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

重点新闻

学校召开法治工作会议

9月21日,我校在长安校区校务楼二层报告厅召开法治工作会议。校党委书记孙国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肖道远,党委副书记郭武军、副校长张荣刚参加会议。会议由校长范九利主持。 孙国华从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建章立制,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治理体系,强化内部治理;弘扬法治精神、深化宣传教育;建强内控体系,做好风险防控等五个方面,介绍了学校依法治校工作开展情况。就做好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他指出,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依法治校的重要意义,把加强法治工作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纳入学校改革发展大局进行部署;要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对表,查漏补缺,全面落实创建工作各项指标要求;要发挥专业优势,凝练出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凸显学校依法治校特色优势,系统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范九利结合《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测评指标》和学校法治工作实际,提出三点要求,一要压实责任,持续提升法治能力。切实将依法治理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难题、推进改革的能力;二要抓好落实,深入推进依法治校。要按照学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方案要求,认真开展自评自建,查漏补缺,确保全面达标;三要积极作为,提升法治服务质效。不断优化财务、后勤、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领域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 会上,郭武军宣读了学校聘任法治工作联络员的决定,与会校领导为法治工作联络员代表颁发聘书,刑事法学院教师任禹行作为联络员代表进行表态发言。 张荣刚传达了省教育厅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文件精神,对学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法治工作办公室主任蒋国纲通报了学校2022年合同管理情况。 校内各党政部门、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及法治工作联络员参加会议。 (供稿:法治工作办公室  摄影:胡月琪)

综合新闻

我校召开2023年秋季学期学生工作会

9月22日上午,我校2023年秋季学期学生工作会在长安校区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召开,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出席会议并讲话。党委学工部(学生处)、研工部、校团委、招就处等部门负责人,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全体专兼职辅导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学工部(学生处)部长杨明主持。 郭武军对上一学期学工系统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有序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全体学工干部敬业爱岗、勇于担当、全力投入工作的昂扬精神状态和服从大局,甘于奉献,情系学生的爱校爱生情怀给予了高度认可。 他强调,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凝聚思想共识,把握好学生工作的重点难点,勇于担当,开阔格局,展现情怀,坚守初心使命,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和精细化水平。二要坚持系统观念,整体谋划学生工作思路举措,强化责任意识,主动融入办学治校大局,将学生工作与教育教学、就业服务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深度融合,架构有效沟通协同机制,提升育人效果。三要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好学生工作的风险挑战,坚持强化底线思维,全力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网络宣传阵地建设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筑牢校园安全稳定防线。 学工部(学生处)、研工部、校团委、招就处等部门负责人,分别对2023年上半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秋季学期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上官亚敏、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苏丹、国际法学院辅导员韩潇、公安学院辅导员方宁作了交流发言。 会议举行了2023年新进辅导员入职仪式,郭武军为7名新入职辅导员佩戴工牌并赠送书籍,陕西省“十佳辅导员”提名奖获得者民商法学院丁艳艳带领新进辅导员进行了入职宣誓。 杨明表示,全体学工干部要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精神,以勇于担当、争先创佳的工作状态;以善作善成、实事求是的方法原则,做好全年学生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警钟长鸣,防范重大危机事件,夯实责任,认真落实任务;要提高政治敏锐性,畅通信息渠道,丰富教育形式,注重工作实效,确保网络阵地安全;要强化内涵建设,切实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功能,充分发挥“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重要场域和载体作用。 我校将持续聚焦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多措并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全体学工干部将凝心聚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落实好各项工作要求,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学工力量。 【供稿:党委学工部(学生处)】

校园动态

【主题教育·理论学习】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研讨会

9月20日下午,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在学院资料室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学院班子成员、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全体辅导员参加学习。学院党委书记赵玎玎主持会议。 会议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和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会议精神、中央及陕西省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精神,学习讨论学校《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制度,赵玎玎、院长姬亚平、院党委副书记李芳、副院长杜国强分别领学并结合学院实际进行交流研讨。 会议要求,全院干部教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精神,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要坚持不懈深化理论武装,抓好继续整改和建章立制,把主题教育同落实党的建设各项任务、抓好当前重点工作、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结合起来,推动主题教育和中心工作互促并进。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结合学院实际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有组织科研,推动法学学科更好融入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要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研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找准结合点,将理论学习、上级决策转化为务实有效的工作举措,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供稿: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

