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赵馥洁文集》出版座谈会召开

  • 2022年11月28日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赵馥洁文集》出版座谈会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王江维)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赵馥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在中国传统价值哲学、关学研究等方面颇有建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日出版的《赵馥洁文集》,共8部9册三百余万字。11月26日,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西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陕西省哲学学会联合主办,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承办的《赵馥洁文集》出版座谈会在西北政法大学召开。陕西省社会科学届联合会党组书记郭建树、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孙国华、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魏长宝同来自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众多知名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共同回顾了赵馥洁先生60多年来辉煌的学术生涯和中国传统价值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对赵馥洁丰厚的学术成就、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君子人格给予了高度评价。

构建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理论体系

郭建树说,赵馥洁先生几十年来,追求真理,孜孜不倦,在中国哲学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取得了许多弥补空白的研究成果,产生了重大影响。《赵馥洁文集》是一个80多岁老学者奉献给社会的精品力作,《赵馥洁文集》出版座谈会的举行,是对先生学术成果的肯定,是对先生学术生涯的礼赞,是对先生治学经验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激励更多学者为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述学立论,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价值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质是价值哲学。从《易经》开辟、奠定基础的中国整个哲学思想,均以伦理政治或者伦理道德问题为主线。赵馥洁先生在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国传统哲学当中的价值理论,以国外、国内中哲史研究界少有的视角,为进一步揭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相区别的重点、要点所在作出了突出贡献。《赵馥洁文集》第一卷《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通过导论、价值原理篇、学派取向篇、范畴系列篇、价值思维篇,系统论述了传统哲学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儒墨法道四大家的价值论体系、传统哲学价值论的主要范畴和中国哲学的价值思维方式,从价值哲学维度探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理论体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德顺认为,赵馥洁先生对中国传统价值哲学的研究意义重大:一是系统地挖掘和建构了中国传统价值哲学史,超出了对中国哲学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领域的专题研究,从而形成了中国价值哲学独特的研究框架。二是赵馥洁先生开创的中国传统价值哲学研究范畴,跳出了用西方哲学观念评价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有效地回应了自黑格尔以来否定中国古代哲学地位的西方中心主义偏见,对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进行了有力的辩护,对整个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体系当中的形象和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赵馥洁先生对中国哲学理论和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贡献体现在他创造性的研究了价值论、本体论和知识论的关系,并系统地梳理出中国哲学中的价值哲学主线,既有广度,也有深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郭齐勇教授认为,《赵馥洁文集》中西兼通,坚持以中学为体,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固有范畴,如义利、德智、公私及理欲等范畴进行现代学术意义上的转化和创造性转化研究,从而对中国古代伦理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哲学的世界化和现代化的典范;同时,赵馥洁先生创造性地梳理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价值思想意蕴,并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论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系统化的典范。

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它跨越了漫长曲折的历史道路,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才凝结于民族的精神结构之中。《赵馥洁文集》第二卷《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以每个时期具有时代特色的、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为标志,以社会历史的发展为基础,以主体需要的变化为关键,系统论述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演变历程,全面呈现了每一历史时期价值观念的总体面貌,深入探讨了传统价值观的演变规律和演变特征。为在当代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精华,提供了历史借鉴。

价值哲学在中国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有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西方哲学价值论、中国哲学价值论三条进路,赵馥洁先生的相关研究是中国哲学价值论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新汉表示,赵馥洁先生对中国价值哲学从本体论、认识论、人生论等层面做了兼具基础性和深刻性的研究。他将赵馥洁先生对中国传统价值哲学的贡献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赵馥洁先生构建了中国哲学的价值论思想体系,将儒家的道德主义、墨家的功利主义、法家的权利主义、道家的自然主义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二,赵馥洁先生通过中西对比阐发中国哲学价值论的特色,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原理部分相对薄弱,规范理论则较强,中国哲学强调人生如何生活才有意义,如何选择才有价值;其三,赵馥洁先生特别强调中国哲学价值论是价值追求与历史法则的统一,是真理与价值、实然与应然的统一,西方哲学的休谟难题在中国哲学中并不存在,可谓“前无古人”,他用价值哲学的相关范畴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使得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价值论领域具有了重要的地位,希望后续的学者能加强中国价值哲学的研究,相信这一领域的研究会“后有来者”。最后祝贺赵先生大作出版,祝福赵先生安康,祝愿赵先生学术之树长青!

中国哲学界以往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思潮、专题以及个案人物的研究等方面,且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可观,然而,却没有人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价值论意义上的深度研究。赵馥洁先生的中国哲学价值论研究是中国哲学的创造性研究,是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突破,是中国哲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的拓展。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表示,赵馥洁先生的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型转化与创新型发展的典范。他是第一个,也是最早对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价值观念及其历史演变等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填补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研究层面的空白;其相关的著作,如《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智慧的价值意蕴》《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等都是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优秀代表作,广受学术界重视和好评。赵馥洁先生以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为研究核心,突破了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并拓展了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哲学的精神进行了具有深度、创造性的阐发,揭示了价值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并剖析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结构特征,提炼、建构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理论体系,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进行深入研究的典范。

山西大学马俊峰教授认为,历史上关于中国哲学价值论的研究角度,更多的是用西方哲学的框架来整理中国的材料。相比之下,价值论是中国哲学之所长。所以,赵馥洁先生在这个领域有开山的意义。我们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论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短处。马俊峰特别强调了赵馥洁先生讲治学的体验,即耐得住寂寞。正是这种耐得寂寞,是后辈学人应该向赵馥洁先生学习的治学精神和人格境界。

