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王少峰家脱贫记

  • 2020年07月23日
  • 中国青年网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NaN
阅读

中国青年网西安7月23日电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三张镇铁王村是秦岭北麓土塬上的一个小村庄,零河从它身旁静静流淌,见证它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也见证它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点点滴滴。

铁王村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387户1203人,2014年统计时,有118户是贫困户。在党和各级政府关心支持以及西北政法大学的大力帮助下,截至2017年,铁王村“脱贫摘帽”后减少到15户,王少峰一家便是其中之一。

精准扶贫 脱贫路上一个不能少

第一次来到王少峰家,放眼望去只有两间旧房子,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墙体裂缝、墙皮脱落,房顶漏雨的痕迹十分明显,三个孩子都穿着破旧且与自己身高体型不相符的衣服。家中6口人,只有一亩地,老父亲已经丧失劳动能力,3个孩子分别上初中、小学、幼儿园,妻子整天忙于照顾家里老小而无暇分身,全家生活的重担都压在王少峰一个人身上。“我家里穷,什么都没有,恐怕你们想扶都扶不起来。”王少峰眉头紧皱,明显对脱贫信心不足。

得知这些情况后,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杨宗科主动选择王少峰一家结对帮扶。“莺歌、佳辉这俩孩子很聪明,一定要让他们好好读书,生活上有困难随时给我说。”“快过年了,这是我给孩子买的新衣服。”“年前这段时间在家,把后院清理出来,年后咱把养鸡场办起来”……一次次的走访探望,一句句拉家常般朴实的话语,温暖了王少峰的心,也坚定了他脱贫的信心。

几年间,学校先后有5位校领导带领职能部门的同志20余次到王少峰家走访、调研、送温暖,学校和村上一起帮王少峰家加盖了二层房屋,居住安全有了保障,王少峰在外打工也更加安心,随着收入的增多,日子逐渐有了起色。

扶贫先扶智 教育脱贫拔穷根

驻村工作队的同志每次来到王少峰家,总是把几个孩子的学习当做最重要的事情,仔细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帮助王少峰一家充分认识教育脱贫的重要意义,鼓励孩子刻苦学习,发奋成才。

2019年11月,学校新派驻铁王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陈同法、队长于文祥、队员朱向明入户走访时,王少峰谈到孩子上学的事情,“大女儿在镇上住校读初中,老二读四年级,小的明年要上幼儿园。家里的困难你们也看见了,大女儿怕只能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自己养活自己算了。”王少峰担心供3个孩子上学负担太重,便起了让大女儿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的心思。

驻村工作队员看出了王少峰的顾虑,于是他们多次走访,反复跟他讲解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和政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持措施。细致耐心的开导,让王少峰彻底放下了思想包袱,对孩子的未来有了新的憧憬,“一定要让孩子好好读书,让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王少峰家后院养的乌鸡。西北政法大学供图

小小养鸡场 生活新希望

根据王少峰家耕地少、缺劳力、无固定收入的实际情况,2019年底,学校驻村工作队为王少峰家制定了发展家庭乌鸡养殖的稳定脱贫方案。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购买乌鸡增加了很多困难,王少峰在多次寻找乌鸡货源失败后开始打退堂鼓,他给驻村工作队说,想改养市场上能买到的白羽鸡。

“养殖乌鸡目标不能变,而且要采购刚开始产蛋的乌鸡,买回来后很快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买鸡的费用不用担心,学校全包了。”驻村工作队得知王少峰的想法后,与王少峰仔细分析市场行情,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

为让王少峰安心,村上和驻村干部齐动员,不断扩大信息搜索范围,最终打听到在50公里外的蓝田县三里镇有乌鸡卖。此时王少峰在西安打工,由于工地疫情防控,无法去蓝田县考察购买乌鸡。驻村工作队几位同志毫不犹豫前去现场查看了乌鸡生长情况,问清乌鸡喂养、防疫等管理细节,预付了订金,签好合同,回到铁王村时天已大黑。

逮鸡的日子,王少峰要自己开摩托去。驻村工作队考虑到逮鸡运鸡时间须在夜晚,从铁王村到蓝田县三里镇都是山路,路陡沟深,开摩托走这么远夜路太危险,便说道:“我们开车,咱们一块儿去。”

