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下午,陕西省调解协会负责人麻仁伟一行前往西北政法大学,就调解理论研究与实务相关事宜进行交流座谈。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常安出席会议。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调解研究院副院长李岚林主持会议。 座谈会上,范九利首先对陕西省调解协会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西北政法大学在调解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实务合作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范九利指出,学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以“西北政法大学调解研究院”为依托,积极与政企实务单位开展合作共建,已产生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并形成了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专家团队。学校愿与陕西省调解协会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调解工作的创新发展。 陕西省调解协会负责人麻仁伟随后介绍了协会的发展历程、取得的工作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他表示,陕西省调解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充分发挥行业指导、服务会员、自律管理三大职能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致力于促进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并通过制度机制建设推动行业整体发展。麻仁伟希望通过此次交流,能与西北政法大学在调解工作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实务指导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在座谈交流环节,双方与会人员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改革、课题合作、实务培训、学生实习实训等具体的合作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此次交流座谈为西北政法大学与陕西省调解协会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并就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达成了重要共识。下一步,双方将在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举办调解论坛及培训活动等方面推进具体合作,携手为陕西省调解工作的发展贡献力量。(李岚林 王雨婷) 【西部法制传媒网】省调解协会到西北政法大学开展调研交流 https://www.xbfzb.com/2025-06/13/content_11211107.html 【群众新闻】省调解协会到西北政法大学开展调研交流 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9311/11211682.html?isShare=true
2025-06-19促进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推动涉外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以高质效涉外检察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一 党政 “以高质效涉外检察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已成为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保障。近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陕西省检察院指导,西北政法大学、陕西省西安市检察院主办,西北政法大学涉外刑事法治与国别检察司法研究中心、最高检“一带一路”检察研究基地、西北政法大学湾区研究院承办的“以高质效涉外检察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各地高校和司法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参会。 推动检校协作提升涉外检察工作专业化水平 涉外法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联动性强的系统工程。最高检国际合作局局长刘志远指出,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中央关于涉外法治建设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是检校协同破解难题、共谋发展的生动体现。要充分发挥最高检“一带一路”检察研究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利用区位优势,加强涉外检察等领域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更好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理论创新服务国家战略,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司法保障。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强调,涉外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的重大命题。西北政法大学积极开展涉外法治研究,并形成了一批优秀成果,下一步将聚焦区域国别检察制度比较、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机制优化等前沿领域研究,构建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法治支撑。陕西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张克祯介绍了陕西省检察机关一体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着力加强涉外检察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履职情况,并表示该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部署要求,积极融入涉外法治工作大协同格局,精心精细做好检察外事工作,健全涉外检察案件办理规程,加强与其他执法司法机关和外事、商务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强化检校合作,突出检察特色,实质化运行“一带一路”检察服务中心,提升涉外检察工作专业化水平,为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更多检察智慧和力量。 强化域外取证与域外证据审查认定 域外取证在刑事案件办理中意义重大。针对目前域外取证面临的现实问题,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冯俊伟主张构建协同型取证体系,整合司法协助、警务合作、直接取证及电子数据标准等多维路径,并提出了涵盖实体法上梯度罪名、程序法上诉讼程序、证据法上证据原则等方面的涉外取证难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教授步洋洋建议,推动刑事诉讼法增设司法协助专章,构建跨境取证区块链系统与远程视频取证模块,通过嵌入技术条款、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协作效能。