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播放到“马家爵”残忍行凶时同学们都一脸惊恐 本报记者 邓小卫 摄 本报讯(实习记者 张波)昨晚 ,一部由在校大学生自编自导,以大学校园犯罪为题材拍摄的DV电影———《马家爵》,在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放映。这是继青岛之后,在西安高校内的首场放映。 昨晚7时许,记者赶到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图书馆多功能厅时,大厅已坐满了学生。据组织此次活动的学生会负责人讲,预计有近3000名学生观看。 《马家爵》取材于“马加爵” 晚8时整,《马家爵》的导演、青岛大学在校研究生洪峰,与在场等候观看影片的学生们进行了简短的见面后,电影《马家爵》正式放映。影片从马家爵与宿舍舍友打牌开始讲述,从遭受舍友的侮辱,到马家爵怒杀四个舍友,最终,放走了一个曾经帮助过自己、且从未歧视过自己的老乡结尾。整部影片约60分钟,真实地演绎了马家爵在杀人前后的心理活动。 《马家爵》导演洪峰表示,这部电影以“马加爵事件”为原型,融合了目前高校内的很多现状。2005年8月,利用暑假的时间,他以马加爵的遗书、云南大学学生发表在网上的关于马加爵事件的看法,以及媒体的报道为基础开始创作,今年4月份完成,从创作剧本,到拍摄剪辑总共用了半年的时间,拍摄所用的2万元经费,全部靠打工赚来。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是一个符号,演员也是一些在校大学生自愿参与的。 影片反映了高校存在的问题 洪峰说,他希望自己拍摄的这部电影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人们对生活重新思考。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在看过之后,重新思考自己在学校和宿舍中的位置,重新审视个人的生存价值。 对此,西北政法大学大一学生王康生同学在观看了影片后认为,影片真实地反映了目前大学校园内存在的一些问题。他感觉,现在的一些大学生素质还是有问题,不少人都过于自私,不怎么富有同情心,可以说马加爵事件就是歧视埋下了暴力隐患。 据了解,电影《马家爵》共在西安高校放映10场。 来源:华商报
2006-12-05(党委宣传部刻录自陕西卫视2006年12月1日18:30陕西新闻联播) 西安市各大高校近千名学生今天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展览。生动的图片、感人的故事,让学生们接受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教育。 在红军强渡乌江的油画前,在红军过雪山草地的电影画面前,来自西北政法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们,被深深打动。展览中上千张珍贵的历史图片,成为大学生缅怀革命先辈,坚定革命理想的生动教材。 在观看革命展览的过程中,许多高校老师也深受感染。他们在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前和学生们一起讨论长征精神。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高霄以及该校学生接受了陕西电视台记者采访。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高霄:在场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先辈创下的这个业绩的受益者。所以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立足我们眼前,把我们的学业搞好,把我们的事业做好。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西北政法大学学生:他们经历这么多困难都能坚持走完二万五千里,这样我特别的感动,今后在我的人生当中一定坚持这种坚持的精神。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西北政法大学学生:通过这个参观我觉得,到了大学不应该松懈下来,更应该坚持自己的梦想,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奋斗。 (陕西台报道)
2006-12-012006年11月18日,西北政法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 69年前,党中央决定在延安成立陕北公学,吸引了千百万全国各地和海外的进步青年奔赴这里,毛泽东主席亲自给陕北公学学员讲课,并说:“有了陕公,中国就不会亡!”四年后,在陕北公学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第一所综合大学——延安大学,而这就是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69年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练,被誉为“政法干部的摇篮”、见证了党的发展历程和我国法制发展进程的西北政法大学,如今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大雁塔旁,终南山下,占地一千多亩的西北政法大学校园内,掩映在园林中的教学楼、实验中心、宿舍楼不时扑入眼帘。建有法医、物证技术、法律诊所、广播电视、计算机、模拟法庭、心理测试等众多实验室的西北政法大学目前是一所以法学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学府,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刑法学科、法制史学科、哲学学科等都已经成为全国实力领先的学术团队,教师队伍中有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英雄模范、司法部优秀教师等一批享有各种荣誉、奖励和称号的专家教授。学校同时也是全国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西北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的中心。学校设有哲学学院、刑事法学院、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教育院等13个学院和体育部。每个学院各有特色,其中的新闻传播学院,现为全国两大法制新闻人才培养地之一。学校高度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国汉堡大学、法国巴黎第二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4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和学术联系。