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10月28日,西北政法大学纪委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举措。学校全体纪检监察干部、巡察干部参加会议,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刘志彬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即将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学校纪委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不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的实际成效。 会议强调,学校纪检监察机构和纪检监察干部要深刻认识全会重大意义,深刻领会把握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重要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坚定不移忠诚履职尽责,持之以恒净化校园政治生态。要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巩固拓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坚定不移将作风建设引向深入,不断激发干事创业新动力。要坚持聚焦“十五五”规划战略部署,找准找实服务保障的切入点着力点,确保以有力监督推动全会部署的各项任务要求在学校落地落实。(西北政法大学纪委) 【秦风网】西北政法大学: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https://www.qinfeng.gov.cn/info/2201/239685.htm
2025-11-04【原点新闻】弘扬敬老爱老传统美德 传递社区温暖与关爱:https://yuandian.xiancity.cn/application/fcinformation/mobile/#/ArticleDetail/600644/undefined?t=1761786695253
2025-10-3010月27日,“青春之名 生态新篇”2025年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宣讲示范活动在西北政法大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指导,陕西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办,西北政法大学协办,西北政法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西北政法大学数字社会治理研究院、凤凰网陕西频道承办,旨在将生态文明理念深植青年心田,为建设美丽陕西汇聚青春力量。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忠涛、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朝琦出席活动。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朝琦致辞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忠涛为高校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团学生代表授旗 活动现场为高校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团学生代表授旗,激励青年学子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实践。青年是生态行动主力军,在随后进行的主题宣讲中,陕西省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团成员、西北政法大学专家李亚菲以“新环保法实施十年”为主题,系统梳理新环保法修订亮点,并通过剖析典型案例、阐释司法实践的方式,生动传递法律条文背后的生态价值观与法治精神,为青年学子呈现了一堂兼具专业深度与现实关怀的生态法治课。 场外展区则化身为一堂生动的生态实践课。巧妙融合“秦岭保护”“黄河治理”等陕西特色元素,吸引了众多师生踊跃参与。通过“我为生态文明护航”拍照框、“低碳生活挑战”任务卡等互动形式,将宏大的生态叙事转化为可感可及的青春行动,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欢声笑语中生根发芽。 本次活动是陕西省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的一次创新实践。这场活动成功激发了青年学子从“知”到“行”的转变,激励他们争做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与守护者,为绘就美丽陕西新画卷注入了蓬勃而持久的青春动能。 【法治网】“青春之名 生态新篇”2025年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宣讲示范活动举行:http://www.legaldaily.com.cn/fxjy/content/2025-10/28/content_9278497.html
2025-10-30