学术频道

我校主办的“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学术论坛暨《法学教育研究》第七届专题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9月23日,我校和新疆师范大学共同主办,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我校高等教育研究所和《法学教育研究》编辑部承办的“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法学教育”学术论坛暨《法学教育研究》第七届专题研讨会在新疆师范大学昆仑校区举行。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彤、我校副校长马朝琦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彭无情主持。 陈彤在致辞中介绍了新疆师范大学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成就。表示学校以边疆治理为学科凝聚点,统筹多学科发展优势,推进哲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交叉融合,为新时代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马朝琦表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为开启新时代教育强国新征程擘画了新的蓝图,也为我国法学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西北政法大学强化使命担当: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传承红色基因。二是主动服务需求,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三是加强法学教育研究,推动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理念更新。 主旨发言环节由我校原党委书记、研究员宋觉主持。我校教授严存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坤轮分别作“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涅聚”“《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解读”主旨发言。 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大学、广州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100余人次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供稿:高等教育研究所)

媒体报道

【人民法院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李伟弟 1935年10月,中央党校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党中央决定党校恢复办学,定名为中共中央党校。1937年2月中央党校进驻延安。1943年3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兼任中央党校校长,制定了“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校训。 资料图片 2023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时指出,“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是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十分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将其视为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并不断予以加强。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发挥思想更新和教育转化功能,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革命品格的党员干部的实践过程,二者集中体现了党的建设的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革命性等特征。 在思想认识方面,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的战略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深刻认识到干部教育培训的极端重要性。党的一大上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就明确提出,要建立工人学校以提高工人觉悟。在党建立的初期,由于党员数量迅速增长,相关教育培训制度尚未建立,一般党员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纲领政策不熟悉或认知不透、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方法以及个人主义倾向等诸多问题。陈独秀在总结工作时指出,首先需要批评的就是“忽略了党员的教育工作”。 着眼于解决上述问题,1922年7月,党的二大制定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了成为革命政党的重要规律之一即在于“党的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与训练”,强调实现由革命愿望向革命运动转化的基础在于建立“严密的”“集权的”“有纪律的”组织训练。1924年5月,在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通过《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议决案》,该决案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党内教育的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的要求。1925年9月,在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形成的《宣传问题议决案》中再次强调办党校的重要性,提出了分级设置党校、分类培训干部的工作方针,并对培训对象、学制、学习内容以及学做结合的原则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说明。1926年7月,在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上强调“竭力养成工作人才”,决定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译《革命常识》《党务常识》“初级党校(训练班)教授方法”等教育教本和教学大纲。1931年4月出台的《中央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决议》要求把干部的培养工作作为“苏区各中央分局中心任务之一”,同年8月,《中央关于干部问题的决议》指出,随着革命高潮的向前发展,由干部需要增加和干部缺乏引起的“干部恐慌”现象,“万分迫切的要求全党加以最高限度的注意,采取最有力的办法求得解决”,“干部是党的中心枢纽,实际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 中国共产党到达延安后,中国革命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转变。革命形势的深刻变化客观要求党亟须加强在政治、军事、经济、根据地建设以及国内外交往等方面的工作广度和深度。对此,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需要从“指导伟大的革命”“建设伟大的党”的高度培养“最好的干部”。