大学党委书记朱开平介绍说,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和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学校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革命干部,仅是在陕北公学时期,就培养了13000名干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学校开创了党办高等干部学校之先河,为党的干部高等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69年来,学校传承老延大“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恪守“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培养了一批批栋梁之材,为社会政治、经济、法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朱开平说,工作就是拼搏,工作就是奋斗。建设全国一流的教学研究型政法大学是我们的阶段性目标。 42岁的贾宇现在是西北政法大学的校长,是我国久负盛名的刑法学专家。他把现代法学中民主、自由、平等、秩序、公正的精神运用到大学管理中,将法治精神、人文传统融入到大学管理中去,大力倡导服务型管理。贾宇说,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实现了学校发展史上历史性跨越,为学校可持续发展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对满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对高层次法学人才的迫切需要,起到积极作用。我们提倡广纳贤才、跨越发展以建设学科,坚持立足现实、打造特色以创新学术,崇尚学术自治、学术自由以培养学者,激励博学笃行、求实创新以优化学风,站在新起点上的西北政法大学正在以蓬勃的生机迎接美好的未来。
2006-11-26前身为陕北公学、延安大学的西北政法学院11月18日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从延大时期就在学校工作的几位老教授来到校史室,高兴地让06级新生为他们佩戴上新校徽,并为大家讲述校史。 本报记者 杜江 摄 《人民日报》 ( 2006-11-23 第13版 )
2006-11-24740)this.width=740" border=1> 740)this.width=740" border=1>740)this.width=740" border=1>740)this.width=740" border=1> 740)this.width=740" border=1>740)this.width=740" border=1>740)this.width=740" border=1>740)this.width=740" border=1>740)this.width=740" border=1>740)this.width=740" border=1> 740)this.width=740" border=1> 740)this.width=740" border=1>
2006-11-22本报讯(记者杨永林)西北政法学院与浙江省诸暨市政府日前签订协议,共同进行“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项目研究。项目首次将“枫桥经验”放到法治学术角度进行研究,以期从理论的高度解读“枫桥经验”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法制建设的关系,推动“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和完善,使“枫桥经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特别是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枫桥经验”形成于1963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枫桥经验”也在不断发展创新,但其依靠群众,立足预防,以人为本,就地解决大量纠纷矛盾和一般治安问题的基本主线一直没有变。 40多年来一直没有人从法治学术和理论的高度系统地对“枫桥经验”进行总结和研究。这次西北政法学院与诸暨市政府合作进行“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项目研究,目的就是将“枫桥经验”予以系统化、理论化,并以严谨的学术表达方式总结“枫桥经验”的精神实质、独特方法、完整内涵,推动“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与完善。
2006-11-21本报讯(记者黄博)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西北政法学院正式更名升格为西北政法大学。11月18日上午,西北政法大学隆重举行设置暨揭牌仪式。 西北政法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的陕北公学,历经调整合并,于1958年成立了西安政法学院,1963年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截至目前,学校专业涵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商学、工学四大学科门类,学校在校本科生近1.5万人,研究生2400多人。 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袁纯清,副书记杨永茂,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赵虹等参加了设置暨揭牌仪式。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党委宣传部配图 摄影 杜超英)
2006-11-2111月18日,前身为陕北公学、延安大学的西北政法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从延大时期就在这所学校工作的马朱炎(前左2)、路鸿斌(前中)、韩凯(前右1)等几位老教授来到校史室,高兴地让2006级的新生为他们佩带上新校徽,并为大家讲述学校的历史。 1937年,陕北公学在延安成立,毛泽东主席为即将奔赴抗日前线的学员们说:“因为有陕公,中国不会亡!”4年后,在陕北公学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第一所综合大学——延安大学。从陕北公学、延安大学、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西安政法学院、西安政治经济学院、西北政法学院,到今天的西北政法大学,69年来,学校见证了党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法制发展进程。今天的西北政法大学,学校占地1347亩,在校本科生1.5万人,研究生2400多人,被誉为“政法干部的摇篮”,是一所以法学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是全国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西北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的中心。 (本报记者 杨永林 刘新武 摄影/报道)