马朱炎,男,生于1926年,陕西蒲城人,中共党员,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学科奠基人之一,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点创建人。 马朱炎先生1949—1953年在延安大学韩城分校和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和工作,任副班主任和校总支委员,1953年7月至1954年7月在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任教研室教师,1954年9月至1956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学习,1956年至1958年任教于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宪法、国家与法的理论教研室,任教研室秘书,1958年至1972年任西北政法学院国家与法的理论教研室和哲学教研室讲师,教研室副主任,1972年至1978年在西安外国语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和英语系任讲师和教研室副主任,1979年任西北政法学院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副教授和教研室主任,1988年晋升教授职称,1992年离休。 马朱炎先生1984年担任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与其他导师合作培养了刘作翔、葛洪义、贺小荣、陈金钊、尹伊君、德全英等优秀的法学理论和实务人才。马朱炎教授曾兼任中国法制史学会副秘书长、全国法理学会干事,陕西省法学会常务理事等。 马朱炎教授研究法理学和马克思主义法学,代表作包括《法学基础理论》(主编,1984年,函授教材)、《法的基本理论》(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述要》(1992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在《法律科学》等期刊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 【法治日报-法治号】西北法理人物之——马朱炎:革命洗礼出的法理学家 https://fzhapp.fzrb.cn/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763133&shareSign=c35aa31f1b0f37c84da68c4bebc0b800×tamp=1761565696234&tencentShare=1
2025-10-28
2025-10-27
从黄土高原上“双膝为桌”的求学少年,到培育大批法治人才的“功勋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百岁学者马朱炎,用70余载教坛坚守,书写了与中国法学教育同频共振的世纪篇章。作为学校法学理论学科奠基人之一,他的生命轨迹,深深嵌入了西北政法大学的发展年轮,更成为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一道温暖的光。 时间回溯至1949年1月,23岁的马朱炎怀揣“追求真理、渴望光明”的理想,在中共地下党指引下,避开封锁线,徒步三天三夜奔向延安大学韩城分校。彼时的学习条件极为艰苦,打麦场是操场,空地作课堂,膝盖垫书当“课桌”,树枝在地上作 “板书”。可在马朱炎心中,“延大的日子苦,但心里亮堂”,这段岁月不仅是他“终身受益的一课”,更让“为人民服务” 的红色基因融入他的教育血脉,磨砺出“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也是从那时起,他立下志向:要让更多人懂法、守法,让法治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同年6月,走出延大校门的马朱炎,转身站上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讲台,完成了从“求知者”到“育人者”的蜕变。此后数十年,他的命运与西北法学教育紧密相连,尤其在1979年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恢复招生的“破冰”时刻,面对“无教材、无师资、无体系”的困境,时任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负责人的马朱炎,主动扛起了重建学科的重担。白天,他带领年轻教师跑图书馆、查资料,一点点梳理学科框架;夜晚,他在台灯下伏案撰写讲义,常常忙到后半夜。 这份坚守终见成效。马朱炎主持重建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编著《法学基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述要》等多部教材与讲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1984年,西北政法学院获批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点,成为全国较早培养法理学高层次人才的院校之一。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学校学科建设实现从“积蓄力量”到“获得认可”再到“自主赋能”的跨越,更让扎根西部的法学学术生力军开始集结。 作为学校首批硕士生导师,马朱炎始终坚持法学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紧扣法治实践。他常对学生说 “做学问不能‘照着讲’,而要‘接着讲’”,鼓励大家突破既定理论框架,从中国法治实践中提炼新观点、新概括。多年过去,他对学生的记忆依旧清晰——课堂上的趣事、学生为买书省钱挨饿的细节、弟子毕业后的去向,都能一一细数。在他的悉心培养下,贺小荣、刘作翔、葛洪义等一批法学人才脱颖而出,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着 “西北力量”。如今,西北政法大学已走出6名“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百位法学家”、3名“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24名“全国模范法官”,这份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马朱炎等老一辈教育者的深耕。 2018年,西北政法大学喜迎本科教育60周年,马朱炎与其他六位教授一同获得“功勋教授”荣誉证书,这是对他学术贡献与育人付出的最高肯定。如今已百岁高龄的他,书架上仍整齐摆放着当年编纂的教材、批改过的学生论文,以及弟子们寄来的新著作。他还坚持每日两小时阅读,无论是时政要闻还是学术理论,数十年如一日的阅读习惯早已融入骨血。 栀子花年复一年开满西法大校园,马朱炎的身影与教诲,早已刻入这所学校的年轮。他书桌前那盏常亮的灯,不仅是一位百岁学者的坚守,更成为无数教育者信仰的缩影——以生命之火,点亮法治中国建设的璀璨星河。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佼) 【中国日报网】西法大百岁教授马朱炎:70载教坛耕耘 点亮法治中国星途 https://shx.chinadaily.com.cn/a/202510/24/WS68fb1794a310c4deea5edfec.html
