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思政魅力”带来的触动和惊喜

  • 2019年04月23日
  • 陕西日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986
阅读

新时代如何上好思政课?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对于如何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我省不断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改革,以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主题活动为引擎,打好组合拳,建立了教育工委、校、院(系)三级领导听思政课制度,全覆盖开展了大听课活动。我省不断推出思政课改革创新成果,“思政魅力”为“拔节孕穗期”的同学们带来了触动和惊喜。

1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4月12日至13日,在第四个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之际,秦岭深处的原067基地热闹了起来。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青年师生代表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六院)的青年职工代表来到这里,开展了航天科普、航天精神溯源系列活动。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陕西凤县的秦岭山中,有一条17公里长的偏僻山沟。这个后来被称为“红光沟”的地方,就是067基地。在这里,老一代航天人谱写了中国航天动力事业发展史上感天动地的西迁精神。

在原067基地11所旧址一处废弃的简易厕所旁,航天六院11所的退休专家傅永贵,为师生们讲述了“厕所里造出发动机”的故事,深深震撼了青年师生。

“在这里,我找到了航天人的本心,我知道了自己的根在哪。老一辈航天人扎根深山20多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这种情怀就是我们青年学子的榜样。”刘双喜同学说。

“培养大学生航天精神,传承航天人的优良传统,就要让同学们铭记我们航天发展的历史,了解老一代航天人扎根西部、无私奉献、为大家舍小家的爱国情怀。”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晓说,学校计划用一年的时间,组织青年师生奔赴国内多个航天“三线”建设旧址,用老一代航天人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使思政教育真正触动学生心灵。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苟昭赟老师表示:“思政课要成为‘有温度’的‘金课’。我们只有坚持守正的精神扬升和朴素的情怀下沉二者的内在统一,为学生提供‘精神花园’和‘精神家园’的价值引领,才能具有打动人心、触动灵魂的‘穿透力’。”

2 思政小课堂结合社会大课堂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3月25日,在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天祥老师的课堂上,他正带领同学研读毛泽东的经典著作《矛盾论》。

自从在本科生中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以来,同学们阅读马列经典的热情大大提高。经济法学院2017级蒋丰荷同学在课后主动购买了《资本论》等书,尽管在研读过程中颇有些吃力,但是她希望自己能够通过阅读和学习,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思政课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是涉及灵魂和价值认同的教育。学校将思政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使思政课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

西安工业大学利用陕西丰厚的红色资源,强化思政课的实践性,探索了推进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有效途径。学校依托渭河流域红色资源研究中心、党建研究中心、渭华起义纪念馆等,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平台建设,将区域红色资源引进课堂,将学生引入社会。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组建的多支学生社会实践队伍获得佳绩,其中《强“志”扶“技”助脱贫 追赶超越富陕西——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扶贫调查纪实》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评为“2017年陕西高校大学生暑期脱贫攻坚专项活动‘一带一路’沿线实践优秀调研报告”。

旬阳县小河初级中学以“日行一善争做美德学生”为载体,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传扬美德。学生乐于接受,教育效果明显。

“日行一善”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让“善言、善行”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学校通过在校园、在家庭、在社会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起到了“一个学校教育一批学生,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大效应,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 从“点名课”成为“网红课”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思政课?如何让思政课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如何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上有所收获?

满怀深情的诗朗诵《长征组歌》、舞台剧《金色的鱼钩》……所有节目都由上课的同学自编自导自演。除了欢乐与感动,这节“红色课堂”也将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同学入脑入心。这是不久前记者在陕西科技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上看到的一幕。

任课教师、陕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获得者曹波俏说:“这门课程内容涵盖了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想深刻理解这些内容,需要同学们身体力行去感受。”

学生们表示:“这样的思政课,能让人产生历史的现场感,我们都喜欢上。”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质量,西安邮电大学积极推进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专题+实践+创新”的崭新教学模式,以“新配方”激活思政课堂。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求知热情被充分激发,抬头率、到课率明显上升。同学们感慨地说:“以前都是读书了解马克思主义,现在参与编排思政情景剧,亲身体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感受到真理的滋味了。”