“我特别赞同赵馥洁先生创造性地提出和论证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哲学的这样的观点”。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孙伟平说,《赵馥洁文集》里面的很多的观点自己都比较熟悉。比如对中国价值哲学的价值原理的建构、或者归纳、提炼,赵馥洁先生提出了价值本质的价值分类论、价值评价论,还有关于价值观方面的区分;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质特征是自然与人文合一,知识与道德融合,宇宙法则与知识的规范相统一,必然的原理与应然的判断相贯通;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是借天道以明人道;哲学的认识论是借知行说道;传统哲学的辩证法是借阴阳以言治平:传统哲学的历史观是借理势论至治。这些观点对自己后来的研究特别有启发。

“《赵馥洁文集》的出版的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哲学价值论研究的升华,必将有助于推动价值哲学学者对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重视。”湖北大学资深教授江畅认为,就文献关涉价值论的哲学、价值哲学价值论的著作而言,赵馥洁先生的学术思想、理论特征和学术贡献可以归结为“四性”:开拓性,开创性;奠基性;体系性;原创性。在此之前,中国哲学史上未曾见有对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系统研究,赵馥洁先生在中国史和中国哲学价值论史上第一次使用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这一概念。第一次使这个概念进入了中国学术和中国学术的世界,开辟了中国传统价值哲学,或者说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这样一个研究领域。几十年来,赵馥洁先生发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方面的文章,收集在文集的第四卷和第六卷中。这些著说视野开阔问题意识强,注重现实,既有对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研究,也有从中国哲学价值论的视野对现实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哲学价值论研究的基础,构建了一个融理论与历史一体、均为统一的一体的中国哲学价值体系,这十分有助于对中国哲学价值论的整体把握。与此同时,赵馥洁先生提供了许多原创性的学术观点,这些原创性的观点促进并深化了中国哲学价值和中国哲学的研究。

“赵馥洁先生的研究真正地揭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质特征。从价值论视角切入研究中国传统哲学,赵馥洁先生即使不是最早的,也是最早的研究者之一。”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教授说,早在1988年,赵馥洁先生便开始了这一视角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论文。1991年出版的《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一书,更是先生把价值论与中国哲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一次系统呈现与总结。之后,赵馥洁先生相继有《价值的历程》《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等著作问世,把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赵馥洁先生的学术人生有一个中心点或宗旨,就是始终围绕着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问题进行研究,包括他的关学研究,其突出特点也正在于以价值论为入手处这一点上。赵馥洁先生的研究历程同时启示我们:第一,一个人学术研究中心的形成,它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他需要对其研究对象全面把握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才能逐渐地凝聚起来和推展开来。赵馥洁先生的治学生涯,正是这一方面的如实写照。赵馥洁先生在发现或找到自己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向、问题意识之后,秉承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品格,坚持不懈地展开深入研究。正因如此,方能获得真正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第二,赵馥洁先生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给我们重大的启示,还在于他揭示了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是价值论。只有从价值论入手,将它和本体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质。中国传统哲学不仅有价值论的丰富意蕴,更在于它形成了一个价值论的理论体系。第三,赵馥洁先生这一观点还对自己个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启发自己意识到,中国哲学所讲的道,多指的是人生之道、人伦之道。比如孔子认为,人生的正道就是按照仁义的道的原则去行动。一个人只有循道而行,才能成为有价值的人,而按照正义原则去行动,才能达到道的境界。孔子的仁学及其他“一以贯之”的工夫之道,正属于价值论哲学的范畴。而张载“太虚即气”的思想当中,“气”,既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也是人性的根据,由此引出的“知礼成性,变化气质”这一工夫论,诚如清人李光地曾将说,“虚空即气,性道合一者也。”张载的虚气论,正是承载着价值的。此外,朱熹讲“理便是仁义礼智。”“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形而上者。”这些都明确地表达了道德的或者价值的形上学的思想。

开创现代关学精神谱系建构及其诗性表达

关学是由北宋张载创立的理学学派,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和资源。《赵馥洁文集》第三卷《关学研究》就关学精神、关学哲理、关学人物进行了精深而全面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丁为祥教授说,我们应该从关学研究的角度来把握赵馥洁先生关于中国哲学价值论研究的学术价值。就关学来说,关学创始人张载思想就有很强的“经世致用”特色,张载是这一学风的开创者,之后,提倡“躬行礼教”的吕泾野、提倡“天崩地裂,在此讲学”冯从吾,提倡“康济世间、明体适用”的李二曲、提倡“维新创新”的刘古愚等将这一学风不断深化,历代关学学者都具有浓厚的经世特色,依此来看赵馥洁先生在关学史上的地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大潮和对外开放席卷中华大地,而赵馥洁先生对价值根源的深讨是对整个中国文化主体的建立,其对价值立场的守护是对中国文化主体的关怀,这些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学的谱系建构是从冯从吾开始的,主要表现为对关学的人物谱系建构、文献谱系建构、学脉传承谱系建构、祭祀书院谱系建构,还有以诗文为代表的文学谱系建构。对关学的精神谱系建构是关学走出理学,在从古代到近代的学术转化的过程中才出现的。赵馥洁先生是冯从吾,王心敬,李元春,还有贺瑞麟等关学先贤,党晴梵先生等开启关学近代及现在转型的研究者之后,能够在现在的社会里正式建构关学的精神古迹,并且予以艺术化表达的代表性学人,这正是现代关学精神谱系建构及其诗性表达的现代开创者。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教授魏冬认为,在关学的谱系建构方面,赵馥洁先生对关学的贡献,可以体现为三大建构。第一点是对关学界说的理性建构,他明确提出关学的广义说和狭义说。第二点贡献是对关学的文献谱系建构。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采取了关学文库的编撰工作,担任了关学文库编纂委员会的副主任,并且还亲自参与策划、编撰和审定工作;第二个方面是先生还主编了一套书,是《陕西文脉图书》。这一套书是196册,以先生所提出的广义的关学观念为基础,和关学文库可以相互参照,相互补充,能够展现关中理学发展的历程。第三个方面的贡献是对关学的精神谱系的建构。关学的学术精神体现在学术使命,学术宗旨,治学作风,治学方式和学者的品格等方面。先生对关学学术精神的概括,核心体现在一个“学”字上,这个学字也就是先生的本色。他第一次把关学与学术精神概括为了六点,即“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崇礼贵德”的学术主旨、“经世致用”的求实作风、“崇尚节操”的人格追求、“博取兼容”的治学态度。先生对关学精神作了三个层面的概括:第一个是关学精神的基本特质;然后是哲理意蕴;第三是人格境界。

