控第一线,积极参与门禁管理、核酸检测、扫码测温、物资供应等工作;国际法学院党委向青年志愿者捐赠了1500个口罩;远在深圳的校友为青年志愿者捐赠100套防护服;教职工和家属捐赠400余片暖宝宝;法治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2020级法律硕士研究生杨哲向学校捐赠6万只医用外科口罩;刑事法学院张瑞老师给青年志愿者捐赠100余片“暖宝宝”;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智超同学,向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人民币壹仟元整……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大疫面前有大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待春暖花开,相信2022年一切会更好!

(供稿:党委宣传部 张佼)

相关新闻

  • 我校三位师生获评“中国国际私法优秀学术成果奖”

    近日,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公布2024年度“中国国际私法优秀学术成果奖”“费宗祎青年国际私法学者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奖名单。我校张超汉教授的研究报告《******民用无人飞艇的***及我国的应对措施》、张丝路博士的专著《陆空联运合同国际私法问题研究》荣获中国国际私法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博士研究生贾乔的论文《中国涉外法治的发展历程、重大贡献与实践进路》荣获费宗祎青年国际私法学者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中国国际私法优秀学术成果奖”“费宗祎青年国际私法学者优秀科研成果奖”是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为提升国际私法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和促进我国国际私法学的可持续发展所设立的奖项。该奖项是中国国际私法学界对国际私法学者所设最高奖项,旨在表彰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原创性科研成果。2024年经评审确定“中国国际私法优秀学术成果奖”作品10件,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费宗祎青年国际私法学者优秀科研成果奖”作品10件,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 此次,我校三位师生的科研成果获评,不仅体现了我校在国际私法学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创新活力,更彰显了我校在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国家涉外法治建设中的带头作用。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强化有组织科研,致力于培育更多“立足中国问题、兼具国际视野”的法治人才,以学术研究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智慧与力量。 (供稿: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撰稿:李立 审核:李立)

    2025-03-18
  • 国家安全学院党委组织师生开展“重走陕公路”系列活动

    近日,国家安全学院党委组织师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重走陕公路”系列实践活动,分赴延安、咸阳旬邑、高陵等地开展参观见学活动。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卫波,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11月30日,师生来到陕北公学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国共产党七大会址、延安大学校史陈列馆参观学习,深刻感受先辈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奋斗不息的精神,重温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历程,感受他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 12月4日,在咸阳市旬邑县,师生们参观了看花宫陕北公学旧址、马栏革命纪念馆。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展品生动再现了陕北公学的往昔时光,师生们深入了解革命先辈们的光荣事迹,感受红色文化的深厚历史和丰富内涵,厚植爱国情怀。 12月6日,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大家沉浸式感受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办学模式、发展历程,切身体会先辈们在革命历程中的英勇奋斗与不朽贡献,更加深刻地感悟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革命精神。在我校雁塔校区、长安校区,师生们探寻校园红色足迹,追寻学校辉煌的发展历程,感受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感悟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良好作风,增强了传承优良传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决心。 此次师生“重走陕公路”系列活动的开展,是学院将红色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实践与探索。学院党委将创新性开展更加丰富的实践活动,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切实提升师生思想政治素质,聚焦立德树人,为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 (供稿:国家安全学院 撰稿:张婕妮 审核:李政敏)

    2024-12-23
  • 校党委副书记张军政为研究生党员骨干和民商法学院家事法师生联合党支部讲授专题党课

    12月11日,校党委副书记张军政以《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为题,为研究生党员骨干和民商法学院家事法师生联合党支部讲授专题党课。 张军政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并向青年学生提出希望:一是要立大志,把握人生方向、明大德,擦亮青春底色、成大才,练就过硬本领、担大任,肩负历史使命,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二是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理想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本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坚实基础,担当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要扛起责任与担当,坚持党的领导、站稳人民立场、投身民族复兴。三是要心怀理想、挺膺担当、不怕吃苦、永久奋斗,坚定信心、顽强拼搏,把青春奋斗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 参会师生表示,今后要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增强本领、踔厉奋发,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彰显青年担当、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研工部 撰稿:丁磊 审核:宋白)

    2024-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