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吕扬)5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并作重要讲话强调,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我省高校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师生以不同形式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分享心得体会。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师生召开座谈交流会,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就如何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如何发挥共青团的积极作用、如何让青年学子立志做大事,勇担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进行交流。青年学子们纷纷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厚植青春梦,立志做大事。 西北工业大学团委组织团员和学生干部代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气氛热烈,大家围绕青年使命、责任担当等进行发言。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团委书记王硕刚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对于青年的教育和引导十分重要,西工大学子身负国防建设重任,必将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有所作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 西北大学法学院院长刘丹冰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法治”和“青年”两个关键词。就“法治”而言,习近平总书记与法学专家、法治工作者座谈,体现了总书记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项长期而重大历史任务的高度重视,中国法治之梦一定能实现。就“青年”而言,法治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作为高校法学院系,一定要完成好培养法学人才的重要任务,未来的法学教育任重道远。 西安邮电大学各学院纷纷组织师生学习交流。经济与管理学院卢艳同学说,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发表的重要讲话深有感触。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要孜孜不倦,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成长进步。 西北政法大学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该校党委书记宋觉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学校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作为“两学一做”重要学习内容,在全校上下迅速掀起学习热潮。校长贾宇强调,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是对如何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工作的指引,是对政法类院校教师和学生的重大鼓舞。全校上下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学校在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西安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团学骨干和学生组织代表,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展开了热议。很多学生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刘雪同学说,作为青年大学生要立志做大事,我心里的大目标就是以后做一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育工作者,把分内事干好,把学生带好。 西安工业大学教授、西安市十佳律师金博说,法治信仰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从青年人抓起。作为高等学府,应当率先垂范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使青年大学生在校园里逐步养成良好的法律思维和规则意识,成为尊法守法的模范,这是高校在建设法治国家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原文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70505/html/index_content_007.htm
2017-05-053月26日上午,备受关注的“2016陕西公检法司‘双微’传播力榜单发布会暨新媒体与政法舆情研讨会”在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举行。此次发布会由西北政法大学、陕西省法学会主办,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清博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法学会传媒法治研究会承办。 榜单评选依托中国新媒体大数据权威平台“清博指数”的数据模型分析,经过精密严谨的统计分析,“陕西高院”微博微信账号、“西安公安”微博账号、“西安蓝田公安”微信账号、“陕西检察”微博微信账号、“法治西安”微博、“法治莲湖”微信、“西安交警”微博等多个“双微”账号。陕西省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杨建军、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陕西省法学会传媒法治研究会会长孙江等在会上向获奖单位代表颁发了陕西省政法系统双微账号2016年度“最具传播力奖”获奖证书。 在互联网大潮中,如何有效运用新媒体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是党和国家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公众对于政法事件的高度关注,也使得当前的政法舆情工作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此次发布会上,陕西省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杨建军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及大数据分析技术为舆情分析和研判提供了全新的资源、方式与范式。他表示,此次公检法司“双微”传播力榜单的发布,对于当前陕西公检法司各部门的舆论热点挖掘、传播态势的分析、潜在风险的预警,都能够起到相当大的借鉴作用。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吴飞、清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傅文仁、西部网副总编刘晓斌等专家学者及传媒业界代表随后举行了专题讲座,就新媒体时代的陕西政法舆情发展趋势及应对创新等探讨了各自的看法。多位获奖单位代表指出,此次发布的榜单通过“清博”大数据平台的科学分析,呈现当前陕西省各级政法部门在舆情传播力方面的表现情况,对于加强陕西省的法治社会建设、完善和提升政法部门的舆情应对能力来说,都极具参考价值。 附:2016陕西省公检法司“双微”传播力榜单