2025-10-27
从黄土高原上“双膝为桌”的求学少年,到培育出大批法治人才的“功勋教授”,一位百岁学者的世纪守望,见证了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的发展之路。他,就是学校法学理论学科奠基人之一——马朱炎教授。他以坚定的理想与不懈的坚守,将自己的生命轨迹深深嵌入西法大的发展年轮,用70余载教坛坚守,书写了一段与中国法学教育同频共振的世纪篇章。 2025年10月19日,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的人权报告厅里暖意融融。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马朱炎教授百岁寿辰庆典正式拉开帷幕。学校特别制作专题片《百岁学者马朱炎的世纪守望》,以影像方式深情回顾马老师不平凡的学术人生。随着一张张珍贵老照片的缓缓呈现,在场嘉宾共同走进了一段厚重而温暖的时代记忆。 黄土坡上播下法治信仰的种子 时间回溯到1949年1月,寒风裹着黄土掠过陕西蒲城的田野。23岁的马朱炎怀揣着“追求真理、渴望光明”的理想,在中共地下党的指引下,悄悄避开封锁线,徒步三天三夜奔向延安大学韩城分校。彼时的课堂,没有窗明几净的教室——打麦场当操场,空地作课堂,膝盖垫着书本就是“课桌”,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便是“板书”。 “延大的日子苦,但心里亮堂!”晚年回忆起这段岁月,马朱炎总说那是“终身受益的一课”。他不仅将“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教育事业,转化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法学教育方法论,更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那时候就想着,将来要做些实在事,让更多人懂法、守法,让法治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发芽。” 在“百废待兴”中搭起法学教育骨架 1949年6月,刚走出延大校门的马朱炎,转身站上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讲台,完成了从“求知者”到“育人者”的转变。此后数十年,他的命运始终与西北法学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 1954年,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法治人才尤为短缺。马朱炎怀揣着一腔赤诚,前往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深造,系统接受法学教育。“当时七位同志同赴北京,都抱着填补新中国法学空白的决心。”他轻抚着当年的合影说道。照片里,28岁的他眼神坚毅如炬。 1979年,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恢复招生,法学教育迎来“破冰”时刻,却也面临“无教材、无师资、无体系”的困境。时任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负责人的马朱炎,主动扛起重建学科的重担。白天,他带着年轻教师跑图书馆、查资料,在堆满旧书的办公室里梳理学科框架;夜晚,台灯下的他一笔一画撰写讲义,常常忙到后半夜。 马朱炎不负众望,主持重建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编著了《法学基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述要》等多部教材、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1984年,西北政法学院法学理论学科开始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成为全国较早培养法理学高层次人才的院校之一。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与马朱炎及所有老教师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标志着学校的学科建设实现了从“积蓄力量”到“自主赋能”的历史性跨越,为西北政法大学实现可持续的“学术造血”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此,一支扎根西部的学术生力军开始集结,学术薪火自此燎原。 把“法治火种”传给一代代年轻人 作为学校首批硕士生导师,马朱炎认为法学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做学问不能‘照着讲’,而要‘接着讲’。”马朱炎常说,“要鼓励学生突破既定理论框架,从中国法治实践中提炼新观点、新发现,推动法学教育的创新与传承。” 时至今日,他依旧可以清楚地回忆起课堂上发生的趣事,甚至不需反应地叫出许多学生的名字。哪个学生上课时因为不同的观点和自己争论、哪个学生为了省钱买书四天都没有吃饭、哪个学生毕业后又到了哪个单位工作……多年前的件件往事都记在心里。 在马朱炎的悉心培养下,贺小荣、刘作翔、葛洪义、陈金钊、贺海仁、德全英、朱继萍等一批法学理论素养高、法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脱颖而出,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了西北力量。 致敬世纪学术人生 在马朱炎百岁寿辰之际,亲友与弟子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这位世纪老人送上真挚祝福。贺小荣深情回忆在西北政法学院七年的求学经历。“马老师具有开放的学术气度、深厚的理论滋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务实的教育理念。