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资助战疫情 育人成效暖人心

  • 2020年02月17日
  • 学工部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NaN
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无数师生的心,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用实际行动扎实做好各项资助工作,发挥精准资助的育人合力,助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精准资助,助力学生渡过难关。疫情发生后,学工部高度关注疫情严重地区的学生及其家庭生活、经济状况,根据摸排,分类制定资助方案。针对16名湖北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新冠疫情专项补助。其中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每生1000元,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800元,共计发放金额1.46万元,用以支持他们购买个人防护用品,缓解学生及其家庭经济压力。针对因疫情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通临时困难补助“绿色通道”,学生可以网上申请、审批、发放补助,帮助他们及其家庭渡过难关。

贴心帮扶,缓解学生贷款压力。根据国家和陕西省教育厅的要求,全面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受疫情影响的贷款毕业生可合理延期还款。同时积极与中国银行取得联系,协调学生延期还款、贷款学生按时放款等事宜,从而避免学生产生征信不良记录,切实缓解学生还款压力。

提前谋划,保障资助政策落实。面对疫情的变化,提前谋划,积极做好春季学期社会奖助学金评审、助学金发放、毕业生资助等相关工作的预案,统筹学生资助各项工作,确保党的政策在防疫的关键时刻发挥更大作用,切实提高资助工作精准度,保证学生资助工作有序进行。

传递“大爱”,彰显资助育人成效。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获奖受助的西法大学子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奉献爱心。20172018年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新闻传播学院2016级闫梦羽同学加入了家乡志愿服务队,和父母做起了“暖心代购”,帮助乡亲们统一采购生活物资,免费运送到家,减少疫情防控隐患,受到当地群众好评,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2019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获得者,民商法学院2017级张荣芳、商学院2018级孙英英、田学成同学参与家乡疫情防控宣传工作,给家乡父老乡亲宣传防疫知识,增强防护意识。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22名公安学院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加入当地的志愿者队伍、防疫站点、防控部门,为家乡人民的安全保驾护航。其中2018级学生张昊阳,因家乡安康与湖北接壤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辖区派出所见习期间,参与到一线防控工作中,他所在的派出所因防控得力,获得上级公安部门“战时通令嘉奖”一次。

还有许多受助学生都以志愿者的身份服务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奋战在家乡的抗疫一线,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我校资助育人成果,展现了新时代西法大学子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供稿:学工部)

相关新闻

  • 我校李其瑞教授整理的《李有棻集》成功获批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

    8月27日,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2025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经费资助项目公告,对已公示的175个项目给予资助。我校高等研究院李其瑞教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合作申报的《李有棻集》入选。 李其瑞整理的《李有棻集》系清末陕西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李有棻述作合辑,主要由四部著述及奏疏、公牍、书序、诗词、寿文、赠言、挽联、电函等汇辑而成。其中《武郡保甲事宜摘要》(五卷),光绪十三年[1887]武昌府署刻本,是李有棻任武昌知府八年治理实践的记述,是研究晚清政府推行“官绅共治”重要文献。 《桑麻水利族学汇存》(四卷),光绪十三年[1887]武昌府署刻本,记叙了晚清武昌府为减轻商民负担,裁税减负,力促经济繁荣所推行的解决财政亏缺、增加商民收入的富民措施。 《续通商条约章程成案汇编》(八卷),光绪二十五年[1899]秦中书局印,是研究清代政治外交法律制度的一手文献。 《湖南厘务汇纂》(十八卷),光绪十五年[1889]刊本,是李有棻时任湖南厘金局提调所撰,湖南布政使但湘良增补刊出,对研究晚清地方财税制度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属于国家级出版资助项目,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选,主要资助具有较高版本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籍整理出版项目。 《李有棻集》是李其瑞教授20余年辛勤积累的又一重要成果,该书是对晚清廉臣李有棻一生著述的系统收集、整理、点校和考辨,它的出版对深化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均大有裨益。 《李有棻集》全书80余万字,上下两卷,将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此次获批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是李其瑞教授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文化建设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后,再次主持的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项目,是多方协同发力的重要成果,实现了我校在该类项目上零的突破。 (供稿:科研处撰稿:陈卓审核:尚海洋)