上海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涉外检察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顾妍提出,可通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联合赴境外取证、深化国际执法司法合作、加强跨境调查取证、形成公检有效联动机制等路径应对取证难题。山东省烟台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丁西超建议,构建特殊案件取证协助绿色通道机制,回应《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要求建立7天24小时电子证据联络点等规定,优化跨境取证路径,助力检察机关高质效办案。浙江省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晓霞认为,要加强检察机关适时介入引导侦查细化完善境外取证计划,并推动境外取证程序规则、在线取证方式、诉讼中止机制及证据审查标准等相关立法的完善。 对于侦查机关所取得的域外证据审查认定的现实难题,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付玉明建议,从三方面助力域外证据的审查认定:优化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重点推进跨境法律规范对接;深化司法线下互动机制;着力弥补涉外法治人才短板,尤其需加强法律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广东省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晖提出,将境外刑事证据收集类型化为公权协助、境内取证、私人提供三种模式,境外证据要转化为办案的依据,实质内容是证据的提取和审查运用。福建省莆田市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范志鸿建议,通过建立协同机制、统一技术标准、优化费用模式等三条确保跨境证据合法性与取证成本相协调的突破路径,在主权互尊与程序正义间寻求平衡,为跨境司法协作提供制度范本。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检察院普通犯罪检察部主任唐珊建议,设置跨部门常态化协作机制;完善跨境数据立法;制定翻译准入标准,建立复核救济机制;对境外证据采取“宽松”可采性标准,强化电子数据存储介质与内容真实性审查。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讲师王亦凡认为,应从评估取证方式是否损害被告人权益、引入前沿技术等方面入手,对现有储存方式扩大解释,以建立更为便利的涉外取证程序。 明晰国际司法合作视野下的法律适用与域外法查明 国际司法合作视野下的法律适用议题受到与会专家重点关注。对于国际追逃追赃中的法律选择问题,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周振杰表示,严格遵守被请求国国内法的基本原则是国际追逃追赃成功的前提。鉴于各国司法制度及举证规则的差异,能否精准进行法律选择将直接影响司法效能。检察机关需全面考察行为可能触犯的我国与他国刑法中的具体罪名,选择实现引渡最大可能性的罪名来提出引渡申请。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张祥塍结合该院办理的涉外案件经验,阐述了国际司法合作中法律适用的重要性,同时对当前面临的各国法律差异与跨境证据效力问题、数字化时代的规则重构难题等挑战,提出了推动国内法与国际公约衔接、构建专项协作机制、强化检察数字化能力建设等创新路径。 域外法查明是涉外案件办理的重要环节。广东省深圳市检察院检察官刘倩认为,刑事领域域外法查明的价值在于确定刑事案件管辖权以及域外取证的合法性审查等方面,并主张域外法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应当被认定为属于“法律法规的内容”等免证事实。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副教授兰迪认为,当前域外法查明面临渠道有限、标准不统一、合作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应构建多元化查明渠道、规范程序标准、深化检校合作与人才培养,整合多学科资源,为高质效推进涉外检察工作提供坚实支撑。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职务犯罪检察部副主任吴瑞珊提出,域外法查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包括有效利用国内外信息平台和强化学术机构关于国别法律资料库的建设和解读等。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平静认为,域外法查明的重要性体现在确保管辖权准确行使,避免争议并落实国际义务;保障实体法准确适用,避免因各国定罪量刑标准差异而产生外交争端;需依外国法律判断取证合法性等方面。 提高运用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手段办案的意识和能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执法司法国际合作”。检察国际合作在有效惩治跨境犯罪中具有重要作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检察院党组书记、副检察长张辉以服务保障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霍尔果斯片区为视角,认为检察机关可以通过推动完善法律体系、创新司法履职、深化国际合作等路径,强化涉外法治服务,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贾文宇针对崇左边境地区主要跨境犯罪类型及面临的司法合作问题,提出应加强检察司法协作队伍建设,分阶段试点推进与重点国家的双边合作,依托现有警务合作平台逐步实现跨境犯罪全链条精准打击。湖南省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冯丽君认为,检察国际合作对深挖跨境犯罪具有关键支撑作用,建议发挥我国检察机关优势,通过深挖国际检察官联合会平台资源等路径,突破合作瓶颈。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是涉外检察工作的重要内容。司法部原司法协助外事司司长郭建安强调了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对追诉与惩处犯罪的重要作用,认为其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国际社会携手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要手段等,具有重要意义,并结合当下国际形势,论述了法律体系差异、地缘政治影响、综合国力制约及专业力量欠缺等因素对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成效的影响。最高检国际合作局司法协助处处长韩弋指出,我国刑事司法协助案件数量与跨境治理需求存在差距,对此,需通过强化国家利益导向的全局思维、构建检警协同境外取证机制、创新“条约+实务”协作体系进行优化,并深化检校合作,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的涉外法治人才。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敏分析了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现状、困境和质效提升对策,建议以形成有效直接沟通管道、推动完善相关立法、及时形成实践指导规范、积极参与国际磋商与规则制定、协同推进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信息化建设、加强涉外检察人才培养等途径,强化涉外检察能力建设。