《赵馥洁文集》第四卷《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就中国哲学的价值思维,中国哲学的价值观念,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涵,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中华智慧的世界意义等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讨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张茂泽说,赵馥洁先生的研究,是立足于中国传统哲学对改革开放以来主体性问题的时代性回答。整体上看,这本书是从价值原理、学派取向、范畴系列、价值思维四个方面,系统考察中国传统哲学价值理论,完整勾画出了历史上各种价值观念的理论系统。可谓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传统价值哲学的总结性成果,被学界誉为开拓创新、填补空白、论述深细等。赵馥洁先生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学术观点,而其最大的贡献在于从价值哲学角度归纳总结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和取得的若干理论成就。赵馥洁先生提出了两大基本观点以及其他若干重要学术创建。这两大基本观点是,第一在不同哲学形态中,中国传统哲学基本上属于价值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家分析认识世界本体的爱智传统不同,思考价值问题是我国历史上各个思想家的共性。第二,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形成了价值观念体系,中国传统价值中各派相互界定,在价值实现上相互转换,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赵馥洁先生从中西哲学比较、古今哲学贯通、各派交流融汇的宏阔历史视角,分析和评价历史上的价值哲学理论,高屋建瓴,气势恢弘,见识四通八达,圆融无碍。

“中国传统价值论在赵馥洁先生所涉猎的所有领域中取得的学术成果最具原创性,所作出的学术贡献最具开拓性。”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林乐昌认为,虽然价值论或价值哲学是西方与近代才建立起来的,但是中国古代哲学也隐藏着价值观的丰富资源。大约二三十年前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论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在这个背景下,赵馥洁先生为了推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深化发展。以强烈的学术使命感和敏锐的问题意识,迈向了开拓中国传统价值论研究的新征程。赵馥洁先生在中国传统价值论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果,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书:第一书是199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价值论》,后来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增订本。这两种著作是同一书的不同版本,可视为一书;第二书是2002年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第三书是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这三本书是赵馥洁先生开拓中国传统价值论领域的原创性成果,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研究的重要贡献。它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历史梳理,二是对传统价值思维的理论探索。赵馥洁先生对传统价值的理论建构和历史梳理,是其成果的主体,而传统价值思维是其成果的灵魂。三本书的撰写都彰显了赵老师对唯物辩证法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等多种方法的纯熟运用,这些有效的方法成为赵馥洁先生从事研究得心应手的建构力量。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建构力量,才使得赵馥洁先生在中国传统价值论领域的研究收获了具有开拓性和原创性的学术成果。学术研究贵在创新,而创新难在原创。按照哲学人文学科创新的基本标准,一是其研究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二是其研究要有清晰的自己的脉络。此外,评价原创成果的标准,应该包括有没有提出全新的概念,有没有开创一个新的领域,有没有对本学科有重大影响的思想理论方面的突破。按照这些标准来衡量赵馥洁先生的三本书作为原创性的成果,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经过赵馥洁先生30多年坚持不懈的辛勤跟开垦,通向中国传统价值论这个全新领域的通道终于呈现于中国哲学研究者的面前。这是赵馥洁先生对中国哲学界所作出的具有突破性的一个贡献。

《赵馥洁文集》第五卷《哲苑耘言》主要包括哲理刍言:如何理解物质概念,消除运动观上的种种误解,学习辩证法克服片面性,全面理解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澄清混乱把握精髓,谈谈矛盾的特殊性,理解辩证法否定观的钥匙,把握实践标准的唯物辩证法特征等;哲史片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初探,论墨子,“道”的历程,庄子思维方式的特征,从《齐物论》看庄子的相对主义, 唐代哲学的特征、贡献和影响等文章;哲学简言:通过比较理解哲学,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对人生观的指导意义,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精髓等;文化建言: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思考,论西部大开发的文化意蕴,变文化优势为文化活力,试论西安传统文化精神等文章。《赵馥洁文集》第六卷《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 :全2册》主要包括作者自1991年始的治学感言,以年份为线索收录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论文。上卷为(1991-2007),下卷为(2007以后的论文集)。《赵馥洁文集》第七卷 《哲学讲义》收录了《反杜林论》讲义、《矛盾论》讲义、哲学原论讲义、价值哲学讲义、中国哲学史文献学讲义。