2006-11-20原出处:人民法治网 西北政法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 在西北政法大学书记朱开平(左一)、校长贾宇(右一)的陪同下,陕西省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袁纯清(左二)、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赵虹(右二)为西北政法大学揭牌 人民日报 杜江 摄 曾育栋梁砥华夏 今日飞跃再扬帆 (孙江 段兵)西安电:2006年11月18日,西北政法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 中国著名土地法专家、西北政法大学黄河教授正在用自己多年收集的近现代地契进行实物教学 人民日报 杜江 摄 69年前,党中央决定在延安成立陕北公学,强烈地吸引着千百万全国各地和海外的进步青年奔赴这里,毛泽东主席亲自给陕北公学学员讲课,主席说:“因为有陕公,中国不会亡!”;四年后,在陕北公学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第一所综合大学-----延安大学,而这就是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69年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练,几多风雨,几多辉煌,被誉为“政法干部的摇篮”,见证了党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法制发展进程的西北政法大学,如今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在18日举行的大学挂牌仪式上,师生们看着崭新的大学校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整洁、美丽的校园也显得格外的富有生气。马朱炎,一位在在西北政法大学工作了近60年的老教授说,从陕北公学、延安大学、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西安政法学院、西安政治经济学院、西北政法学院,到今天的西北政法大学,我们走过了太多的路程,学校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法制发展的曲折历程。 11月17日晚,被更换的旧校牌 人民日报 杜江 摄 大雁塔旁,终南山下,占地一千多亩的西北政法大学校园内,掩映在园林中的教学楼、实验中心、宿舍楼不时扑入眼帘。建有法医、物证技术、法律诊所、广播电视、计算机、模拟法庭、心理测试等众多实验室的西北政法大学目前是一所以法学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学府。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刑法学科、法制史学科、哲学学科等都已经成为全国实力领先的学术团队,教师队伍中有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英雄模范、司法部优秀教师等一批享有各种荣誉、奖励和称号的专家教授。同时也是全国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西北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的中心。学校设有哲学学院、刑事法学院、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教育院等13个学院和体育部。每个学院各有特色,其中的新闻传播学院,现为全国两大法制新闻人才培养地之一。学校高度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国汉堡大学、法国巴黎第二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4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和学术联系。 大学党委书记朱开平,指着新建的实验中心说,其实我们发展的应该更好。这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富有丰厚文化底蕴的高等学校,坐落于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和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革命干部,仅是在陕北公学时期,就培养了13000名干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开创了党办高等干部学校之先河,为党的干部高等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是随着时间的迁移,我们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学校悠久历史所孕育的丰厚革命传统、浓郁革命精神一直都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精神动力。69年来,学校传承老延大“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恪守“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培养了一批批栋梁之材,为社会政治、经济、法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6年11月18日上午,前身为陕北公学、延安大学的西北政法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在西北政法大学工作40多年的老教授石文琰家里,他高兴地让2006级的新生为他们佩带上新校徽,并为大家讲述学校的发展历史。 人民日报 杜江 摄 朱开平说,工作就是拼搏,工作就是奋斗,做任何事情,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建设全国一流的教学研究型政法大学是我们的阶段性目标。 时年42岁的贾宇现在是西北政法大学的校长,作为久负盛名的我国刑法学专家,多年从事法律研究让贾宇在大学管理中也颇有裨益,他把现代法学中民主、自由、平等、秩序、公正的精神运用到管理中,将法治精神、人文传统融入到大学管理中去,大力倡导服务型管理。“大学不是机关和企业,其核心是教师和学生,主体是教学和科研。”他崇尚学术自治、学术自由。他说,崇尚学术自治、学术自由以培养学者,这是遵循学者成长的规律、学术自由的规律而提出的。