广东省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刘婵秀认为,可通过个案实战操作、常态化机制探索、深度研究与成果转化三种途径提升运用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手段办案的能力。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海外利益司法保护 对于检察机关在海外利益保护中的职能与发展方向,黑龙江省鹤岗市向阳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贾双如从国际发展形势层面分析了我国海外利益面临的挑战,强调检察机关应立足国际国内形势,明确自身定位,加强国际司法协作与交流,提升能力建设,强化法治宣传与服务,培养专业涉外法治人才,为我国海外利益保护提供坚实法治保障。陕西省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部检察官助理畅毓茜提出,检察机关需扮演好两大角色:一是作为涉外法律工具箱打造者,积极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检察长会议等多边平台机制参与涉外规则制定,有效应对“长臂管辖”等挑战;二是作为涉外法律服务提供者,为“出海”企业提供域外法查明、海外法律风险预案等服务。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讲师张一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我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关联度不断提升,检察机关在企业“出海”的投资交易架构设计阶段、谈判与签约阶段、境内外审批阶段及投后运营阶段均可参与企业“出海”法律服务保障工作。 会议总结环节,西北政法大学湾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明灿指出,本次研讨会围绕涉外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构建护航高水平开放新范式,并从战略定位、实践路径、创新倡议、研究院未来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享。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副教授、涉外刑事法治与国别检察司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汪鹏总结了会议在跨境取证、打击跨境犯罪、国际合作治理等方面取得的研讨成果,进一步明确了“服务大局,实务导向,检校共建,打造品牌”的中心发展方向,并表示本次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开展,为身处涉外检察一线的司法实务工作者与全国范围内研究涉外刑事法治的学者提供了一个专业、深入的交流平台,实现了理论探索与实务经验的充分碰撞。 (作者分别为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讲师、涉外刑事法治与国别检察司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省乾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 【检察日报】张一 党政 :促进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推动涉外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以高质效涉外检察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学术研讨会综述 https://newspaper.jcrb.com/2025/20250619/20250619_003/20250619_003_1.htm
2025-06-19本报讯 记者孙立昊洋 为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回应新时代法治需求,近日,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青年论坛2025年度研讨会在西北政法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北京大学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承办,以“当前刑事诉讼法学重大理论问题”为主题。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敬大力强调,本次研讨会旨在发挥刑事诉讼法学青年学者思维敏捷、勇立潮头的优势,聚焦新时代刑事诉讼法制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实现刑事诉讼法与国情相适应、与社会相对接、与时代相呼应。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表示,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青年论坛为刑事诉讼法学领域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北政法大学未来将进一步培养高层次法治人才,拓宽培养领域,加强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为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贡献卓越力量。 本次研讨会为破解实践难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和智力支持,必将引领青年学者勇毅前行,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持续繁荣贡献力量。 【法治日报】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青年论坛 2025年度研讨会举行 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250618/Articel09006GN.htm?spm=zm1012-001.0.0.5.RtCPRy
2025-06-186月13日上午,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落成典礼暨西法大“法宝 AI 实训营”开营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隆重举行。这是继1月4日校企战略合作签约后,双方在法律科技领域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 "技术研发 + 人才孵化" 双轮驱动的法律 AI 生态在西北地区正式落地,开启“技术赋能法律”的西北实践新纪元! 仪式开始,由北大法宝总监郭璐主持开场,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致辞。范校长全面肯定了北大法宝的法律专业性,内容丰富性,是国内法律数据库的先行者,与众多法学家均有深入合作,在当前的人工智能和AI领域也有众多创新。他提出,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落成,为西法大的法学教育,法学科研,人才培养,及老师的课题研究都能起到深入的沟通合作机会。西法大图书馆与北大法宝的合作已有20年之久,希望未来能够更深入的利用北大法宝和人工智能开展科研工作和学习。北大法宝创始人赵晓海随后在致辞中指出,北大法宝西安分公司乔迁西北政法大学,成立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双方战略合作的载体,更是法律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西北实践基地,为区域法治建设与科技发展提供支撑。