2017-03-27“梦见,比脸还大的叉烧包,从此学会了赖床”;“那什么,跟着我,有肉吃”;“在我心中,最重要的事,莫过于你的温饱”……西安一高校食堂因贴有三行情书而“名声大噪”,食堂总经理德宝朕表示,这些情诗相当于给吃饭的学生提供一个话题,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属。 记者16日在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综合餐厅里看到,这些富有创意的三行情书贴于餐桌的右下角,语句诙谐幽默,浪漫十足,不时有买饭路过的学生驻足观看,还有人拿出手机拍照。不少慕名而来的外校生专程前来蹭饭,体会“朴素的食堂爱情故事”。 “这些情诗是开学前贴上的,刚开始只是想让餐厅更个性化一点。”德宝朕说,很多人觉得食堂就是个做大锅菜的地方,吃饱肚子就行。“我想加一点不一样的元素,就发动朋友收集和吃饭有关的三行情书。” 年仅23岁的德宝朕去年大学毕业,今年1月份刚当上餐厅负责人,离校不久的他深谙如今大学生的喜好,在德宝朕看来,食堂不仅是吃饭,也是休闲、娱乐的地方。德宝朕认为,毕竟是很多年轻人在这吃饭,应该更温馨、更朝气。 “工作人员那么浪漫,还有什么理由不吃饭。”对于学校食堂的风格转变,就读于西北政法大学的刘玉婷很是自豪,从之前的贴满广告,到现在的小清新,餐桌的大变样也让自己更有食欲。“感谢餐厅工作人员的创意,终于做了一次别人家的学校。” 随着三行情书在网络上热传,网友纷纷表示被“食堂大叔”暖到了,不少网友也开始三行情书的即兴表演。微博网友“双耳橙兮”留言表示,“你带着爱情来就好了。窗前有花,屋里有酒。面包,我会做。”也有网友留言并@母校,“这个关口,想你了,亲爱的母校。” 说起以后的计划,这位“食堂大叔”表示,除不定期更新这些三行情书外,还将策划更多的活动。“把餐厅做得丰富多彩一点,多提供一点休闲场所,让在西安求学的外地人在食堂找到家的感觉。”德宝朕说。
2017-03-203月14日,三秦都市报报道我校成立司法辅助人才研究培训基地,原文如下: 昨日,西北政法大学成立全国首家“司法辅助人才研究培训基地”,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昨日参会的我国著名诉讼法学专家徐静村说,当前司法改革实践中面临着具体的、严峻的问题,就书记员而言,法院虽有一支现成的书记员队伍,但成分复杂,其中编制外书记员约占50%。不同身份的书记员在薪酬待遇、职业保障和发展前景上差别巨大,以招聘方式进入法院的书记员在招聘时一般未按职业要求进行考核,普遍缺乏法律知识和职业技能,能够胜任书记员工作者比例较低;而由劳务公司派遣的书记员往往未经过最基本的审查考核就进入法院,其中绝大部分根本不能履行书记员职责。对编制外书记员的管理失范,特别是劳务派遣人员因与法院间仅有事务性联系,没有认识管理关系,更难有效管理。 西安市法学会黄必方说,在具体的审判工作中,优秀的司法辅助人员是必不可少,把法官从大量的繁琐中解脱出来,可以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但现实中,书记员等司法辅助人员缺口很大,把司法辅助人员配备到位,加大培养和培训,在现阶段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西北政法大学打造司法辅助人员人才研究培养基地就是一项创新,破解了当前“案多人少”的矛盾。 西北政法大学培训中心主任、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义海忠透露,目前我省计划将司法辅助人员纳入财政供给渠道,提高工资待遇,为司法机构提供一支稳定的专业队伍。
2017-03-13编者按:阿尼沙1999年考入西北政法大学诉讼法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并于2002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西安中级人民法院工作。2016年被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全省审判业务专家”。 阿尼沙是个让人一眼便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她面容清秀,语速飞快,嘴角不时上扬,露出亲和的微笑。眉宇间带有维吾尔族女性特有的妩媚,但一进入工作状态,又会立刻展现出特有的“法官气质”。 作为陕西省唯一的维吾尔族法官,阿尼沙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已工作15年。“阿尼沙”是她的学名,而她的维吾尔名字在维语中是“平安之花”的意思。这朵生长于新疆的“平安之花”,如今已在内地精彩绽放。 矢志追求 如愿穿上法袍 1月17日清晨,上班时间未到,阿尼沙已早早来到办公室。查阅案卷、接待律师、外出调查取证……她这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不只是我,每一名法官的工作节奏都是如此,早已习惯了。”阿尼沙笑着说,“忙碌起来很充实,我热爱这样的工作。” 正是这份热爱,让她与法律结下不解之缘。 阿尼沙1998年从一所工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新疆哈密成为一名铁路职工。但从小就渴望当法官的她却心有不甘。一年后,阿尼沙心一横扔掉“铁饭碗”,跨校跨专业考入西北政法大学诉讼法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并于2002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西安中级人民法院工作。 其实,阿尼沙当时有机会回到新疆的政法系统工作,但她却下定决心走出天山,“我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在内地一样可以胜任工作。” 她的职业生涯从法院研究室起步。阿尼沙虚心拜前辈为师,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儿,从头学起撰写调研报告。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努力不断结出硕果:市级奖、省级奖,直至作品在被誉为“业内奥林匹克”的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上摘得二等奖,阿尼沙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在业务上崭露头角。 不过,阿尼沙的心中始终有个当法官的梦想。为实现目标,她在职考入中国政法大学继续深造,成为著名法学家陈光中先生门下的博士生。作为西安法院为数不多的博士,2014年,阿尼沙调入西安中院刑二庭担任审判员,终于如愿穿上了神圣的法袍。“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和挑战。” 法平如水 坚守职业操守 西安中院刑二庭的业务范围是审理经济类犯罪案件。涉及人数多、取证和审理难度大是这类案件的特点,加班加点也就成了法官们的家常便饭。 “最近正在审理的一个集资诈骗案,光案卷就有40多本。”阿尼沙指了指手边一尺厚的案卷,耸耸肩露出微笑。 比起身体上的辛劳,心理压力大更是普遍问题。阿尼沙每年大约参与30起案件的审理,由于是刑事案件,她经常会遇到当事人的家属前来说情、施压,甚至有人打来恐吓电话相威胁。但阿尼沙不为所动,“作为一名神圣的法官,代表着公平正义,怎么能被他们所左右呢!” 