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报刊杂志

【西部法治报】一场跨越三地的法律对话——2025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走进西北政法大学

7月16日,港澳青年学子参观西北政法大学校史馆,聆听西北政法大学发展史。袁大维 摄 本报记者姜争民通讯员杨勃陈梦琦 ​7月14日,2025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在京举行开幕式。本次交流周活动由中国法学会主办,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澳门特区政府法务局、西安市法学会承办,来自香港、澳门的法学院系学生和青年律师,在北京和西安两地参加法律相关活动。 7月16日,古城西安烈日炎炎,近百名港澳与内地学界大咖、青年学子齐聚西北政法大学,在校长范九利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与阵阵掌声中,开启了2025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的西安之旅。 在西北政法大学校史馆与博物馆,港澳学子们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中,触摸着西北政法大学80余年的办学脉络,从红色法治基因到现代法学教育成果,深厚的历史底蕴让不少人发出感慨。“踏入校园就被这份厚重打动,校史里藏着中国法治发展的缩影。”香港大学学生张俊乐说。 在西北政法大学诚意楼,五间配备先进设备的智慧教室,成为此次交流的重点场域。大家围绕涉外法治、检察协作、宪法学体系、法学教育对比、人才培养五大议题,展开了一场场高密度的思想对话。每个小组由1名专业教师引导15名学生,从议题背景解析到观点自由交流,学术氛围浓烈而鲜活。 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议题组,国际法学院讲师、中国低空经济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刘静深入剖析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并分享了西北政法大学与港澳高校在此领域的经验与创新。 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副院长谭堃聚焦“检察公益诉讼的区际协作”,从实践难题到解决方案,为三地法律合作提供了新思路。“第一次来西北政法大学,就被这里的专业打动。”澳门科技大学学生朱慧欣坦言,此前对“检察公益诉讼区际协作”知之甚少,经老师结合案例的通俗讲解,不仅厘清了概念,更对西北政法大学的教学实力印象深刻。她笑着补充:“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西安,历史底蕴太迷人,让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千年古都西安的印象。”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院长井凯笛在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分享中,强调了本土法学理论的重要性。其研究成果让张俊乐深受启发:“老师对宪法体系的解读,帮我打通了很多之前模糊的认知,原来法理背后藏着这么深的文化逻辑。”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发展路径对比”议题前,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贺小丽用翔实的数据与案例,解析了内地与港澳在法学教育模式、职业资格体系上的异同。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洪籽晴听得格外专注:“老师用半小时拆解两地教育差异,从课程设置到职业选择,全是我们关心的细节。同学间的讨论更有意思,不同视角碰撞出好多新想法。”她坦言,一个小时的交流太短,真想再多听一会儿。 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陈凌云则围绕“民法典时代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分析了新时代对法律从业者的能力要求。澳门大学法学院学生梁梦婷在听完分享后,对“五院四系”中的西北政法大学的底蕴有了更深体会:“老师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澳门的法学教育侧重点很不一样,这种对比让我看清了自己的短板。” 经过一天的深入研讨,每个小组均形成3项核心共识,由港澳与内地学生代表共同汇报。从“加强区际法律人才联合培养”到“建立公益诉讼协作机制”,从“深化法学教育数据共享”到“推动‘一带一路’法治合作”,这些共识既立足学术前沿,又紧扣现实需求。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学生王怡辰坦言:“这次交流周通过与港澳同胞的深入交流,不仅深化了对法治融合发展的认知,提升了专业素养,更深刻感受到青年法律人的深厚情谊。” “交流周虽短,却让我们看到了三地法律体系的共通与互补。”参与总结的香港学生代表潘婧说。 7月16日至18日,港澳青年学子还走访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仲裁委、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等地,领略了西安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 【西部法治报】一场跨越三地的法律对话——2025年“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走进西北政法大学https://esb.xbfzb.com/h5/html5/2025-07/19/content_20399_2419520.htm

电视媒体

【中国国际电视台】我校潘俊武教授接受CGTN采访 解析仁爱礁争端法律实质

Since 1999, a Philippine military vessel built during World War II has been grounded at the Ren'ai Jiao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 says that by doing so, the Philippines gravely violated China'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What is the vessel? And why it is there? CGTN reporter Zheng Yibing explains. 【中国国际电视台】我校潘俊武教授接受CGTN采访 解析仁爱礁争端法律实质 https://news.cgtn.com/news/2025-06-19/Dark-side-of-the-grounded-Philippine-ship-1EkvduLK8j6/p.html