大学里有两种权力,一种是学术权力,一种是行政权力。学术权力要交给学者们自己掌握,学术要学者来管理,这就是学术自治。如果行政管理权太大,就会浸染了学术权力。科研成果的水平评价,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需要高水平的学者们来作出独立的判断。基于这样的理念,贾宇没有担任刑法专业研究生导师组组长职务,下一步也不想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还有校教师职称评定委员会主任的职务。他希望这些职务,都要交给德高望重的纯学者来担任。他说,这样,就可以引导教师专心致志于教学科研,不必羡慕一官半职,不必存心疏通关系。一个人评了教授,可以认为理所当然,不需要去感谢什么人;一个人没评上教授,也会承认学术欠火候,不会归咎于没跑到什么人的关系。这就是学术自治的好处。 在西北政法大学挂牌仪式上,同学们打出展翅飞翔的旗帜,预示着学校更美好的明天。人民日报 杜江 摄 贾宇说,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实现了学校发展史上历史性跨越,为学校可持续发展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对满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对高层次法学人才的迫切需要,起到积极作用。我们提倡广纳贤才、跨越发展以建设学科,坚持立足现实、打造特色以创新学术,崇尚学术自治、学术自由以培养学者,激励博学笃行、求实创新以优化学风。贾宇表示,要把西北政法大学营造成学术自由、服务为主的外向型大学,要使其成为学术乐园和学问天堂, 翻开西北政法大学的历史,有过辉煌,也充满了曲折,曾错失过机会,也面临过重创,但这一切都过去了,如今,站在新起点上的西北政法大学正在以蓬勃的生机迎接美好的未来。 相关链接: 1937年,陕北公学在延安成立,毛泽东主席为即将奔赴抗日前线的学员们说:“因为有陕公,中国不会亡!”。4年后,在陕北公学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第一所综合大学——延安大学。从陕北公学、延安大学、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西安政法学院、西安政治经济学院、西北政法学院,到今天的西北政法大学。69年来,学校见证了党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法制发展进程。今天的西北政法大学,学校占地1347亩,在校本科生1.5万人,研究生2400多人,被誉为“政法干部的摇篮”,是一所以法学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是全国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西北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的中心。 资料图片:
2006-11-20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党委宣传部配图 摄影 杜超英) 本报西安11月18日电 通讯员宋飞鸿 记者台建林 西北政法大学设置暨揭牌大会今日上午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中央有关部委领导以及陕西省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领导同志参加了大学挂牌庆祝仪式。 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宣读西北政法学院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的通知。陕西省代省长袁纯清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赵虹为西北政法大学揭牌。中央政法委等五十多个单位发来贺电、贺信。 西北政法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近年来,该校为全国、尤其是西部政法基层系统培养了大量的司法干部。更名后的西北政法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承担研究生培养的任务。该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15000人。
2006-11-207月16日,港澳青年学子参观西北政法大学校史馆,聆听西北政法大学发展史。袁大维 摄 本报记者姜争民通讯员杨勃陈梦琦 7月14日,2025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在京举行开幕式。本次交流周活动由中国法学会主办,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澳门特区政府法务局、西安市法学会承办,来自香港、澳门的法学院系学生和青年律师,在北京和西安两地参加法律相关活动。 7月16日,古城西安烈日炎炎,近百名港澳与内地学界大咖、青年学子齐聚西北政法大学,在校长范九利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与阵阵掌声中,开启了2025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的西安之旅。 在西北政法大学校史馆与博物馆,港澳学子们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中,触摸着西北政法大学80余年的办学脉络,从红色法治基因到现代法学教育成果,深厚的历史底蕴让不少人发出感慨。“踏入校园就被这份厚重打动,校史里藏着中国法治发展的缩影。”香港大学学生张俊乐说。 在西北政法大学诚意楼,五间配备先进设备的智慧教室,成为此次交流的重点场域。大家围绕涉外法治、检察协作、宪法学体系、法学教育对比、人才培养五大议题,展开了一场场高密度的思想对话。每个小组由1名专业教师引导15名学生,从议题背景解析到观点自由交流,学术氛围浓烈而鲜活。 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议题组,国际法学院讲师、中国低空经济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刘静深入剖析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并分享了西北政法大学与港澳高校在此领域的经验与创新。 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副院长谭堃聚焦“检察公益诉讼的区际协作”,从实践难题到解决方案,为三地法律合作提供了新思路。“第一次来西北政法大学,就被这里的专业打动。”澳门科技大学学生朱慧欣坦言,此前对“检察公益诉讼区际协作”知之甚少,经老师结合案例的通俗讲解,不仅厘清了概念,更对西北政法大学的教学实力印象深刻。