在同事眼中,阿尼沙性格外向,热情大方。在工作上,她又一丝不苟、勤勉努力。“她每天都很早来到单位,经常到了夜里还在加班。她参与办案的时间不长,但很善于学习,进步非常大。”西安中院刑二庭审判长戚利宾说。 少数民族法官的身份,让阿尼沙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今,西安市涉及维吾尔族当事人的案件审理,阿尼沙都会参与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她还是西安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所提交的多个关于加强民族团结的提案,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由于业务能力突出,阿尼沙在2016年被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全省审判业务专家”,同年成为司法改革后西安中院首批入员额法官之一。尽管荣誉不少,她却谦虚如故、心怀感恩。“说句心里话,如果没有党组织的培养,我不会走到今天。”阿尼沙坦言。 将民族团结的神圣使命贯穿于审判工作中 离开新疆多年,阿尼沙始终牵挂那里的家人和乡亲,每次回家,家乡一点一滴的发展变化都令她欣喜万分。而在西安,她也已结婚生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甚至连说话时都多了不少“老陕”才会用的地道词汇,西安是她的第二故乡。 这份特殊的经历,让阿尼沙对民族团结有了更深的珍视。在201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她用席慕蓉的散文诗表达了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走过很多山和水,却不曾看到一座孤独的山,山的族群合力镇住大地;也不曾看到一条孤单的河,水的千手千足皆要求会合…… 阿尼沙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她把在审理实践中积累的涉及少数民族案件的思考,写成论文发表在《人民法院报》《人民司法》等报刊上; 受陕西省民委邀请,她承担了多项涉及少数民族的课题研究,并多次为在陕工作的少数民族群众宣讲党的政策和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咨询,结合自身经历讲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她应邀走进高校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谈心,从法律实践聊到民族团结,成为年轻人的“知心大姐”…… 2009年,阿尼沙被陕西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荣誉称号。“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法官,也是一名党员,我有责任和义务将民族团结的神圣使命贯穿于自己的工作,并记录发生在身边许许多多感人的民族团结的故事……”阿尼沙说。
2017-01-262016年12月,西北政法大学首批“服务西北稳定发展与国家安全高级法律人才培养”博士项目4名博士研究生顺利通过答辩。其中两名正是我国首批反恐方向毕业的法学博士。 国内首家反恐法学院 人才培养服务特殊需求 2016年1月16日,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法学院正式成立。反恐法学院设置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注重法学与政治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多学科交叉支撑和知识结构的复合。目前,学院现有本科生408人,硕士69人,在读博士33人。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认为,反恐怖主义一线急需具备情报研判、安全防范、侦查、打击与应急处置能力的专业人才。从反恐防恐层面上来说,需要为司法与执法部门、民族宗教部门、基层社会工作部门以及其他公共事务部门培养具备反恐怖主义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提升全社会、各行从业者的反恐怖主义意识和能力。此外还需要培养一批从事反恐怖主义政策制定分析、反恐怖主义教育研究、国际反恐怖主义合作的高精尖人才。 学院成立一周年 亮点突出特色鲜明 反恐法学院在反恐人才培养上,注重法学与政治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管理学多学科的交叉支撑和知识结构的复合。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实训锻炼。2016年2月,反恐法学院教师赴疆与新疆自治区政法委、新疆建设兵团政法委围绕合作培养反恐法律专门人才达成系列框架协议。4月,学院教师再次赴疆司法实务部门聘任客座、兼职教授,落实教师挂职、学生实习基地。在新疆警察学院,双方同意就本科生互换培养、学分互认、教师互访讲学、科研项目协同创新等多项工作开展交流合作。8月,我校选派反恐怖主义法学院舒洪水教授、2014级博士生彭红军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挂职。舒洪水同志在自治区政法委研究室挂职,任副主任;彭红军在自治区司法厅促进和谐预防犯罪办公室挂职,任主任助理。此次选派教师、博士生赴疆挂职是落实反恐法学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法委有关反恐理论与实务双向合作协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校首次选派教师在省外政法单位挂职。 研究成果突出 国内外影响深远 2016年12月17日,由南京大学、光明日报社主办的“2016中国智库治理论坛”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拉开帷幕。反恐法学院下属的反恐怖主义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因为在战略研究与公共政策研究咨询方面的杰出成就,被收录为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2016-2018年度),成为“中国智库索引”(CTTI)的共建共享单位。同时,共同参与CTTI(2015-2016年度)数据采集工作。 2016年11月16至18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贾宇校长在该论坛上作了“发挥互联网服务提供者重要作用,共同应对网络恐怖主义安全挑战”的主题发言。他从网络时代的恐怖主义威胁、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在网络反恐中的义务界限与实际困境、我国法律体系中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他提出,要从统一制定平台信息是否极端化的判断标准,加强对境外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信息阻断,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保存与提供数据责任与公民隐私保护的界限等三个方面,不断完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立法规制,努力构建有效协同的网络反恐国际治理机制。贾宇校长的发言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同。 反恐法学院教师还多次深入新疆、云南等地进行调研,在北京、上海、广东、青海、云南等地举办学术报告,并将部分研究成果以《反恐要报》(每月1期)《民族宗教要报》刊出,部分研究成果以专报方式不定期报送,均向中央政法委、最高司法机关以及新疆、陕西等省有关领导、部门报送,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在首批反恐方向法学博士完成论文答辩之际,校长贾宇表示,反恐法学院将坚持以服务特殊需求为出发点、立足点和工作目标,积极开展项目实施工作,完善符合项目实施需要的管理机制。新的一年,还将继续探索建立以“顶天立地”为教育特色、以“问题导向”为研究特点、以“理实并重”为培养思路的人才培养模式。 陕西传媒网原文网址:http://www.sxdaily.com.cn/n/2017/0120/c375-6098796.html