“赵馥洁先生因为长期深入中国价值哲学思想的研究,中华文化的优秀精神已经完全浸润了他的人格。他不仅深入的发掘研究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同时他内外合一、知行合一。”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谢阳举教授表示,赵馥洁先生的研究引导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创造了系统完善的价值观。这套价值观指引着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进入新时代,中国维护全人类的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也必将反过来影响世界,所以,中国价值思想的研究将会得到更高更大的发展。

《赵馥洁文集》第八卷《静致斋哲话 静致斋诗稿》收入赵馥洁先生古体诗二百五十多首,是作者从事古典诗词创作的选集。作者长期在高校从事中国传统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又对中国传统诗词情有独钟。在七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其情其志,其学其游,皆在诗中有所吟哦。于是,本书所选之诗,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有对古代哲人精神境界的描绘,有对学界交游之情的抒发,有对自己和弟子学术著作的题咏,有对亲情友情的抒怀,更有对人生形上姿态的追求,内容极其丰富。其诗体多为律、绝,其诗蕴常含哲理,其诗情昂扬向上,其诗风典雅晓畅。

八卷集的《赵馥洁文集》体现了赵馥洁先生学术思想的智慧灵光和深海般的知识积累。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宏波认为赵馥洁先生是时代精神的阐释者,是社会文化进步的推动者。赵馥洁先生学术研究有两点突出表现。其一,赵馥洁先生学术思想或治学特点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相结合,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先行者,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学者典范,建立了一个价值论的思想体系,为我们后来的学术树立了一个可敬的榜样。其二,赵馥洁先生关于对老子“有生于无”的价值形成论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机子的工程哲学和社会工程研究,正如老子所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意味着,价值形成是“空无”与“实有”的配合,“当其无有室之用”;价值形成过程是正面价值对负面价值的否定,“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价值形成过程同时意味着负面价值向正面价值的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生于无”正是工程哲学的本质,为工程哲学提供了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

思想和学业都在行进的漫漫长路上

赵馥洁先生最后发言致谢后谈了四点感想:用突出主体性的价值哲学,为自己构筑了一个读书治学的精神家园;在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中的新发现,使自己感受到“乐在其中”的治学境界;用中华传统人生智慧,磨砺自己“淡泊明志”的价值态度;哲学的反思性思维特征,使自己不断增强“自知之明”的学术自觉。他说,自己从1960年进入西北政法学院哲学系至今已经62年了,大学毕业留校工作教哲学至今已经58年了。在哲学这片园地里耕耘,屈指数来半个世纪之久。从上大学学哲学以后。从毕业留校当教师以后,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研究价值哲学,确立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这个研究领域之后,就在这一领域为自己构造了一个治学和读书的精神家园。正是价值哲学这个新的研究领域是自己对哲学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哲的研究有了新理论、新思维、新角度和新方法。他感谢对自己价值哲学研究领域启发的众多学者。

“使我能够在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研究中有所发现,能够乐在其中,是前辈的学者和同辈的学者以及比我更年轻的学者给与我的开导、启发、肯定和支持所产生的我的主观效应,例如:张岱年先生、肖萐父先生、李锦全先生他们都对我研究这个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这个领域,给予了鼓励支持和肯定。”赵馥洁先生说,孔子在谈到求学和治学的时候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在某个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要取得成果,了解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它为快乐。那么由知之到好知再到乐知这是一个递进的治学态度。也是一种的逐升的治学境界。

“我把自己的书房书斋的名称命名为静致斋。今天在文集中的《静致斋诗稿》《静致斋哲话》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作为价值取向在自己的治学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淡泊名利之求、克服浮躁之气方面,我用这两句话不断提醒自己,使自己才能耐得住寂寞,才能平心静气,专心致志的治学和读书。”赵馥洁先生说,年幼时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其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话印象极深,永志未忘,上学后以之为座右铭,曾经以静文为笔名,写诗投稿,大学毕业从事教育工作以后,为了更自觉的以这两句话为处事原则,上世纪80年代初,自己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体会和治学感想写入了学风十诫一文,让学生分享。也在学生当中起到了很好的学风修养效果,这篇文章也收入到了文集的第四卷当中。“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实际上是哲学反思性特征在人生处事当中的体现,自知之明之所以可贵,一是因为做到自知之明很重要、而是因为做到自知之明不容易,人贵有自知之明对一个人出世处事处人各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对于治学尤其重要,因为治学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一个学者如果不自知其缺陷,就会作茧自缚,就会固步自封,甚至会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自己堵塞自己探索真理的进路。而且会处于孤芳自赏的盲目自大状态。所以我总是提醒自己,要对自己的成果,要对自己的观点,要对自己的学术见解不断反思,使自己有自知之明的自觉。就拿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研究来说,我深感我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是有限的,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即使从价值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十分复杂,内容异常丰富,而我涉及的论域不过沧海一粟、极其有限,许多应该研究而未及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各家各派的价值论,每个历史时期的价值论研究,主要哲学家的价值思想和价值观研究,重要哲学范畴的价值意蕴研究,特别是传统哲学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的关系研究,马克思中国化过程中与中国传统价值论的关系研究,中西价值观念的比较研究,等等问题。都是应该研究的重要问题,这些我都没有去拓展探究,因此,深感遗憾。赵馥洁先生表示,由于自己研究领域有局限,知识才能努力不足,其形成的成果,也必然有不可避免地缺陷,对于这一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以其做到有自知之明,例如《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这部书,在学派这一部分,儒家的研究远远没有道家法家墨家详细深入,显得比较概括,其原因在于儒家的撰写在先,自己对价值论问题的理解还比较浅薄,所知有限,而到后来的研究,自己在理论上就理解的更充实一些,更细致一些,更深入一些,因此在撰写当中,也比较细致和深入。对这种研究成果所存在的缺陷,自己几度想重新修改,但感到任务巨大,至今这种局限,这种缺陷都还存在着。其它几部书也有类似的问题。在一部书的撰写当中,一些问题阐发的比较简略甚至比较肤浅,而有些问题比较深入,它反映了一个的认识过程,自己对问题探索的努力程度,正由于有这些研究问题领域的局限性和研究成果所存在的缺陷性,自己才在这部文集的前言中说,一切都在路上,虽然已经进入晚景,但是思想和学业都在行进的漫漫长路上,而不是达到了终点。更没有达到会当凌绝顶的所谓至善之境。所以,几十年来,所感所思所写所形成的这些著作,只可能放在思想认识和学术探索的历史过程中去看待,自己留下的个人局限,研究认识的局限,以及研究历史过程和知识领域、思想积累的缺陷,只能把它当作一道旅途当中未达到最美境界的风景去观赏。