乌鸡买回来了,学校党政办公室的党员们给王少峰家捐资1000元购买鸡饲料;后勤保障部门的同志说,卖不了的鸡蛋和更新换代的鸡,都送到我们那里来,王少峰的妻子高兴地说不出话来。

问及今后的打算,王少峰信心十足,“政府和你们这么帮我,我要争气。准备把养鸡规模扩大一些,日子定会越来越好。这里是为以后预留的小车停车位,现在还实现不了,相信以后一定会实现。”王少峰指着家门前一块空地说。

在政府和西北政法大学的帮助下,王少峰一家实现了从2014年全家总收入1.2万元,到2019年实现脱贫,再到今年总收入将达到6万元,如今,他们正用更加饱满激情的态度,在致富蓝图上勾画未来的幸福生活。(张佼)

相关新闻

  • 商学院(管理学院)举办退休教师荣休仪式暨青年教师座谈会

    时值第41个教师节,商学院(管理学院)于9月9日举行2025年度退休教师荣休仪式暨青年教师座谈会。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各系部主任、党支部书记以及青年教师代表参会,向光荣退休的戴金续、王爱霞、李红兵三位教师致以诚挚的感谢与温馨的祝福。 座谈会上,三位退休教师深情回顾了数十载教育生涯,分享了他们投身教育事业的初心与坚守,以及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持续守正创新的实践与体会。他们的感人事迹,充分体现了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忠诚与实践,赢得了现场阵阵热烈掌声,与会人员衷心感谢他们为学院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多位青年教师分享了退休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给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纷纷表示将以三位教师为榜样,传承严谨治学的态度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把对教育的热爱转化为扎实行动,为学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院长李晓宁在主持座谈会时表示,三位荣休教师数十年来始终坚守教学一线,以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师德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学院树立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楷模。她鼓励青年教师以他们为榜样,永葆育人热忱,弘扬敬业精神,持续提升专业能力,继承和发扬优良教风,努力在新征程中交出优异答卷。 仪式最后,学院党委书记赵参为三位退休教师颁发了荣休奖杯,青年教师代表敬献鲜花。学院将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传帮带”机制,做好教师服务保障,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事业发展平台。 (供稿:商学院(管理学院)撰稿:刘政 审核:赵参)

    2025-09-10
  • 【西部法治报】一场跨越三地的法律对话——2025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走进西北政法大学