在母校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为我之后数十年的学术研究与司法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作翔感慨万千,他提及马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在学术的道路上不要害怕犯错,这种鼓励让他在后来的研究中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取得了不少创新性成果。 葛洪义谈道,马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他们悉心指导,更在生活中关心着每一位学生,让大家在校园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种关爱也激励着他们在法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徐显明在贺信中动情回忆1984年5月与马朱炎的初识:“清晨五点,天色未明,您已系着白色围裙和老伴为教职工分发鲜牛奶。您的质朴、谦和、真诚,以及对法治理想的执着,令我感动至今。”他由衷赞誉马朱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以毕生心血推动法治信仰传承的高尚情怀,认为“堪称一代师表”。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贾宇深情追忆马老师“法学研究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诲。他写道:“1979年我初入西北政法学院,马老师讲授的‘国家与法的理论’启蒙了我的学术人生。先生高远的境界和豁达的性格,始终是我为学为人的楷模。” “戴一顶鸭舌帽,拿一把蒲扇,穿一双布鞋,操一口陕西方言,乃一介农夫形象。”1981级校友、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孙平在《清平乐》词作中描绘的“农夫学者”形象,引发众多弟子的共鸣。这种“抱素怀朴”的品格,恰是马朱炎学术人生的生动注脚。 一句句话语不仅是对马朱炎百年人生的礼赞,更是对其教育生涯的崇高致敬。正如学校党委书记赵万东所言:作为学校第一位百岁学者,马老师不仅是西法大的“活校史”,更是我们的精神灯塔。他身上“听党指挥、忠诚不渝”的政治品格,“潜心学术、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学术担当,正是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留给后辈最宝贵的财富。 百岁初心照亮法治教育前路 如今,马朱炎的书架上井然有序地摆放着他当年主持编纂的教材、悉心批改过的学生论文,以及弟子们陆续寄来的最新著作。尽管年事已高,他依然坚持每日两小时的专注阅读,无论是《环球时报》上的时政要闻,还是学术期刊中的理论新探,这数十年如一日的“功课”,早已内化为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西法大校长范九利高度赞誉马朱炎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育人情怀,“希望全体教育工作者以马老为楷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深化法学教育创新,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努力培养更多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紫藤花年复一年地开满校园,芬芳如初。马朱炎教授的身影与教诲,已深深刻入校园的年轮。书桌前的那盏灯,虽静默无言,却是无数教育者信仰的缩影——以生命之火,点燃法治中国建设的璀璨星河。 (西北政法大学 张佼) 【西安新闻网】西法大百岁学者马朱炎的世纪守望https://www.xiancn.com/content/2025-10/23/content_7249980.htm 【前方+客户端】西法大百岁学者马朱炎的世纪守望https://qfapp.xiancn.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51771/7249962.html?isShare=true&xyt=1761192236591 【原点新闻】西法大百岁学者马朱炎的世纪守望 https://yuandian.xiancity.cn/application/fcinformation/mobile/#/ArticleDetail/560129/undefined
2025-10-23
10月22日,秦岭花世界百花争艳、绿意盎然。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与西安木禾林农业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此揭牌,拉开校地企协同推进劳动教育、赋能乡村发展的序幕。 活动现场,西安木禾林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司建波介绍了企业在现代都市农业领域的探索成果。他表示,公司将全力支持基地建设,提供场地、设备与技术指导,为学生提供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的多元实践场景,助力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从而培养既懂法律又知农情的复合型人才。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党委书记李建梅在致辞中强调,学院始终坚守“五育并举”理念,通过“一院一地”劳动包干等特色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观念。同时,依托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优势学科,学院持续深化“法理+实践”的育人模式创新。 李建梅指出,此次成立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既是学生躬身体验农耕劳动的“田间课堂”,更是法学服务实践的“前沿阵地”。