未来北大法宝将致力于从“搭建法律科技实践平台,培养懂法律、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和推动产学研融合,与服务法治建设“三方面努力,持续加强校企合作,用技术赋能法治,用实践检验创新。致辞结束,范九利校长与赵晓海总经理共同为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落成剪彩揭牌,并与各位到场师生合影留念。 落成仪式后,西北政法大学“法宝AI实训营”开营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报告厅顺利举行。北大法宝赵晓海总经理做题为《大语言模型对法学的影响与法律人工智能应用实践》讲座,范校长出席,副校长常安主持。 活动初始,北大法宝总监郭璐介绍西法大 “法宝AI实训营”安排,自5月起截至目前,已有298名同学加入到今年的线上AI特训活动,7月将继续随暑期学校开展实训活动,共同培养法律+科技复合型人才。北大法宝赵总结合其深厚的行业经验与北大法宝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北大法宝依托海量法治数据资源构建的完备智能体系,重点展示了其建设的法治知识图谱平台与大模型能力平台;并从法学教育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法律知识工程的演进和法律人工智能的应用实践与未来方向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人工智能与计算法学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浪潮,国际法律科技领域已取得显著突破。在此背景下,法学领域迎来重塑机遇,但高校在有效利用大语言模型 ( LLM )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应对大语言模型对传统法学教学模式、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和与会老师同学详细阐释了北大法宝的见解。 至此,本次仪式完美落幕,各位师生和法宝同事共同见证了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落成与校企合作的深化,也感受到了法律与科技碰撞的无限可能! 【北大法宝】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落成典礼暨西法大“法宝AI实训营”隆重举办 https://mp.weixin.qq.com/s/OMqisgqYlqrwzYSdQLmTEA
2025-06-17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5月23日至25日,由党委研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主办的“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第五期“红色法治研习之旅”活动顺利举办。团队由我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代表组成,校党委副书记张军政带队,党委研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参加。 第五期“红色法治研习之旅”聚焦川陕革命根据地丰富的红色法治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根据地时期司法实践的历史价值。结合汉中、巴中两地司法部门的具体实践案例,探索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法治历史有机融入现代法治建设。 团队先后调研学习汉中市博物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川陕省恩阳县红军经理处旧址、全国法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恩阳革命法庭陈列馆;在黄官人民法庭、通江县沙溪人民法庭座谈交流,参观川陕省苏维埃革命法庭展馆、南郑区人民检察院“小南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瞻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敬献花篮并重温入党誓词。 活动期间,我校与大巴山干部学院举行“大思政课”建设实践基地授牌活动并座谈交流。由团队成员组成的普法宣讲团走进汉中市第九中学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主题普法宣讲活动。 近年来,“红色法治研习之旅”活动已成功举办五期,是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实施红色传统育人行动计划,打造“行走的思政金课”的创新实践。活动紧扣“红色”和“法治”两大主题,通过实践传承红色基因,探寻中国共产党法治初心,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不断助力“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 【中国研究生】追寻法治初心!第五期“红色法治研习之旅”走进川陕 https://mp.weixin.qq.com/s/VMohi32xJKAql-h5TwcydQ
2025-06-136月10日,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代表团,完成中亚行科研任务归来。此次调研远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中亚三国开展了深度科研考察,采集多组营商环境数据。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地区的核心国家,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节点,其营商环境与法治状况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次调研由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王莹莹教授、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院长舒洪水教授、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孙江教授等学校师生及多名实务专家组成24人代表团,调研行程覆盖3国4城的20余家机构。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在欢迎仪式上充分肯定了代表团取得的丰硕成果。他强调,此次科研活动是西北政法大学立足法学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成功实践,生动践行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理念,彰显了学校在涉外法治研究领域的深厚实力与责任担当。学校将持续深化与中亚国家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建立健全长效交流机制,拓展学术交流、学生交换与科研协作的广度深度,致力于为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与国际化人才支撑。 探索“一带一路”法治研究新范式 西北政法大学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己任。据悉,自倡议提出以来,该校持续深化与中亚国家高校的法律合作,先后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上海合作组织法律大学联盟,并牵头成立“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2023年以来,西北政法大学随陕西高等教育代表团多次出访中亚国家开展交流。