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上午,上海校友会在雁塔校区人权研究中心会议室与我校签署“科研协同创新暨课题资助项目”协议并开展座谈交流,校党委书...[详情]
3月23日上午,上海校友会在雁塔校区人权研究中心会议室与我校签署“科研协同创新暨课题资助项目”协议并开展座谈交流,校党委书记赵万东会见参会校友。校长范九利、副校长赵全宇,上海校友会名誉会长张卫民、执行会长吴卫明、副会长马宁刚、副会长田小丰、理事安宁、秘书长吴樱出席,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副校长马朝琦主持。 范九利对张卫民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校友是学校宝贵的财富,是母校发展最坚强的后盾。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法学一级学科和法律博士学位授权点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大校友的关心和支持。当前,母校正处于各项发展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广大校友的鼎力支持。希望各位校友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母校的建设和发展,为母校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张卫民对学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他回忆了在学校求学、工作的时光,对学校近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了祝贺,并对学校的发展表达了充分的信心。他表示,上海校友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母校的建设和发展,期待为母校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此次签约后,上海校友会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学校与校友在科学研究、实务学习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为母校的发展提供校友力量。 范九利为六位上海校友颁发“校友实务导师”聘书,赵全宇与吴卫明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参会人员围绕推进协议的全面落实落细进行了深入交流。 (供稿: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 撰稿:刘嘉豪 审核:刘霖杰)
3月19日,我校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司法局在长安校区召开交流座谈会,校长范九利,博州司法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卓娅,博乐市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余海峰出席,副校长孙昊亮主持。 范九利对博州司法局卓娅局长一行来校开展交流合作表示欢迎。近年来,学校与新疆各地市州密切联系,多方位、多角度开展合作交流,特别是在保障边疆稳定、法治政府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学校服务西部的智库及人才优势。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在有关合作协议的基础上,推动地区法治政府建设、行政执法监督、学生实习实训、司法干部培训等方面合作走深走实,提高服务水平,产出更多优质成果。 卓娅表示,感谢西北政法大学为博州法治政府建设提供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希望学校持续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度清理、行政复议案件评查、创建法治建设示范市、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合作协议内容的具体实施,助力州市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教务处、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相关负责人、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教师等参加座谈交流。 (供稿:党政办公室 撰稿:席捷 审核:高翔)
3月18日,新疆政法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马召伟一行来我校调研交流。副校长马朝琦出席活动。 马朝琦对马召伟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并对我校的发展概况、办学规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表示,双方在建立深度合作的同时要实现资源共享,聚焦西部法治人才培养,履行我校服务社会服务西部的使命。希望以此次座谈为契机,常态化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与新疆政法学院共同打造德才兼备、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的共同体,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为西部法治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 马召伟表示,西部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制约着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西北政法大学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调研是在全面推进落实对口支援协议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一次友好深入的交流,双方增进互动、立足实际,实现精准支援,坚持西部教育一盘棋,在稳定合作中共谋发展。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人事处、教务处、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及公安学院(公共安全法学院)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 (供稿: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撰稿:刘洪琴;审核:王莹莹)
3月15日,我校党委书记赵万东在吉尔吉斯斯坦参加中国(陕西)-吉尔吉斯斯坦高等教育论坛。本次论坛由吉尔吉斯斯坦教育科学部和陕西省教育厅共同举办,我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刘江平,陕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王树声,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顾问、总理顾问布库耶夫,吉尔吉斯斯坦教育科学部部长肯季尔巴耶娃等出席,来自中吉多所高校代表近百人参加。 论坛期间,赵万东参加了我方与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顾问、总理顾问布库耶夫,吉尔吉斯斯坦教育科学部部长肯季尔巴耶娃的合作会谈,进行了学校推介,汇报了我校关于落实中国-中亚峰会精神的具体举措,并与中外教育界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他表示学校作为中国西北地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落实中国-中亚峰会精神,突出法学学科优势,结合法律研究与服务实务,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多个中亚国家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师资交流、科研合作,设立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分中心,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深度发展,助力法治实务精进,筑牢地区繁荣稳定法治根基。 