未来,学院将以基地为纽带,进一步深化与长安区农业农村局、西安木禾林农业有限公司的三方联动,推动课程与实践精准对接,开发“劳动实践+法治服务”特色模块;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为农业生产提供法律咨询、权益保障等务实支持;总结共建经验,努力打造校地企协同育人的示范样本,为长安区乡村治理优化与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这个充满生机的实践基地,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为劳动权益保驾护航的坚实盾牌;劳动也不只是简单的体力付出,更是让法律精神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学生代表杨文轩的发言道出了众多学子的心声。 西安市长安区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浩,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党委书记李建梅,陕西农村报社总编辑齐卉,西安木禾林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司建波共同为基地揭牌。随后,李建梅还为学院劳动教育指导老师颁发聘书,为基地今后开展教学实践提供保障。 仪式结束后,师生代表一同走进秦岭花世界的智能温室与花卉种植园区,提前感受即将开展的劳动实践内容,不少学生表示期待在实践中把专业知识与现实需求结合,收获不一样的成长体验。 【西部法治报-政法新闻网】校地企协同育人,法治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https://www.xbfzb.com/2025-10/23/content_11379067.html#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 【陕西农村网】校地企协同育人,法治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https://www.sxncb.com/2025-10/22/content_11378551.html
2025-10-23
从黄土高原上“双膝为桌”的求学少年,到培育出大批法治人才的“功勋教授”,一位百岁学者的世纪守望,见证了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的发展之路。他,就是学校法学理论学科奠基人之一——马朱炎教授。他以坚定的理想与不懈的坚守,将自己的生命轨迹深深嵌入西法大的发展年轮,用70余载教坛坚守,书写了一段与中国法学教育同频共振的世纪篇章。 2025年10月19日,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的人权报告厅里暖意融融。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马朱炎教授百岁寿辰庆典正式拉开帷幕。学校特别制作专题片《百岁学者马朱炎的世纪守望》,以影像方式深情回顾马老师不平凡的学术人生。随着一张张珍贵老照片的缓缓呈现,在场嘉宾共同走进了一段厚重而温暖的时代记忆。 黄土坡上播下法治信仰的种子 时间回溯到1949年1月,寒风裹着黄土掠过陕西蒲城的田野。23岁的马朱炎怀揣着“追求真理、渴望光明”的理想,在中共地下党的指引下,悄悄避开封锁线,徒步三天三夜奔向延安大学韩城分校。彼时的课堂,没有窗明几净的教室——打麦场当操场,空地作课堂,膝盖垫着书本就是“课桌”,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便是“板书”。 “延大的日子苦,但心里亮堂!”晚年回忆起这段岁月,马朱炎总说那是“终身受益的一课”。他不仅将“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教育事业,转化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法学教育方法论,更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那时候就想着,将来要做些实在事,让更多人懂法、守法,让法治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发芽。” 在“百废待兴”中搭起法学教育骨架 1949年6月,刚走出延大校门的马朱炎,转身站上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讲台,完成了从“求知者”到“育人者”的转变。此后数十年,他的命运始终与西北法学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 1954年,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法治人才尤为短缺。马朱炎怀揣着一腔赤诚,前往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深造,系统接受法学教育。“当时七位同志同赴北京,都抱着填补新中国法学空白的决心。”他轻抚着当年的合影说道。照片里,28岁的他眼神坚毅如炬。 1979 年,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恢复招生,法学教育迎来“破冰”时刻,却也面临“无教材、无师资、无体系”的困境。时任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负责人的马朱炎,主动扛起重建学科的重担。白天,他带着年轻教师跑图书馆、查资料,在堆满旧书的办公室里梳理学科框架;夜晚,台灯下的他一笔一画撰写讲义,常常忙到后半夜。 马朱炎不负众望,主持重建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编著了《法学基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述要》等多部教材、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1984年,西北政法学院法学理论学科开始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成为全国较早培养法理学高层次人才的院校之一。