2017-01-19法制网报道我校国家首批反恐方向博士顺利通过答辩,原文如下: 法制网讯 记者 台建林 见习记者 卢伟 通讯员 孙昊亮 12月9日,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方向首届博士研究生许尔锋、王江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建议西北政法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授予其法学博士学位。 贾宇教授是这两位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据他介绍,此次学校首批通过答辩的两位反恐博士熟悉国际国内反恐形势、动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撰写的博士论文在对历史与现实中的反恐实务、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总结与深入思考后,系统提出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方案和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据悉,西北政法大学是国内唯一能够培养反恐方向法学博士的高校,许尔锋、王江成为我国首批反恐方向毕业的法学博士。2016年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法学院成立后,即贯通了本科、硕士、博士培养层次,形成了健全的反恐法治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院在读的博士33人、硕士69人,本科生408人。
2016-12-16【环球时报记者 范凌志】今年1月16日,中国首个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在西北政法大学正式成立。正由于是首家,这家被外界简称为“反恐学院”的法学院就显得颇为神秘。在刚结束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反恐论坛上,《环球时报》记者就运行已接近一年的“反恐学院”话题专访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他表示,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培养反恐人才是顺应国家需求。他还透露,已有学生被安排到新疆反恐一线去实训。 贾宇校长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西北政法大学的反恐怖主义法学院,是在我们对于恐怖主义威胁和反恐工作需要认识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学生所授的是法学学位,但和一般意义上的法学专业相比,反恐学院的培养内容和方法有很大区别。因为我们认识到恐怖主义的问题不是简单法律问题,还涉及民族、宗教、国际政治、边疆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支撑对该领域的研究。” “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反恐也要依法进行,所以我们用了法学的人才培养平台,这是完全符合实际的。”据贾宇介绍,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在博士层面,主要承担着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是国内唯一培养反恐方向博士的大学,这些博士人才都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其中一些人还有实务经验,比如处置过拉萨“3·14事件”、新疆“7·5事件”等重大案件,也有熟悉国际反恐领域的理论人才。学院本科除法学主干课程外,还增加了暴恐事件发生前的情报收集、事件发生后的现场处置等课程。硕士教育层面,反恐怖主义学院从刑法专业中选了部分学生进行反恐方向的研究生课程。选拔标准是,首先个人要有从事反恐研究的愿望,其次还要看其知识结构,比如具有相关语种或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安全、民族宗教等专业知识背景的优先。除法学基本课程,还增加了边疆历史地理、国际反恐、民族宗教问题以及中国反恐的前沿问题等课程。贾宇说:“现在已有数十名研究生在新疆反恐一线做实训,一线的公检法部门都有指导老师给他们打分。” 谈到这些去新疆做实务训练的学生,贾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报名反恐专业的学生是非常可爱的,很多家长会担心,‘为什么学这个专业?很危险的’,但这些学生热情高涨。我们的教学环境也相对艰苦,每天早上六点半就要起来做早操。新疆反恐一线实训的环境非常艰苦,压力非常大。内地经常用‘五加二、白加黑’来形容工作忙,但跟新疆干部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有时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都回不了家。我们学生里有差不多一半是女生,连她们都不担心,也不叫苦不喊累。基层干部的努力是解决暴恐问题、分裂主义的根本性措施,学生们跟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我相信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处理暴恐问题时学生们既有法律上的坚定立场,也会有接地气的理性思维方式。当然,并不是一提到反恐就是在一线打仗,综合防治是最重要的,所以,更多的学生是在从事恐怖主义综合治理的工作。” 据贾宇介绍,反恐怖主义法学院有法律、民族宗教学、边疆史地、国际政治等学科背景的老师,是一个汇集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柯尔克孜族等多民族的教师团队,对反恐事业都特别热爱。学院在读的博士33人、硕士69人,本科生408人。对他们的就业,贾宇表示并不担心,因为反恐领域人才培养受到国家重视,此外,学生拿的是法学学位,还可以去考司法考试,去竞争公检法、律师等岗位。贾宇还希望有关部门重视“全民反恐”的重要意义,一定要由专业部门跟高校、社会各界戮力同心,才能把反恐工作做好。