今年3月,该校新增为上合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 此次科研活动由陕西省司法厅、陕西省教育厅指导,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主办。团队成员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对三国开展系统性应用对策研究,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陕西实践提供智力支撑。 此前,该研究院已编撰了《哈萨克斯坦营商环境法治研究》等系列国别营商环境法治研究论著,这次中亚行是对这些研究成果的一次实地检验。 提升高端涉外法治智库服务精准度 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于2024年成立,致力于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政策沟通上提供法治智库支持、设施联通上提供法律业务咨询、贸易畅通上提供争端解决方案、资金融通上提供风险防范预案、民心相通上提供法律实践范本。代表团此行深度整合中亚三国法治实践经验,开创性构建跨境营商环境研究协同范式,推动实现相关成果从学术研究到解决方案的精准转化。 在哈萨克斯坦,代表团围绕法律实务、企业实践、市场考察等层面全方位开展调研:与盈科哈萨克斯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Abzal深入座谈哈萨克斯坦的法律体系、司法环境及争议解决机制;调研中铁建工集团中亚公司在经营中遇到的劳务纠纷等实际问题;前往阿拉木图著名的绿色食品交易市场绿巴扎,走访当地个体工商户及中国超市,把握哈萨克斯坦营商环境的真实状况。 在吉尔吉斯斯坦,代表团通过与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陈瑛、秦商会代表深入座谈以及对中铁一局西亚公司、中亚国际仲裁法院等单位的考察调研,深入了解中资企业在吉经营现状与挑战,并就优化营商环境提出建设性意见。此外,代表团与比什凯克国立大学、南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期间,中国驻吉大使亲切会见代表团,高度肯定了此次科研活动的前期成果与实践意义。 在乌兹别克斯坦,代表团拜访了中国驻乌使馆,商务参赞孙岩详细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营商环境,指出外资企业在交通、能源等领域将会获得诸多便利,同时提醒中国企业在乌投资期间,需注意文化差异和法规适应等挑战。 通过此次中亚科研之行,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代表团成功搭建了多层次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密切了与中亚三国在法律研究与实践领域的联系,彰显了该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智库服务中的责任担当。 展望未来,西北政法大学将继续依托“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平台,深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法治领域的交流合作,聚焦前沿问题与实践需求,为共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持续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环球网】西北政法大学24人代表团拓路中亚调研法治营商环境的“行”与“思”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4N41y9L2KDY 【中国日报网】西北政法大学24人代表团拓路中亚调研法治营商环境的“行”与“思” https://bj.chinadaily.com.cn/a/202506/12/WS684aa00fa310205377037ce2.html
2025-06-136月10日,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代表团,完成中亚行科研任务归来。此次调研远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中亚三国开展了深度科研考察,采集多组营商环境数据。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地区的核心国家,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节点,其营商环境与法治状况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次调研由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王莹莹教授、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院长舒洪水教授、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孙江教授等学校师生及多名实务专家组成24人代表团,调研行程覆盖3国4城的20余家机构。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在欢迎仪式上充分肯定了代表团取得的丰硕成果。他强调,此次科研活动是西北政法大学立足法学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成功实践,生动践行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理念,彰显了学校在涉外法治研究领域的深厚实力与责任担当。学校将持续深化与中亚国家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建立健全长效交流机制,拓展学术交流、学生交换与科研协作的广度深度,致力于为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与国际化人才支撑。 探索“一带一路”法治研究新范式 西北政法大学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己任。据悉,自倡议提出以来,该校持续深化与中亚国家高校的法律合作,先后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上海合作组织法律大学联盟,并牵头成立“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2023年以来,西北政法大学随陕西高等教育代表团多次出访中亚国家开展交流。今年3月,该校新增为上合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 此次科研活动由陕西省司法厅、陕西省教育厅指导,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主办。团队成员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对三国开展系统性应用对策研究,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陕西实践提供智力支撑。 此前,该研究院已编撰了《哈萨克斯坦营商环境法治研究》等系列国别营商环境法治研究论著,这次中亚行是对这些研究成果的一次实地检验。 提升高端涉外法治智库服务精准度 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于2024年成立,致力于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政策沟通上提供法治智库支持、设施联通上提供法律业务咨询、贸易畅通上提供争端解决方案、资金融通上提供风险防范预案、民心相通上提供法律实践范本。代表团此行深度整合中亚三国法治实践经验,开创性构建跨境营商环境研究协同范式,推动实现相关成果从学术研究到解决方案的精准转化。 