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与马朱炎及所有老教师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标志着学校的学科建设实现了从“积蓄力量”到“自主赋能”的历史性跨越,为西北政法大学实现可持续的“学术造血”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此,一支扎根西部的学术生力军开始集结,学术薪火自此燎原。 把“法治火种”传给一代代年轻人 作为学校首批硕士生导师,马朱炎认为法学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做学问不能‘照着讲’,而要‘接着讲’。”马朱炎常说,“要鼓励学生突破既定理论框架,从中国法治实践中提炼新观点、新发现,推动法学教育的创新与传承。” 时至今日,他依旧可以清楚地回忆起课堂上发生的趣事,甚至不需反应地叫出许多学生的名字。哪个学生上课时因为不同的观点和自己争论、哪个学生为了省钱买书四天都没有吃饭、哪个学生毕业后又到了哪个单位工作……多年前的件件往事都记在心里。 在马朱炎的悉心培养下,贺小荣、刘作翔、葛洪义、陈金钊、贺海仁、德全英、朱继萍等一批法学理论素养高、法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脱颖而出,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了西北力量。 致敬世纪学术人生 在马朱炎百岁寿辰之际,亲友与弟子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这位世纪老人送上真挚祝福。贺小荣深情回忆在西北政法学院七年的求学经历。“马老师具有开放的学术气度、深厚的理论滋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务实的教育理念。在母校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为我之后数十年的学术研究与司法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作翔感慨万千,他提及马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在学术的道路上不要害怕犯错,这种鼓励让他在后来的研究中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取得了不少创新性成果。 葛洪义谈到,马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他们悉心指导,更在生活中关心着每一位学生,让大家在校园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种关爱也激励着他们在法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现任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杨宗科向老同事马朱炎致以崇高敬意与诚挚祝福,并现场吟诵百字诗作《敬马老师》:“延大立心,民大铸魂;建功法理,求是创新;立德树人,勤朴谦正;授业传道,学脉广承……”诗句铿锵,情意深长,引来全场阵阵掌声。 ……… 还有无数贺信纷至沓来,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这位百岁学者的敬意。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徐显明在贺信中动情回忆1984年5月与马朱炎的初识:“清晨五点,天色未明,您已系着白色围裙和老伴为教职工分发鲜牛奶。您的质朴、谦和、真诚,以及对法治理想的执着,令我感动至今。”他由衷赞誉马朱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以毕生心血推动法治信仰传承的高尚情怀,认为“堪称一代师表”。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贾宇深情追忆马老师“法学研究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诲。他写道:“1979年我初入西北政法学院,马老师讲授的‘国家与法的理论’启蒙了我的学术人生。先生高远的境界和豁达的性格,始终是我为学为人的楷模。” “戴一顶鸭舌帽,拿一把蒲扇,穿一双布鞋,操一口陕西方言,乃一介农夫形象。”1981级校友、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孙平在《清平乐》词作中描绘的“农夫学者”形象,引发众多弟子的共鸣。这种“抱素怀朴”的品格,恰是马朱炎学术人生的生动注脚。 一句句话语不仅是对马朱炎百年人生的礼赞,更是对其教育生涯的崇高致敬。正如学校党委书记赵万东所言:作为学校第一位百岁学者,马老师不仅是西法大的“活校史”,更是我们的精神灯塔。他身上“听党指挥、忠诚不渝”的政治品格,“潜心学术、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学术担当,正是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留给后辈最宝贵的财富。 百岁初心照亮法治教育前路 如今,马朱炎的书架上井然有序地摆放着他当年主持编纂的教材、悉心批改过的学生论文,以及弟子们陆续寄来的最新著作。尽管年事已高,他依然坚持每日两小时的专注阅读,无论是《环球时报》上的时政要闻,还是学术期刊中的理论新探,这数十年如一日的“功课”,早已内化为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西法大校长范九利高度赞誉马朱炎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育人情怀,“希望全体教育工作者以马老为楷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深化法学教育创新,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努力培养更多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紫藤花年复一年地开满校园,芬芳如初。马朱炎教授的身影与教诲,已深深刻入校园的年轮。书桌前的那盏灯,虽静默无言,却是无数教育者信仰的缩影——以生命之火,点燃法治中国建设的璀璨星河。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通讯员 张佼 【法治网】从黄土课桌到学术殿堂 西北政法大学百岁教授马朱炎的治学育才之路http://www.legaldaily.com.cn/fxjy/content/2025-10/22/content_9274814.html 【华商网】西法大百岁学者马朱炎的世纪守望 https://news.hsw.cn/system/2025/1022/1881066.shtml