孙国华介绍,赵馥洁先生曾经担任学校党委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陕西省哲学学会会长,第八届陕西省政协委员等职务,现在还担任着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是首届陕西省社科名家,西北政法大学哲学学科的首席专家,为学校事业发展尤其是哲学学科的建设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赵馥洁先生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之后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笔耕不辍、著述等身,出版著作18部,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获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成果奖20多项。在学校建校80周年之际,赵馥洁先生将自己所收藏的万册图书捐赠给学校,建成“立心书屋”,奉献了一个读书人学术传承的大爱,开启了西北政法大学个人藏书服务公众读者之先河,为师生们开辟了一片“寻其放心”的清静之地。今年,赵馥洁先生汇集自己在中国传统价值哲学、关学研究等方面的成果,出版文集8卷,向建校85周年献礼,展现了一名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自觉,为后学树立了为人、为学、为师的光辉典范。

相关新闻

  • 【中国社会科学网】法学教育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学术论坛暨《法学教育研究》第七届专题研讨会召开

    法学教育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学术论坛暨《法学教育研究》第七届专题研讨会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网乌鲁木齐讯(记者 陆航 通讯员 宋鸿雁)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承担着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的光荣使命,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深入学习贯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下简称《意见》),加快建设高质量法学教育体系。9月23日,“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学术论坛暨《法学教育研究》第七届专题研讨会在新疆师范大学昆仑校区举行。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朝琦、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彤同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法律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围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核心议题,聚焦如何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为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贡献力量。论坛分为开幕式与颁奖仪式、主旨报告与主题报告、分论坛报告、总结与闭幕式几个环节。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彭无情教授主持开幕式,西北政法大学原党委书记宋觉研究员主持论坛主旨发言。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以法治促进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为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重大课题。陈彤在致辞中介绍,2023年8月,西北政法大学与新疆师范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新疆师范大学法学教育开启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模式。法治建设最终要服务于中国实际,要基于中国实践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治人才的价值在于实践。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以边疆治理为学科凝聚点,统筹多学科发展优势,推进哲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交叉融合,为新时代边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为开启新时代教育强国新征程擘画了新的蓝图,也为我国法学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马朝琦表示,本次专题研讨会旨在助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基础研究,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西北政法大学强化使命担当,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自觉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办学治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探索挖掘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的内在关联。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传承红色基因。二是主动服务需求,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三是加强法学教育研究,推动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理念更新。 现代化国家必定是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国家治理必须走向法治化。西北政法大学教授严存生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涅槃”的主旨报告中提出,法治与一个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国情、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法治道路必然不同。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就决定了必须要走中国自己的法治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我国法治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回答了21世纪中国法治进程面临的重大课题,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要求我们从中国法治实践出发,切实加强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学理论基础研究。这既是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需要,也是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法治保障的体现。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一套全局性、系统性的规范体系,才能解决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坤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其中《意见》是专门的体系化指导意见。《意见》将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一体化推进,为进一步推进法学院校治理体系变革、法学教育体系改革、法学理论革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法学院校是开展法学教育与理论研究的主阵地。当前,高校要将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与中国法治实践有机结合,推进院校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社会服务的统一,形成内容科学、结构合理、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法学教育体系和法学理论研究体系。 二十余年来,法学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由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发展历程。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支撑高质量的法学教育和高层次的法治人才。同样,只有提升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夯实法学理论研究基础。 论坛第二单元主题发言,由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法学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闫亚林,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汪怿主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泮伟江,中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彭中礼,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院长、教授冯卫国,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茹克娅·霍加,西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杨攀,福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唐士亚,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刘学文,分别做“法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优化研究”“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视域下司法警校法学教学改革探析”“法律硕士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有效衔接机制研究”“法学本科课程教学发生机制”“论数据法教学的三重思维体系构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新境界、新思维与新方法”的主题报告。 合格的法治人才一定是牢牢掌握了基础理论、能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或从实践中生成理论的专业性人才。近年来,我国频繁深入参与国际事务,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地位更加重要,对法治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完善涉外法学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法、国别法的涉外法治紧缺人才,既关乎我国在国际经贸相关市场主体利益的维护,也关乎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捍卫。在分组讨论中,众多与会学者围绕如何更快更好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熟悉中国国情又了解国际发展,坚持中国立场又具有国际视野,既能够对中国法治实践需求作出回应,又通晓国际规则、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国家利益、运用国际法律规则推动全球治理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展开研讨。 本次论坛由西北政法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主办,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和《法学教育研究》编辑部承办。

