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校长王健受邀参加中国政法大学校庆系列学术活动并发言

  • 2022年05月20日
  • 党政办公室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1671
阅读

近日,我校副校长王健受邀线上参加中国政法大学7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代表学校对中国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华诞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祝福。在有关研讨会及活动分论坛上,王健副校长分别进行主题发言和总结陈辞。

活动中,王健和与会专家、学者就我国法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发展趋势与变革举措、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等进行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为国家未来法治建设和法学教育变革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4月24日,在新时代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论坛上,王健简单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法院校的发展历程。结合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要加强司法行政部门对法学教育工作的指导,应当尽快制订和实施《加快法学院校改革发展试点计划》。

5月14日,作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法学期刊的创新与发展--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研讨会的受邀专家,王健认为,法学期刊与法学院校紧密联系,期刊作为知识创造与传播的载体,服务于“三大体系”建设。要深入法学学科体系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三大体系”建设。

5月16日,在首届“世界法学家高端论坛”上,王健围绕“数字时代法学教育变革”与到会中外法学家展开研讨。他指出,我国的法学院校应在学科建制、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积极尝试,在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法律之间进行交叉融合。

5月17日,王健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上做总结发言,他认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应做到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国法,坚持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法学教育全局,同时总结和借鉴我国近代化以来培养国际化法律人才的有益经验。

(供稿:党政办公室)

相关新闻

  • 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专题讲座

    3月14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首席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聚焦新时代交叉学科发展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题讲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河主持讲座,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各系、教研室负责人,骨干教师、翻译硕士研究生参加讲座。 张法连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剖析了“交叉学科”作为我国新增学科门类,为推动教学研究从单一学科模式向交叉学科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也为法律外语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提供了发展契机。他表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是新时代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依托法学与语言学学科的深度融合,应着力培养具备法律外语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在国际法律事务中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缺口巨大,而法律英语作为法学与语言学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典范,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抓手。 本次讲座对于我校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理念,提升我校法律外语教科研水平与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今后将持续加强国家级一流专业内涵建设,助力我校复合型创新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供稿:外国语学院 撰稿:陈叶 审核:杨华)

    2025-03-20
  • 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专题讲座

    3月17日上午,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法连教授受邀来我校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专题讲座,我校外国语学院科研骨干、青年教师参加讲座。法律语言研究所所长何静秋教授主持。 张法连从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意义讲起,深入阐述课题申报相关内容。他表示,课题申报是教师学术发展规划中的关键部分,选题为课题申报成功的核心要素,应兼具创新性,紧密契合国家重大需求,甄别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名称。课题申报书应从研究问题、研究现状、研究重点难点、论证逻辑等多个角度出发,予以详尽解读,并着重强调课题论证细节之处的诸多要点,涵盖语言文字的学术规范性、论证导图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参考文献的权威性与时效性等方面。 本次讲座内容充实,氛围浓厚,且兼具高度的针对性、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参会教师收获颇丰,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认识与理解。 (供稿:外国语学院 撰稿:孟超 审核:窦坤)

    2025-03-19
  • 校长范九利一行参加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基地建设推进大会

    3月15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司法局和北京市朝阳区联合主办的涉外法治基地建设推进大会在京举行。我校校长范九利、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超汉教授受邀参会。 范九利介绍了近年来学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他强调,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需要重点解决协同单位参与人才培养驱动力不足的问题。应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合作交流渠道,鼓励高校与国际组织、涉外法律服务机构等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通过搭建多元化实习与实践平台,提升法学人才解决涉外法律事务的能力。要设立专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经费,重点用于高端涉外法治人才的引育、重点课题研究、国际法学术交流等方面,助力高校培养既具备扎实法律专业素养,又精通国际规则的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 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与经验分享”专题研讨环节中,张超汉围绕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的优化路径、实务导师选聘、实训与就业等问题作发言。 范九利一行赴香港仲裁中心北京代表处进行调研,就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建立、实践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具体内容进行了充分交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司法部等单位及全国51家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单位负责人、立格联盟高校负责人出席会议。 (供稿:涉外法治研究中心 撰稿:张超汉 审核:高翔)

    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