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高师道的自觉性——赵馥洁教授2015年教师节讲话

  • 2015年09月14日
  • 西北政法大学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NaN
阅读

【编者按】日前,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博士生导师赵馥洁先生在庆祝教师节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深入浅出地和与会师生分享了他从教五十多年来对师道的深刻体悟。赵馥洁先生从师道的高度,明确指出了教师自觉性的重要意义,从“为人师表”“转识成智”“教学相长”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教师如何培养提高自觉意识,担当起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对广大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人生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下为讲话原文:

不断提高师道的自觉性

赵馥洁

我从事大学教学五十年,在半个世纪的实践、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地形成了一些关于做教师的体会和理解,这些体会和理解凝为一点:就是教师要有师道的自觉。“师道”即为师之道,即怎样做老师之道,怎样把书教好之道。“自觉”即自己觉悟,包括自己体认,自己反思,自己修炼,自己提升。一个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只有达到高度的师道自觉,才会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人类精神文明的继承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才能承担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知识分子的崇高使命。而且,人生有限,师道无涯。师道的内涵是无限丰富的,并且随着时代变化,社会发展,为师之道也在发展、演进,所以对一个教师来说,师道的自觉,是一个需要不断体悟、不断反思、不懈追求、不断升华而没有止境的过程。

师道的自觉包含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为人师表”的自觉。 “为人师表”一语见于《北齐书.王昕传》:“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表”即表率,为人师表,其实是师为人表,即师应为人的表率。这一命题体现着为师与做人的关系,进而也体现着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处理为师与做人关系的根本原则是作好教师首先要把人做好,而且要成为做人的榜样。学生学习老师、敬慕老师,老师薰陶学生、影响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必然的客观的效应。所以,对于老师个体来说,对学生的做人产生影响(无论是良好影响还是不良影响),并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愿如何。就是说,即使师不认为自己是表率,或不愿做表率,但学生总是以“为人师表”来要求教师、衡量教师、评价教师。师的为人如何,学生会有切身感受,会永远记得,而且会传向社会。即使老师不想让学生向自己学习,或者认为自己不值得学生学习,都不能完全决定学生不向教师学习,更不能完全消解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老师的言行、为人,绝非小事,教师的为人师表事关重大,意义深远。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是“高危”职业,稍有不慎,误人子弟是极易发生的。包括知识传授上的失误和人格影响上的失误。所以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做人师”是由教师职业的本质决定的。为人师表的自觉本质上是教师的职业自觉。

二、转识成智”的自觉。 “转识成智”源于佛典,这里的含义是指将知识转化、升华为智慧。教师的转识成智自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将传授的知识转化升华为智慧;另方面是引导教育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升华为智慧。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条件。

1. 教师自己的“转识成智”。教师的学习是“闻道,”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教育的本质是 “修道”,《中庸》云:“修道之谓教”。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传道”,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就是传授知识和道理,传授方法和技能。具体而言所传之道包括知识、观念、理论、思想、信念、信仰、理想、方法、技能等诸多层次。而要“传道”首先要“载道”,教师要首先成为道的承载者。“载道”就是将上述的道的内涵(知识、观念、理论、思想、信念、信仰、理想、方法、技能)内化为自已的知识结构、精神境界、内在灵魂和生命过程,使自已承载大道、与道合一。老师只有对自己所传授的课程及其内容有深沉的热爱,深入的理解,深切的体悟,融会贯通的把握和得心应手的运用,才能内化于心、转识成智。

当“道”内化于心、转识成智之后,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就与呈现人格的过程相融通。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但是自已知道的,而且是自己独立思考过的;教师所讲授的理论,不但是自已记得的,而且是自己真正理解了的;教师所教授的技能,不但是自已操作过的,而且是有自己的体会感受的;教师所用的话语, 不但是出之于口的,而且是发之于心的。这样,就可以打破“有学无识”、“有理无思”、“有技无情”、“有口无心”的僵化教学样态,超越“无人主义”、“外在主义”的机械教学模式。这样的人与道同化、识向智升华的教学必然具有生命力、感染力、说服力;必然充沛着人的激情,洋溢着人的灵感。