2016-11-257月12日,南海仲裁案裁决结果公布后,我校国际法学院王泽林副教授接受多家媒体的采访,以下是接受采访时阐述的主要观点摘要。 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认为没有管辖权的仲裁庭作出的裁决自然没有法律效力。南海仲裁案仲裁结果在预料之中,但仲裁庭裁决结果的内容仍然令人震惊:对《公约》中部分含义模糊、但对世界各国具有重大利益的条款,作出在逻辑上存在问题严重的解释,确实是让人完全看不到在海洋法领域内具有公认资格的专家所应具有的水准。 在接受凤凰卫视记者采访的时候,认为中菲之间最终还是需要以双边谈判的方式来解决南海争端,劝菲律宾不要将裁决作为中菲之间谈判的一个筹码。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采访时表示,国际法并不是一些学者想象的那么美好,是国际公正正义的体现。因为国际法依然存在被滥用,现实中甚至被操纵的情况,抛开国家利益去谈国际法,是无法想象的事情。目前在很多领域中国没有深入参与的情况下大多已经形成的国际规则,现在谁掌握了规则的解释权,谁就掌握了实践中的主动权,在这次南海仲裁案中表现更加突出。 王泽林副教授接受凤凰卫视记者采访 相关采访链接: 1. 学者:南海“仲裁结果”与解决争端的出发点相违背 http://photo.chinanews.com/gj/2016/07-14/7939604.shtml 2. 南海仲裁案热议下的冷处理 http://toutiao.com/i6309673360489972225/ 3. 凤凰卫视采访 http://v.ifeng.com/news/world/201607/01394661-b4b1-4757-881d-611ccaf55b64.shtml
2016-07-24日前,中国国际法学会与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在香港会展中心联合举行海洋争端解决国际法研讨会,凤凰新闻专访与会的我校国际法学院教授潘俊武,分享会议共识对南海仲裁案结果的看法。
2016-07-17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强调“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历史文化街区镌刻着城市的过往记忆,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街区众多,目前拥有包括古建筑、历史街巷、遗址在内的历史文化街区68片。这些文化资源都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必须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顺应时代需求,以文化数字化建设为依托,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激发中华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让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是融合了静态历史与鲜活生活的综合动态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使城市能够留住其发展的轨迹,另一方面,要关注居民生活的延续性,让街区焕发新的时代活力。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既要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也要兼顾实际、改善民生;既要保持建筑的独特风貌,也要让街区的发展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文化资源,是历史文化街区资源活化的必要手段。目前,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化包括数字化测绘与建档、数字化展示与宣传、数字化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历史文化街区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要秉持自身文化特色,利用好数字媒介技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要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加强科学引领,实现科学布局。促进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和吸引力,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把我省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打造历史特色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地标,为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以数字化赋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加大投入,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统筹运用数字技术、数字思维和数字工具,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播文化资源。通过使用数字技术、数字媒体和数字存储等手段来保护、管理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创新实践,还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陕西立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一方面着力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转换发展动能,积极打造现代文明的“数字传承体系”,推进历史文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一是要持续完善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资源库,实现从物质载体到文化基因的全要素记录。二是要进一步构建高水平数字化保护与管理团队,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积极培养有地方特色的既懂传统文化又善用现代科技工具的复合型人才。三是要加快建立健全数字化保护的标准规范与政策保障体系,构建跨部门数据共享与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发现—预警—处置”的闭环管理,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化保护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 以数字化赋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数字化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重要趋势。数字技术不仅能够为文物和遗址提供精确的数字化记录,还能通过虚拟重建、智能监控等手段加强遗产的保护和修复。以数字化赋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一是要通过数字化赋能文化资源形态转化。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与高精度建模等数字化手段,对街区内的历史建筑、街道布局、景观小品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把实物形态转化为数字形态,实现文化资源的长期保存。二是要通过数字化创新文化资源呈现方式。发挥数字技术强大的数据采集与运算分析能力,对街区内的文物古迹进行高精度复原,实现对街区文化历史形态的重现。三是要通过数字化丰富文化资源的展示方式。