签约揭牌环节,我校与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比什凯克国立大学和阿拉巴耶夫国立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并举办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吉尔吉斯斯坦分中心、实践教育基地揭牌仪式。 3月9日-16日,赵万东率我校代表团先后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访问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大学等4所中亚知名高校和盈科(哈萨克斯坦)律师事务所、哈萨克斯坦UNICASE律师事务所等3所法律实务机构,前往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座谈并赴陕煤集团吉尔吉斯斯坦中大石油项目基地开展调研,共签署合作协议7份,建立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分中心2个、学生实践教育基地3个,有力地促进了我校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的切实合作。 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院长舒洪水、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院长刘亚军、教务处处长李大勇、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陈梦琦等陪同出访。 (供稿: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撰稿:王英建 审核:陈梦琦)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发挥政府与高校各自资源优势,推动法学理论、法学教育与法治政府建设相结合,更好促进司法实践与教学科研相融合,构建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推动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消费领域的社会治理。在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来临之际,我校与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政府于3月14日签署“政校协同消费共治”战略合作协议。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雁塔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建军,我校副校长赵全宇,雁塔区副区长张伟出席仪式。 西安市雁塔区作为全国百强区、营商环境示范区,我校作为西部法学重镇,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在市场监管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领域开展广泛且具有深度的合作,共同推进雁塔区政府的法治建设。 范九利、王建军共同为“西安市雁塔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治研究中心”揭牌。范九利表示,学校将作为雁塔区政府的智库,支持雁塔区政府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法治化建设水平,总结提炼雁塔经验,形成雁塔发展模式。王建军表示,此次合作是雁塔区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将有助于提高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赵全宇、张伟共同为“市场监管法治实践创研中心”揭牌,并设立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工作站“倪楠工作站”。双方将在市场监管实践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融合,促进市场监管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我校与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政府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双方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不断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消费领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建设法治雁塔、和谐雁塔做出积极的贡献。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政校协同消费共治”的合作模式将取得丰硕的成果,为西安市雁塔区的消费市场营造更加公平、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也为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 (供稿: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撰稿:魏静 审核:倪楠)
3月13日下午,我校与陕西警察学院合作交流签约仪式在陕西警察学院浐灞校区举行。陕西警察学院副校长王有民,我校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常安出席会议,陕西警察学院校长李寿国主持。 范九利简要介绍了学校法治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情况,向陕西警察学院长期以来对我校事业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长期以来,两校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领域密切互动,积累了深厚的合作情谊。本次签署合作协议是双方共同愿景和使命的深度融合,标志着两校合作迈上了新台阶。希望双方持续聚焦立德树人,深化人才协同创新,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放大合作共建效应,推动资源互联互通,打造公安政法院校合作典范。 李寿国对范九利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对西北政法大学在学院新的发展阶段给予的指导、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两校历史渊源深厚,要以本次签约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合作对接机制,细化合作内容,将框架协议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务实举措,加强人才培养、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共享共建,优势互补,互益互利,更好服务平安陕西、法治陕西建设。 双方领导共同签署了《合作共建框架协议》。我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围绕推进合作协议的全面落实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签约仪式前,参会人员赴陕西警察学院警体馆、图书馆、实验实训楼、红色思政虚拟仿真实训室、大数据中心参观调研。 (供稿:党政办公室 撰稿:席捷 审核:蒋国纲)