在哈萨克斯坦,代表团围绕法律实务、企业实践、市场考察等层面全方位开展调研:与盈科哈萨克斯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Abzal深入座谈哈萨克斯坦的法律体系、司法环境及争议解决机制;调研中铁建工集团中亚公司在经营中遇到的劳务纠纷等实际问题;前往阿拉木图著名的绿色食品交易市场绿巴扎,走访当地个体工商户及中国超市,把握哈萨克斯坦营商环境的真实状况。 在吉尔吉斯斯坦,代表团通过与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陈瑛、秦商会代表深入座谈以及对中铁一局西亚公司、中亚国际仲裁法院等单位的考察调研,深入了解中资企业在吉经营现状与挑战,并就优化营商环境提出建设性意见。此外,代表团与比什凯克国立大学、南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期间,中国驻吉大使亲切会见代表团,高度肯定了此次科研活动的前期成果与实践意义。 在乌兹别克斯坦,代表团拜访了中国驻乌使馆,商务参赞孙岩详细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营商环境,指出外资企业在交通、能源等领域将会获得诸多便利,同时提醒中国企业在乌投资期间,需注意文化差异和法规适应等挑战。 通过此次中亚科研之行,西北政法大学“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代表团成功搭建了多层次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密切了与中亚三国在法律研究与实践领域的联系,彰显了该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智库服务中的责任担当。 展望未来,西北政法大学将继续依托“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平台,深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法治领域的交流合作,聚焦前沿问题与实践需求,为共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持续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法治网】西北政法大学24人代表团拓路中亚调研法治营商环境的“行”与“思” http://www.legaldaily.com.cn/fxjy/content/2025-06/12/content_9198798.html
2025-06-12本报讯 记者孙立昊洋 6月5日,西北政法大学与甘肃政法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暨座谈会在西北政法大学举行。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甘肃政法大学校长郑高键出席签约仪式。与会人员围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 范九利表示,两校签订并积极落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校际交流,促进两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实践。两校要持续深化交流沟通合作,扎实落实合作协议各项内容,互学互鉴,推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特别是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郑高键表示,两校将通过务实举措深度合作,加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探索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必将为教育强国和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法治日报】西北政法大学与甘肃政法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250611/Articel09005GN.htm
2025-06-12为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主持人面临的挑战与变革,助力青年学子创新表达方式,勇担时代使命,6月6日晚,第二十四届西北政法大学主持人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成功举办。 本次大赛的评委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西安广播电视台(集团)副台长、播音指导、二级教授严一宁,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新闻中心副主任许革武,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主持人、陕西省政协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新闻中心主播部主任申虹,资深电视节目主持人大民,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秘书长马妤担任。 经过即兴评述和情景演绎两个环节激烈角逐,西北政法大学张沥文获得一等奖,陕西师范大学董雨萱、西安外国语大学张露心获得二等奖,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米尔则耶·木沙江、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任舒畅、西北政法大学常瑞峰获得三等奖,西安体育学院李亦凡、西北政法大学周楚杰、西安体育学院刘泊延、西安体育学院张瑞洋获得优秀奖。获奖选手的指导教师同时获颁优秀指导教师奖。 本届大赛由西北政法大学教务处、党委学工部、校团委和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联合承办。大赛自五月份启动以来,吸引了多所省内高校的百余位学子们踊跃参加。经过初赛的锋芒初试、复赛的激烈角逐,最终10名选手成功入围决赛。 西北政法大学主持人大赛始办于2001年,是西法大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之一,经过24年的成长积累已经成为陕西高校热爱主持的学子每年一度的盛会。本届大赛紧扣人工智能主题,深度探讨主持艺术的独有价值和意义,让选手们在参与中锚定个人存在价值,坚定职业信念,为探寻行业发展路径贡献青春力量。 【西部网】智启新声 言创未来 第二十四届西北政法大学主持人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举办http://m.cnwest.com/xian/a/2025/06/09/23132132.html
2025-06-095月29日,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迎来一群特殊的“小客人”——30名来自山阳中学的高二年级学生,在“筑梦山阳・法治启航”研学活动中,沉浸式体验大学生活,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启蒙”成长之旅。 图书馆前,学校党委书记赵万东、副书记张军政热情接待来自山阳中学的师生代表,并向他们赠送了学校资深教授、陕西省前社科联主席赵馥洁先生的著作,同时为“小客人”准备了学习用品和精美礼物。山阳中学副校长虞华林向学校回赠了一幅由该校教师精心书写的“法脉薪传”墨宝以示敬意,孩子们也向赵万东老师赠送了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以示感激。 “一花一叶,皆寄托着深厚的情感。”赵万东向“小客人”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并热情邀请他们报考西北政法大学,“希望能够让研学活动中播撒下的法治理想种子绽放出绚烂的花朵,期待与大家的再次相聚。” 底色鲜红的法治文化之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清晨9点,学校校史馆内传来庄严的宣誓声。