通过打造数字场景,利用“无人机+VR”的可穿戴设备等手段,让游客在交互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文化资源从静态保存到活态传承的转变。 以数字化赋能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这就要求我们系统梳理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将文化资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将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为传承历史文脉和讲述人文精神的文化空间。一方面要突破传统观展模式,利用数字技术打造“虚实共生”的沉浸式新型文化体验场景,推动技术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培育数字文化新形态,创新数字文化产品供给,支持数字藏品、元宇宙剧场等创新形态与街区历史文化融合发展。 要树立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理念,以“文物+”“数字+”思维主动融合现代消费、旅游观光、文化创意等产业,开发沉浸式数字消费产品、文旅IP及文创产品,鼓励用原创IP讲好陕西故事,实现文化资源的不断增值和可持续发展。支持街区引入数字文娱、影视创作、演艺直播等新业态,推动文化街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增强文化资源活力与创新能力。 要促进文化资源与产业融合发展,从“浅融合”不断向“深融合”迈进。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局限于文化本身,还应与街区内的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商业、创意产业等相结合,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魅力与地域特色的商业街区、旅游目的地或创意产业园区。实施“文化+”战略,充分发挥数字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培育特色数字文化产业群。在此过程中,既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又要强化顶层设计,确保文化数字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日报】姚倩: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508/11/content_915876.html
Since 1999, a Philippine military vessel built during World War II has been grounded at the Ren'ai Jiao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 says that by doing so, the Philippines gravely violated China'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What is the vessel? And why it is there? CGTN reporter Zheng Yibing explains. 【中国国际电视台】我校潘俊武教授接受CGTN采访 解析仁爱礁争端法律实质 https://news.cgtn.com/news/2025-06-19/Dark-side-of-the-grounded-Philippine-ship-1EkvduLK8j6/p.html
用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维护和塑造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又极其抽象的概念,在关于文化的定义中,被引用最多和影响最为广泛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的定义:“文化是人们作为社会成员习得的复杂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和其他能力与习性。”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各种社会现象;文化是社会成员后天习得的;文化在性质上具有复杂性和整体性。国家安全文化兼具文化的共性和国家安全的特殊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笔者在本文中使用了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的表述,而没有使用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理论、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思想此类的表述,主要有以下两个理由:一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呼应,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用语上要保持一致;二是考虑到文化和理论、思想相比,文化的内涵更丰富,更具整体性和系统性,更能涵盖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的内容。 用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维护和塑造新时代的国家安全,要在理论上厘清二者的关系,搞清楚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和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是否有内在的契合性。 国家安全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历史延续性。虽然我国历史上的国家形态和当代的国家形态存在差别,但是国家安全问题却是每一个国家都要面对和解决的。例如,大禹通过“五服”制度建立的是天下国家,虽然它和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是存在区别的,但是都存在国家安全问题;以“封建”为统治方式的周王朝和以郡县制为统治方式的秦朝,以及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汉朝,统治方式虽然不同,但是国家安全问题都伴随着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始终;无论是中原王朝政权还是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也都面临着国家安全问题。这些都反映出国家安全问题在我国历史上的普遍性。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新时代国家安全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等属于传统安全的范畴,我国古代王朝也都存在这些国家安全问题,每个王朝的统治者也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王朝的国家安全。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我国古代王朝还不存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这也反映出国家安全问题的发展性。 国家安全问题除了具有普遍性,还具有历史延续性特征。