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王泽林,男,1973年9月生,汉族,国际法学院副教授,海上丝绸之路法律与政策研究所所长。2007年赴厦门大学法学院,师从我国著名海洋法专家博崐成教授研习国际海洋法,2011年取得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出站。出版《北极航道法律地位研究》、《极地科考与海洋科学研究问题》两本专著,先后在《中国国际法年刊》、《中国海洋法学评论》等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主持各类项目14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外交部委托项目二项。参加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和其他一般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等。
以心问学,以诚待人。育人树人,唯有上心、用心、尽心,方能有所予,有所得。
王泽林老师在学术方面秉承着严谨科学的精神,擅于发现问题,并为之专研,以求正解。其主要从事国际法、国际海洋法以及极地法律制度方面的研究,并出版诸多相关书籍。他出版的代表著作之一,《北极航道法律地位研究》,便是由“俄罗斯国旗事件引爆北极新争夺战”这样一个国际新闻事件启发而生。王泽林老师多年从事海洋法和极地法律制度的研究,逐渐受到相关实务部门的重视,在2013年和2016年分别到我国外交部相关部门交流工作,并多次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咨询意见报告。
学术如此,教学更是如此。作为我校国际法学院教师中的一员,王泽林老师已经在学校任教13年,主要从事有关国际公法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于2006年、2011年、2014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国际法学院优秀教师的称号。十三年的教学生涯,使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
教学之时,王泽林老师注重理论与案例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知识要点。“君子温润,谨言谦和”,王泽林老师颇受学生的喜爱。在西法大学生自发选出的名师排行榜上,王泽林老师榜上有名。
通过多年教学,王泽林老师发现部分学生出于“国际法难学,并且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也几乎不会用到”的心理,不愿意投入精力学习国际法。针对这种现象,王泽林老师耐心地为学生讲解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区别,区分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同时会在课堂上适时地结合世界上最新发生的国际冲突事件,运用国际法的原理与规则进行深入地分析讲解。学生不仅要从国际关系的视角解读国际事件,同时也要站在国际法角度,理解国际冲突的解决之道。
“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对国际法的学习兴趣”,王泽林老师认为,本科生教学中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兴趣”,即在学生掌握国际法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养成对国际法的热爱,更进一步的,在今后的学习中让学生尽可能的,将国际法作为其中一个研究方向。王泽林老师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塑造国际法研究方向的好苗子。给他留下记忆最深刻的一个学生,虽然并非国际法学院的学生,但对于学习国际法怀着热忱,那位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总是听讲特别认真,课后也经常能够提出一些好问题,在当年的国际法考试中,该学生获得了全校第一名。面对这样的好苗子,王泽林老师决定向一所著名法学高校推荐,而这位学生最终被推免到该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有所不同,需要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因而对于自身所负责的硕士研究生,王泽林老师都会让他们尽可能地参与到自己的研究课题中来。通过对前沿学术问题的资料文献收集,再对研究问题中存在的不同观点加以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来迅速提高他们的学术研究水平,最终达到培养他们拥有独立研究能力的目的。
十三载风雨春秋,岁月无声而有情。在西法大的时光里,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忘初心,诲人不倦,这将是王泽林老师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