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a modal window.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12月16日19:30,由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科研处主办,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承办的西北政法大学建校8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长安大讲堂”在线上举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文澜资深教授、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吴汉东做题为《国家安全与知识产权》的讲座。讲座由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主持,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杨巧教授、副校长孙昊亮教授参与与谈,百余名高校师生、实务工作者参与了本次讲座。 会议伊始,范九利介绍了吴汉东教授在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对吴汉东教授关心、支持西北政法大学的事业发展表示感谢和敬意。 吴汉东从国家安全的视角切入探讨知识产权保护,认为工业4.0时代的科技之争、产业之争集中表现为知识产权之争。他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面临文化风险、生物风险、信息风险、科技风险以及产业风险,认为应当警惕逆全球化思潮,并提出了中国知识产权的应对方案。其一是全球化竞争下贸易纠纷和知识产权冲突呈现出长期、复杂、严峻的基本态势,我国应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其二是产业化发展下,我国应当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从中国速度转变为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转变为中国品牌。其三是现代化治理,我国要依法、同等、协同、分类、严格保护知识产权。 与谈环节,杨巧认为国家安全涉及国家利益维护与私权保护的平衡,维护国家安全即是知识产权执行国家政策的体现。孙昊亮认为知识产权法不仅在于维护单个个体的民事权利,更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其最终目标应是促进产业发展,推动社会经济进步,通过产业发展助推中国现代化强国进程,巩固国家安全。 范九利在总结中指出知识产权事关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我校作为专业的法学人才培养高校,要在教育教学方面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培养更多高层次的知识产权人才。最后,他再次感谢吴汉东对西北政法大学事业发展以及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给予的大力支持。 【供稿: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12月14日晚7:30,由人权研究中心主办,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处、校团委协办的“公法与人权”第35期、“人权、国际法与国际政治”专题(六)在线上举行。厦门大学法学院魏磊杰副教授做题为《“双标”帝国的多元呈现及其反思》讲座,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常安教授主持,范勇鹏研究员、郑戈教授、哈冠群博士、杨博文博士与谈,校内外师生近200人在线上参加讲座。 魏磊杰针对美国例外主义与美国清白论的观念框架提出反叙事,对美国的意识形态进行历史与现实两方面的深度“祛魅”,以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促发对替代性政治方案的渴求与对更公正世界秩序的想象。从北美革命、西进运动到两次世界大战,从系统性种族歧视、美国的海外援助到人道主义干预,在主流叙事与反叙事的充分比较中可以尖锐直视美国推卸国际责任、粉饰国内矛盾的习惯借口,也是其“为拯救而毁灭,为自由而压迫”双重标准的根源所在。中西两种体制皆非完美,皆存在提升的空间,我们需要大胆地自我批判与深化改革,建立起一套经得起实践和人心检验的治理标准,提升制度的说服力与道德感召力,进一步推进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与谈环节,范勇鹏认为,如何建构中国的自主话语体系以应对美国的霸权话语体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郑戈教授指出,美国的国家逻辑在中美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值得我们关注。哈冠群认为,在国际人权与国际政治研究中,我们应当将跨学科视野、历史观与主体意识纳入分析范畴,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国际人权话语斗争。杨博文认为要看到不同的美国叙事,从不同视角看待与认识美国,解构美国国际人权外交中的国家逻辑。 常安在总结中认为,在国际人权话语斗争与学术研究中,需要主体性的理论自觉,需要用中国的理论总结、书写中国故事;需要直面真实的世界,关注历史叙事,以具体对抽象、以历史对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