国家安全问题特别是政治、军事、经济等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并不是某个朝代、某个时期特有的。前一个朝代或时期的国家安全问题,会影响到后一个朝代或时期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形成和解决。例如,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内外朝制度对明清时期的内阁和军机处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出政治安全问题的延续性。 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渊源。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渊源,不但在内容上决定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也从深层次上形塑了其精神品质和理论品格。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渊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部分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内容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中找到原型,另一部分则是为了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更加契合,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果。但是治国理念、安全文化并不能直接指导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而是会给我国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产生以下启示:一是要依据国内外安全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国家安全政策和理论,从“新安全观”到“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对国家安全问题深化认识的结果,以及“发展”和“安全”关系的适时调整,也反映出国家安全理论的发展变化性。二是可以抽象出更高理念层面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可以发挥对新时代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指导作用。 由于历史时空的转换,维护国家安全的背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需要一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在提炼、归纳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核心内容的前提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面临的机遇与问题、原则与内容、遵循的规律、机制与途径、价值及新时代发展趋势等。通过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找到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之间的内在契合性,抵制和批驳国家安全思想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也为新时代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实践提供历史借鉴。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要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通过维护和塑造新时代的国家安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稳定的国内外安全环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安全文化,挖掘、提炼、总结、传承、发展这些优秀的国家安全文化,对维护和塑造新时代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不但可以为新时代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供精神内涵上的指引,还可以为新时代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供方法论上的具体指导。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的研究力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网】王林: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国家安全文化https://www.cssn.cn/gjaqx/202508/t20250807_5909742.shtml
7月 10 日,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瑾带队抵达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实践活动。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来到陕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接受红色教育,重温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念。随后,师生一行前往西李村乡人民政府,与地方干部开展座谈交流。会上,双方就资助政策讲解、法治宣传、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入交流,探讨合作新路径。最后,师生一行深入玉露香梨种植基地调研,为后续的双语直播带货和品牌推广做准备。 本次实践活动外国语学院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入户开展英语支教活动,提升乡村学生的外语水平,同时面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玉露香梨,实践团还将开展外包装翻译、产品宣传文案撰写以及双语直播带货等服务,助力农产品拓展更广市场。 此次实践活动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实践平台,也为西李村乡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双方表示,将以本次合作为契机,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顶端三门峡】学党史 话合作!西北政法大学学子为三门峡陕州区香梨“译”路搭桥https://m.topnews.cn/news/1458D5E445B14E71?categoryId=10244 【大河报·豫视频】支教+助农,知名高校走进三门峡陕州区https://news.dahebao.cn/dahe/appcommunity/2194472?newsId=2194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