2. 引导学生“转识成智”。老师实现了将道内化,与道合一,将知识转化成了智慧。这样,给学生传授知识时,再进而引导和启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知识的运用和实践。也即引导学生把知识升华为智慧,包括做事的智慧和做人的智慧。

教师“转识成智”的自觉是职责的自觉。。

三、“教学相长”的自觉。 “教学相长”一语,源于《礼记》中的《学记》。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而且还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所以要体悟师与生的关系。师生关系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伦理方面,学生应尊敬老师,老师应关爱学生。中国人讲“师道尊严”、讲“天地君亲师”,西方人讲“我爱吾师”,都是讲要尊敬老师,而老师也要关爱学生;

二是真理方面,老师指导教育学生,学生启发促进老师。师生共同是真理的探索者,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韩愈说:“闻道有先后”但地位无高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西方哲人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都说明了师生在真理面前的平等地位。

“尊师重道”一语概括了伦理上“尊师”与真理上“重道”两方面的关系。孔子说:“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就是要教师把伦理上关爱学生和真理上启发学生两方面结合起来。

处理师生真理方面关系的原则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学中,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能力、理解障碍、心态情绪,要有准确深入的了解和设身处地的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启发、感染学生,达到与学生情绪互通,思维互动,知识互化。在互动互化的基础上启发思考、激发想象、引发兴趣、催发灵感,增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激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和新见解。于是再促使教师进行新研究新思考。实现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自觉是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的自觉。

师生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是具有主体间性的关系。处理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是教师。教师要庄重、正大、光明、自尊。师自尊,学生才会尊师。

以上处理师与人、师与道、师与生三类关系上的三大师道自觉,是不断提升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半个世纪过去了,自己还远远未达到师道自觉的至善境界。《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通过“自反”“自强”,追求师道的高境界,是我一生努力的目标。

2015年教师节

相关新闻

  • 王敬波教授应邀来校作《统一大市场与营商环境优化的法治路径》讲座

    3月21日下午,我校邀请黑龙江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王敬波教授作题为《统一大市场与营商环境优化的法治路径》的讲座。我校校长范九利主持,全校200余名师生参加讲座。 王敬波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她从统一大市场与营商环境优化的目标、关键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与营商环境优化的法治路径。统一大市场、优化营商环境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由之路,而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大局出发,需要与时俱进更新市场监管理念、完善市场监管规则、创新市场监管方法。应将依法行政原则、市场普遍准入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包容审慎原则、比例原则、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作为市场监管的原则谱系,并以此丰富政府治理的法治原则。并指出应从创新监管、智慧监管、综合监管、信用监管、激励性制度等方面入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范九利在主持讲座时表示,王敬波校长是我国著名行政法学家,也是我校的杰出校友,号召师生们学习她教书育人、钻研学术的精神,为母校争光。 王敬波教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大量实践案例加深了师生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认知。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师生们表示受益匪浅。 讲座结束后,王敬波教授看望了在我校学习时的辅导员侍秀英老师。 (供稿: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 撰稿:杨思怡 审核:赵玎玎)

    2025-03-22
  • 王瀚教授受聘西安仲裁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2025年3月13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聘任西安仲裁委第四届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王瀚教授受聘西安仲裁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聘期为2024年12月4日至2029年12月3日。 (供稿:国际法学院 撰稿:石文慧 审核:李立)

    2025-03-21
  • 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专题讲座

    3月14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首席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聚焦新时代交叉学科发展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题讲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河主持讲座,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各系、教研室负责人,骨干教师、翻译硕士研究生参加讲座。 张法连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剖析了“交叉学科”作为我国新增学科门类,为推动教学研究从单一学科模式向交叉学科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也为法律外语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提供了发展契机。他表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是新时代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依托法学与语言学学科的深度融合,应着力培养具备法律外语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在国际法律事务中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缺口巨大,而法律英语作为法学与语言学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典范,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抓手。 本次讲座对于我校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理念,提升我校法律外语教科研水平与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今后将持续加强国家级一流专业内涵建设,助力我校复合型创新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供稿:外国语学院 撰稿:陈叶 审核:杨华)

    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