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评论】王健:加强革命根据地法制史教学与研究

  • 2024年02月07日
  • 西北政法大学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NaN
阅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史特别是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的研究,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中国法律史学科建设,特别是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和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法学家的艰苦努力,我国革命根据地法制史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

其一,以1982年张晋藩教授主编新中国第一部《中国法制史》教材出版为标志,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单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包括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三个阶段党领导人民民主政权制定和实行法治的立法和司法活动,约占全书14%,使之成为中国法律史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形成了革命根据地法制史基本教学制度,为进一步拓展革命根据地法制史教学体系和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

其二,持续发掘整理和编纂出版革命根据地法制史文献资料,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包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厦门大学法律系与福建省档案馆选编)、《陕甘宁边区法律法规汇编》(艾绍润编)、《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张希坡编)以及党史研究和档案管理部门整理出版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财经史料摘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等,极大丰富了革命时期法治研究的文献资料,为传承和弘扬红色法治文献资料的作用创造了条件。

其三,产出了《马锡五审判方式》《中国革命法制史》《革命根据地法制史》《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稿》《中国共产党廉政法制建设研究》等一批经典学术研究成果,形成了该领域学术研究传统。侯欣一的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研究、汪世荣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学院研究、刘全娥的陕甘宁边区司法改革研究、胡永恒的陕甘宁边区民事法律研究等,都反映了中青年学者在该学术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

这些研究成果注重挖掘和利用原始文献档案,在尊重传统的制度文献考证的同时,注重运用政治学、社会学、思想史、党史等多学科视角,并注意吸收海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四史”学习教育的开展,对于推动红色法制传统研究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许多过去关注不够、研究薄弱而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日益进入法律史专业研究视野。

法学院校关于革命根据地法制史教学的制度性安排,主要体现在法学本科专业、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所列中国法律史必修课和教材当中规定的相关内容。教学实际中该部分课时分配和讲授内容深浅各高校间有一定差异。

总的来讲,法律史教学条件较好的法学院校,包括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这部分教学往往会得到更多重视。这些高校的法律史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往往设置专门研究方向,或开设专题课程,如西北政法大学在陕甘宁边区法制史教学和研究方面已形成稳定的学术传统和较好的师资梯队。过去三十多年平均每年有一篇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这也与学校所处地缘因素和边区政府档案利用之便有密切关系。革命根据地法制史教学研究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克服和解决:

一是轻视革命根据地法制史教学和研究。中国法律史是法学专业基础学科,本非热门课程,过去还曾不时出现取消中国法律史必修课的意见,作为其组成部分的革命根据地法制史情形可想而知。近年来中央提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取消之议虽不再公开出现,但不重视的心理观念依然不同形式地存在。

二是专业教师和研究队伍总量较少,质量水平有待提高。中国法律史学会虽有1200多名会员,但以革命根据地法制史为重点研究领域者仍然较少,缺乏一批在该领域研究突出的专家学者,且存在后备梯队不足的问题。与新时代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的目标和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三是在知识体系上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或缺陷,有关研究对象的概念术语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内容偏重立法和司法文件,对于党领导法治实践的时代背景和主要人物的法治思想理论阐述不足;对于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仅以中央苏区、边区和政治中心为主,对其他各根据地法制建设研究不够;对于党从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法治建设的发展演变还缺乏系统性研究和总结。

四是文献档案资料挖掘和利用还不能充分满足新形势下专业研究的需要。

加强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和教学,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基本依据,以百年党史中的法治探索为主线,系统研究党领导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和规律特点,从中汲取宝贵经验,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自信和学术自觉,为推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理论支撑。

第一,应以全国视野在法学院校布局设立若干红色法治传统研究基地,吸纳所在地红色纪念馆、档案馆、党史研究部门和有关法治工作部门参与,以此作为开展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宣传教育工作平台和工作抓手。

第二,由国家社科研究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相关研究,特别要加强对党领导百年法治建设经验的珍贵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为推进该领域高水平学术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法学教育专家组织要加强教学指导,明确有关教学要求,不得减省基本课时,鼓励法学院校研发和开设有关选修课,确保革命根据地法制史教学计划的实施,维护中国法律史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第四,要在充分吸收党史和法律史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加强革命根据地法制史及相关教材建设,不断提高教材内容质量。