同年10月,他在《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报告提纲》中,着眼于从“苏区与红军的党”向“建立全中国的党”这一变化,明确将“发展党与巩固党,建立各地的领导机关”作为党的战略任务。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他指出“学习理论是胜利的条件”,将理论学习提升到党的根本目标的战略高度。鉴于党内干部存在将马列主义教条化的倾向,毛泽东以干部教育为突破口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在此期间,为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中央及相关部门相继发布《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关于加强干部策略教育的指示》等文件要求,为干部教育培训的明确化、规范化、全面化指明了方向。1942年2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强调“干部教育工作”是全体教育工作“第一位的”。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与革命任务的阶段性调整,干部教育培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地位和战略定位逐步得到提升与明确——由政策话语逐渐转变为具体的政治实践、教育实践、制度实践,尤其是凸显了其在树立革命思想、锻造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功能。通过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党对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工人阶级以及无产阶级进行了深度改造,促使他们完成了从人身解放到思想解放,进而成为中国革命领导者、践行者的教育转化。 在机构建设方面,建立完整的党校培训系统 自党的一大召开之后,党中央已经逐步着手建立党校组织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机构。其中,1921年8月,毛泽东等人即创办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所干部学校——湖南自修大学。根据《宣传问题议决案》要求,在地委之下设立以工人为主、学习期限为一至一个半月的普通党校;在区委之下针对政治智识较高和具有工作经验的党员则设立学习期限为三个月的高级党校。 伴随革命运动和干部队伍发展的需要,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各地纷纷掀起了建立党校的热潮。例如,1924年12月,刘少奇等人创办了党历史上第一所党校——安源党校。1925年10月,李大钊等人创办了党的第一所高级党校——北京党校。同时,北方区委党校(1926年2月)、湘区党校(1926年1月)、沪区党校(1926年3月)、粤区党校(1926年6月)等一大批党校相继成立。根据授课对象、方式、时长等方面的差异,在中央开设干部训练班和特别训练班构成的中央训练班,各省、区委也因地制宜开设各类干部训练班。除以上党校、训练班进行日常授课外,另有暑假党校、寒假党校等形式,“力求短而切实有效”地提升干部的革命素养、政治品格、战斗能力。 至1930年底,由于革命根据地建设取得重要进步,建设校址固定、机构常设、教学系统、规模较大的党校已具备客观条件。《中央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决议》要求各苏区中央分局所在地必须设立一个以上的党校,专门培养“党、苏维埃与职工会的中等干部”。根据这一指示,各苏区结合工作需要逐步建立起常设性的党校:鄂豫皖苏区列宁高级学校(1931年3月)、皖西北党员干部学校(1931年8月)、湘鄂西省委党校(1931年春)、川陕省委党校(1933年2月)、陕甘边军政干部学校(1934年秋)。其中,1931年7月,苏区中央局党校(党训班)成立,后续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共中央局党校。1933年3月,由中共中央局党校改组建立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正式开学。为适应全国抗日斗争的形势要求,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到达延安后不足一月,即立即将因长征停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予以复学,并以“中共中央党校”的名称正式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活动。 1938年9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对于党校教育的层级进行了明确,依据职级、学制、内容、人员等不同,分别开设高级党校、中级党校、普通党校和新党员训练班。1940年2月《中央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中将培训层级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党校。自此,标志着党的干部教育培训走向了正规化、体系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根据上述工作安排,中共中央在中央局或中央分局逐步建立了体系化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例如,1939年1月成立的北方局党校,下辖北方分局(晋察冀分局)、山东分局、太行分局、冀鲁豫分局等党校;在北方分局(晋察冀分局)所辖晋察冀区、冀中区、冀热察区等党委组织分设有党校,形成了横纵交错、上下衔接、遍及全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各革命根据地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机构建设走的是一条符合当时国情、党情、民情的道路,表现了因势、因时、因事进行设置的灵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并兼顾了革命与建设、创新与发展、机制与体制的基本要求。同时,干部教育培训在机构设置的过程中还集中凸显了党管干部、抓住“关键少数”、服务大局等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充分展示了党在革命建设道路上始终如一加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政治导向。 在教育体系方面,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干部教育培训离不开教育体系的科学布局和顶层设计,集中表现在对教学人员、教学内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合理设置。这一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根本性原则,重点突出了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和时代导向,既囊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也客观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在教学人员构成方面,自1924年起,中共中央局从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共旅莫支部抽调大批干部回国,罗亦农、王若飞、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任弼时等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训练的共产党人分批回国,分别赴中央、北京、上海、湖南等地组织开展革命运动和党校教育等活动,并成为党校教育教学的骨干成员。