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舒洪水教授荣获陕西省“2024年度法治人物”称号

  • 2025年07月04日
  • 党委宣传部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NaN
阅读

7月3日,由省委依法治省办举办的陕西省“2024年度法治人物”暨“2024年度法治事件”发布仪式在西安举行。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刘强出席仪式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我校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院长舒洪水教授荣获陕西省“2024年度法治人物”称号。校党委副书记张军政参加发布仪式。

舒洪水从教20余年来,始终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对党忠诚,永葆初心使命;聚焦科研,治学严谨精臻;心系边疆,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充分发挥以文辅政、以智资政作用。坚持不懈推动刑法学、反恐法治、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在反恐制度健全、国家安全事务建言献策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优秀证书、中国法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学校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弘扬法治精神,彰显法治力量,尊崇法治、践行法治,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法治陕西建设贡献更多西法大力量。

(供稿:党委宣传部 撰稿;吴亢 审核:燕福民)

相关新闻

  • 我校召开巡视整改“回头看”专项工作会议

    7月9日,我校巡视整改“回头看”专项工作会议在长安校区召开。校党委书记赵万东出席会议,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开展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回头看”专项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巡视整改常态化、长效化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进一步巩固我校巡视巡察整改成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巡视工作新阶段新要求,我校自觉开展巡视整改“回头看”,全面梳理整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强化问题分析研判,注重总结提炼整改新进展新成效,确保每一项整改任务经得起历史、实践以及师生的检验,切实将巡视整改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赵万东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抓好整改“回头看”的思想和行动自觉。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深化整改强党性、改作风,解决突出问题,将整改作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新起点。要扛牢责任,坚持问题导向,确保“回头看”工作落实落细,要在强化责任、完善措施、监督问责等方面下功夫,切实将“回头看”整改工作融入学校日常和全局工作,同时注重整改全过程纪实资料的支撑。要突出成果转化,以整改“回头看”的韧劲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把抓好整改“回头看”同加强学校党的政治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推进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要完善机制,加强信息报送,以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和整改新成效,为学校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就巡视整改“回头看”工作实施方案进行深入交流并提出意见建议,党委巡察工作办公室主任汇报了上轮巡视反馈有关问题整改情况和巡视整改“回头看”工作实施方案制定情况。 (供稿:巡察办 撰稿:席捷 审核:高翔)

    2025-07-09
  • 【中国社会科学网】舒洪水:以《国家安全法》统领推动国家安全法治建设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这对国家安全立法提出了新要求。2015年7月颁布实施的《国家安全法》是建立在我国70年国家安全工作的经验总结以及借鉴国外国家安全立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安全、指导国家安全工作而出台的一部综合性、系统性的国家安全法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我国国家安全立法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始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立法体系,形成了以《国家安全法》统领推动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的立法模式,初步形成了“宪法+国家安全法+国家安全具体领域专门性立法+散布于各部门法或单行法中有关国家安全的规定”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 以《国家安全法》统领推动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监督、保障、宣传、教育等多个要素,涉及国家安全法律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以《国家安全法》统领推动国家安全法治建设,通过确立统一的法律原则和价值导向,为特定法律领域提供基础性的规范框架;借助严密的逻辑结构和科学的编排体例,消除规范冲突与立法空白;依托规范表述的精确化和系统化,提升法律适用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适应国家安全复杂形势的必要考虑。立法是国家的重要权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手段,更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利器。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以《国家安全法》统领推动国家安全法治建设,促进国家安全立法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立法机关通过“基本法+专门法”的协同立法模式,既制定了《反间谍法》《国家情报法》等传统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又前瞻性地出台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生物安全法》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立法,还完善了《国防交通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配套保障性法律法规内容,这一系列立法成果不仅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国家安全法律框架,还提升了各领域法律规范之间的系统集成度。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要完善宪法相关规定直接实施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宪法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以《国家安全法》承接宪法,统领推动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把国家安全工作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筑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法治屏障。 西北政法大学坚持以《国家安全法》统领,推动国家安全法治建设 强化实体学院,支持国家安全法治建设。2016年1月16日,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宣告成立。2019年6月15日,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加挂国家安全学院牌子,学院名称为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国家安全学院)。2022年5月20日,学院名称变更为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获得博士学位教师37人,主持了100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法学会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并积极推动学术交流。 贯通硕博体系,培养国家安全法治人才。西北政法大学贯通国家安全法治“本—硕—博”人才培养层次,学院已培养本科毕业生900余名,硕士毕业生600余名,目前在读本科生377人,硕士研究生136人。自2013年学校开始招收服务国家特殊战略需求项目博士以来,学院已经招收国家安全学与非传统安全研究方向(2013年至2020年方向名称为“西北地区反恐怖主义法律方向”,2021年更名为“国家安全学与非传统安全研究方向”)54人,其中毕业29人。在政法委员会、公安、国家安全、司法等单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扎实理论研究,服务国家安全法治决策。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相关研究,共发表文章400余篇,其中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6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期刊)40余篇。2016年以来,向国家有关部委、中央有关媒体等中央级单位报送研究报告和舆情信息3000余篇,其中数百篇研究报告或舆情信息受到中央和省部级领导批示,1000余篇被省部级以上单位采用。西北政法大学组织专家编纂《中国国家安全法教程》《中国反恐怖主义法教程》《国际恐怖主义犯罪问题研究》《反恐怖与去极端化前沿问题探究》等一系列国家安全、反恐专业教材,在全国国家安全法治、反恐怖法治教育教学中走在前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院长、二级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网】舒洪水:https://www.cssn.cn/gjaqx/202506/t20250630_5883886.shtml以《国家安全法》统领推动国家安全法治建设 

    2025-07-09
  • 我校与普陀区人民法院签署合作协议

    7月7日下午,我校与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合作共建协议签约仪式在长安校区图书馆一楼会议室举行。副校长孙昊亮,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力及双方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仪式,仪式由研究生院副院长赵彩如主持。 孙昊亮对刘力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历史与特色。他强调,此次合作源于双方对“法治中国建设使命”的深刻共识。普陀区人民法院作为上海司法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智慧法院建设、诉源治理、区域法治保障等方面成果斐然,其创新经验为法学教育与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他提出三点合作方向:一是共建理论实践融合平台,联合开展审判理论研究、疑难案件研讨和司法改革课题攻关;二是共建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创新“双导师制” 培养模式,推动法官进课堂、案例进教材、实务进课程;三是共建长效协作创新平台,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在人才培养、干部培训、课题研究等领域深化合作。 刘力对我校的办学成就表示赞赏,并介绍了普陀区人民法院在司法改革、智慧法院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成果。他表示,期待以此次签约为契机,与学校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司法实践与学术研究的双向赋能。 在双方领导和嘉宾的见证下,孙昊亮与刘力分别代表学校和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 签约仪式后,双方围绕合作细节展开座谈交流,就理论研究合作、学生实习实训、法官授课等具体事宜深入交换意见,为后续合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我校与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的合作迈入新阶段。双方将携手打造“司法实践赋能教学、学术研究反哺实务” 的创新典范,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贡献力量。 (撰稿:研究生院撰稿:马越昊审核:赵彩如)

    202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