    2023-09-27
  • 【中国社会科学网】赵馥洁:尊德性 道问学

    赵馥洁:尊德性 道问学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陆航 通讯员李志瑾)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绿树婆娑的北京大学校园,在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专门就“价值观”同青年学子进行交流。习近平总书记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生动比喻,来形容青年养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在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所确立的对自己民族文化优势的坚定信任,对自己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实信念,以及对自己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光明前景的坚强信心。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发展、前进和强盛的最深厚的精神力量。五四青年节之际,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走进西北政法大学,采访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价值理论的赵馥洁先生。赵馥洁先生1964年7月于西北政法学院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从事哲学教学。曾先后在西北政法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任教。从1979年4月至今,一直在西北政法大学从事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50年。在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中,赵馥洁从“价值原理”“学派取向”“范畴系列”“价值思维”四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他提出,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价值哲学,从而把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质特征概括为:自然与人伦合一、知识与道德融合、宇宙法则与治世规范统一、必然原理与应然判断贯通。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的代表著作《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是一部有重要意义的学术专著,请问您为什么要从价值论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哲学? 赵馥洁: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实践的要求和真理标准讨论的深化,价值哲学研究在我国兴起。学术界发表了许多探讨价值文章和著作。 特别是北大中国哲学史专家张岱年先生发表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价值论》(《学术研究》1985年第7期)、《中国哲学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年第1期)等论文。张岱年先生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价值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并在在文章中,指出了中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价值范畴。我受了这些文章和著作的启发,特别是张岱年先生的论文的直接启发,开始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价值论问题。通过研究,我觉得的价值问题是中国哲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以往的中哲史研究,未对这些思想予以关注,没有被重点开拓,从此我就明确地把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我发表的第一篇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文章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观》。该文是为1987年11月在西安召开的“价值论与价值观念变革”学术研讨会提供的论文,会后收录于《价值和价值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中。之后,我相继发表了《价值论是儒家哲学的核心》(《哲学动态》1988年第8期)、《儒家哲学的价值论》(《人文杂志》1988年第3期) 、《儒家的价值目标论》(《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论<易传>的价值观》(《人文杂志》1989年第6期)等论文,展开了系统的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研究。1989年我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研究》,获准后了于1991年完成。《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就是这一课题的最终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提出西方哲学重视对价值原理问题的讨论,而中国哲学关注的是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价值。比较而言,为什么会形成这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或体系?它们的意义何在?彼此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赵馥洁:我在《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中提出价值理论基本上包括两个层次(或两个部分)。一是价值原理,或叫价值的原理论,它探讨价值的本质、特性:分类:评价等一般性问题,重在解答人们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的多种多样价值的共同本质问题;二是价值规范理论,它研究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价值,在面临着许多价值对象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人应该作出什么样的具体选择。 西方哲学比较重视的是价值原理问题的讨论,而中国哲学则不太关注价值原理,而是关注价值规范,也就是说,不重视讨论价值是什么,重在讨论怎样才有价值,重视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活动。以此而论,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论,原理论部分相对薄弱,而规范理论部分却十分丰富。 虽然,“可欲之谓善”、“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富有之谓大业,曰新之谓盛德”、“和为贵”等命题,都是对价值的一般本质的规定,在价值分类、价值评价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深湛的论点;对主体需要也有比较深入的探讨。但从总体上看,哲学家们的主要注意力似乎并不在此,而是着重论述在现实生活中人应该追求什么才有意义,应该怎样生活才有价值。因之,提出了如义利、德力、义生、德智、理欲、公私、群己、天人、真善美等等价值规范,进行分析、比较,确定选择方向。 重视价值规范这种现象与整个中国哲学不太着力于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考,而特别关注现实生活实际问题这种致思趋向有关。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曾提出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演变呈现出三大特征,即:①价值观念演变的基点始终以人自身的价值为本位;②价值观的演变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为主题,忽视物质财富、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等价值;③价值观念演变的结果是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凝聚力、维系了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当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您认为,我们民族价值观的演变会不会出现新的时代特征? 赵馥洁:价值观念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人们的利益和需要为依据的,而人们的利益和需要,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所以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演变遵循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普遍的历史规律。同时,上层建筑内部其他因素的变化对价值观念也有影响。 价值观集中表现着主体对客体的主导和支配能力,即集中表现着人的主体性,价值观念的演变其实质是民族主体性的演变。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在历史上经过了一个由强到弱再由弱到强的演变过程,宋以前是强化过程,宋至清是弱化过程,辛亥革命以后是复兴过程,并逐渐趋于强化。在这一历程中,中华民族价值观演变所表现主要特征是: 1.价值观念演变的基点始终以人自身的价值为本位。中华民族不执迷于宗教的彼岸价值,也不执着于物的价值。价值观演变历程上的每个环节都可视为对人的价值的某一侧面的探求和弘扬。因此中国人在近代以前没有发生过人的价值的失落。 2.价值观的演变的主题基本上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为主题,忽视物质财富价值、自然知识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 3.价值观念演变的结果是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凝聚和民族生命力的维系。使民族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其命维新”。 价值观念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演变遵循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普遍的历史规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当前,我们的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民族价值观必然会随着社会进步、历史发展,出现新的时代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必然原理与应然判断相融通的特征,具体指什么? 赵馥洁:认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是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自五四以来,中国传统哲学之特质,许多学者都有论述,我通过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研究,也形成了对中国传统哲学特质的新看法。我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文杂志》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阐述这些观点,有的还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我的观点概括而言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价值哲学。