3月11日下午,普洱学院党委副书记吴琳一行来校调研,校党委副书记张军政、副校长马朝琦出席活动。 张军政代表学校对吴琳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介绍了我校历史沿革、办学特色及近年来学校思政课建设与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情况。他表示,普洱学院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云南“一个跨越”和“三个定位”需求,坚持立足普洱、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开放办学等方面成效显著。希望借此契机,双方能够进一步深化在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创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马朝琦表示,教育合作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两校之间虽然相隔千里,但在立德树人和维护区域安全方面都肩负着重要使命,可以加强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吴琳对此次调研目的作了介绍。她表示,西北政法大学办学历史悠久、红色底蕴深厚,为国家法治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了高素质人才,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方面成果斐然,诸多经验与模式值得普洱学院深入学习与借鉴。普洱学院在特色办学之路上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希望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两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在更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促进双方共同进步与发展。 在交流环节,双方代表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此次调研交流不仅增进了两校之间的友谊和了解,更为双方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方将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两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普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我校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与教师代表参加座谈会。 (供稿:党委宣传部 撰稿:潘明路 审核:燕福民)
3月12日,我校与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长安校区图书馆一楼会议室举行。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陈庆林,我校副校长孙昊亮出席,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铁坤主持。 孙昊亮对陈庆林一行来校表示热烈欢迎,向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长期以来给予学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感谢。他介绍了学校历史沿革、学科建设、特色优势及取得的成绩,表示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是促进法院与高校交流合作,推进法学教育研究、人才培养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务实行动,是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双方要进一步加强沟通联系,增强合作共识;发挥自身优势,凝聚合作实力;明确合作重点,提升数字法治建设质效,共同携手为法治中国建设和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陈庆林介绍了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整体情况,重点讲解了毕业生就业学生实习方面的政策要求。他表示,要加强院校协同联动,实现资源互通、专长互济,促使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双方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孙昊亮与陈庆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向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授予“西北政法大学实践教育基地”牌匾。 院校双方围绕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和学生实习实践等具体合作方式及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表示要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加强院校对接、深化合作交流,共同落实好合作相关事宜。 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相关部门负责人, 学校招生就业处、研工部、学工部、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参会。 (供稿:招生就业处 撰稿人:薛倩 审核人:孙静)
3月11日上午,我校与陕西省信访局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长安校区图书馆一楼会议室举行。陕西省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马骐,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丰,一级调研员张美忠,我校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孙昊亮出席仪式,双方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孙昊亮主持会议。 范九利对马骐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法学院校和信访系统的合作承担着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的共同使命,此次校地合作是推动法学教育、理论研究与信访实务工作深度融合的务实举措。希望双方整合资源,发挥互补优势,合力推进在人才培养、教师挂职、实习实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协力打造多层次、互惠共赢的校地合作新机制、新模式。 马骐肯定了学校对信访工作的重视并表示感谢。他表示,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是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既是维护公民权益、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需要,也是实现依法治国、促进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访系统尤为适合法学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希望学校能依托师资力量发挥智库功能,加强信访系统和法学理论界的沟通联系,进一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发展。 双方领导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为“信访工作法治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参会人员围绕推进合作协议的全面落实落细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会前,马骐一行参观了我校校史馆及张汤墓遗址陈列馆。 (供稿: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 撰稿:刘嘉豪 审核:刘霖杰)
3月12日,陕西省红十字会组织宣传部部长张艳丽一行莅临我校调研,就学校红十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座谈。校团委书记徐京平、后勤保障处副处长金山及校红十字志愿者协会学生代表参会。 陕西省红十字会组织宣传部部长张艳丽介绍了此次调研的目的和意义并为我校红十字志愿者协会颁发陕西省首届“志愿三秦”项目大赛奖杯。她表示,西北政法大学作为西北地区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教育系统、社会领域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学校在红十字文化传播、志愿服务实践等方面亮点突出,成效显著,希望能够继续深度融合学校优势,敢于“破圈”创新,强化校社协同,拓展急救培训、义务献血等合作领域,擦亮志愿服务品牌,加强志愿者数字化服务管理,持续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徐京平介绍了我校学生社团红十字志愿者协会发展情况及品牌活动创建工作。金山介绍了我校社区红十字“博爱家园”建设情况。 座谈会上,双方就中国红十字青年网络、“志愿三秦”项目大赛、全省高校应急救护展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供稿:校团委 撰稿:张革 审核:徐京平)