她笑着补充:“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西安,历史底蕴太迷人,让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千年古都西安的印象。”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院长井凯笛在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分享中,强调了本土法学理论的重要性。其研究成果让张俊乐深受启发:“老师对宪法体系的解读,帮我打通了很多之前模糊的认知,原来法理背后藏着这么深的文化逻辑。”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发展路径对比”议题前,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贺小丽用翔实的数据与案例,解析了内地与港澳在法学教育模式、职业资格体系上的异同。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洪籽晴听得格外专注:“老师用半小时拆解两地教育差异,从课程设置到职业选择,全是我们关心的细节。同学间的讨论更有意思,不同视角碰撞出好多新想法。”她坦言,一个小时的交流太短,真想再多听一会儿。 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陈凌云则围绕“民法典时代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分析了新时代对法律从业者的能力要求。澳门大学法学院学生梁梦婷在听完分享后,对“五院四系”中的西北政法大学的底蕴有了更深体会:“老师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澳门的法学教育侧重点很不一样,这种对比让我看清了自己的短板。” 经过一天的深入研讨,每个小组均形成3项核心共识,由港澳与内地学生代表共同汇报。从“加强区际法律人才联合培养”到“建立公益诉讼协作机制”,从“深化法学教育数据共享”到“推动‘一带一路’法治合作”,这些共识既立足学术前沿,又紧扣现实需求。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学生王怡辰坦言:“这次交流周通过与港澳同胞的深入交流,不仅深化了对法治融合发展的认知,提升了专业素养,更深刻感受到青年法律人的深厚情谊。” “交流周虽短,却让我们看到了三地法律体系的共通与互补。”参与总结的香港学生代表潘婧说。 7月16日至18日,港澳青年学子还走访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仲裁委、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等地,领略了西安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 【西部法治报】一场跨越三地的法律对话——2025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走进西北政法大学https://esb.xbfzb.com/h5/html5/2025-07/19/content_20399_2419520.htm
Since 1999, a Philippine military vessel built during World War II has been grounded at the Ren'ai Jiao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 says that by doing so, the Philippines gravely violated China'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What is the vessel? And why it is there? CGTN reporter Zheng Yibing explains. 【中国国际电视台】我校潘俊武教授接受CGTN采访 解析仁爱礁争端法律实质 https://news.cgtn.com/news/2025-06-19/Dark-side-of-the-grounded-Philippine-ship-1EkvduLK8j6/p.html
【央视频】“大地毕业季2”——西北政法大学《以法为笔,书写青春华章》https://m.yangshipin.cn/portrait_video?vid=k000084m28u&pageContext=btype%3Dforum%26cpid%3D42678592607012308%26ctype%3Dcpid%26from%3D100013%26state%3Dinit%26ts%3D1752564475%26vid%3Dk000084m28u
7月 10 日,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瑾带队抵达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实践活动。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来到陕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接受红色教育,重温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念。随后,师生一行前往西李村乡人民政府,与地方干部开展座谈交流。会上,双方就资助政策讲解、法治宣传、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入交流,探讨合作新路径。最后,师生一行深入玉露香梨种植基地调研,为后续的双语直播带货和品牌推广做准备。 本次实践活动外国语学院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入户开展英语支教活动,提升乡村学生的外语水平,同时面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玉露香梨,实践团还将开展外包装翻译、产品宣传文案撰写以及双语直播带货等服务,助力农产品拓展更广市场。 此次实践活动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实践平台,也为西李村乡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双方表示,将以本次合作为契机,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顶端三门峡】学党史 话合作!西北政法大学学子为三门峡陕州区香梨“译”路搭桥https://m.topnews.cn/news/1458D5E445B14E71?categoryId=10244 【大河报·豫视频】支教+助农,知名高校走进三门峡陕州区https://news.dahebao.cn/dahe/appcommunity/2194472?newsId=2194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