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同学们仿佛穿越回那段烽火岁月,真切感受到这座“红色学府”的深厚底蕴。随后,大家一起参观张汤墓遗址陈列馆,在这个传统法治智慧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对话场域,感受中华法治文明的悠久脉络,思考法治文明的古今嬗变。 “原来图书馆里藏着‘立心书屋’这样的宝藏角落!” 在参观图书馆时,学生们惊叹于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和涵盖古今中外的馆藏书籍,纷纷掏出笔记本记录下心仪的书单。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现代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的“虚拟演播厅”、公安学院(公共安全法学院)实验室的“痕迹检验设备”、模拟法庭的“现场开庭”、国家级法学实验中心和智慧教室的先进便捷……更是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干货满满的法治“大礼包” “面对校园欺凌,我们该如何应对?” “网络世界中,须留意哪些法律要点?”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里,大学生法治宣讲团成员化身“法治主播”,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真实案例情景剧,为同学们拆解生活中的法律难题。 最让人期待的当属“大学课堂初体验”!在智慧教室里,刑事法学院杜嘉雯老师以《良法而治 普遍遵守》为题,结合生动的案例讲解法律逻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原来法律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能守护我们的‘武器’!”一名学生在笔记中写道。 跨年龄的成长“双向奔赴” 当日最动人的瞬间,莫过于“成长互助行动”的温馨时刻——学校30位2024级本科生与山阳中学30位同学两两携手,互赠写满美好祝福的明信片,约定未来将共享学习心得,互相帮助解决成长道路上的疑惑与困惑。 “姐姐,怎么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如何克服学习过程中的不良情绪?”面对中学生们抛出的一个又一个“灵魂拷问”,学校经济学院2024级学生王馨娜以自己的成长故事为例,鼓励弟弟妹妹们“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坚持就会有光”。曾在山阳中学就读的国际法学院辅导员黄思齐,详细介绍了学校“九位一体”资助保障体系,并期望学弟学妹们“培养解决问题的韧性与乐观进取的精神,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我们提前领略了大学生活的魅力,更加坚定了奋斗的目标。”山阳中学的岐勤睿同学感激学校提供的宝贵机会,并郑重承诺:“会倍加珍惜每寸光阴,以最饱满的热情、最坚韧的毅力奋力拼搏,去叩开通往知识殿堂与广阔世界的大门!” “本次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难忘的旅程,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课、一堂深刻的思政课。”目睹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脸上洋溢的兴奋、笔下记录的感受,虞华林深受感触。他建议双方深化法治教育合作,共建实践育人基地,探索深度帮扶路径,为更多孩子点燃梦想的火种。 “高校以其深厚的知识底蕴、先进的育人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孩子们点燃追求梦想的火焰,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张军政表示,学校会搭建好长期互助平台,让这份友谊成为彼此成长的动力。 从“单向帮扶”到“双向赋能”的育人升级 作为连续7年对口帮扶山阳县的“老朋友”,西北政法大学将校园资源转化为“行走的思政大课堂”:校史馆里的红色基因传承、课堂中的法律知识学习、大学生朋辈的成长引领,构建起“感知—认知—践行”的立体育人体系。正如山阳中学的周新灵老师感慨:“孩子们不仅看到了大学的样子,更种下了法治与理想的种子,这样的‘扶志扶智’比单纯的物质资助更有温度。” 活动结束时,天平楼广场的合影定格下灿烂的笑脸。中学生们捧着印有校徽的笔记本和纪念册,纷纷写下心愿:“下次再来,我要以大学生的身份打卡!”这场充满收获的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校地思政育人的创新实践,更见证着教育帮扶从“输血”到“造血”的美丽蜕变。 学校始终把“大思政课”作为“强国建设、西法大何为”战略谋划的重点工作,坚持守正创新,用好“两个课堂”,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核心阵地,锚定“法治教育+红色文化”特色路径,积极探索跨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同题异构”新范式,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原点新闻】山阳中学“小客人”沉浸式“探秘”西法大 https://yuandian.xiancity.cn/application/fcinformation/mobile/#/ArticleDetail/491012/undefined
2025-06-096月11日下午,陕西省调解协会负责人麻仁伟一行前往西北政法大学,就调解理论研究与实务相关事宜进行交流座谈。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常安出席会议。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调解研究院副院长李岚林主持会议。 座谈会上,范九利首先对陕西省调解协会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西北政法大学在调解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实务合作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范九利指出,学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以“西北政法大学调解研究院”为依托,积极与政企实务单位开展合作共建,已产生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并形成了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专家团队。学校愿与陕西省调解协会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调解工作的创新发展。 陕西省调解协会负责人麻仁伟随后介绍了协会的发展历程、取得的工作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他表示,陕西省调解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充分发挥行业指导、服务会员、自律管理三大职能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致力于促进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并通过制度机制建设推动行业整体发展。麻仁伟希望通过此次交流,能与西北政法大学在调解工作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实务指导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在座谈交流环节,双方与会人员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改革、课题合作、实务培训、学生实习实训等具体的合作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此次交流座谈为西北政法大学与陕西省调解协会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并就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达成了重要共识。