并且,党的中央领导人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也积极参与教学授课活动,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张闻天、李维汉等分别在中央训练班、苏区中央局党校、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多次讲授过课程。其中,毛泽东非常注重通过党校系统培训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不仅围绕党校建设工作多次发出指示批示,还直接参与到党校、训练班的建设、组织和授课工作——他在湖南区委举办的训练班中,多次讲授农民问题和调查方法;在革命根据地转战时讲授过阶级斗争、革命发展、土地革命、政治决议等相关内容;在延安时期,在中央党校多次举行专题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整顿党的作风》等党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均是其在这一时期的党校报告内容。除上述人员经常参与各省组织的党校和训练班授课外,各省、区委的主要领导干部也通过参与授课,及时传达党的各项政策以及革命斗争经验。并且,范文澜、柯柏年、艾思奇等一批专家学者参与了课程的讲授,对于提升党员干部的文化素养和思想认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教学内容方面,呈现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走向,并涵盖了加强党员建设、组织队伍建设、工农革命队伍建设等实践内容。早期的教学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为主体,通过综合指导开展党建、工会、学生、妇女等各类工作的方法,辅以开展知识传授和文化教育,推动工农阶级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斗争本领。例如,沪区党校结合上海工作的实际讲授党的方针政策,前期开设有“政治问题—注重实际”“上海联合战线”“职工运动”等相关课程专题,后期根据授课反馈意见和工作成效,进一步加强了开展“怎样做宣传工作”“怎样鼓动、训练群众”“罢工战术”“工会的策略及运用方法”等具体业务的授课。随着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逐步稳定,出于巩固和发展革命政权的需要,除了党的政治理论与革命实践工作外,还增加了关于经济建设、自然地理常识、军事训练、语文等相关课程。在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全会向全党发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号召,要求普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马列主义和国际经验应用到“中国每一个实际斗争中来”。1940年1月、2月,中央书记处分别发布了《中央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中央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其主要内容均是加强全党干部对于马列主义的学习及其在中国的实际运用。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要求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研究中国现状和历史,具体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总体上,各级党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线,在课程设置上都涵盖了党的建设、哲学、中共党史、中国问题等相关内容,突出了干部教育培训的教育导向和实践价值。 在教育方针、原则与教学方式方面,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形成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鲜明特色。罗亦农在北京党校的开学典礼上,就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革命行动的指南。1929年,中央在给福建、广东、四川省委的指示中,均强调办训练班要注意将理论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在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授课时,刘少奇、董必武、杨尚昆等人在讲课时联系中国实际,用深入浅出、生动通俗的教学方式给受训党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毛泽东更是突出展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品质——在授课期间,他根据中国国情,详细论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及时在党员干部中答疑解惑、统一思想;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专门指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943年11月,他在中央党校大礼堂落成时题词“实事求是”,确立了党对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准则和教育方针。 为进一步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中央党校于1939年春还组织学员赴陕北安塞、延川、延安等地开展实习调查,将理论学习认知与具体实践感知充分结合起来。围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原则,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形成了灵活多样、理实并重的教学方法体系。例如,北方党校即明确了将授课、自学、讨论、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1929年12月,由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细致规定了“启发式(废止注入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讨论式”等十种上思政课的教授方法。中央党校除在课堂讲授之外,还采用“讨论式”“文化娱乐活动”等形式开展教学,例如,中央党校受训党员广泛参与“黄克功枪杀刘茜案”的讨论等。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干部教育培训采取“启发的”“研究的”“实验的”方式,坚决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方式,切实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方法观念具有创新特色。 通过上述教育机构、内容、原则以及方法的创设和优化,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确立了下来,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期各级党校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探索实践经验。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研究”(22&ZD025),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群团组织建设经验及其当代启示研究》(20CDJ005),2022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百年奋斗视域下的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研究”(22JK18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