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与上海海事法院举行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座谈会

  • 2025年04月25日
  • 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NaN
阅读

4月24日,我校上海海事法院举行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座谈会。上海海事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胡永庆,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吴春等领导及专家,我校副校长常安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教务处负责人和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基地师生代表参加座谈会

常安表示,党中央高度重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离不开涉外法治人才,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与实务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和人才共育,期待我校与上海海事法院持续展开深度合作并不断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胡永庆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涉外法治建设,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在涉外法治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他表示,上海海事法院将从自身工作实践与经验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抢抓发展机遇,推动双方合作走深走实,加快培养国家战略急需紧缺的人才。

国际法学院党委书记李立介绍了我校国家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建设情况,教务处副处长王鹏飞介绍了协同实务部门合作情况。

与会领导专家及学生还就实习实训、实务导师聘任与联动、教材编写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供稿: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撰稿:苏芝双 审核:李立)

相关新闻

  •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对我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开展质量评级验收工作

    4月22日,陕西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对我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开展质量评级验收工作,质量评级专家组王志、董杨、赵珊赴我校开展实地验收。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主持活动。 专家组一行先后实地走访“枫桥”一站式学生社区·学生成长发展中心、学生社团活动中心、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新闻传播学院、刑事法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等站群系统,观看“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宣传片并查阅相关建设情况资料。专题座谈会上,专家组听取了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杨明对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情况的介绍,并就建设中的党建引领、学风建设、后勤保障、“接诉即办”、力量下沉、社团服务等情况进行了细致问询。 郭武军对专家组给予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情况的高度肯定表示感谢。他表示,学校将结合座谈会专家反馈意见,理出问题清单,厘清责任分工,逐项落实、逐级压实、逐个攻破,全力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向前发展。 组织部、学工部、研工部、校团委、招生就业处、财务处、后勤保障处、信息网络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党委副书记参加评级验收活动。 (供稿:学工部(学生处) 撰稿:李伟弟 审核:杨明)

    2025-04-25
  • 【法治网】法治微短剧创作基地落户西北政法大学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立昊洋 4月20日,中国传媒沙龙(第五期)“跟着微短剧来学法”暨创作计划评价与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在西安举行。30余名法学与传媒领域专家齐聚西北政法大学,共同见证法治微短剧产学研平台的诞生。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表示,此次“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评价与创作基地的成立,是西北政法大学探索以“学科融合、技术驱动”为核心的微短剧普法“西法大方案”的重要尝试,将构建起集法律知识、传播规律与创意实践于一体的法治微短剧创新平台,产出更多优质作品,让法律知识以更加生动、易懂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让法治理念润物无声地浸入人心。 活动上,还揭牌成立了“计算传播与数字社会治理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西北政法大学数字社会治理研究院。据介绍,该实验室及研究院将持续整合学校内外法学、新闻传播学与计算机科学资源,探索AI剧本生成、虚拟庭审场景等技术应用,为普法宣传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与会专家围绕“让法治微短剧更好发挥普法效能”“用好微短剧,让普法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技术与创意如何赋能‘跟着微短剧去学法’”“主流媒体如何赋能‘跟着微短剧去学法’”等议题展开了4场圆桌对话,共谋普法效能提升新路径。 据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于2024年8月启动,由国家广电总局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司法机关共同发起,旨在通过微短剧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全民法治素养。 【法治网】法治微短剧创作基地落户西北政法大学 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25-04/24/content_9172642.html

    2025-04-25
  • 我校召开国家公派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申报工作线上推进会

    4月23日,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我校召开国家公派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申报工作线上推进会。副校长张荣刚出席,各教学科研单位外事工作负责人参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陈梦琦主持会议。 张荣刚强调,推进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国际化是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也是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的使命担当。他表示,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落地实施需紧扣“创新驱动、精准施策、协同高效”三大原则。各教学科研单位一是要打破传统培养模式壁垒,以国家公派项目为纽带,聚焦“创新型”核心定位,打造人才培养“新范式”;二是要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在项目宣传、申报、服务等环节推行“一站式”流程,消除师生参与国际合作的隐性门槛,为师生搭建便捷申报通道。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项目负责人对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的项目背景、获批情况、申报要求、申报流程、资助标准、实施要点等进行了细致解读和在线答疑。 2024年12月,我校成功获批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项目三年执行期间(2025年-2027年),我校可选派27名师生以访问学者、博士后、联合培养博士、联合培养硕士等公派留学身份赴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英国邓迪大学、美国圣约翰大学、俄罗斯联邦总统直属国民经济与国家行政学院和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研修学习。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撰稿:王梦琳 审核:陈梦琦)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