思政课改革,激发了教师课堂教学创新的“火花”。

西安培华学院思政部有一个微信公众号“艺术化的思政课”。“将思政课的内容与学生自身专业特长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入脑入心,核心主旨就是要让思政课活起来。”西安培华学院思政部主任、陕西省高校教学名师史晓眉说。

进入这个公众号,记者看到学校人文与国际学院以译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宗旨,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活动和讲话翻译成日语、英语;传媒学院等几个学院推出了“我爱·你主播”栏目,组织学生以时事新闻和热点事件为主题进行拍摄报道,引导学生把握舆论舆情的正确方向。

“这个年龄的学生更喜欢能引发思考的课堂。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使他们爱听课,这样他们就会去思考课堂内容,在鲜活的事例中让理论入脑入心。”史晓眉说。

相关新闻

  • 【中国日报网】西北政法大学:“行走的思政课”点亮开学第一课

    9月12日,西北政法大学“开学第一课”暨延安革命纪念馆“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在长安校区举行,500多名师生现场感受精神洗礼。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军政在活动致辞中指出,此次“行走的思政课”是学校以延安精神为引领、推进铸魂育人工作的具体实践,对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全体师生要深刻把握延安精神的核心要义,自觉继承和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真正将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宣讲活动中,讲解员白婷、张持等分别以《“诗言志”—小炕桌上书写的千古绝唱》《为人民服务》等为题,通过质朴的语言、珍贵的历史影像和感人的事例,讲述延安岁月与延安精神,引起在场师生强烈共鸣,报告厅内掌声不断。 作为一所具有深厚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的高校,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近年来,学校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与延安市及相关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排演红色法治舞台剧,开展“寻根之旅”等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突破传统课堂边界,以更直观、更生动的形式将厚重的革命历史与深邃的思想内涵呈现给师生,有效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实效性,为学校新学期思政教育工作拉开崭新序幕。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王亮认为:“这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更是革命精神的传承;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思政教育创新的实践。” 【中国日报网】西北政法大学:“行走的思政课”点亮开学第一课https://shx.chinadaily.com.cn/a/202509/15/WS68c79f01a310f072577486a0.html

    2025-09-15
  • 【中国日报网】以心相迎 涵育英才——西北政法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温暖到“家”