下一步,双方将在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举办调解论坛及培训活动等方面推进具体合作,携手为陕西省调解工作的发展贡献力量。(李岚林 王雨婷) 【西部法制传媒网】省调解协会到西北政法大学开展调研交流 https://www.xbfzb.com/2025-06/13/content_11211107.html 【群众新闻】省调解协会到西北政法大学开展调研交流 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9311/11211682.html?isShare=true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5月23日至25日,由党委研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主办的“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第五期“红色法治研习之旅”活动顺利举办。团队由我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代表组成,校党委副书记张军政带队,党委研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参加。 第五期“红色法治研习之旅”聚焦川陕革命根据地丰富的红色法治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根据地时期司法实践的历史价值。结合汉中、巴中两地司法部门的具体实践案例,探索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法治历史有机融入现代法治建设。 团队先后调研学习汉中市博物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川陕省恩阳县红军经理处旧址、全国法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恩阳革命法庭陈列馆;在黄官人民法庭、通江县沙溪人民法庭座谈交流,参观川陕省苏维埃革命法庭展馆、南郑区人民检察院“小南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瞻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敬献花篮并重温入党誓词。 活动期间,我校与大巴山干部学院举行“大思政课”建设实践基地授牌活动并座谈交流。由团队成员组成的普法宣讲团走进汉中市第九中学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主题普法宣讲活动。 近年来,“红色法治研习之旅”活动已成功举办五期,是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实施红色传统育人行动计划,打造“行走的思政金课”的创新实践。活动紧扣“红色”和“法治”两大主题,通过实践传承红色基因,探寻中国共产党法治初心,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不断助力“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 【中国研究生】追寻法治初心!第五期“红色法治研习之旅”走进川陕 https://mp.weixin.qq.com/s/VMohi32xJKAql-h5TwcydQ
6月13日上午,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落成典礼暨西法大“法宝 AI 实训营”开营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隆重举行。这是继1月4日校企战略合作签约后,双方在法律科技领域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 "技术研发 + 人才孵化" 双轮驱动的法律 AI 生态在西北地区正式落地,开启“技术赋能法律”的西北实践新纪元! 仪式开始,由北大法宝总监郭璐主持开场,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致辞。范校长全面肯定了北大法宝的法律专业性,内容丰富性,是国内法律数据库的先行者,与众多法学家均有深入合作,在当前的人工智能和AI领域也有众多创新。他提出,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落成,为西法大的法学教育,法学科研,人才培养,及老师的课题研究都能起到深入的沟通合作机会。西法大图书馆与北大法宝的合作已有20年之久,希望未来能够更深入的利用北大法宝和人工智能开展科研工作和学习。北大法宝创始人赵晓海随后在致辞中指出,北大法宝西安分公司乔迁西北政法大学,成立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双方战略合作的载体,更是法律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西北实践基地,为区域法治建设与科技发展提供支撑。未来北大法宝将致力于从“搭建法律科技实践平台,培养懂法律、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和推动产学研融合,与服务法治建设“三方面努力,持续加强校企合作,用技术赋能法治,用实践检验创新。致辞结束,范九利校长与赵晓海总经理共同为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落成剪彩揭牌,并与各位到场师生合影留念。 落成仪式后,西北政法大学“法宝AI实训营”开营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报告厅顺利举行。北大法宝赵晓海总经理做题为《大语言模型对法学的影响与法律人工智能应用实践》讲座,范校长出席,副校长常安主持。 活动初始,北大法宝总监郭璐介绍西法大 “法宝AI实训营”安排,自5月起截至目前,已有298名同学加入到今年的线上AI特训活动,7月将继续随暑期学校开展实训活动,共同培养法律+科技复合型人才。北大法宝赵总结合其深厚的行业经验与北大法宝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北大法宝依托海量法治数据资源构建的完备智能体系,重点展示了其建设的法治知识图谱平台与大模型能力平台;并从法学教育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法律知识工程的演进和法律人工智能的应用实践与未来方向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人工智能与计算法学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浪潮,国际法律科技领域已取得显著突破。在此背景下,法学领域迎来重塑机遇,但高校在有效利用大语言模型 ( LLM )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应对大语言模型对传统法学教学模式、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和与会老师同学详细阐释了北大法宝的见解。 至此,本次仪式完美落幕,各位师生和法宝同事共同见证了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落成与校企合作的深化,也感受到了法律与科技碰撞的无限可能! 【北大法宝】北大法宝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落成典礼暨西法大“法宝AI实训营”隆重举办 https://mp.weixin.qq.com/s/OMqisgqYlqrwzYSdQLm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