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西安发布】“工会+高校”模式 西安市总工会探索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

  • 2023年11月17日
  • 人民网、西安发布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NaN
阅读

“工会+高校”模式 西安市总工会探索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

11月13日,西安市总工会、西北政法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建立“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协同创新中心”。此次合作是西安市总工会探索“工会+”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的又一举措,首创“工会+高校”模式,将高校智库资源引入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实践。

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薛振虎,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共同为“创新中心”揭牌。会议由西安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王雷主持。

西安市总工会与西北政法大学围绕工会法律人才和工会劳动争议调解专业队伍培养、劳动争议典型案件分析研讨、劳动保障政策研究、法制宣传、大学生实习等领域开展合作。通过搭建“创新中心”平台,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力支持为重点,发挥工会组织与高校各自优势,探索工会法律人才和劳动争议调解专业队伍的多元化立体培训模式,推动西安市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实践与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优势互补。

会上,西安市总工会二级巡视员魏大宝珠介绍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情况、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倪楠介绍“创新中心”共建协议,并现场签署“创新中心”共建协议。根据合作协议,西安市总工会聘请了谢德成、曹燕、徐芳宁、高瑾、张琳等5名专家教授作为特邀研究员,参与劳动争议典型案件研讨和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工作相关课题调研,并提出专业意见。西北政法大学聘请了碑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总工会主席何文等5名工会同志为实务导师,为相关专业研究生提供专业实践指导。

薛振虎要求,要立足职工需求,牢牢把握工会工作法治化的目标导向。注重强化源头参与,有效加强法治宣传,用心做好法律服务;要聚焦主责主业,建立完善工会工作法治化的制度机制。始终围绕党中央关注、职工反映强烈的问题,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入手,完善制度机制,积极主动作为,加强协同配合;要培育法治信仰,加快建设高素质工会法治工作人才队伍。加强政治引领、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工会法治工作人才队伍,完善工会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加强法治人才培养使用,善于借助外力、用好“外脑”,把更多的优秀法律人才吸引到工会中来。

近年来,西安市总工会按照“预防为主、调解优先、多方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工会+N”劳动争议联合调处闭环机制,为职工提供“一站式”全链条维权服务。打造“工会+司法”机制,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为纠纷化解上“双保险”。打造“工会+人社”机制,用仲裁调解有效阻断纠纷向诉讼发展。打造“工会+法院”机制,用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打通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

【人民网】“工会+高校”模式 西安市总工会探索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http://app.people.cn/h5/detail/normal/5542410350724096

首创“工会+高校”模式 市总工会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出新举措https://xafbapp.xiancn.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04/6803480.html?isShare=true

相关新闻

  • 【法治网】陕西省社科界高层论坛暨第四届媒介文化与网络空间治理学术论坛、第八届“何微新闻奖”系列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9月28日,陕西省社科界高层论坛暨第四届媒介文化与网络空间治理学术论坛、第八届“何微新闻奖”系列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西北政法大学举行。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组织管理部部长张金高,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马朝琦,西安邮电大学副校长、教授巩红,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昆出席活动并致辞。  在主论坛发言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媒介文化与网络空间治理这一中心议题,围绕数字时代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生成式人工智能、网络空间治理模式创新、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与会嘉宾认为,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重要场所,大数据算法、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媒介技术使网络空间治理变得复杂,需要各方协同努力,不断探索构建健康、有序、安全的网络世界,共同推动媒介文化繁荣发展,为建设网络强国贡献力量。  除主论坛外,本次学术活动还将举办新传-立格联盟院长论坛,陕西省社科界高层论坛之学者论坛、青年学者(博士)论坛、研究生论坛、法治新闻作品论坛和陕西省社科联科普活动——AIGC数字创意普法竞赛等16场分论坛和慕明春教授追思会,“何微纪念藏书馆”揭幕、《中国名记者何微》《何微文集》出版首发座谈会等活动。  本届论坛由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专业委员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专业委员会、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资深教授、专家学者,来自新闻界和产业界的代表欢聚一堂,共襄盛会。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搭建开放、创新、多元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探讨数字社会中的媒介文化与网络空间现代化治理等领域的前沿议题,促进相关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为媒介文化研究与网络空间现代化治理贡献智慧与力量。 【法治网】陕西省社科界高层论坛暨第四届媒介文化与网络空间治理学术论坛、第八届“何微新闻奖”系列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http://app.people.cn/h5/detail/normal/5995175076709376