“必然”原理与“应然”原则相融通乃是中国传统哲学之基本特质。所谓“必然”原理指探讨存在本质、发展趋势、客观过程、必然规律的哲学理论,包括本体论、历史观、认识论、人性论等理论领域;所谓“应然”原则指论述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价值目标、价值理想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这两方面的内容是相融合相贯通的。 “必然”(包括“实然”)原理与“应然”原则融会贯通,既是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提问方式,也是其理论建构的范式。与西方哲学的异隔性、分析性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哲学理论思维的突出特征是融合性、贯通性。无论是建构本体沦、认识论、历史观、人生论,还是建构其它哲学理论,都将其与价值论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也就是将“应然”的原则贯注于“必然”原理之各个论域,使价值与本体、价值与历史、价值与人生、价值与认识相融通。 一、本体存在与价值境界的融通 二、历史规律与价值追求的融通 三、认识过程与价值意蕴的融通 四、自然生命与道德价值的融通 上述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价值与本体、价值与历史、价值与认识、价值与生命相互关系的理论表明,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理论思维,乃是一种典型的融通性思维。正由于这 几个方面的融通,决定了中国古代的价值类型 论中,也体现着各类型间相互蕴含、相互融通 的观点。儒家以善统真、美,凡是善的价值即是 真的、美的;道家以真统善、美,凡是真的价值即是善的、美的。虽然,儒家祟善,道家贵真,价值取向不同,但其融通真、善、美的思维路径则是相同的。所以说,“必然”原理与“应然”原则融通,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特质。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对我们认知自我、认识社会、了解世界有哪些现实的指导意义? 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这种“必然”与“应然”相融通融的特质有着其产生的深刻根源,它所蕴涵的思维经验和哲学智慧,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中国传统哲学“必然”与“应然”相融通特征的突出优点是克服了价值与事实、“实然”与“应然”相割裂相对立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的多数哲人,几乎都赋予客观事实以价值意义,都赋予事实判断以价值含义。他们融通价值与事实的方法主要是将主体人的价值意识和价值因素如情感、意志、信念、理想、德性、情操、美感等等直接投射到客观事物之上,从而使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如果说,西方哲学中的一些哲学家,是在承认事实客观性和肯定价值主观性的支点上将价值与事实分离开来的话,那么与西方哲学的异隔性、分析性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哲学在把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 的基点上将价值和事实相融合相贯通。中国传统哲学中没有“由事实判断推不出价值判断”的所谓“休谟问题”! 二、中国传统哲学“必然”与“应然”相融通的重大意义是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本宗旨。中国哲学没有孤立的宇宙本体探索,没有单纯的客观知识追求,也没有“怪力乱神”的宗教旨趣,实现人的价值是它的最高宗旨。其本体论并非以宇宙的本质为认识的根本目标,而是借“天道”以明“人道”;其认识论并非以认识的来源和规律为探讨的最终归宿,而是借“知行”以说“道德”;其方法论并非以世界的运动过程和规律为研究的至上兴趣,而是借“阴阳”以言“治平”;其历史观也并非以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思考的终极意义,而是借“理势”以论“至治”。 三、中国传统哲学“必然”与“应然”相融通的重要作用是锻铸了中国哲学的实践性品格。中国哲学形上之道、抽象之理、玄远之思等“必然”原理,固然都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和意义,但归根结底最终都服务于实现“应然”原则的实践活动。《易传・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形上的必然之道意义在于,指导人的“继之”、“成之”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的目的即是实现应然之“善”。这种“继道为善”“成道为性”的理念,乃是中国哲学的突出优势。所以可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乃是“必然”原理与“应然”原则相融通的经典命题。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思维的融通性特征的最大的缺陷是将价值泛化,以“应然”遮蔽“实然”。即以价值存在掩盖客观事实甚至取代客观事实,以价值评价制约事实认知甚至代替事实认知。然而,这种价值思维的突出优势是追求价值与事实、“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中国社会科学网:作为张载及其“关学”研究的集大成者,请您结合“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内涵,谈谈您对当下大学教育的认识?对大学生自身价值定位的建议? 赵馥洁:在张载关学系统而丰厚的精神体系中,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意识是其纲领,“民胞物与”的宏伟价值理想是其核心。张载就是这样一位自觉实践着自己哲学使命和认真建构了自己哲学体系的真正哲学家。 一、所谓“为天地立心”, “人之心”就是“天地之心”。既然如此, 那么,“为天地立心”…的实质就是“立人”——“立人心”。 立人之心就是开发人的智慧, 升华人的道德, 使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达到与宇宙法则 (“天理”) 相统一的精神境界。从而使人成为天地之心。 二、所谓“为生民立命”, 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做人的行为准则和人生价值目标。给人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就是说,可以给人一种精神境界, 人可以在其中“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 三、所谓“为往圣继绝学”,就是继承和发扬被异端思想所中衰了、中断了的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 四、所谓“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为社会指出前进的方向,为人类指明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途径。 总之,“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其含义是:为人们提供一个正确世界观,为民众确立合理人生观,为民族建立承传不绝的道统——文化观,为社会绘制万世太平蓝图——社会观。 “横渠四句”作为张载自觉的崇高哲学使命,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共同使命和担当,至今对我们仍有深刻启示。 1.一个哲学工作者、一个理论工作者应具有优良素质,应肩负崇高使命。 2.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有所担当,应该负使命,尽责任。 3.一个人应该有“人之为人”的高度自觉。 4.大学生应该有人之为人的高度自觉,应该有自觉的使命意识,应该有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担当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以传统格律诗的方式,对《庄子》进行了深刻、透彻、新颖的诠释,完成了《诗感庄子》这一极富哲学意蕴的诗集。请您谈谈对古体诗歌创作的感悟? 赵馥洁:自童年时,先君以《千家诗》启蒙以来,至今逾七十年。七十年间,与诗结缘,未尝一日离也。每于学业学术之暇,常耽于学诗学词之乐。 人以诗言志、抒情、说理,实乃人内在精神生命之感发也;人对诗之阅读、吟诵,写作,皆是诗对人内心世界之美化也。诗以人而提升境界,人以诗而美化精神。人创作诗,诗美化人,双向互动,循环往复,使人生与诗境共趋于真善美也。 静致斋诗稿乃余平生诗作之汇编也。所选之诗,其题材或绘人世之景、人间之态,或叙人物之品、人际之谊,或抒人伦之情、人生之感,其主题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鉴赏,有对古代哲人精神境界的赞美,有对学术著作的题咏,有对学界交游的述怀,有对亲情友情的抒发,更有对人生形上姿态的追求。故七十多年来,其学其行,其游其遇,其情其志,其感其悟,皆在诗中有所吟咏。 诗感庄子是以中国传统诗的七律体式,感悟《庄子》一书的思想、观念和意境的组诗。是我于2008年3月至9月期间创作的,当时我因研究中国哲学史的需要而重读《庄子》,当我读到《天下篇》中庄子说他的思想不能用“庄语”---庄重而严肃的语言表达时,忽然悟到,庄子认为自己的哲学思想是超越逻辑语言的“思”,而这种“思”正是“诗思”“诗意”。于是就决定用诗来诠释、表达庄子的哲学。这正是我在《跋诗》中写的“庄语已难明道意,精华最好入诗弦”。大约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从阅读、构思,到写作、修改,我完成了这组诗的创作。“诗感庄子”组诗共35首,第一首为序诗,最后一首为跋诗。其间按庄子一书的目次顺序,每篇用一首诗感悟、诠释。全书33篇,写诗33首。这些诗力求用独特的方式、诗的语言,表达庄子的哲学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谈谈自己的求学与治学经历。 赵馥洁:我1964年7月于西北政法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从事哲学教学。曾先后在西北政法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任教。从1979年4月至今,一直在西北政法大学从事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我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近50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前,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和研究;第二阶段是在1980年以后,转为从事中国哲学义的教学和研究。 我大半辈子就是读书、教书、写书,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人。做学问必须平心静气,独立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治学必须耐得寂寞。我在《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增订本后记中曾经说过:“学问乃寂寞之道,著书属寂寞之业。平生治学,创获无多;多年著述,乏善可陈,唯有一点,差可自许,聊以自慰,曰:耐得寂寞。” 我认为“寂寞之道”包含了三个要素,即静心、平心和乐心。人思考时心态要安,心情要静,才能思维。所谓“平心”就是要以平淡的态度看待名利和功利。而“乐心”是一个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我认为,一个人自己能够心态快乐,那就是学术研究当中寂寞之道的重要内涵。乐在其中,一个人才不会屈于任何外物,才不会受外在利益的诱惑,从而自得其乐。我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如果能体现人类的一种真善美的价值,那么这样的成果当然有社会意义。把人类的事业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保持一种静心、平心和乐心。