3月11日,我校党委书记赵万东一行访问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在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法学院为两校共建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哈萨克斯坦分中心剪彩。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校长图梅巴耶夫,法学院院长瓦力汉,我国驻哈萨克斯坦总领事馆科技领事张伟、教育领事黄晓敏出席剪彩仪式。 剪彩前,赵万东与图梅巴耶夫举行合作会谈,双方就人才培养、教师互访、科研合作、人文交流,尤其是中心下一步建设深入交换了意见,取得了诸多共识,并签署共建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哈萨克斯坦分中心合作协议。 赵万东代表学校致辞,他表示西北政法大学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中国与中亚国家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法律查明和社会服务工作。此次与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共建我校首个位于中亚的实体分中心,是双方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双方将整合优质资源,建立高效的法律信息数据库,搭建便捷的法律交流平台,为中哈两国企业和民众在跨境投资、贸易往来、纠纷解决等方面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持,促进两国经贸往来与友好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赵万东为中心哈方特聘研究员颁发证书并捐赠首批中国法律书籍。 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作为QS全球排行163名的综合类高校,教育基础雄厚,科研能力突出。我校与该校于2023年签署合作协议,共同举办“首届中亚学生法律文化研习营”和多场学术交流活动,同时该校也是我校2024年申报并获批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实施单位。 我校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院长舒洪水、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院长刘亚军、教务处处长李大勇、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陈梦琦参加活动。 (供稿: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撰稿:王英建 审核:陈梦琦)
3月5日,我校与昌吉回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会议室召开。副校长张荣刚,昌吉回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院长钟敬林出席活动。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党委书记李政敏主持。 张荣刚对钟敬林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国家安全学科建设情况。他表示,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既是对我校八十余年法学教育积淀的信任,更是我校对“立足西北、服务国家”办学定位的深切呼应。希望双方围绕“共建高层次培训进修基地”“共建法治教育实践培训基地”“共建常态化互聘互派机制”“建立理论研究机制”,共筑法治人才培养新高地,绘就理论与实务交融新图景,谱写服务大局新篇章。 钟敬林对昌吉中院的整体情况作了全面介绍。他表示,要切实落实好与西北政法大学的合作事宜,加强院校双方交流学习,促进法学理论研究与审判深度融合,共同推动双方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张荣刚与钟敬林共同签署合作协议 昌吉回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红霞,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院长舒洪水分别介绍了昌吉回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与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基本情况。 仪式结束后,钟敬林一行参观了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校史馆和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遗址陈列馆。 昌吉回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相关同志及教师代表参加活动。 (供稿: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 撰稿:杨柳 审核:李政敏)
为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水平,合力搭建涉外法治服务高地,3月7日上午,我校与陕西海外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签约仪式暨揭牌仪式在长安校区图书馆一楼会议室举行。我校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张荣刚,陕西海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东红,陕西金泰多元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小艳等校企代表出席,国际法学院院长刘亚军主持。 范九利强调,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服务国家战略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学校将借助法学学科优势与丰富的后备人才资源优势,发挥陕西海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推动陕西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利用其积累的丰富社会资源推动双方携手合作,加强涉外法治理论研究、加快人才培养协同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合作搭建涉外法治服务高地,合力打造校企合作的优秀典范。 王东红详细阐述了陕西海外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的历史渊源、国际业务概况以及未来的投资布局。他表示,公司将依托进口业务平台,为涉外法治人才提供集中实习基地等实践机会,持续深化与西北政法大学的合作关系,并期待双方能够资源共享、携手共进。 范九利、王东红共同为“西北政法大学实践教育基地”及“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基地”揭牌。张荣刚与陕西海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晓旭、陕西金泰多元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本次签约仪式进一步强化了我校与陕西海外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之间的合作纽带,深化了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更为双方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领域的深度对话提供了契机。双方表示,将秉持携手并进、精诚协作的精神,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致力于推进涉外法治领域的创新发展,力求打造具有先进示范意义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高地,为国家的战略布局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研工部、教务处、招就处、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相关负责人,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领导班子及教师代表参加活动。 (供稿: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撰稿:王舒默 审核:李立)