    2024-09-30
  • 我校召开排查化解校内建筑消防安全隐患专班会议

    9月25日下午,学校召开排查化解校内建筑消防安全隐患专班会议。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张军政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听取了基建处关于消防专项行动工作进展情况以及西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陕西同济土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关于长安校区消防安全隐患整改设计方案的汇报,全体参会人员对设计方案进行讨论。 郭武军表示,学校消防专项行动已进入集中整改攻坚阶段,校党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做好安全稳定工作,严格按照专项行动工作要求的时间节点、任务表和责任单落实,切实形成学校消防专项行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协作配合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张军政表示,两校区消防隐患整改任务依然繁重,专班成员单位要严格按照责任分工,强化组织领导,密切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和工作落实,积极与属地住建、消防救援等部门对接,形成校内校外工作合力。 党政办、学工部、研工部、教务处、研究生院、保卫处、后勤保障处、财务处、国资处、基建处等消防专项行动专班成员单位有关人员参加会议。 (供稿:基建处 撰稿:董洁 审核:孟红军)

    2024-09-27
  • 【西部法制报】理论研究丨探索加强涉外法治高端人才培养之路

    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是新时代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的一项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需要一批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高端人才。但是,目前培养出的涉外法治人才存在实践应用能力不足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培养计划内容扁平化,法学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侧重讲授国内法,对国际法、比较法的教学和研究还比较薄弱,缺乏针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专门化课程。二是人员与资金相对匮乏,具备国际视野、实践经验、语言能力、学术背景、教学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的涉外法治方向的高端师资力量短缺。同时,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资金有限,影响了国内外教学资源的引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国内对实践能力教学的重视度还有所欠缺,课程设置未能与实践较好结合,法律实践课程教学形式也较为单一,导致涉外法治人才实践能力不足、纠纷解决实战技能较弱、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偏低。四是校内外衔接合作不足,政府、社会、高校三者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的衔接性不强,致使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出现平台少、资源整合不够、见效慢等问题。此外,国内高校与国外法学院校的合作与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 为通过培养涉外法治高端人才促进我国涉外法治建设、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国家间的法律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等关键领域有效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法律秩序,我们需要优化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涉外法治人才实践能力,拓展国内外合作交流渠道,推进国际法学科体系建设。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为涉外法治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为此,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推动法学教育改革,健全涉外法律教育体系。要加强国际法学科建设,增加国际法、比较法、涉外法治、国际关系等课程在法学教育中的占比,提升法考国际法考题比例,在法学类核心期刊开设涉外法治专栏,在高等院校开设涉外法律专业和模拟实践课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加强国别法教学研究,鼓励学生掌握特定国家的法律文化与制度,以科研项目的形式撰写国别法研究报告。要探索联合培养模式,支持国内院校间举办“法学+外语”培养项目,支持国内院校与国际知名法学院校开展交换计划、暑期交流、短期访学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涉外法律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加强涉外法治师资建设,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要进一步完善涉外法治教师团队的选拔、培训与管理机制;建立高校教师与实务人员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增加高校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聘请实务界专家进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参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论证、实务教材编写、实践经验教学全过程。要实行多元化教师评价标准,优化奖励激励、资助补贴机制,保障教学效果。要广纳天下英才,从国外引进知名国际法专家加入教学团队。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涉外仲裁模拟实验室等,着力研究具有重大价值的涉外法治专项课题。 坚持实践能力导向,精准培养涉外法治人才。要畅通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的涉外法律工作、交流与实训渠道,让学生通过在国际组织、驻外使领馆、跨国公司、律师事务所、政府部门等机构实习,通过分析国际法律案例以及参与国际模拟法庭、国际仲裁庭等活动,积累涉外法律实践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要加强对外交、商务等领域一线实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依托高校举办涉外法治专题研修班,聚焦涉外法治实践中的专项领域,邀请国内外知名法律专家和一线实务人员授课,提升培训效果;通过参加国际法律会议、交流项目等方式,拓宽国际视野。 统筹多元联动与内外协同,深化人才培养合作。多元联动,即政府、社会、高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政府可以出台鼓励和支持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建立国际法律教育联盟、涉外法治人才交流中心等平台,推动和资助联合研究、短期交流等国际合作项目,进一步加强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管。社会可以整合资源,鼓励企业等非高校机构积极参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与律师事务所、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专业机构建立合作。高校可以有效利用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平台和资源,加强师资交流、学生交换、研究合作。内外协同,即加强国内与国外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国内高校可以与国外高校共同合作开发课程、共享教学资源,推动国内教师出国访学和进修,同时接收国外优秀教师前来交流,开展国内外学生的交换项目,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实习机会,从而为我国涉外法治建设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西部法制报】理论研究丨探索加强涉外法治高端人才培养之路 https://esb.xbfzb.com/html/2024-09/24/content_20401_1323211.htm

    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