    2025-08-28
  • 【陕西省教育厅】西北政法大学推进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西北政法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思想引领、优化体系建设、细化帮扶助困、深化育人成效,构建“四化四力”助学护航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为全面提升资助育人实效赋能助力。 西北政法大学优秀学生颁奖典礼、奖学金答辩会、名师午餐会、资助育人研学活动现场 ——强化思想引领,激励学生自强不息。一是价值引领强信念。充分发挥陕西丰厚红色文化资源和学校红色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定期组织“赓续红色血脉 践行初心使命”资助育人研学活动,组织受助学生赴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等地开展现场教学,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红色血脉自觉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二是名师引领强导向。开展“名师午餐会”活动,老师在轻松愉悦的午餐氛围中针对学生的学术问题答疑解惑,分享个人成长阅历和人生经验,在深入的思想碰撞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拨开迷雾,启迪青年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三是榜样引领强目标。组织学生观看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青春榜样说”优秀事迹报告会,汲取奋进力量;连续多年举办“初心如磐 奋楫笃行”优秀学生颁奖典礼,宣传和表彰国家、学校和社会奖学金获得者;组织“闪耀西法大”满天星奖学金答辩会,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引领力和示范力,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的上进心和进取心。 西北政法大学召开学生资助工作会,向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家庭邮寄喜报 ——优化体系建设,保障学生有“困”必助。一是优化制度有依据。先后出台或修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办法》《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临时困难补助管理办法》等文件,促进学生资助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规范各类奖、助学金评审流程,确保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二是优化机制有保障。全校上下形成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筹协调,学工、教务、就业、财务、校友办等部门协同配合的资助育人机制。各部门将资助育人工作深度融入业务工作,将各自教育管理服务优势转化为资助育人效能。三是优化联动有成效。学校坚持开展暑期学生家庭走访活动,走访队伍向学生和家长介绍国家及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耐心解答家长对于学生教育和就业方面的困惑;向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家庭寄送喜报,健全家校共育机制。 西北政法大学开通新生入学“绿色通道”,举办就业指导专题讲座、诚信教育主题班会 ——细化帮扶助困,做到学生有“需”必应。一是提升政策知晓度。早宣传早资助,保障入学无忧。学校将政策宣传前置,寄送录取通知书时一同寄送资助政策简介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通过新生家庭经济情况调研,结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等平台数据,及时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开展精准帮扶措施,如学费减免、新生补贴等,确保应助尽助。假期开通网络、电话两条政策咨询专线,畅通咨询渠道。入学报到现场设立“绿色通道”办理点,提供暖心服务,助力学生入学不愁,并及时收集国家助学贷款回执,解答生源地贷款相关咨询,提供资助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保驾护航。二是提升活动参与度。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不同类型活动,例如针对大一学生,积极探索“资助+心理”双重育人模式,开设“心灵力量”“阳光生活”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学校、了解学校生活,鼓励困难学生阳光自信,全面发展。三是提升帮扶贴合度。多措并举,有针对性开展帮扶工作。例如针对大四学生,注重培养其就业竞争能力,通过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目标设计训练营、“简历问诊”团辅活动等,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求职过程中的困难。 西北政法大学开展勤工助学岗位技能培训、劳动教育岗位体验活动、“繁星·赋能计划”学生资助对象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系列项目、“品长安文化”资助育人学习打卡活动 ——深化育人实效,打造学生实践平台。一是设置实训岗位。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及工作需求,在校内探索设立百余个凸显专业技能的勤工助学岗位,将“资助育人”和“实践育人”相融合,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创新培育模式。搭建“勤学堂”“勤分享”等综合能力提升平台,根据勤工助学岗位要求开设技能培训,如办公礼仪、会议摄影技巧等技能培训,指导学生练习掌握岗位所匹配的技能;开展“平凡的一天”劳动教育岗位体验活动,并召开“勤分享”座谈会,引导学生以劳动为荣,促进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成长。三是打造育人品牌。设立“繁星·赋能计划”学生资助对象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系列项目,开设国画、羽毛球等课程,帮助学生锻炼综合能力;开展“品长安文化”资助育人学习打卡活动,资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探访文化古迹、参访博物馆、探寻民俗文化,帮助学生在享受资助政策、减轻经济压力的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实习编辑:刘晓雯  责任编辑:祝越  审核:刁巧燕) 【陕西省教育厅】西北政法大学推进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https://jyt.shaanxi.gov.cn/index/dsyw/202507/t20250705_3539850.html

    2025-07-07
  • 我校选拔推荐申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25年“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15名硕士研究生全部成功获批全额资助

    近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留基委)公布2025年“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录取结果,我校选拔推荐的15名硕士研究生均被成功录取,获得留基委全额资助。根据项目安排,学生将于今年8月赴国外合作院校攻读法学第二硕士学位,留基委提供全额学费、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资助期限内的奖学金资助。 录取学生均表示,感谢学校搭建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平台,将充分利用海外学习机会,深化专业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学成后为国家法治建设和全球治理事务贡献青年力量。 2021年至今,我校两次申报留基委“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并获批立项“国际组织法治人才培养项目”。截至目前,共30名优秀学子被成功录取,15名已取得国外合作院校法学第二硕士学位,其中部分学生已完成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初级卫生保健中心、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国际海事组织、中东政治经济智库、联合国秘书处等3-6个月国际组织实习。 “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的顺利实施,标志着我校在新时代国际组织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学校将持续优化培养体系,搭建高质量平台,为国家输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全球治理的高层次国际组织法治人才。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撰稿:梁茵 审核:陈梦琦)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