3月4日下午,石嘴山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王东、市人才工作服务中心副主任马占华一行来我校调研座谈。校党委书记赵万东出席,副校长赵全宇主持会议。 赵万东对王东、马占华一行来校调研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深化产学研合作是地方党委和政府聚集创新资源、汇集发展动能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客观需要。希望以此次调研交流为契机,进一步增进了解、扩大交往,深度推动“育才”“用才”协同共赢,在人才培养、课题调研、干部培训等领域深入挖掘合作潜能,推动更多校地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实现校地优势互补、联合提升。 王东表示,西北政法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西北地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希望双方以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和法治实践需求为导向,聚焦充分发挥校地优势和特点,着力加强“教、学、练、战”一体化建设,产出高质量合作成果,为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石嘴山、法治石嘴山提供有力支撑。 马占华表示,希望与学校在决策咨询服务、法治人才培养、法学资源共享、专家学者交流、法学研究、人文交流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促进法治实践与法学理论、法学教育有机结合。 石嘴山市委政法委、石嘴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石嘴山市人才工作服务中心有关同志,我校党政办公室、教务处、培训中心、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刑事法学院、民商法学院、公安学院(公共安全法学院)有关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供稿:党政办公室 撰稿:李彧昭 审核:蒋国纲)
3月5日上午,渭南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辉一行来我校调研。校党委书记赵万东、校党委副书记张军政出席,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成主持会议。 赵万东对渭南市委统战部一行来校调研交流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作为西北地区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双方在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完善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思想政治引领等领域,有着高度契合的目标和合作研究的空间,期待双方进一步开展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双方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张军政介绍了我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情况,以及我校在统战理论研究领域,特别是在民族宗教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张辉对西北政法大学长期以来对渭南市统战部门工作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简要介绍了渭南市统战工作的有关情况。他表示,希望能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借助西北政法大学的人才优势,对渭南市统一战线责任制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就民族、宗教和党外统战工作等方面的理论建设开展全面合作,努力探索具有操作性和可复制性的工作经验,打造深层次、广泛性、持久性、独到性的渭南统战工作新版本。 渭南师范学院、渭南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我校党政办公室、人权研究中心、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中心、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法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中心等部门机构负责人及专家学者代表参加座谈。 (供稿:人权研究中心 撰稿:权筱艺 审核:马成)
3月4日,我校与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校合作”签约仪式在长安校区图书馆一楼会议室举行。我校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孙昊亮,杭州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志君,党组成员、副院长金文杰,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李健,党组成员、副院长陈叶影及双方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仪式。副校长张荣刚主持仪式。 范九利与陈志君代表双方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范九利向杭州中院授牌“枫桥经验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陈叶影领受 陈志君向出席仪式的智库专家颁发聘书 范九利对陈志君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法学院校和司法实务部门承担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共同使命,杭州二级法院多项创新性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此次院校合作是推动法学教育、法学理论研究与法治实务深度融合的务实举措。希望双方整合资源,发挥互补优势,合力产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院校合作标志性成果;坚持实践导向,推动协同育人机制的提质升级,共同提升法治人才培养的专业匹配度、社会适应度;健全合作机制,协力打造院校协作共建新机制、新模式、新品牌。 陈志君简要介绍了杭州中院“三庭一院”建设情况。她表示,此次双方签署合作协议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院校合作有关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院校协作共同提高的有效路径。希望双方坚持合作互促共赢,建立学术、资源、项目推进机制,共同打造更具规模、更优品牌、更大效益的院校合作示范点。坚持优势融合互补,促进理论实践创新发展。坚持改革同题共答,面对当前法治领域新问题新挑战,合作攻坚解题。坚持人才共育共享,共建高水平智库,共促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 我校张荣刚、孙昊亮、汪世荣、李大勇、付玉明、张超汉6位教授受聘杭州中院智库专家,双方参会人员围绕推进合作落实、提升合作质效进行深入座谈交流。 (供稿:党政办公室 撰稿:周晓飞 审核:蒋国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