    2023-05-05
  • 【中国社会科学网】深入推进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

    深入推进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 通讯员 张佼)法治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领导和推进依法治国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承担着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的光荣使命,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4月28日,西北政法大学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研讨会。与会学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如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促进西北地区法学资源共建共享,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行交流与研讨。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大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上书写了精彩的崭新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首次用专章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深远战略考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有关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成为引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思想旗帜。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如何坚持遵循法学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如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规律,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推动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高质量发展……这些问题成为与会学者研讨的焦点。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分党组副书记、副庭长罗智勇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我国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根本指针,法学院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和法治理论研究的第一阵地,是国家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第六巡回法庭将与西北政法大学继续坚持“互补共享、共同发展”原则,强调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交流协作,以共同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开展司法审判实践成果转化和司法课题研究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拓宽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全面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再上台阶。 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法学院校师生和法学理论工作者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赵昶葆表示,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建立高水平法学理论体系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增强政治意识,主动担当作为,优化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理论研究,以研讨会的举办为契机,从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凝聚共识、汲取力量,为贯彻落实好中央部署要求、推进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共同谱写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推动理论研究成果向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是法学院校的工作重点。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孙国华表示,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强化使命自觉,在培养传承红色基因、德法兼修、理实并重的时代新人,推动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勇做服务地方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等方面勇于担当作为,积极为法治中国建设和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西北政法大学将持续用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把握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工作的实践要求,做到思想再统一、任务再聚焦、行动再发力,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再上新台阶。 加强法学教育、繁荣法学理论研究是政法院校的神圣使命。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提出,我们要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法治建设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和实践成效的研究。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法学教育和法治实践更好融合,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立足西北实际,开展有组织科研,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黄文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寿国,甘肃政法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史玉成,西北政法大学校长助理汪世荣分别在各自的主题报告中提出,法学界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法学理论研究,深入学习把握党领导法治建设的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经验,教育引导广大法学理论工作者努力做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提升法学研究能力和水平,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理论支撑。

    202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