2025-10-22Since 1999, a Philippine military vessel built during World War II has been grounded at the Ren'ai Jiao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 says that by doing so, the Philippines gravely violated China'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What is the vessel? And why it is there? CGTN reporter Zheng Yibing explains. 【中国国际电视台】我校潘俊武教授接受CGTN采访 解析仁爱礁争端法律实质 https://news.cgtn.com/news/2025-06-19/Dark-side-of-the-grounded-Philippine-ship-1EkvduLK8j6/p.html
从黄土高原上“双膝为桌”的求学少年,到培育出大批法治人才的“功勋教授”,一位百岁学者的世纪守望,见证了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的发展之路。他,就是学校法学理论学科奠基人之一——马朱炎教授。他以坚定的理想与不懈的坚守,将自己的生命轨迹深深嵌入西法大的发展年轮,用70余载教坛坚守,书写了一段与中国法学教育同频共振的世纪篇章。 与马朱炎老师的相识,始于一场饶有意味的对话。“你来认认,这个字是什么?”他提笔在纸上一挥而就,一个结构繁复的“灋”字跃然纸上。我尚在沉吟之间,马老师已娓娓道出其深意:“这是‘法’字的古体。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是个会意字。”就这样,围绕一个“灋”字,马朱炎将他与西法大绵长而深切的故事从容展开。 从延安走来:黄土坡上播下法治信仰的种子 时间回溯到1949年1月,寒风裹着黄土掠过陕西蒲城的田野。23岁的马朱炎怀揣着“追求真理、渴望光明”的理想,在中共地下党的指引下,悄悄避开封锁线,徒步三天三夜奔向延安大学韩城分校。彼时的课堂,没有窗明几净的教室——打麦场当操场,空地作课堂,膝盖垫着书本就是“课桌”,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便是“板书”。 “延大的日子苦,但心里亮堂!”晚年回忆起这段岁月,马朱炎总说那是“终身受益的一课”。他不仅将“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教育事业,转化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法学教育方法论,更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那时候就想着,将来要做些实在事,让更多人懂法、守法,让法治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发芽。” 重建学科:在“百废待兴”中搭起法学教育骨架 1949年6月,刚走出延大校门的马朱炎,转身站上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讲台,完成了从“求知者”到“育人者”的蜕变。此后数十年,他的命运始终与西北法学教育的起伏紧密相连。 1979 年,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恢复招生,法学教育迎来“破冰”时刻,却也面临“无教材、无师资、无体系”的困境。时任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负责人的马朱炎,主动扛起重建学科的重担。白天,他带着年轻教师跑图书馆、查资料,在堆满旧书的办公室里梳理学科框架;夜晚,台灯下的他一笔一画撰写讲义,常常忙到后半夜。 马朱炎不负众望,主持重建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编著了《法学基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述要》等多部教材、讲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1984年,一则喜讯传遍校园:西北政法学院获批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点,成为全国较早培养法理学高层次人才的院校之一。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与马朱炎及所有老教师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点的成功申报,标志着学校的学科建设实现了从“积蓄力量”到“获得认可”,再到“自主赋能”的历史性跨越,为西北政法大学实现可持续的“学术造血”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此,一支扎根西部的学术生力军开始集结,学术薪火自此燎原。 桃李满天下:把“法治火种”传给一代代年轻人 作为学校首批硕士生导师,马朱炎认为法学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做学问不能‘照着讲’,而要‘接着讲’。”马朱炎常说,“要鼓励学生突破既定理论框架,从中国法治实践中提炼新观点、新概括,推动法学教育的创新与传承。” 时至今日,他依旧可以清楚地回忆起课堂上发生的趣事,甚至不需反应地叫出许多学生的名字。哪个学生上课时因为不同的观点和自己争论、哪个学生为了省钱买书四天都没有吃饭、哪个学生毕业后又到了哪个单位工作……多年前的件件往事都记在心里。 