    金秋初至,兰桂飘香。9月4日,3555名本科新生满怀梦想与憧憬投入西北政法大学的怀抱,翻开人生崭新篇章。 上午7:30,迎新工作正式启动,校园处处洋溢着热烈氛围,迎接新同学的到来。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等校领导走进迎新现场,详细了解新生报到人数、住宿安排、迎新特色服务等情况,与新生及家长交流时,校领导关切询问新生专业方向、专业认知与研究兴趣,鼓励大家尽快融入校园,勤奋学习。赵万东表示,学校将全力打造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助力同学们成长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新时代接班人,让家长放心,祝新生学业顺利。 智慧迎新提效率 志愿暖行显温情 为让新生入学更顺畅,学校依托“智慧迎新平台”实现入学手续数字化、一站式办理:新生可提前通过系统完成录取通知书绑定校验、在线缴费、个人信息录入,报到流程、宿舍安排、入读须知均一目了然。 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新疆籍维吾尔族新生耶克亚・亚森江,便是这一便捷服务的亲身体验者。他在采访中提到,自己不仅通过平台高效办完前期手续,还对后续学业有着清晰规划:“学习法律是我高中时就有的梦想,选择国家安全领域相关专业,就是想把对法律的热爱和守护安全的责任结合起来。” 与此同时,学校同步开通线上“绿色通道”,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迎新现场,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们早早值守在校门、教学楼、宿舍楼等主要通道,主动为新生提供路线指引、手续协助、行李搬运等贴心服务,忙碌的身影成为校园里一道充满活力的亮丽风景线。2024级经济学院学生江尚谕便是这支志愿队伍中的一员,以学长的热忱为新生传递校园温暖。 迎新期间,新生入学场景深深触动她:“看着他们拖行李箱进校园和家长在签名墙拍照,就想起去年的自己——既紧张又兴奋。作为学姐,我想多帮他们,让他们早点把学校当成家。” 学院特色传心意 家校同心寄期望 各学院迎新接待点运转井然,学院领导现场协调,辅导员与志愿者协同配合,以耐心、细致、周到、贴心的服务赢得新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迎新期间,还发生了一段温暖的小插曲:刑事法学院的赵文霞同学捡到一条金项链,并及时归还给失主李女士。李女士及其家人深受感动,专程将印有“牵线搭桥助寻物、热心善举暖人心”的锦旗送至学校,对赵文霞同学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表示高度赞誉。 为让新生感受校园温暖,各学院结合学科特色,精心准备迎新惊喜。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设家长休息室,用温馨空间缓解家长等候的疲惫;民商法学院带来专业咨询与法治文化展示,尽显严谨与温度;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雨天为家长递伞,细微处藏着关怀;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定制专属饮品,传递对新生的期待;刑事法学院的抽奖活动趣味十足,玩偶、充电宝、定制礼包满是惊喜;外国语学院准备印着新生姓名与祝福的可乐,搭配《许渊冲译唐宋词一百首》,让语言文化馨香伴新生启航。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的手绘国风扇子,勾勒出艺术与传媒的灵韵;公安学院(公共安全法学院)借特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国际教育学院的校标手提袋、缤纷气球与签名板,拉满迎新氛围;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用照片拼贴成树状展板,为新生留下特别记忆;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也纷纷送上特色新生大礼包。各学院摊位的创意布景板上,“前程似海”“未来坦荡” 等字样,满是对新生的期许。党委学工部的“时光邮局”,帮新生收好写给未来的信,待毕业时交还,让新生初入校园便邂逅人文温情与学科魅力。 面对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新生们充满向往与期待。国际法学院新生畅佳琦初进校园时难掩激动:“能成为西北政法大学的一员,我特别高兴。校园绿化很好,学长学姐热情地帮我办完了报到手续,宿舍环境舒适,宿管老师也特别亲切,方方面面都让我觉得很舒心。”谈及未来,她眼神坚定:“希望未来四年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下,不断提升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新生家长向学校表示感谢,对孩子们的未来充满信心。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郑靖璇的家长表示:“看到校园环境优美,师生们都充满热情,心里感到很踏实,相信孩子能顺利适应;然而,望着她提着行李走进宿舍的背影,又不免感慨孩子真的长大了,未来需要独自面对许多挑战。希望她能迅速融入大学生活,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最终学有所成。” “欢迎大家踏入承载法治梦想的西法大校园!”民商法学院 2025级新生辅导员张智超向新生们送上热烈欢迎,他动情说道:“大学是人生的新篇章,更是锤炼品格、求索真知的新起点。希望大家在这里既能仰望星空,心怀‘厚德明法’的信念;也能脚踏实地,苦练‘格物致知’的本领。愿你们珍惜时光,勤学善思,于课堂中汲取智慧,在实践中砥砺真知,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温度的法律人,为未来的法治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统筹部署保有序 入学教育助成长 为保障迎新工作高效进行,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周密部署。“我们建立了‘点对点服务’机制,从接驳车调度、志愿者分工,到设施检修、24小时服务热线设置,均制定了明确工作流程,竭力为新生及家长提供温馨、便捷、有序的入学‘初’体验。”学校后勤保障处有关人员谈到。 谈及2025年招生与迎新整体安排,西北政法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孙静介绍:“今年我校招生工作成效显著,多省份高分段考生报考热度持续攀升,各批次录取分数与位次稳步上扬,本科生源质量再创新高。在实行新高考改革的29个省份普通类批次录取中,我校录取最低分数线平均超出当地本科批次线150分以上;陕西省今年首次落地新高考,我校在陕录取分数与位次持续攀升,其中历史类文科投档线在省属同类高校中位列第一。” 同时,学校专门设置家长临时休息区与临时供餐点位,让家长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放心将孩子托付给学校。 报到结束后,2025级本科新生将立即投入为期两周的军事训练。学校还将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校史校情讲座、应急演练等一系列入学教育活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实现全面成长,为他们在西法大的逐梦之旅筑牢坚实基础。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佼 叶心雨) 【中国日报网】以心相迎 涵育英才——西北政法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温暖到“家”https://shx.chinadaily.com.cn/a/202509/05/WS68ba3e0ea310f07257746d97.html