    7月16日,港澳青年学子参观西北政法大学校史馆,聆听西北政法大学发展史。袁大维 摄 本报记者姜争民通讯员杨勃陈梦琦 ​7月14日,2025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在京举行开幕式。本次交流周活动由中国法学会主办,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澳门特区政府法务局、西安市法学会承办,来自香港、澳门的法学院系学生和青年律师,在北京和西安两地参加法律相关活动。 7月16日,古城西安烈日炎炎,近百名港澳与内地学界大咖、青年学子齐聚西北政法大学,在校长范九利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与阵阵掌声中,开启了2025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的西安之旅。 在西北政法大学校史馆与博物馆,港澳学子们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中,触摸着西北政法大学80余年的办学脉络,从红色法治基因到现代法学教育成果,深厚的历史底蕴让不少人发出感慨。“踏入校园就被这份厚重打动,校史里藏着中国法治发展的缩影。”香港大学学生张俊乐说。 在西北政法大学诚意楼,五间配备先进设备的智慧教室,成为此次交流的重点场域。大家围绕涉外法治、检察协作、宪法学体系、法学教育对比、人才培养五大议题,展开了一场场高密度的思想对话。每个小组由1名专业教师引导15名学生,从议题背景解析到观点自由交流,学术氛围浓烈而鲜活。 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议题组,国际法学院讲师、中国低空经济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刘静深入剖析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并分享了西北政法大学与港澳高校在此领域的经验与创新。 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副院长谭堃聚焦“检察公益诉讼的区际协作”,从实践难题到解决方案,为三地法律合作提供了新思路。“第一次来西北政法大学,就被这里的专业打动。”澳门科技大学学生朱慧欣坦言,此前对“检察公益诉讼区际协作”知之甚少,经老师结合案例的通俗讲解,不仅厘清了概念,更对西北政法大学的教学实力印象深刻。她笑着补充:“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西安,历史底蕴太迷人,让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千年古都西安的印象。”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院长井凯笛在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分享中,强调了本土法学理论的重要性。其研究成果让张俊乐深受启发:“老师对宪法体系的解读,帮我打通了很多之前模糊的认知,原来法理背后藏着这么深的文化逻辑。”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发展路径对比”议题前,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贺小丽用翔实的数据与案例,解析了内地与港澳在法学教育模式、职业资格体系上的异同。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洪籽晴听得格外专注:“老师用半小时拆解两地教育差异,从课程设置到职业选择,全是我们关心的细节。同学间的讨论更有意思,不同视角碰撞出好多新想法。”她坦言,一个小时的交流太短,真想再多听一会儿。 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陈凌云则围绕“民法典时代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分析了新时代对法律从业者的能力要求。澳门大学法学院学生梁梦婷在听完分享后,对“五院四系”中的西北政法大学的底蕴有了更深体会:“老师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澳门的法学教育侧重点很不一样,这种对比让我看清了自己的短板。” 经过一天的深入研讨,每个小组均形成3项核心共识,由港澳与内地学生代表共同汇报。从“加强区际法律人才联合培养”到“建立公益诉讼协作机制”,从“深化法学教育数据共享”到“推动‘一带一路’法治合作”,这些共识既立足学术前沿,又紧扣现实需求。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学生王怡辰坦言:“这次交流周通过与港澳同胞的深入交流,不仅深化了对法治融合发展的认知,提升了专业素养,更深刻感受到青年法律人的深厚情谊。” “交流周虽短,却让我们看到了三地法律体系的共通与互补。”参与总结的香港学生代表潘婧说。 7月16日至18日,港澳青年学子还走访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仲裁委、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等地,领略了西安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 【西部法治报】一场跨越三地的法律对话——2025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走进西北政法大学https://esb.xbfzb.com/h5/html5/2025-07/19/content_20399_2419520.htm

    2025-07-20
  • 2025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代表团访问我校

    盛夏古都,法意盎然。7月16日上午,2025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代表团一行来访我校长安校区,欢迎仪式于图书馆一层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副主任潘新艳、台港澳处处长文磊,中央港澳办八局尹晓凯,香港中联办法律部王意顺,澳门法务局法律推广及公共关系厅厅长陈志扬,西安市法学会秘书长常淳出席欢迎仪式,校长范九利致欢迎辞。代表团成员主要包括港澳法务官员、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高校法律学生代表,以及内地高校志愿者等。副校长孙昊亮主持欢迎仪式。 范九利表示,学校高度重视与港澳地区的交流合作,已与港澳多所高校建立友好关系,在人才培养、学术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三地青年法律人互学互鉴、同心同行,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保障“一国两制”方针行稳致远,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期待与港澳法律界同仁和青年学子进一步深化跨地域人才联合培养,拓展前沿领域学术协同研究,推动法治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播,为深化法治协作、共育法学人才、建设法治中国注入鲜活动力。 潘新艳与范九利共同向港澳青年学子代表赠送了我校陈玺教授所著的《中华法治文明》 欢迎仪式后,“港澳与内地师生座谈交流会”在智慧教室同步展开。刘静、谭堃、井凯笛、贺小丽、陈凌云五位教师分别就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检察公益诉讼协作、宪法行政法知识体系构建、内地与港澳法律教育比较、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等前沿议题进行案例式教学。港澳与内地学生围绕议题展开交流讨论,分享特区法治实践经验,阐释相关法律制度实践特色,在多元视角交融中深化专业认知,增进对“一国两制”下法治实践的理解与认同。 代表团在校期间参访了校史馆与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遗址陈列馆 由中国法学会主办的“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自2008年启动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七届,是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的重要平台。2025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于7月13日至19日在北京、西安两地举办,在西安期间将参访“一带一路”相关法务机构、知名企业、高等院校,参观历史文化遗迹,并举办专题座谈和闭幕式。 (供稿: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撰稿:王梦琳 审核:陈梦琦)

    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