在马朱炎的悉心培养下,贺小荣、刘作翔、葛洪义、陈金钊、贺海仁、德全英、朱继萍等一批法学理论素养高、法律实践能力强的法学人才脱颖而出,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了西北力量。 经过多年深耕,6名“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百位法学家”、3名“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24名“全国模范法官”从西法大校园走出。对此马朱炎很是欣慰,他说:“看到同学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各自岗位上做出卓越贡献,我感到无比骄傲。希望后辈永远保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多到基层去、到司法一线去,了解中国的国情、社情、民情,参与地方法治建设实践,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作为马朱炎的弟子及后来的同事,朱继萍教授像马老师一样,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精神。她鼓励同学们走出教室,深入基层、投身一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马老师常说,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这一理念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实践。”朱继萍在访谈中表示。在她眼中,马朱炎老师不仅是自己学术上的引路人,更是人生道路上的灯塔,“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还有对法学教育始终如一的热忱,值得我终身学习。” 世纪守望:百岁初心照亮法治教育前路 2018年,西北政法大学喜迎本科教育60周年,庆典现场掌声如潮。马朱炎与其他六位教授缓步登台,接过“功勋教授” 荣誉证书。这沉甸甸的证书,是对他们深耕学术、伏案著述的肯定,更是对他们甘当人梯、培育法治人才的礼赞,为后辈学人树起了鲜活的榜样。 如今,马朱炎的书架上井然有序地摆放着他当年主持编纂的教材、悉心批改过的学生论文,以及弟子们陆续寄来的最新著作。尽管年事已高,他依然坚持每日两小时的专注阅读,无论是《环球时报》上的时政要闻,还是学术期刊中的理论新探,这数十年如一日的“功课”,早已内化为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西法大校长范九利高度赞誉马朱炎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育人情怀,“希望全体教育工作者以马老为楷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深化法学教育创新,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努力培养更多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在马朱炎百岁寿辰之际,亲友与弟子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这位世纪老人送上真挚祝福。这不仅是对他百年人生的礼赞,更是对其教育生涯的崇高致敬。正如学校党委书记赵万东所言:作为学校第一位百岁学者,马老就是西法大的“活校史”,更是我们的精神灯塔。马朱炎身上“听党指挥、忠诚不渝”的政治品格,“潜心学术、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学术担当,正是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留给后辈最宝贵的财富。 栀子花年复一年地开满校园,芬芳如初。马朱炎教授的身影与教诲,已深深刻入校园的年轮。书桌前的那盏灯,虽静默无言,却是无数教育者信仰的缩影——以生命之火,点燃法治中国建设的璀璨星河。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佼) 【中国日报网】西法大百岁学者马朱炎:七秩教坛守初心,一生点亮法治星 https://shx.chinadaily.com.cn/a/202510/16/WS68f0d53aa310c4deea5ecb6d.html
10月28日,西北政法大学纪委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举措。学校全体纪检监察干部、巡察干部参加会议,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刘志彬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即将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学校纪委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不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的实际成效。 会议强调,学校纪检监察机构和纪检监察干部要深刻认识全会重大意义,深刻领会把握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重要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坚定不移忠诚履职尽责,持之以恒净化校园政治生态。要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巩固拓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坚定不移将作风建设引向深入,不断激发干事创业新动力。要坚持聚焦“十五五”规划战略部署,找准找实服务保障的切入点着力点,确保以有力监督推动全会部署的各项任务要求在学校落地落实。(西北政法大学纪委) 【秦风网】西北政法大学: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https://www.qinfeng.gov.cn/info/2201/239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