    2025-09-05
  • 【陕西日报】姚倩: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强调“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历史文化街区镌刻着城市的过往记忆,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街区众多,目前拥有包括古建筑、历史街巷、遗址在内的历史文化街区68片。这些文化资源都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必须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顺应时代需求,以文化数字化建设为依托,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激发中华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让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是融合了静态历史与鲜活生活的综合动态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使城市能够留住其发展的轨迹,另一方面,要关注居民生活的延续性,让街区焕发新的时代活力。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既要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也要兼顾实际、改善民生;既要保持建筑的独特风貌,也要让街区的发展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文化资源,是历史文化街区资源活化的必要手段。目前,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化包括数字化测绘与建档、数字化展示与宣传、数字化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历史文化街区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要秉持自身文化特色,利用好数字媒介技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要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加强科学引领,实现科学布局。促进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和吸引力,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把我省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打造历史特色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地标,为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以数字化赋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加大投入,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统筹运用数字技术、数字思维和数字工具,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播文化资源。通过使用数字技术、数字媒体和数字存储等手段来保护、管理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创新实践,还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陕西立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一方面着力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转换发展动能,积极打造现代文明的“数字传承体系”,推进历史文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一是要持续完善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资源库,实现从物质载体到文化基因的全要素记录。二是要进一步构建高水平数字化保护与管理团队,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积极培养有地方特色的既懂传统文化又善用现代科技工具的复合型人才。三是要加快建立健全数字化保护的标准规范与政策保障体系,构建跨部门数据共享与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发现—预警—处置”的闭环管理,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化保护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 以数字化赋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数字化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重要趋势。数字技术不仅能够为文物和遗址提供精确的数字化记录,还能通过虚拟重建、智能监控等手段加强遗产的保护和修复。以数字化赋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一是要通过数字化赋能文化资源形态转化。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与高精度建模等数字化手段,对街区内的历史建筑、街道布局、景观小品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把实物形态转化为数字形态,实现文化资源的长期保存。二是要通过数字化创新文化资源呈现方式。发挥数字技术强大的数据采集与运算分析能力,对街区内的文物古迹进行高精度复原,实现对街区文化历史形态的重现。三是要通过数字化丰富文化资源的展示方式。通过打造数字场景,利用“无人机+VR”的可穿戴设备等手段,让游客在交互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文化资源从静态保存到活态传承的转变。 以数字化赋能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这就要求我们系统梳理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将文化资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将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为传承历史文脉和讲述人文精神的文化空间。一方面要突破传统观展模式,利用数字技术打造“虚实共生”的沉浸式新型文化体验场景,推动技术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培育数字文化新形态,创新数字文化产品供给,支持数字藏品、元宇宙剧场等创新形态与街区历史文化融合发展。 要树立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理念,以“文物+”“数字+”思维主动融合现代消费、旅游观光、文化创意等产业,开发沉浸式数字消费产品、文旅IP及文创产品,鼓励用原创IP讲好陕西故事,实现文化资源的不断增值和可持续发展。支持街区引入数字文娱、影视创作、演艺直播等新业态,推动文化街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增强文化资源活力与创新能力。 要促进文化资源与产业融合发展,从“浅融合”不断向“深融合”迈进。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局限于文化本身,还应与街区内的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商业、创意产业等相结合,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魅力与地域特色的商业街区、旅游目的地或创意产业园区。实施“文化+”战略,充分发挥数字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培育特色数字文化产业群。在此过程中,既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又要强化顶层设计,确保文化数字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日报】姚倩: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508/11/content_915876.html

    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