第五,组织开展师资专题培训,提高专业队伍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

【中国法律评论】王健:加强革命根据地法制史教学与研究https://mp.weixin.qq.com/s/YlWaTwDYI29Zxt6GtxkwWg

相关新闻

  • 我校开展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法律大学访问学者代表团短期访学项目

    为落实中国—中亚峰会精神,推进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我校于9月16日至26日开展为期十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法律大学访问学者代表团短期访学项目,塔什干国立法律大学民法系主任伊莫莫夫·努里罗教授,国际私法系主任哈兹拉特库洛夫·奥迪尔别克教授等四位法学专家来我校访学,开展合作会谈、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实务参访等活动。 9月18日上午,校长范九利会见访学团一行,为访学团专家颁发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证书。双方举行合作会谈,副校长张荣刚出席,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刑事法学院、民商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涉外法治研究中心等部门和学院有关负责人参会。 张荣刚表示,作为我校在乌最为亲密的合作伙伴,近年来两校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交流、科研合作等领域取得良好合作成果,希望双方在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涉外法治研究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中乌两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深层次合作。 伊莫莫夫表示,乌中两国长期保持睦邻友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中国-中亚峰会达成的共识为两国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更广阔的空间。希望两校抓住机遇,在法学教育和研究领域进一步深化沟通,加强合作。 会谈期间,与会代表围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科研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沟通,双方在塔什干国立法律大学设立“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分中心、共建“中乌法律研究中心”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9月18日至25日,刑事法学院、民商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分别与教师代表团一行开展系列学术活动。在刑事法学院,伊莫莫夫教授以《乌兹别克斯坦刑法体系的主要框架》为题作学术交流。民商法学院举办“中国《民法典》合同编座谈会”“中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座谈会”,伊莫莫夫教授作题为“乌兹别克斯坦《民法典》历史演变及其如何应对苏维埃政权解体及独立政权建立后的社会经济生活重大变化”学术讲座。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承办以“中乌法律援助比较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和“法学+俄语人才培养交流会”,哈兹拉特库洛夫教授作题为“国际私法法律规范的完善”学术讲座。 访学期间,访学团一行参观我校校史馆、智慧教室和国家级法学实验中心等,强化了与我校的合作意愿;赴西安知识产权法庭、最高人民检察院“一带一路”检察研究基地以及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等进行现场研学,感受中国-中亚成果共享、互利共赢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活力;赴律师事务所开展法务实践研讨与交流,搭建中乌“一带一路”法律实务合作新平台。 9月26日,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法律大学访学团项目圆满结束,这是我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中亚的法学教育和人文交流,助力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探索。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刑事法学院、民商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撰稿:王梦琳 审核:桑元峰)

    2024-09-29
  •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作坊第二十六期暨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专题(一) 混合式教学创新与实操演练

    报告主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作坊第二十六期暨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专题(一) 混合式教学创新与实操演练 报告人: 陈兴英,超星集团西安分公司培训总监;张雪亮,超星集团西安分公司运营经理。 举办单位:教师发展中心 报告地点:长安校区诚意楼306教室 报告时间:2024年09月26日14:30至17:00  

    2024-09-26
  • 【西部法制报】理论研究丨探索加强涉外法治高端人才培养之路

    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是新时代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的一项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需要一批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高端人才。但是,目前培养出的涉外法治人才存在实践应用能力不足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培养计划内容扁平化,法学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侧重讲授国内法,对国际法、比较法的教学和研究还比较薄弱,缺乏针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专门化课程。二是人员与资金相对匮乏,具备国际视野、实践经验、语言能力、学术背景、教学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的涉外法治方向的高端师资力量短缺。同时,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资金有限,影响了国内外教学资源的引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国内对实践能力教学的重视度还有所欠缺,课程设置未能与实践较好结合,法律实践课程教学形式也较为单一,导致涉外法治人才实践能力不足、纠纷解决实战技能较弱、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偏低。四是校内外衔接合作不足,政府、社会、高校三者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的衔接性不强,致使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出现平台少、资源整合不够、见效慢等问题。此外,国内高校与国外法学院校的合作与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 为通过培养涉外法治高端人才促进我国涉外法治建设、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国家间的法律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等关键领域有效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法律秩序,我们需要优化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涉外法治人才实践能力,拓展国内外合作交流渠道,推进国际法学科体系建设。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为涉外法治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为此,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推动法学教育改革,健全涉外法律教育体系。要加强国际法学科建设,增加国际法、比较法、涉外法治、国际关系等课程在法学教育中的占比,提升法考国际法考题比例,在法学类核心期刊开设涉外法治专栏,在高等院校开设涉外法律专业和模拟实践课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加强国别法教学研究,鼓励学生掌握特定国家的法律文化与制度,以科研项目的形式撰写国别法研究报告。要探索联合培养模式,支持国内院校间举办“法学+外语”培养项目,支持国内院校与国际知名法学院校开展交换计划、暑期交流、短期访学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涉外法律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加强涉外法治师资建设,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要进一步完善涉外法治教师团队的选拔、培训与管理机制;建立高校教师与实务人员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增加高校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聘请实务界专家进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参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论证、实务教材编写、实践经验教学全过程。要实行多元化教师评价标准,优化奖励激励、资助补贴机制,保障教学效果。要广纳天下英才,从国外引进知名国际法专家加入教学团队。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涉外仲裁模拟实验室等,着力研究具有重大价值的涉外法治专项课题。 坚持实践能力导向,精准培养涉外法治人才。要畅通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的涉外法律工作、交流与实训渠道,让学生通过在国际组织、驻外使领馆、跨国公司、律师事务所、政府部门等机构实习,通过分析国际法律案例以及参与国际模拟法庭、国际仲裁庭等活动,积累涉外法律实践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要加强对外交、商务等领域一线实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依托高校举办涉外法治专题研修班,聚焦涉外法治实践中的专项领域,邀请国内外知名法律专家和一线实务人员授课,提升培训效果;通过参加国际法律会议、交流项目等方式,拓宽国际视野。 统筹多元联动与内外协同,深化人才培养合作。多元联动,即政府、社会、高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政府可以出台鼓励和支持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建立国际法律教育联盟、涉外法治人才交流中心等平台,推动和资助联合研究、短期交流等国际合作项目,进一步加强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管。社会可以整合资源,鼓励企业等非高校机构积极参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与律师事务所、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专业机构建立合作。高校可以有效利用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平台和资源,加强师资交流、学生交换、研究合作。内外协同,即加强国内与国外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国内高校可以与国外高校共同合作开发课程、共享教学资源,推动国内教师出国访学和进修,同时接收国外优秀教师前来交流,开展国内外学生的交换项目,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实习机会,从而为我国涉外法治建设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西部法制报】理论研究丨探索加强涉外法治高端人才培养之路 https://esb.xbfzb.com/html/2024-09/24/content_20401_1323211.htm

    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