主流网站

【陕西网】西北政法大学社区开展“七彩假期,共绘成长”暑期儿童系列活动

陕西网讯(通讯员 金山)七月的风裹挟着热浪,却吹不散社区活动中心里的欢声笑语,西北政法大学社区“七彩假期,共绘成长”暑期儿童系列活动持续升温。继7月22日下午漆扇DIY专场温情落幕后,7月24日下午石膏彩绘DIY专场接力登场。二十余名小朋友在家长的陪伴下,用斑斓色彩描绘童真梦想,让传统工艺与夏日清凉撞个满怀。 漆扇活动现场,社区工作人员提前备好素白竹扇、各色大漆与浅口水桶。“大家看,滴一滴漆在水面,轻轻搅动就会有花纹哦!”志愿者老师边示范边讲解。孩子们好奇地围在桌前,当金黄、翠绿、绯红的漆液滴入清水,立刻晕开层层涟漪。在老师指导下,孩子们屏息凝神地持扇轻触水面,原本素净的扇面瞬间被灵动的纹路覆盖,有的像绽放的烟花,有的似流动的云彩,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当老师宣布“可以开始创作啦”,活动室立刻变成热闹的艺术工坊:孩子们将大漆滴入水桶中,轻轻挑动,待漆液在水面上形成美丽的纹路,便手持白色扇面缓缓浸入水中,瞬间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漆扇便呈现在眼前。志愿者们及时为孩子们更换颜料、提供纸巾,确保活动有序进行。拿到自己劳动成果的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两天后的石膏彩绘活动同样人气满满。二十余个造型各异的石膏坯整齐排列,憨态可掬的小熊、灵动的小兔子、威风的小汽车,等待孩子们赋予它们生命。社区准备了无毒丙烯颜料、圆头画笔和调色盘,志愿者们提前在桌上铺好报纸,避免颜料弄脏桌面。“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石膏坯,想涂什么颜色都可以哦!” 老师话音刚落,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挑选心仪的模具。 彩绘现场俨然成了色彩的乐园。有的孩子为小熊穿上粉色背带裤,有的给汽车涂上彩虹条纹,还有的发挥想象,把小兔子的耳朵涂成渐变色。孩子们专注地给石膏娃娃画眼睛,小眉头微微皱起,神情格外认真。家长们在一旁轻声鼓励,不时帮孩子传递画笔,整个活动室充满温馨氛围。志愿者们穿梭其间,及时补充颜料、提供湿巾,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两场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收获了专属作品。漆扇上的流动花纹与石膏坯上的创意彩绘,虽风格各异,却同样承载着童真与想象。“现在的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太多,这样的活动既能让孩子接触传统文化,又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特别有意义。”参与两场活动的家长王女士说道。让 “七彩假期” 真正成为成长的摇篮。今后,西北政法大学社区将继续举办暑期系列活动,通过多样化的体验课程,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创造的快乐和优秀的传统文化魅力,为假期增添更多色彩与温度。 【陕西网】西北政法大学社区开展“七彩假期,共绘成长”暑期儿童系列活动https://www.ishaanxi.com/c/2025/0725/3475460.shtml

媒体关注

【顶端三门峡】【大河报·豫视频】学党史 话合作!西北政法大学学子为三门峡陕州区香梨“译”路搭桥

7月 10 日,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瑾带队抵达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实践活动。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来到陕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接受红色教育,重温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念。随后,师生一行前往西李村乡人民政府,与地方干部开展座谈交流。会上,双方就资助政策讲解、法治宣传、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入交流,探讨合作新路径。最后,师生一行深入玉露香梨种植基地调研,为后续的双语直播带货和品牌推广做准备。 本次实践活动外国语学院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入户开展英语支教活动,提升乡村学生的外语水平,同时面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玉露香梨,实践团还将开展外包装翻译、产品宣传文案撰写以及双语直播带货等服务,助力农产品拓展更广市场。 此次实践活动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实践平台,也为西李村乡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双方表示,将以本次合作为契机,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顶端三门峡】学党史 话合作!西北政法大学学子为三门峡陕州区香梨“译”路搭桥https://m.topnews.cn/news/1458D5E445B14E71?categoryId=10244 【大河报·豫视频】支教+助农,知名高校走进三门峡陕州区https://news.dahebao.cn/dahe/appcommunity/2194472?newsId=2194472